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洩漏是什麼?
什麼是碳洩漏?
所謂碳洩漏(Carbon Leaking),是指實施溫室氣體管制後,可能導致產業外移至其他碳管制較為寬鬆國家,生產基地轉移至價格較低、標準較低的國家,反而增加另一國排碳量,無益全球淨零目標。
舉例來說,根據Our World in Data資料,近年來美國和歐洲的碳排放量不斷下滑,但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排放量卻迅速增加。除了因為經濟成長導致交通、製造、基礎建設等需求大增,還有部分原因是海外國家設廠所致的碳洩漏。
國際控制碳洩漏的方式?
若以水管漏水為喻,就好比「抓漏」一樣,一個補完還有另一個缺口,永遠都在漏水。
為減緩國際間「碳洩漏」現象,預先防範已成為重要議題。由於各國碳價格存在較大差異,為避免碳洩漏問題,各國對進口商品徵收碳稅(即碳關稅),藉此使碳價格在不同市場之間趨於一致。以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為例,通過對進口高碳排放產品徵稅,來平衡歐盟內外高碳產品的碳成本。
哪些特性的國家容易有碳洩漏風險?
碳洩漏主要來自三個管道,競爭力管道、投資管道與能源管道,其目的都是規避較高的製造成本,包括從減碳成本較高的國家產業市場、投資活動,移轉至減碳成本較低的國家。
以能源角度來看,具深度減碳承諾國家,也會因為高強度節約能源措施,透過提高電價,抑制能源的需求,進而導致減碳承諾較寬鬆的國家,企業受益於低廉的電價,導致能源消費與溫室氣體排放雙雙提高,碳洩漏可能原因包括以下3項:
生產成本增加
若某國家採用碳稅、碳排放交易等碳定價政策,將導致該國製造成本增加,製造商可能會為了降低成本而將工廠遷移到其他國家。
貿易壁壘增加
如果某個國家祭出氣候政策,導致該國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或其他貿易壁壘,其他國家的生產商可能會因此轉移陣地。
技術進步
若某國產業科技技術較為進步,可能會導致其他國家的生產商難以競爭,將生產遷移到其他國家。
如何透過碳洩漏係數監控風險?
目前碳洩漏的衡量方式,通常是以國外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占本國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比例來衡量。
為避免碳洩漏,國際推動溫室氣體總量管制時,為維護管制範圍內「高能耗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藉由評估各產業的碳洩漏暴露風險,設定各業別碳洩漏風險係數,介於0~1.0之間,應用於計算各業別免費核配(指碳排放配額)比例,當風險係數越高,免費核配額比例愈高。
其中根據歐盟定義,高碳洩漏風險產業包括高排放密集度及高貿易密集度,包括鋼鐵、水泥屬於高碳洩漏產業,半導體、電子零組件則排除在外。
面對國內高碳洩漏產業,政府一手給予優惠措施,降低碳費對高碳排企業的衝擊;同時針對境外製造的商品調整到和境內製造相同或更高的碳稅成本,防止碳洩漏的發生。
以歐盟為例,歐盟早在2005年實施碳交易制度(EU ETS),同時給予高碳密集產業免費配額,然而免費核配也衍生許多問題,例如有違污染者付費原則、降低綠色創新誘因、造成碳洩漏等。因此滾動檢討後,歐洲議會預計從2026至2034 年逐步取消免費配額制度,並推出CBAM制度(俗稱碳關稅)取而代之。
美國清潔競爭法(CCA)也是如此,以相對碳排放強度作為課徵基礎,當進口商及美國國內製造商的碳排強度超過基準線,必須就超過的部分支付碳稅,且無免費排放額度及抵減制度。
回到台灣,根據環境部《碳費收費辦法草案》,目前的碳費收費對象亦分為「高碳洩漏風險」者與「非高碳洩漏風險」兩類,高碳洩漏風險者在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且經過主管機關核定後,可按照碳洩漏風險係數值給予折扣與優惠費率,避免高碳排放業者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