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量管制碳交易明年啟動,先看懂總量管制是什麼
環境部持續研議「總量管制排放交易」制度,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未來半年至一年將聚焦於法令研議修改,希望2026年下半年找台積電等企業組成「先行者聯盟」試行。那究竟什麼是總量管制碳交易呢?
「強制性碳市場」和先前已實施的「自願性碳市場」概念有所不同。
什麼是總量管制?
那麼「總量管制碳交易」機制到底是什麼?它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ETS(Emissions Trading Scheme)係指採用排放權上限與交易機制的系統,由具權威性的機構,通常為政府設定企業碳排放總額上限,並隨時間逐步降低,以達到減碳目標。
為此,受管控企業可依特定標準免費獲得或透過拍賣取得排放配額。若企業實際排放量低於配額,可將剩餘配額在碳交易市場出售;反之,若企業排放超過配額,則須購買額外配額以符合規範。
在總量管制排放交易機制之下,政府設定了減量目標,並進一步把允許排放量當做一種籌碼(碳權)發放給受管制者;若企業實際排放量低於配額,可將剩餘配額在碳交易市場出售;反之,若企業排放超過配額,則須購買額外配額以符合規範。
全球第一個且是目前規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是2005年成立的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EU ETS),目前EU ETS成員共有30個國家,27個歐盟國家和挪威、冰島與列支敦斯登,涵蓋歐盟約40%的溫室氣體排放。
2023年歐盟ETS的年收入436億歐元(約新台幣1.48兆元),平均拍賣碳價每噸83.6歐元,並帶來碳排放年減16.5%的效益,最值得台灣借鏡。
EU ETS 也導入多層面政策工具,如市場穩定儲備機制(market stability reserve,MSR)及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以強化市場韌性並確保減碳進程順利推動。
歐盟碳交易市場的成功經驗已成為多國參考範本,包括中國、印尼與紐西蘭等皆已推動碳交易機制。總量管制制度被視為減碳市場的重要推力,各界普遍期望能借鑑歐盟碳市場的發展經驗,以減少試錯成本,加速各國達成其國家自定貢獻(NDC)減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