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新冷戰!企業如何逆勢創造價值
當全球市場正聚焦AI與淨零轉型之際,一紙「對等關稅」宣布,讓企業永續之路急轉直下——美國川普政府掀起關稅巨浪,不僅重塑全球貿易秩序,也撼動綠色投資、能源轉型與企業ESG策略的根基。
在多邊合作體系岌岌可危的此刻,企業該如何在動盪中尋找穩定?在地緣政治與氣候危機雙重夾擊下,真正具備「韌性」的,將是那些能將永續視為危機管理核心的企業。
川普政府於4月2日宣布實施「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引發全球資本市場動盪。其中適用於中國的對等關稅達34%,連同原先的20%,美國對中國的關稅稅率達到54%。而多個亞洲主要經濟體也都遭課20%、甚至30%以上的關稅,對全球貿易體系與企業營運策略造成深遠衝擊。
這項關稅政策不僅顛覆了二戰以來的多邊貿易框架,對能源轉型、跨國供應鏈重組、碳管理機制衝突、綠色投資轉向等多重面向,都產生重擊,恐怕需要幾周至幾個月,全球永續的專家們才有辦法慢慢釐清,也對企業ESG領域的實踐帶來更複雜的挑戰,並重塑全球ESG發展格局。
能源轉型面對重組
美國以「釋放美國能源」為名,加速頁岩油氣開採與化石燃料出口,短期內,低廉能源價格雖緩解通膨壓力,卻導致美國電力部門碳強度回升,燃煤發電占比反彈。同時, 新的關稅執行下可能對太陽能、電池、風能和電動車產業造成嚴重的打擊。
太陽能板將捲入貿易戰,美國進口的太陽能板其實遠超過其國內產量。多個東南亞國家的關稅稅率具「非常毀滅性」。越南是美國太陽能板的主要供應國,而柬埔寨和泰國同樣是重要的出口國分別被徵收高關稅費或立刻進行談判。
短期排擠永續承諾
另一方面,雖然台灣半導體豁免關稅,但AI伺服器等科技產品卻面臨32%的高額關稅。這項高關稅將對本土電腦、伺服器製造商以及其他相關企業(包括顯示卡和固態硬碟)造成衝擊,其出口占台灣對美總出口的近半,佔台灣對美國出口總額1,113.6億美元的46.2%。儘管部分企業如緯創已開始在美國設立生產基地以減輕關稅壓力,但整體成本增加可能導致產品價格上漲,進一步削弱競爭力。
汽車、鋼鐵、鋁、能源與建材等傳統製造業將直接面臨高稅率衝擊,因關稅上升而面臨成本壓力,進一步推動企業調整供應鏈佈局,分散風險。如此一來,企業為應變大環境改變而進行公司資源重置,配合企業調整擴大資金運用的彈性。能源轉型、氣候治理、碳管理都可能不再是企業短期的優先工作項目,也將暫緩資金的分配。
企業的短期焦點將會大量轉向
供應鏈分析與技術保護:調整自身在供應鏈的情況,分散風險,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加強與美國企業合作:透過與美國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如生產合作、合資等方式,減少關稅影響。
庫存管理:為避免邊境延誤或供應鏈中斷,一些企業增加了關鍵物料的庫存儲備,但這會對營運資金造成壓力
貿易韌性提升:滾動式調整企業短期和中期營運策略,檢討公司間定價與合規性,加入貿易信用風險管理,以減輕美國關稅政策帶來的衝擊。
企業短期在永續能做些什麼
選擇優先佈局高ROI的ESG項目以及考量Cost Effective:能源管理和減少浪費,可以降低營運成本,例如:能源效率的升級,像是LED照明改造(回收期<2年),且節能效率高達75%-80%, 智能照明與控制系統結合政府補貼與激勵措施。
監測供應鏈中ESG價值鏈是否有調整: 保持和利害關係人的信任關 系,加強價值鏈(利害關係人)的議和,而表現出透明度和責任感的公司,將保持更好的資本獲取管道。
將 ESG仍納入危機管理的策略:進行ESG 風險評估,含辨識ESG風險及情境規劃,並且持續原有的員工訓練,考慮加入風險轉嫁(保險)和其他金融管理工具。
與外部夥伴合作:包含政府、銀行及其他價值鏈。
保持企業氣候調適的機制和資金:評估氣候風險、供應鏈脆弱性和監管合規性的 ESG 策略可以保護企業免受代價高昂的破壞。
以永續觀點論,這場關稅最終沒有人是贏家,極端氣候不會因關稅改變而偏好哪個國家;為了避免氣候變化的最壞影響,全球仍需要加速能源轉型,而不是設置障礙。但川普關稅實際影響到所有產業,尤其是那些極度依賴中國和亞洲國家供應鏈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