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願性碳權市場供過於求
在美國川普政府的「氣候不友善」立場下,關稅戰又讓企業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加上目前碳權市場供過於求,使得自願性碳權市場(voluntary credit market,VCM)將在2032年前緩慢成長,之後仍可望逐步成長,預計在2040年的市場需求將從目前水準成長4.5倍、達到11億噸的規模。
根據研究機構AlliedOffsets最新報告,自願性碳權價格受到供過於求與企業觀望態度影響,目前每噸平均價格還不到10美元。不過,隨著企業適應更高的碳權價格,到了2030年之後,預計碳權價格將持續上升,2040年可望達到每噸32.6美元。
10億噸舊碳權尚未註銷,供過於求也拖累行情
檢視《自願性碳權市場到2040年的成長預測報告》(Forecasting th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Projecting VCM growth to 2040),碳權註銷量到了2039年可望突破1億噸大關,使用量是過去幾年的四倍。至於市場規模,VCM初級市場在2033年前將徘徊在10億美元左右,此後將急速迅速,到2040年可望達到約400億美元。

而上述預測的前提是,企業會用碳權來抵銷其範疇一和二的25%排放量,以及20%的範疇三排放量。AlliedOffsets也對「低成長」跟「高成長」兩種情境做出預測,每噸碳權價格在2040年將分別落在10.88美元與63美元。
但無論哪種情境,AlliedOffsets預測未來幾年碳權價格都會維持在低點,關鍵原因之一即是,過去25年大量發行的碳權,都還沒被註銷(被使用)。導致目前市面上供過於求的碳權數量,就已超過10億噸,意味著即便不再發行任何新碳權,光要消化這批庫存,就足以滿足四年多的需求。
未來開發重點:能源效率、廢棄物、自然為本
解決供過於求的最有效方法,當然是增加需求、註銷過剩碳權。一種做法是將已發行的碳權下架、不再交易。事實上,舊碳權本來就比較不受歡迎,多數買家傾向選擇新發行的碳權,因為可抵銷其最近的排放量。
另一方面,為確保品質,買家也傾向購買有達到「核心碳權原則」(Core Carbon Principles,CCP)標準的高品質商品。
未來5年能源轉型將是VCM主要的重點,跟「能源效率」有關的碳權將更受歡迎。而為減少甲烷排放,廢棄物處理的碳權也會受到重視。
但到了2040年,因為愈來愈靠近2050年淨零目標,重點將轉到可「自然為本」(NbS)概念的環境友善碳權。除此,以工程方法進行的碳移除專案,如直接空氣碳捕獲(DAC)、生質能源碳捕獲與封存(BECCS)、生物炭(Biochar) 等,因技術不斷進步提高經濟可行性,屆時被使用的碳權數量可望達數億噸。
台灣註銷量破百萬噸,購買族群與國際大不同
不久前,華翰集團(Welhunt)也與碳權評級機構 Sylvera攜手,發表台灣版的碳權市場觀測報告,指出2024年台灣企業註銷的碳權約107萬噸。相較之下,全球去年碳權總註銷量已達1億7700萬噸。
現階段,台灣最主要的兩大碳權買家是台積電與中油,兩者合計佔比便超過9成;依產業分則是:能源業(53%)、科技與電子業(44%)、消費品產業(2%)、金融業(1%)。
對照之下,全球購買碳權的三大產業是:金融業(14%)、能源業(14%)、消費品產業(10%),其餘分別是:科技與電子業(9%)、專業服務公司(9%)、消費者服務業(6%)、工業與製造業(6%)、航空業(5%)等。
儘管採購客群不太一樣,可是,台灣企業偏好的碳權屬性,倒是跟國際走向一致。目前購買的類型以「再生能源」相關為主,其次是農林、能源效率與廢棄物處理,在年份上也偏向5年以內的新碳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