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AI如何在創新與環境影響間取得平衡?

AI持續改變各個產業與社會,但AI也耗用大量能源,我們該如何在AI迅速成長與對環境的責任間取得平衡?AI又如何作為應對更廣泛的永續挑戰工具?

為充分發揮AI的潛力並減輕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業界必須在開發、部署與使用的各個階段採取永續實踐,同時探索如何有效利用AI來降低環境衝擊。

AI恐導致電子廢棄物暴增千倍 

AI的發展正推升能源需求,尤其是支援AI訓練與推論流程的資料中心。根據Deloitte報告,全球資料中心的用電量預計到2030年將成長三倍,屆時將佔全球總用電量的3%,AI已成為電量成長的主要驅動力。

訓練大型模型需要龐大的運算資源,根據推論,這些模型應用於新資料的階段,耗能是傳統運算查詢的十倍之多。

這種對能源的更高需求推升了成本,並增加溫室氣體(GHG)排放,進而加劇了氣候變遷的影響。若未採取積極措施,AI驅動的能源消耗可能使全球更難實現氣候目標;根據預測,全球溫度將上升超過2℃,遠高於限制升溫到較安全的1.5℃建議值。

然而,AI所帶來的環境影響不僅限於碳排放。最新的模型顯示,若缺乏有效的廢棄物減量策略,生成式AI在2030年前可能導致電子廢棄物增加1,000倍。事實上,根據企業科技新聞網站The Register的研究顯示,若不採取有效的減量措施,到2030年,每年電子廢棄物可能會增加250萬公噸。

如何降低AI的環境足跡? 

為了降低AI的環境足跡,業界必須將永續嵌入AI系統的每一層,從硬體底層到軟體,同時支援更廣泛的能源轉型。

效率提升需涵蓋整個技術堆疊,從基礎硬體到軟體設計。這涵蓋以下幾個領域:

  • 針對AI與能源效率進行最佳化的CPU與GPU設計;
  • 採用3D晶片架構與記憶體階層設計的創新晶片設計,以減少資料移動與耗能;
  • 研究可取代高環境衝擊材料的創新材質;
  • 創新邊緣運算,使AI解決方案同時具備高效能與低功耗;
  • 將永續納入軟體設計,使用例如「軟體碳強度(SCI)」等概念,確保從一開始即考量碳排與永續目標。

除了技術堆疊本身,還有許多其他行動可支持更永續的AI。

首先,將AI推論工作負載轉移到邊緣裝置上,降低因資料傳輸至雲端而產生的能源成本。

將AI工作負載移至資料來源附近處理,例如本地裝置或伺服器,可降低延遲、傳輸過程的能源損耗,甚至透過減少敏感資訊傳輸來提升隱私的保護。為了讓邊緣AI處理更有效率,也可透過模型壓縮與剪枝等技術,減少運算負擔,同時維持效能。

其次,可最佳化AI訓練工作負載以減少環境衝擊。例如,將AI訓練部署於可取得低碳或再生能源的地區,是一種實行方式。

最後,導入多種綠色程式碼設計(Green Coding)實踐,例如撰寫最佳化過的、資源節省的程式碼,以降低運算需求。

AI已用於洪水等自然災害的早期預警系統

AI可以是強大的永續推動力,能為能源最佳化、氣候調適與減排提供解決方案,這些應用對全球低碳轉型至關重要。

AI也可改善對太陽能與風能等再生能源的預測,協助最佳化電網運作與能源儲存效能。同時,它也能預測尖峰負載、減少能源浪費,進一步提升電網效率。

在氣候變遷調適方面,AI可強化氣候建模,並已用於自然災害的早期預警系統。例如,由UNICEF與Arm合作開發的AI洪水預測模型已於馬拉威部署,展現了AI可用於減緩氣候風險、拯救生命並縮短災後復原時間。

最後,AI推動的創新也能在供應鏈與交通等關鍵領域最佳化資源配置,減少廢棄物與碳排放。

共創永續AI的未來

實現永續AI的未來,需要政府、產業與學術界間的協調合作。推動永續AI發展的關鍵行動包括:

  • 政策與法規:歐盟《AI法案》展現法規框架如何透過強調透明度、問責與倫理實踐來引導負責任的AI發展;
  • 促成改變的夥伴關係:像Arm等企業組織正與聯合國機構與其他利害關係人合作,共同推動以氣候為核心的AI解決方案;
  • 永續半導體研發: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啟動了一項1億美元的計畫,目標是在五年內利用AI開發永續半導體材料,鼓勵產學合作;
  • 標準化:政策制定者所推動的產業效率標準(如環境產品聲明)可確保AI發展符合永續目標。例如,AWS、Microsoft與Google等全球科技巨頭均支持評估與減少資料中心建設碳足跡的標準制定。

實現永續AI的未來,需要政府、產業與學術界間的協調合作。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負責任的AI發展 

AI產業擁有一項獨特的機會,也有責任率先示範永續實踐。透過將永續視為優先事項,AI產業可以證明科技創新與環境守護並不衝突。業界可採取的關鍵行動包括:

  • 投資再生能源以支撐AI運作;
  • 推動高能源效率的硬體與軟體創新;
  • 倡導符合全球氣候目標的綠色AI實踐。

此舉能確保AI的變革潛力是以負責任的方式而釋放,為人類與地球帶來共同利益。透過堅定承諾與跨界合作行動,AI產業將能為它所參與的環境挑戰打造出真正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