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災害下的連鎖衝擊:企業價值鏈實體風險

極端天氣與慢性實體氣候風險在多個地區加劇。慕尼黑再保(Munich Re)指出全球因氣候災害造成的損失達3,200億美元。而標普全球評級 (S&P Global Ratings)報告提醒,企業若未在氣候風險分析中納入價值鏈評估,可能會低估其實體氣候風險總體曝險程度,進而於營運與財務潛在衝擊的評估亦出現偏差。若將價值鏈納入考量,食品消費、農業、汽車與化工等產業為最易受到實體氣候風險衝擊的產業。以汽車業為例,逾一半氣候風險源自價值鏈,其中44%來自汽車零件供應商,11.6%來自金屬業,9.3%來自化工業,反映氣候風險可透過產業鏈迅速傳導。

S&P受評的6,871家企業中,僅約21%表示已制定具體的實體氣候調適計畫,顯示多數企業對於實體氣候風險的應對準備仍顯不足。企業在面對極端氣候衝擊時,不僅自身營運受損,亦可能需面對供應鏈斷裂的挑戰。若關鍵原物料或服務供應中斷,將對依賴這些投入的下游產業造成重大營運與財務衝擊。

氣候風險可透過三大財務路徑對企業造成衝擊:營運中斷、成本上升,以及調適支出增加。企業實際氣候風險財務衝擊的程度取決於價值鏈的地理集中程度、採購與供應模式、以及投入物資的可替代性等。若企業的供應商位於氣候調適能力較強的國家,將較可能因當地基礎設施完善而間接受益。此外,若企業能採取供應來源多元化等策略,也有助於分散風險、降低氣候衝擊所造成的干擾。調適行動不僅可強化本身韌性,亦可能透過價值鏈傳導效應,提升一個或多個下游產業的的韌性。

台灣經濟以出口為導向,其中半導體產業是全球供應鏈的關鍵。晶圓製造仰賴穩定的水電供應。在不可預測降雨成為新常態的背景下,若科技園區因水資源或電力短缺而停擺,將衝擊經濟並危及全球供應鏈。銅是晶片製程的重要原料之一,目前全球主要產銅國智利受乾旱影響,導致產銅量大減。若氣候變遷趨勢持續惡化,2035年全球將有32%晶片產能面臨銅料斷鏈風險,台灣半導體產業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總結而言,氣候災害的發生頻率與嚴重程度日益增加,若不即時採取減緩或因應措施,所有產業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同氣候風險一樣,氣候韌性也能夠透過價值鏈傳遞,因此碳揭露計畫(CDP)氣候變遷問卷期待企業除揭露自身營運曝險情況外,亦應系統性盤點並評估價值鏈(含供應鏈)在不同節點的實體氣候風險,明確識別高風險環節及其財務衝擊,並揭露相應的管理行動與調適措施,例如多元化供應商、強化基礎設施韌性、建立極端天候備援計畫等。另外,了解自身價值鏈對實體氣候風險的曝險情況,也有助於決定進行調適與韌性投資之部位,同時帶動相關技術、服務或產品之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