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產業面對永續風險的差異與對策
氣候變遷日益加劇,資源枯竭、法規監管的壓力也隨之升高,永續風險日趨多元且迫切,是所有企業經營當下必須正視的挑戰。在同樣的全球趨勢下,不同產業分別迎來不同的風險及應對策略,本文透過金融業、製造業、半導體業三大產業為例,探討各產業如何強化其應變措施、推動永續轉型,一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金融業:聚焦氣候風險揭露與綠色投資
金融業本身不是碳排放大戶,卻能透過投資決策及資金分配,影響其他產業朝向低碳轉型。45%的受訪投資者曾因 ESG 盡職調查發現對交易有巨大影響之議題、其中逾半甚至終止交易,55%調查受訪者願意為 ESG 成熟度⾼的標的支付 1-10%的溢價。這些結果凸顯ESG已成為投資風險評估的重要環節,金融業應據此調整其投資組合和策略,若長期持有ESG表現不佳的部位(例如高碳排標的)很可能會導致資產價值貶損或聲譽上的風險。
然而,多數金融機構雖已制定高碳排投資退場策略,實際上資金仍然持續流向石油、天然氣及煤炭相關產業。據法國非營利組織 Reclaim Finance 去(2024)年5月發布的《投資氣候混亂》(Banking on Climate Chaos)報告,全球60家銀行在2016至2023年間,對化石燃料企業提供了總計近6.9兆美元的融資支持,包括貸款、股票與債券的發行。
為了縮短現有投資落差、接軌國際市場趨勢、達成我國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金管會持續推動多項政策並為金融業帶來更多法規監管壓力,包含建立《永續經濟活動認定指引》強化綠色授信與投融資機制;透過《綠色金融行動方案》和永續金融評鑑等制度,鼓勵金融業揭露氣候風險管理策略、發展永續金融商品;同時將於2026年起分階段採用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發布的IFRS S1與S2,要求企業在年報中揭露財務相關永續數據。因此,金融業未來勢必更加強化氣候相關資訊揭露、深化綠色投資策略,以有效因應永續風險及低碳轉型趨勢。
製造業:高碳代價來臨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CAN)研究中心計算,2023年度台灣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工業部門為最高,約佔全國總排放量的48.44%,其中前十大排碳企業排放量就佔了全國總量的37.16%。隨著越來越多國家陸續加入碳市場,未來企業不論是在國內製造、委外工廠、或是進出口產品,都可能需要繳納碳費或碳關稅。以我國為例,碳費制度從今(2025)年起正式上路,第一階段徵收對象明(2026)年就須依今年申報的排放量開始繳納,年碳排放量逾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製造業者首當其衝。
此外,許多國際品牌已明確要求供應商提出減碳路徑與揭露碳足跡,低碳程度成為製造業能否接單的關鍵門檻,例如某紡織業者在2-3年前就收到來自客戶的減碳指南,卻因為認為減碳還很遙遠沒能優先處理,直到今(2025)年在客戶強硬的要求下,才緊急透過更換高效能燈具、採購綠電、碳權進行節能改造,以免被移出合作名單。換言之,企業若無法即時轉型低碳營運,很可能會在全球市場中失去競爭力。
半導體業:跨越關稅與人才缺口風險
《2025全球半導體產業大調查》顯示,屬地主義/關稅和人才風險並列未來三年半導體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半導體產業鏈涉及多個國家,對於地緣政治變動十分敏感,如今全球因歐洲與中東的衝突不斷、美國政府的關稅貿易壁壘帶來的不確定性,使「武裝衝突」與「關稅」成為最令人擔憂的地緣政治問題,也提高供應鏈斷鏈風險。人才風險則主要源自於產業大幅成長所帶來的人才需求,而非傳統半導體公司(例如科技巨頭、矽晶圓供應平台、汽車公司等)開始自行研發晶片,也加劇整體產業的人才市場競爭。
應對上述風險對於半導體產業至關重要,例如聯電去(2024)年底經董事會決議,通過發行6.6萬張限制員工權利新股,在達成個人績效評核指標與公司營運目標的前提下,依屆滿年限可獲得不同既得比例的股票,希望藉此吸引及留任關鍵優秀人才,同時激勵員工達成營運目標。
氣候變遷與永續風險已成為企業經營的核心挑戰,不同產業雖面臨不同壓力,但共通之處在於企業必須將永續納入核心策略,從風險管理走向轉型契機。才能在永續轉型的浪潮中站穩腳步,實現長期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