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碳中和三步驟:明動機、訂策略、選碳權

「碳中和」這個詞,從2022年後就變成在報章媒體隨處可見的熱詞。「碳中和?就是新聞上說政府企業要做的事情,那什麼是碳中和?」儘管在轟炸式詞彙灌輸下,開始有許多人知道碳的各種關鍵字,但具體「碳中和」要怎麼開始、如何執行?卻少有大眾能深入探索的機會。

第一步:認知「推行碳中和」動力

碳中和的推行,就如同減肥,必須具備清楚而堅定的動機,否則難以持續推動、產生實質成效。
企業的減碳動機也各不相同。有些企業基於品牌形象與企業社會責任自願承諾減碳,也有企業開始思考碳中和能否帶來實際的競爭優勢。然而,關鍵問題是:企業減碳是為了長遠發展,還是單純回應市場壓力?許多企業領導者問:「碳中和能為組織帶來確切的商業價值嗎?」答案是——當然有機會,但這是一項長期投資,短期內未必立即產生可量化的效益。

「中小企業往往不清楚為什麼要減碳或碳中和。」

「大部份中小企業是供應鏈的一部分,甚至都是供應鏈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只要企業去做,就是幫供應鏈實實在在的減碳。」
「這會有兩種效果,第一是你幫客戶滿足他們的需求,因為減碳對下游客戶是很重要的事情,你越低碳就越能強化自己在供應鏈上的角色,自然就可以拿訂單賺更多錢。第二,企業更容易獲得銀行融資支持,因為減碳也是金融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因此符合減碳、永續發展的企業通常更受金融機構青睞。」
要讓碳中和產生真正效益,企業必須從根本釐清自身的出發點與目標。當動機明確,策略才有方向,資源投入才更具意義。這不僅關乎因應趨勢,更是企業強化自身定位、提升韌性的關鍵起點。接下來,企業該思考的,是如何將動機轉化為可行的實際行動。
圖ㄧ、企業須了解碳中和根本原因,而不是想口號                                                                                                              圖片來源: 南極碳自行繪製

第二步:建立減碳路徑

完成碳盤查後,企業雖已掌握自身的碳排放現況,卻常在下一步卡關,不知道如何持續推進減碳工作。
「對中小企業而言,減碳步驟和大企業差不多。」「首先,要先制定目標路徑。不知道怎麼制定就套用國家淨零路徑,以2050年作為企業的長期目標。這個路徑不需要過度複雜化,依據自己的組織情況做調整。」
目前正是啟動減碳計畫的好時機,產業界已有豐富的案例可作為參考。企業除了能依循國家淨零轉型藍圖,也能從標竿企業公開揭露的減碳實踐中汲取經驗。然而,每個組織在規模、營運模式與資源條件上皆有差異,適合的減碳策略也不盡相同。例如:高用電量的企業可能需透過使用再生能源協議(俗稱 Corporate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CPPA)達成減碳目標;而用電較少的企業,則可能僅需建置自發自用太陽能設備、或是採購非捆綁的再生能源憑證即可達成目標。
此外,有些企業考慮參與SBTi或其他再生能源倡議,以提升品牌形象與國際能見度。但須留意,這類倡議多有嚴格規範與時間表,若承諾後未能如期達成,反而可能帶來負面觀感。因此建議企業應根據自身資源與推進進度,謹慎評估是否參與,以確保承諾與執行能力相符。
圖三、企業可以參考台灣減碳路徑圖制定減量目標                                                                                                              圖片來源: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
企業可以參考台灣減碳路徑圖制定減量目標

第三步:使用與選擇碳權

在企業營運過程中,碳排放往往無可避免,僅靠節能減碳難以實現「淨零排放」的最終目標。正因如此,碳權成為彌補剩餘排放的關鍵工具。
「如果你用碳權抵銷剩餘的排碳,路徑就能完成。」,「但使用碳權需要注意誠信(Integrity)。」
近年來,國際市場對碳權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誠信碳權」(或稱「高品質碳權」)成為主流趨勢。碳權的來源眾多,品質差異大,例如:源自於再生能源的碳權與森林碳權,因為技術類型與開發方法不同,無法被認為是相同的產品,於是碳權並非如股票或虛擬貨幣一樣是標準化商品。隨著部分碳權遭質疑減碳效果誇大、缺乏監管與透明度,市場逐漸發展出碳權評級機構,同時多項國際倡議也推動碳權誠信標準。無論是透過評級制度或標準機制,目的皆在協助企業辨識與選擇具信任度與真實效益的碳權。
「最好的話,優先來自於碳移除的專案。而且碳權若有符合SDGs,代表是具備高品質的碳權,這也符合國際間碳權誠信的倡議。」
然而,對中小企業而言,僅是理解碳權類型與差異已不容易,更遑論進一步評估其品質與可信度。若企業在採購碳權時對品質仍感疑慮,建議可委託具有專業經驗、並受市場信賴的碳權交易商協助。這些交易商不僅能事前篩選不合格碳權,亦可協助企業了解碳權使用方式及掌握市場動態,降低決策風險。以南極碳為例,作為專業碳權交易商,我們會協助企業挑選具誠信品質的碳權。提供碳權採購規劃、市場趨勢分析與應用建議。協助企業在碳中和路徑上更穩健前行。
減碳不是口號,而是一套需要動機、路徑與工具支持的實務流程。下一篇將延續李堅明教授訪談內容,深入探討企業在減碳過程中常見的挑戰與困境,並給予中小企業具體的因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