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減碳就會被淘汰!企業如何將危機變成轉機?

國際減碳浪潮,對供應商機會與挑戰

所謂範疇三,是企業價值鏈內因供應商供貨、產品運送或使用等間接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隨著全球減碳壓力日益增加,範疇三的碳排放管理已成為企業實現淨零目標的關鍵。

以紡織業為例,紡織交易所(Textile Exchange)致力於推動紡織業永續發展的國際非營利組織—倡議紡織品牌不僅自身要減碳,還應需著眼於原材料供應、物流運輸和產品使用後的處理。

除了紡織業,電子業、建築業、化工業、汽車業…等眾多產業,都開始推動這股範疇三的減碳趨勢。對於供應鏈而言,這波浪潮可能會帶來新的機會與挑戰。

機會:與國際品牌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透過低碳轉型提高競爭力,以及藉由創新材料與技術開發增加附加價值。

挑戰:在於高昂的初期投入、碳揭露及減碳的知識門檻、人才缺少,以及在供應鏈中建立合作的難度。

台灣供應商合縱連橫,運用新思維面對浪潮

台灣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角色,擁有大量中小型供應商,具備靈活應變的優勢。然而,面對範疇三的國際趨勢,台灣供應鏈也必須根據在地條件採取創新應對策略。例如,台灣有優秀的AI應用環境,有廠商在設計階段引入在地團隊的AI技術,減少75%以上的打樣成本,不僅節省費用,也能減少資源浪費,達到減碳的成。

另一個成功案例展現在協同合作上。以螺絲業為例,該產業是台灣首批面臨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挑戰的行業之一,但其中超過九成為中小企業。對單一家螺絲業者而言,執行碳盤查與減碳的成本高昂且負擔沉重,因此無數業者選擇上下游串聯,共同聘請一家減碳顧問公司,藉此分攤成本並逐步追趕國際趨勢。

此外,供應鏈的減碳策略不僅限於中上游的協同合作,與下游客戶端的合作也逐漸成為新模式。同時,也有上游大型企業成立供應鏈平台、召開供應商大會,而相對於以前只專注在利潤,現今更重要的是如何一同面對淨零減碳的趨勢。透過整合資源與資訊,為範疇三的減碳目標提供支持,實現整體的碳排放管理與效益提升。

業者心聲:現在才做已經來不及了!

然而,供應商是否必須立即投入減碳行動?對許多台灣供應商而言,減碳仍非首要任務,因為日常業務已被大量訂單佔據,難以抽出人力與資源來推動相關計畫。但是,當主要客戶調整經營策略時,供應商若無法快速跟進,便可能面臨被移出合作名單的風險。

範疇三管理將不僅是一項環保任務,更是一個全球市場競爭中的決勝點。唯有未雨綢繆、持續投入與敞開合作,才能在這場淨零賽局中,為台灣供應鏈創造新的永續價值與全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