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面對碳市場行動方案

環境部目前核可的減量專案已經有一百多項,目前較為大家熟知的國內碳權主要來源,包含:抵換專案、自願減量專案等碳權專案,經過環境部核准,即可取得碳權,可以留著當作組織的減量使用,或是到碳交所平台上架交易。

中小企業是永續的要角

在勤業(Deloitte)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全球範疇三碳盤查已逐漸啟動,台灣是AI、半導體和科技業代工的重要國家,未來企業被要求碳盤查及碳中和會越來越多,也愈趨嚴格。然而台灣有超過95%為中小企業,面對碳有價的時代和永續相關壓力,如何解決?

事實上,中小企業憑藉其敏捷性、創新能力以及與地方社區的深厚聯繫,在推動重大環境變化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與大公司不同,中小企業通常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實施變革,迅速調整運營策略,邁向低碳轉型,以應對碳市場的變化。

如何面對碳市場

中小企業在面對碳市場時,需採取多種策略以應對挑戰並抓住機遇。以下是幾個考量的關鍵:

外部成本內部化

中小企業應將碳成本納入其營運戰略,這包括從碳盤的起手式,訂定雄心(Ambition)和目標,以及內部碳定價。透過了解自身的碳排放量和熱點,企業可以制定具體的減碳計畫,並逐步實施節能減排措施、綠電的建構或購買,進一步考量碳權購買等淨零措施。

了解碳權與交易市場

隨著碳交易市場的發展,中小企業需要了解政府碳權的定義、碳費的徵收,包括強制性和自願性碳權的區別。

適應國際規範

中小企業需密切關注國際間的淨零排放趨勢及相關政策,如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未來美國的清淨競爭法案,以及其他國家可能提出類似的碳稅邊境機制。

開發綠色商機

面對減碳要求,中小企業可以探索綠色商機,例如開發可再生能源專案或提升能源效率,發展小型的搖籃到搖籃的循環業務。

 

中小型企業已經沒有太多可猶豫的時間,如果能善用碳有價的觀念,全面優化營運的製程,把握與上下游供應鏈議和的機會,靈活運用創新和工具,掌握轉型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