中小企業如何累積「碳實力」

許多企業剛踏進減碳領域的第一步就亂了陣腳。為什麼?因為從紙上到落地,存在許多被低估的挑戰。

挑戰一:數據不足的盤查困境

碳盤查,往往是碳中和的第一步,卻也是許多企業「第一個跌倒的地方」。

不論是組織層級還是產品碳足跡的盤查,企業最常面臨的困難就是數據缺口。許多企業發現,光是要查清楚一項原料的碳排放數據,就得在供應鏈間來回詢問、甚至根本找不到可用的資料。特別是台灣本地產業,區域性碳排放基礎資料仍不完善,導致即便企業想查,也難以下手。

畢竟碳盤查並非一次性功夫,而是需要每年持續更新與審視的長期工程。面對資料不足的現況,建議企業可先從可得的內部數據著手,建立資料庫,並逐年逐步建立與供應商的溝通模式,避免「完美主義」讓專案無法啟動。

若是第一次嘗試盤查產品碳足跡,面臨嚴重數據缺口,建議尋求專業顧問進廠輔導,協助簡化框架、引入外部數據資源,並打造適合企業盤查的標準流程,讓盤查融入企業日常活動。

挑戰二:減碳不是「說做就做」,現實資源仍是門檻

碳中和不是只要「有心」就能完成的事,它是一連串高度制度化的流程,動輒需面對國際標準與第三方查證需求。從組織層級的ISO 14064-1、產品碳足跡ISO 14067,到近期備受關注的碳中和標準ISO 14068-1,每項規範都是道關卡。

除了查證成本,實際推動碳中和所需的盤查、減碳專案執行、人力配置與碳權採購,也都意味企業要投入一整套的資源與預算。然而,當台灣碳市場資訊尚未明確、法規政策尚未完全定型的狀況下,多數企業心中都會浮現現實的疑問:「我現在砸錢做,未來真的能換回什麼報酬嗎?」

基於理性思考,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有這樣的遲疑是很正常的。也正因如此,企業更需要在初期就有明確的資源配置策略及目標,並尋求專業協力,按階段將減碳行動切割為可管理、可累積的步驟,而非強求一次到位,才能避免一次投入過深產生的巨大壓力。

挑戰三:不談碳權,就談不了碳中和

碳中和的推動過程中,碳權往往是具爭議卻又無法忽視的一塊拼圖。近年來,從媒體報導的碳權犯罪事件,到社群平台對漂綠現象的渲染,讓許多人對碳權產生不信任,甚至將購買碳權視為企業的「贖罪券」。

對企業而言,真正負責任的作法不是「不使用碳權」,而是支持高品質、符合誠信的碳權。企業可主動制定符合自身公司文化與ESG目標的碳權採購原則,並透明公開使用說明與減碳進度,以誠實贏得市場與利害關係人的信任。

挑戰四:缺乏明確政策信號,企業站在霧中等指引

「成本不是最難的事,搞不懂方向才讓人停下來。」這句話,道出多數企業在推動碳中和時最大的焦慮。看不清前方的路,使人不敢邁出前進的步伐。

目前台灣在碳市場的政策輪廓仍不清晰。政府雖然不斷釋出淨零轉型的方向、母法及子法草案,但在碳費開徵、自主減量、碳權交易、總量管制等關鍵議題上,政策時程與技術細節都很匆忙或是始終不明確。企業自然難以判斷該如何提前布局,也不清楚當下投資減碳行動是否真的能獲得未來降低政策風險的對等回報。

建議中小企業不必一次到位,但必須現在開始。可以先從內部開始,建立初步的永續關注窗口,並定期關注氣候與碳政策動向,了解國家淨零發展策略。

累積「碳實力」的關鍵,不在於一次達標,而在於是否可以持續追蹤變化、做出迅即調整。

中小企業在資訊較弱勢的條件下,更需要提前觀察、分階段準備,或者聘請外部顧問團隊,才能在政策落地時不至於措手不及。

ESG與碳中和,可以提升企業產品競爭力

麥肯錫2023年研究,有超過六成消費者願意為標榜永續的產品支付更高價格;而附上永續標籤的產品,在過去五年內銷售成長率更是其他產品的 1.7 倍。當產品之間的品質與功能差異越來越小,ESG及碳中和就成了企業拉開距離的新戰場。積極投入碳中和、主動提升供應鏈透明度,不只是順應趨勢,更是為品牌貼上未來競爭力的新標籤。減碳,從來都是最被低估的行銷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