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太陽能板回收挑戰
今年7月,丹娜絲颱風造成約13.5萬片太陽能光電板受損,再度揭示台灣光電板回收制度的挑戰。光電板平均使用壽命約20至30年,環境部預估,台灣自2031年起將迎來大規模汰役潮,2039年每年光電板廢棄量可能超過10萬公噸。
為因應未來需求,國內已建立回收預繳制度,由設置業者支付費用,用於後續回收與清除處理。隨著全球太陽光電裝置快速擴張,光電板回收問題也成為各國共同挑戰,觀察國際作法或能提供台灣參考。
太陽能板的材料可回收90%以上,最高甚至可達95%,但是否具有經濟價值,決定於回收後的材料是否能再利用,形成一個閉環經濟。如果一個國家或區域的太陽能板都是來自進口,廠商就比較缺乏經濟誘因。這時候如果沒有政策補助的話,對於銷售商來說就是一個環保成本,此時就需要國家力量介入。
隨著全球第一代太陽能發電設備逐漸邁入使用壽命尾聲,太陽能板的回收與再利用成為產業必須正視的挑戰。根據再生能源研究機構IRENA統計,2024 年全球太陽能裝置容量逼近1.858兆瓦(或 1,858 GW吉瓦),佔全球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 4.59 兆瓦的40%。
回收的障礙並非技術,而是專業投入
光電板主要由矽晶片、鋁框與玻璃組成,同時含有銀與半導體層等貴重材料。現有的回收技術包含機械分離、熱處理與化學程序,太陽能板的回收技術並不是沒有,而且材料的使用壽命結束後回收率平均可達約90%,但若要有更專業的設備來產生經濟價值,就需要有資金大量投入。
目前太陽能板的回收技術整理如下:
機械拆解與分選:將太陽能板拆解,分離出玻璃、鋁框等可回收材料,這是目前最常見的初步回收方式。
熱處理法:利用高溫將太陽能板中的塑膠層分解,進一步分離矽晶片與其他材料。
化學處理法:使用化學溶劑去除封裝材料,回收矽晶片和金屬。
再製矽材料:部分回收廠商會將回收的矽材料進行純化,重新製成太陽能級矽原料。
這些方法的選擇取決於回收廠商的技術能力與設備品質、成本考量以及最終回收材料的用途。
歐洲是全球對於環保最嚴格的區域,對於光電板回收也早有規範,這套規範稱為WEEE指令(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Directive,廢棄電氣電子設備指令)。
今年(2025年)歐盟委員會再次對WEEE 指令進行評估,並提出修訂指令來補強幾個面向:
1. 重新檢視收集與回收目標,使其更貼合長壽命產品特性;
2. 強化並統一 EPR 制度,避免成員國各自為政;
3. 制定強制性回收處理標準,確保關鍵原材料能高效回收並安全處理;
4. 與循環經濟及綠色轉型政策接軌,讓 WEEE 成為歐盟永續目標的一環。
在美國,目前跟台灣一樣,缺乏全國性法規導致大多數廢棄太陽能板仍流向垃圾掩埋場,但是最領先的華盛頓州已經走「州級立法」,在 2017 年通過法案建立了太陽能模組回收與回收責任計畫(Photovoltaic Module Stewardship and Takeback Program),要求太陽能板製造商必須為所有售出的模組提供回收管道。
全球回收制度迫在眉睫
展望未來,全球太陽能裝機將進入加速期。預測顯示,到 2029年全球太陽能光伏總容量將超過六兆瓦,2025年至2029年間,每年新增裝機容量介於655至930吉瓦。這股成長動能主要來自於成本持續下降,使得太陽能在各產業部門中逐漸成為最具競爭力的發電選項之一。
但同時,大量新建與未來退役光電板所帶來的 回收與資源再利用挑戰,也將成為各國政策與企業必須面對的下個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