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節能減碳作法一次看,碳權如何變都更「綠色貨幣」?
建築業碳排放占全球總量37%,而台灣2023年住商部門的碳排放占比則達20.66%,是邁向2050年淨零目標的關鍵領域。在節能、創能、儲能與控能4大策略中,透過節能與創能並行,不僅可同步降低碳排與電費,也能透過太陽能自發自用等減碳措施,將減排效益轉化為碳權,為企業開創新的收入來源。
「建築碳權」創造新商機,為整建業務創造收益
台灣2023年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為278.63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MtCO2e),能源、製造、運輸、農業等占比79.34%,剩下20.66%則是住商部門。根據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2030年住商部門必須要減量35%,較2005年減少20.1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台灣老舊房屋多,都市更新業務包括重建、整建、維護。台灣建築老化問題嚴重,有40%是屋齡超過30年的老屋,建築碳排放高,若都更沒有沒有減碳思維,就只是創造更多碳排,錯過能源轉型機會,「其中碳權可成為都更的綠色貨幣,整建就是未來的商機跟契機。」
對於建築業參與碳交易,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組長蘇意筠指出,企業需先考量兩大問題:「為什麼要買」與「在哪裡買」,企業可能因法令要求、企業宣告或是客戶需求而做出不同決策,最終則需依需求選擇在國內碳交易平台或國外市場採購,「但首要之務仍是做好碳盤查,並盡其所能減量,力有未逮再採買碳權」。
既有建築換LED、變頻冷氣,減排也能換碳權
至於外界關注建築節能、創能等措施能否獲得碳權。碳權需要透過減量,且有額外價值跟效益,在法制上仍有一定的程序,包括採用方法學、審請流程、量測制度,最後看要在國內碳交所定價交易,或是自留等。
減碳必然伴隨成本支出,但其帶來的共同效益、節能效果與衍生價值,才是轉換成碳權的核心。重點應放在「減量額度」,例如將既有建築的燈具換成LED、改用變頻冷氣,或是裝設太陽能自發自用及其他節能措施,只要減少碳排放,就可轉換成碳權。但對於新建大樓或綠建築,取得碳權則相對困難。
過去台北101更換LED燈具,也成功抵換碳權。蘇意筠指出,建商參與自願減量機制時,可以從減量邏輯和現有機制來共同參與,有助於減輕碳費徵收對象負擔。對於新科技或太陽能新應用,只要方法學確立,符合可監測、可報告、可驗證(MRV)原則,且不重複計算,都可以幫助業界減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