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淨零展望

碳定價時代即將來臨,台灣將於2025年起開徵碳費,進而推動碳權與綠電市場發展。儘管企業減碳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市場目前因供應不足與需求尚未完全釋放而陷入僵局。

國內碳權市場挑戰——來自市場機制、交易限制

碳市場研究員從市場僵固性的角度剖析台灣碳權市場的挑戰,分別來自市場機制、國際接軌、交易限制以及市場參與環境四大面向。台灣碳權市場目前面臨供應有限、需求未完全釋放的困境,市場流動性不足導致國內價格居高不下;另一個問題在交易限制,國內碳權的交易限制與監管框架雖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參與者,但也墊高中小企業的進入門檻,削弱市場活躍度。

2025年碳市場關注焦點。第一,僵固性問題仍待解套,短期內需求低迷現象將延續,長期下來將透過供需調整與價格穩定機制提升市場效率。第二,國內碳權對接國際標準,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的需求。

綠電市場研究員則聚焦台灣綠電市場的僵固性挑戰,包含供應不確定性、供應分配不均及價格下限僵固,並探討其未來發展。受限於土地資源及供應分配不均,台灣綠電市場供應不足,且自由市場綠電占比增長緩慢。

2025年的太陽能及風能裝置目標延後至2026年,顯示現行市場難以應付未來5年的增長需求。可參考英國及德國經驗,如差價合約(CfD)及再生能源義務(RO)等機制,藉此提高市場效率並穩定供應價格。

由於目前制度並未要求台電在電費帳單中揭示綠電的配比,民眾和企業無法知道自己實際使用的綠電比例,也無法證明電網中10%的綠電使用。

展望2025自願性碳市場、綠電3成目標

展望2025年,專家們也對國內綠電與碳市場未來趨勢提出4項建議:

 

1. 政府可撥出部分碳費成立「碳權國家隊」,進行國對國或企業對企業的碳權開發與合作,或設立碳權交易監管單位,確保交易透明化,避免詐騙集團藉機牟利。

 

2. 台灣的碳定價制度還處在青少年成長的階段,仍需要政府扶植與適度法規限制。目前台灣自願碳市場已啟動國內外交易,並因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9)通過新規而獲得參與國際碳市場的機會,供給面已經上軌道,接下來觀察的重點在於需求面的增長。

 

3. 由於總統賴清德已提出啟動「二次能源轉型」,台灣在2030年須達到綠電占比30%的目標,他認為,過去能源轉型缺乏系統性的規劃,接下來可善加利用「光電用地白皮書」推動政策,以及針對能源轉型2.0,在地熱發展上能有完善的環評制度,降低後續場址開發所面臨的阻力。

 

4. 土地取得是台灣再生能源發展主要挑戰,過去政府往往先訂定政策目標,再回過頭取地;未來可參考國外,預先選址做環評,再招標引入廠商,不僅能夠提高效率,也符合程序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