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企業認證改革聚焦七大永續實踐
由非營利組織B型實驗室(B Lab)制定並驗證的 B型企業認證,旨在評估企業內部的公司治理、員工照顧、環境友善、社區照顧和客戶影響力等五大面向,至今已超過9千家企業通過B型企業認證。然而隨著獲得認證企業數量增加,外界對「漂綠」與認證門檻過低的質疑聲量日增。B Lab參考國際永續揭露框架如與評比標準,於2025年4月正式公布新一代B型企業認證標準,以回應全球對企業責任與透明度的期待。
新版標準取消以往的「累積積分制」,改以全面滿足七項關鍵影響主題標準文認證前題,強制企業全面管理其影響,同時提升揭露透明度。企業必須在每項主題達到明確要求,確保不再以單一強項取代其他不足,七項關鍵影響主題包括:
1. 目的與利害關係人治理
依據目的採取明確行動,並將利害關係人治理納入決策流程中,同時建立監督機制,以持續追蹤企業在社會和環境績效。
2. 氣候行動
制定具體行動計畫,以支持全球暖化控制在 1.5°C 以內。對於大型企業,還須涵蓋溫室氣體排放資料,並訂立經驗證的科學基礎減碳目標。
3. 人權
了解自身營運與價值鏈中可能涉及的負面人權衝擊,並積極採取預防與減緩措施。
4. 公平工作
提供高品質工作與健康職場文化,推動公平薪資制度,並將員工回饋意見納入決策中。
5. 環境管理和循環
系統性評估企業營運與價值鏈中的環境衝擊,並採取具實質成效的行動。
6. 公正、平等、多元和共榮
建立包容、多元共榮的職場環境,並對外部社區做出促進社會公正與平等的貢獻。
7. 政府事務和集體行動
積極參與政策倡導,共同推動制度性改變,建立積極正向社會和環境成果。針對大型企業,還須公開揭露其稅務國別報告,以強化財務透明度。
大型企業額外標準
針對員工人數超過1,000人或年營收超過 3.5 億美元的大型企業,新版標準制定額外認證標準,企業須公開具有時限的管理計畫,追蹤供應鏈原物料對環境和人權的衝擊、揭露性別薪資差距數據、將環境和社會績效目標納入高階主管獎酬機制中。
強化問責並承諾持續精進
為防止「一次性合格」後停滯不前的情況,新標準要求通過認證的企業在認證期間定期更新其永續績效表現,並經由第三方驗證。
隨著氣候危機和社會不平等現象加劇,B型企業認證提高核可標準,並參酌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GRI)、企業永續報告指令(CSRD)、聯合國企業與人權指導原則(UNGPs)、聯合國全球盟約(UNGC)、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SBTi) 等國際標準與倡議,確保與全球永續揭露趨勢接軌,提供負責任企業永續依循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