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結構已從經濟調度、環保調度走向低碳調度,全綠電建築即將出現
電價調漲、開徵碳費,為何勢在必行?
對談主持人:「CSR@天下」頻道總編輯黃昭勇;與談人: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
黃昭勇:近年國家邁向淨零,也出現不少綠能發展相關爭議,在氣候治理驅動下,中央與地方各自扮演什麼角色?又該如何攜手促成更好的轉型?
林子倫:謝謝,我想這問題很重要。2022年當我們制定12項淨零關鍵戰略時,也一併考量城市勢必為關鍵角色,如交通運輸規劃、建築部門節能減碳等,城市都是當中很關鍵的節點。站在第一線關切地方企業與民眾的,也都是地方政府。為此最近中央成立對話平台,包含每年3月舉辦智慧城市展,去年開始加入「淨零城市」的主題。
另外,我也看到地方政府近年陸續訂定「地方自治條例」,鼓勵在地永續發展,舉再生能源發展為例,各縣市因地制宜,利用在地資源優勢,各自投入風光電或地熱等。以區域電網系統來看,我想很多城市都能藉由強化自身能源優勢,在地發展出具備韌性的電力系統。
從中央到地方,也有些創新做法出現。如經濟部標檢局目前正推動「整棟使用綠電的建築」,地方政府若能與這些綠能建築合作,輔導地方廠商進駐、直接取得綠電。未來中小企業想達成RE100(100%使用綠電),也無須自己慢慢買綠電達標。我想城市具備很多創新方案,中央與地方都能找到自己足以貢獻的領域。
林子倫認為,無論中央或地方政府,都能以各自的方式,為永續城市盡一份心力。圖片來源/未來城市、CSR@天下黃:現在熱議的話題包含碳費起徵費率、4月電價全面調漲,你認為政府應如何協助企業,將環境成本內部化呢?
林:先推薦大家去讀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研究《台灣的碳定價選擇》(Carbon pricing options for Taiwan),環境部目前制定碳定價的邏輯都遵循這篇。其中有張圖表值得關注,顯示台灣十多種分項產業的電力成本佔比。
當時我看了很訝異,台灣多數重要產業的電力成本佔比不到10%,甚至很多都在5%以內。所以這次電價調漲,我也很感謝部分企業支持,有能力的企業用戶,至少得補繳到原來應有的用電成本。我想台電本來就不是為營利使用發電,至少不能讓台電營運不符成本。
事實上,全台每期用電量700度以下用戶占比約94%。相信大家都很清楚電價須合理化,付得起的大企業,不該接受來自國家、來自全民的電力補貼,這都是不公平的交叉補貼。
這次4月電價調漲,已做出細緻調整,我不便在此談數字。有關照顧能源弱勢,我們也都先算過,將偏鄉教育及醫療、社福相關機構等,納入凍漲行列,盡可能照顧受到衝擊的民眾。
但是碳費這題,我認為未來民眾仍要有心理準備,排碳有價未來一定會產生相應的成本。
應從缺不缺電,改談「電力系統轉型」
黃:最後,2025年各國即將更新「國家自訂減量目標(NDC)」,台灣如何因應?
林:台灣得務實面對自己的減碳情境。藉此先澄清NDC的意涵,例如韓國NDC訂到40%,因採用基準年為2018年、韓國達碳巔峰,實際上相比台灣以2005年為基準年、NDC訂24%,韓國NDC 40%減的量反而比台灣還少。
不僅各國設定的基準年不同,每個國家產業結構差異,推動減量涵蓋部門也不同,如部分國家以農牧業為主,在國家淨零路徑裡排除農牧業等。所以我們不可能單就NDC設定的數字比較,聯合國提議的是「國家自己跟自己比」。
回到台灣情境,我個人對此審慎樂觀,目前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已突破10%,今年春節全台綠電使用一度達到50%。當然有人會質疑,那只是短暫幾小時的高占比。
對此我公開演說常強調,輸配電系統的典範正在轉移,過去總用固定能源配給的思維,認為全年度綠電達50%才叫做電力穩定,這其實是錯的。未來綠電使用趨勢,能源佔比會隨大自然環境變動,盡可能綠電使用極大化(如英國能現在能達到一天100%再生能源),而國家原訂50%燃氣則是為確保能源安全供應。
林子倫說明,台灣現今能源占比已逾10%,未來綠電使用率將隨著自然環境變動。圖片來源/台灣電力公司建議各位觀察兩大綠電市場,一是綠電憑證交易市場、二是台電的電力交易市場,這裡頭有非常多商機,包含多數企業都已開始佈局的儲能。未來我們討論的焦點不是台灣缺不缺電,而是整個電力系統及電力市場的變化。我們已有很多企業投入輔助台灣供電或輸配電服務,不再讓台電扛下所有電力調度服務的供給。
從過去經濟調度,轉換成環保調度——多燒天然氣、少燒煤,到如今走向低碳調度——事實上台電所有電力調度,儘可能都以越低碳的能源越優先。這當中系統性的轉變,我想也需要更多社會對話,讓大家了解電力系統轉變、輸配電新思維,這都將影響國家NDC規劃,理解才有助於清楚思考台灣NDC如何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