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企業面對全球供應鏈風險加劇的轉型之道

在經歷了COVID-19疫災以及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衝擊之下,全球已受到供應鏈中斷的深遠影響。而2025年在地緣政治局勢緊張、供應鏈日益集中以及經濟脅迫(economic coercion)事件之影響下,供應鏈又再度面臨新的風險與不確定性。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於2025年6月發布《OECD供應鏈韌性評估:規避風險》(OECD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Review: Navigating Risks)報告,分析各國貿易的依賴性、重新在地化(re-localize)的成本,並分析面臨數位與永續雙重轉型的驅動下,企業應如何打造更具韌性的全球供應鏈。

供應鏈重新在地化趨勢與成本

OECD分析全球出口集中程度,發現全球出口目前約30%集中在少數貿易夥伴,且這些少數貿易夥伴大多並非OECD國家。雖然仍有70%的貿易流動相對多元,但出口集中程度已經相較於1990年代末期提高約50%,出口集中提高企業受外部衝擊的脆弱性。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2024年10月時的公開發言說到:「全球化已死、世界貿易已死」,顯示各國政府、企業面對當前國際情勢,已經採取行動重組其供應鏈,並且開始推動供應鏈重新在地化。然而,企業可能同時也將面臨供應鏈重新在地化帶來高昂的經濟成本。根據OECD模型推估,供應鏈重新在地化可能導致全球貿易量減少18%,全球實質GDP減少5%,且可能無助於提高供應鏈的韌性,卻使超過一半的經濟體GDP波動加劇。

供應鏈面臨的雙重壓力:數位與永續轉型

除了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經濟波動與關鍵材料供應來源過度集中等挑戰,數位轉型壓力與新興永續性要求也提高供應鏈的潛在風險。然而,透過數位化、考量環境的永續性以及提高社會風險的因應能力,亦有助於企業面臨全球不確定性之下,邁入數位化與開發低碳能源與產品轉型,增加韌性。
已有許多企業於供應鏈管理中導入數位化技術,例如透過感測器技術(如:物聯網IoT設備、無線射頻辨識技術RFID)對供應鏈運輸及流程進行即時追蹤、使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去中心化帳本與智慧合約而促進跨境供應鏈交易的安全與透明、或使用人工智慧技術分析及預測供應鏈中斷風險等。然而,數位化也增加企業受到駭客攻擊的風險,或對於特定數位服務供應商的依賴程度提高,一旦發生中斷將造成營運停擺,如2020年亞馬遜雲端計算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故障服務中斷數小時,或2024年微軟Windows故障導致全球850萬台設備癱瘓等。

在新興永續性要求方面,各國政府已逐漸將監管的範圍擴大至企業的供應鏈,如英國的《現代奴役法案》(Modern Slavery Act)、歐盟的《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 CSDDD),要求企業已確保其供應鏈的永續性。根據OECD的估計,2024年全球約有一半的經濟產值已受各國勞工權利相關供應鏈法律的監管,相較於2015年僅有約5%的經濟產值受到監管,此現象顯示近10年各國對供應鏈永續性的監管力道持續攀升。另一方面,對於企業而言,擴大範圍的永續性法律監管可能使貿易過程中的合規性成本持續增加。

企業可藉由數位科技打造3A供應鏈

OECD分析頂尖企業供應鏈管理,發現具備韌性的企業具有三個特性,簡稱「3A供應鏈」:

・ Agile敏捷
可針對供應鏈的任何變化做出迅速的反應

・ Adaptable適應力高
可針對趨勢與外部環境的變化調整或擬訂調適策略

・ Align一致
可協調生產網絡中所有供應商的利益,以促進彼此合作

在數位科技推陳出新的今天,現今的企業比起過往更具備適應供應鏈變化的調適能力,OECD建議企業借助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等新的數位科技,實現「超級敏捷性」(super-agility);亦因供應鏈已逐漸複雜化,建議企業在擬訂調適策略時應涵蓋整個供應鏈;並且建議企業評估利益時,應將視角擴大至更廣泛的價值鏈生態系,不僅將所有利害關係人納入考量,也建議在成本要素之外,納入環境與社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