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循環供應鏈的九項治理要點

實現循環供應鏈的九項治理要點

過往循環經濟的討論多聚焦在商業模式或產品設計,忽略了供應鏈的重要性。從新冠肺炎 COVID-19 到極端天氣事件對全球的衝擊,皆顯示現有供應鏈的脆弱。若企業繼續沿著線性路徑發展,將資源進行開採、製造、使用後便丟棄,而未思考如何讓資源可回復、循環使用的話,預計未來十年將因供應鏈中斷而損失近半年的利潤。採用循環供應鏈可協助企業打破資源耗用與盈餘創造之間的連結,同時提高材料的供給安全性與可取得性、減少材料價格波動的風險,並實現氣候和自然目標,以提升企業長期經營的韌性。

然而,建立循環供應鏈並非容易的事,且難以知道從何開始,因此以下列舉九個發展面向,供企業能在其中發揮最大的影響力,以獲得最大的收益。

1. 人員與結構:從組織層面進行轉型,例如發展新的組織結構與調整現有部門,並對供應鏈團隊進行循環經濟培訓,補足員工的知識與技能差距,以確保組織能良好應對轉型帶來的挑戰。

2. 運輸路網設計:循環供應鏈需透過逆向物流來回收和重新引入用過的產品和材料,藉由建立收集、分類和加工產品與材料的區域中心,可促進循環投入的便利性,並幫助企業解決跨境立法與稅收問題,以及減少碳排放。

3. 供應商參與:供應商對確保循環投入的品質、可用性與可追溯性至關重要。企業可藉由支持與激勵供應商,向其溝通採用循環經濟的期望,以增強產品和材料的成本效益及推動供應商採取循環經濟實踐。

4. 數據與品質:運用數據分析可為企業提供消費者行為、需求預測和庫存管理等洞察,亦可結合其他技術如物聯網或人工智慧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協助監控產品或分析大量數據來識別模式,使企業能夠調整生產流程以降低供應鏈的資源浪費。

5. 指標與績效管理:過往企業用於衡量線性供應鏈的指標難以準確反映循環供應鏈的效益,因此企業各部門必須調整且統一用於監控、衡量和推動循環供應鏈成功的績效指標及模式,並透過員工獎金來激勵執行循環供應鏈轉型。

6. 商業模式與產品設計:循環經濟需與外部夥伴進行合作,來確保產品和材料的有效流動,例如惠普(HP)與巴西企業新可創尼(Sinctronics)合作創建逆向物流生態系統,以回收廢棄電子設備的材料

7. 客戶參與:為了形成閉環式的循環經濟,企業需要消費者將不再使用的產品與材料歸還,因此企業應將消費者視為循環供應鏈中的關鍵合作夥伴,並且設法與銷售點以外的客戶互動,以讓資源得以循環再用。

8. 財政資源:循環供應鏈的推動需有資金投入來促成,也需要投資人轉變過往對投資的思維方式與衡量標準,運用新的指標以量化循環投入、衡量有價值的產出量,並評估產品使用時間,以確保循環供應鏈活動(包括生物多樣性和碳排放等非財務因素)得到適當的評估預期與回報。

9. 政策與立法:現今已有致力於促進循環供應鏈的相關法令,例如歐盟的生產者延伸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企業能夠與政策制定者合作,為立法提供資訊,除了有助於擴大循環供應鏈,亦有機會參與跨境政策的協調,消除跨區域循環投入的障礙。

上述提供了九項企業建立循環供應鏈須考量的面向,致力於實現循環供應鏈是種負責任的商業實踐,也能證明企業具備適應性與創新性,台灣企業應提早著手佈局循環供應鏈。各產業對循環供應鏈的重視,將會塑造未來新的全球商業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