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範疇三挑戰將接踵而來
很多準則或者法規在要求企業收集範疇三的碳排放數據,這都讓範疇三相關的產品與組織型盤查迫在眉睫。愈來愈多企業被要求要來面對範疇三的各種問題,特別是被要求要揭露範疇三碳排放資訊,包括品牌大廠的綠色供應鏈要求、產品出口進口時要求,以及許多法規要求。
範疇三相關法規
歐洲永續發展報告準則(ESRS,European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Standards),規範內容要求報導範圍需涵蓋價值鏈(Value Chain)的範疇三碳排放資訊。
國內金管會要求在2026年會計年度開始起,直接接軌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的「永續資訊揭露準則」S2,規範內容根據 《溫室氣體議定書》測量,分為範圍一、範圍二和範圍三的碳排放。以及揭露治理機構或管理層用於衡量實現氣候目標進展的指標。
範疇三的管理與減量與去碳化
企業範疇三的管理與減量與去碳化(Decarbonization)常見的困難,產品碳足跡的計算,與處理價值鏈範疇三碳排放時,所有組織都面臨著一個共同挑戰:缺乏足夠細緻化、準確且經查證的原始數據,尤其是上游排放數據。
屬於企業的範疇三範圍的碳排放,由於無法收集到屬於企業的範疇三的供應商所提供關於原物料的碳足跡資訊,造成企業在核算範疇三有困難。
企業的範疇三的供應商,無法提供其的範疇一二的資料,在自身製程的製程排放與能源使用;以及取得(開採)原物料,甚至生產過程使用的能源與運輸的碳排放。
常見傳統而實際做法,企業面對上面的困難,而轉而使用「推估方式」來取得範疇三的碳排放數據。當企業要進行價值鏈上,產品生命週期各階段的減量的工作時,由於企業依照上述「推估方式」來取得範疇三的排放數據,企業由於無法得知更多範疇三的真實碳排放的數據,以至於企業不知道從其範疇三當中,如何進行減量與去碳化。
面對這樣的挑戰,當企業未來接著想要進行企業自身成品的產品碳足跡的減量與去碳化與相關的管理工作,就只能夠去進行下列兩種做法:
1. 替換原物料
2. 企業自身賣給客戶產品,少賣一點
供應商最重要的作為
供應商主動提供產品碳足跡的細部數據,對供應商來看,這件事為何重要呢?
如果供應商不提供產品碳足跡的細部數據,就可能在品牌商客戶,面對因為無法取得數據,而面對其品牌商客戶「企業範疇三的管理與減量與去碳化」的推行困難,品牌商客戶企業就只能夠使用「推估方式」來取得範疇三的排放數據,如果供應商因為沒有提供產品碳足跡的細部數據,而造成供應商提供的產品被品牌商客戶企業更換掉,這樣就會造成訂單流失。
品牌商範疇三的管理與減量與去碳化
對品牌商客戶企業來看,「企業範疇三的管理與減量與去碳化」這件事為何重要呢?
當品牌商客戶企業能夠掌握範疇三的真實碳排放的數據後,就可以進行「企業範疇三的管理與減量與去碳化」的積極管理作法。
供應商透過生產製造的效率提高,來進行產品碳足跡的減量與去碳化。「No Data,No Management」,如果品牌商客戶企業能夠取得,供應商所提供的生產製造碳排放數據,這樣品牌商客戶企業有了數據就能夠進行管理,可以跟供應商一起來合作減量與去碳化。
所以供應商為了因應品牌商客戶企業的範疇三減量所啟動的管理工作,供應商提供自身的碳排放的數據(至少是供應商自身的範疇一、範疇二的數據)是很關鍵的起點。特別是價值鏈的「碳中和/淨零」更是重要,而價值鏈的各種碳資訊揭露,都是最重要的。
碳透明度夥伴關係
面對品牌商客戶企業的淨零排放的需求,以及供應商能夠提供的產品碳足跡的資料具可比較性,而且「顆粒度」足夠細緻,這將有助於提高品牌商客戶企業在範疇三的碳排放量的管理,做到碳排減量與去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