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治理-了解美元霸權如何勒住全球出口國的咽喉?
川普2.0以「美國優先」掀起關稅大戰,對中國與其他貿易夥伴課徵高額關稅,全球供應鏈劇烈震盪。但你知道嗎?這場貿易戰不只是關稅對抗,更是一場「匯率戰」的序章。長期以來,美元在匯率市場中的霸權地位,一直是美國鞏固全球強權地位的關鍵武器。但美國究竟是如何把持金融與匯率市場的領先優勢,而對台灣、韓國、日本等出口導向型經濟體而言,又該如何在這場貨幣與貿易的博弈中,知己知彼?
為什麼國際貿易都用美元?美國又是怎麼靠著匯率掌控全球?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最強大,各國開始用美元作為主要的交易媒介與主要儲備貨幣(即外匯存底)。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達成協議,石油交易都以美元結算,更鞏固了美元的地位。因此美國的貨幣政策、經濟數據,都會牽動全球匯率。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動人民幣在貿易和投資的使用,試圖挑戰美元的地位。
然而,美元沒有匯率,若要參考美元價值,必須看「美元指數」,也就是衡量美元相對於六種主要貨幣的價值指數,依權重加總順序為歐元、日圓、英鎊、加幣、瑞典克朗、瑞士法郎。美元指數上升代表美元對這些貨幣升值;美元指數下降代表美元對這些貨幣貶值。
匯率攸關出口導向國家的生死關頭
匯率不只是數字,對出口導向國家更是生死關頭。如台灣、韓國、中國等出口導向國家,極度仰賴有競爭力的匯率。貨幣貶值,有利出口商品更便宜,企業營收成長;但若貨幣過度升值,外銷價格變高,企業競爭力下滑、訂單流失,經濟動能驟降。這就是為何各國政府密切關注匯率,甚至進行干預操作,維持經濟穩定。
此外,新興國家的匯率常因國內通膨、財政赤字或國際投資者情緒影響而劇烈波動。雖然以高利率吸引資金,但匯率重貶時會帶來嚴重損失,利息收益難以彌補本金虧損。
匯率三特性:集體性、相對性、模糊性
匯率存在的三項條件是國家、貨幣與貿易。因為有國家存在,各國進行著貨幣經濟,國與國之間有貿易活動,才會誕生匯率。只要缺少一項條件,匯率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你我正處於不能缺少國際貿易的時代,所以更應該懂匯率。
匯率雖然只是一個數字,卻是由許多行動產生的結果。一國之中,眾多人民的經濟行為與由此產生的市場變化全部集合在一起,結果就是匯率。一個國家就算維持著與以往相同的經濟活動,匯率依然有可能因為對手國的經濟活動而改變,也會因為國際經濟環境改變而有所不同,這是匯率的「相對」變化。此外,當匯率變動的時候,很難明確找出影響變化的原因,這是匯率的「模糊性」。正因為匯率有這三項特性,匯率常引發不同觀點的爭論,如果能了解這些特性,就能預測匯率的變化。
決定匯率的地方,外匯市場:景氣動向與匯率的矛盾關係
當景氣復甦帶動出口成長,企業賺到的錢會增多,民眾的錢也變多,帶動國內消費量成長,也有餘力購買進口品,帶動進口增加。在景氣復甦期間,出口增加的幅度通常會大於國內消費增加的幅度,因此從外國流入的外匯數量會增加,成為本國貨幣升值(匯率下降)的原因;景氣衰退的時候則會出現相反的效果。
萬一本國製造的產品數量減少,則會造成流入本國的外匯數量減少,這時外匯需求相對增加,本國貨幣變弱勢,匯率就會上升。換句話說,通常在景氣復甦期間,一國貨幣在國際貨幣市場會變強勢,本國貨幣價值會跟經濟景氣呈現同方向變動。景氣達到頂峰之後會逐漸衰退,衰退到谷底時又再次復甦,進入復甦期之後再次達到頂峰。簡單來說,在資本主義經濟裡,景氣會不斷起伏,經濟成長的國家其貨幣會愈來愈強勢。
美元霸權與匯率:造就美國強權的力量
美元是國際金融交易的基本媒介,扮演著國際準備貨幣的角色,美國透過美元主導全球金融與經濟,掐住全世界的金融命脈。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大強國,透過布列敦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建立讓美元成為準備貨幣的架構,利用經濟規模、金融市場、國防戰力等整體國力擴大美元的努力。
美元的力量雖然是從美國而起,卻不是只有美國的力量存在。在國際貿易或資本交易時,只要對手國偏好使用美元,本國自然就必須以美元進行交易。由於美元具有方便交易、節省成本、穩定性高的優點,逐漸被各國廣泛使用,最後成為國際貿易的慣用貨幣。歐元、人民幣、日圓雖然也逐漸被認同是國際貨幣,不過只有美元真正具有國際準備貨幣的地位。
美元的影響力為美國帶來很大的優勢,對美國的雙赤字(twin deficits)問題—財政赤字達到GDP的6%、貿易赤字達到GDP的3%,美元也能提供絕對的幫助。美國為了彌補財政赤字發行國債,美國國債由外國投資人買下,在全球市場上交易。美國企業從事貿易活動時,採用本國貨幣(美元)支付,完全沒有匯率風險問題。美國的資本市場與金融市場以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為中樞,在最有利的位置中介資金流動,聯邦準備制度(Fed,Federal Reserve System;簡稱聯準會)不論宣布升息或降息,都會反映在其他國家的貨幣價值變動,如同操縱著資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