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管理是什麼?

全球掀起ESG浪潮,企業為了國際上供應鏈的要求得加入RE100,還得買綠電;在歐盟宣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後,又得趕緊研究什麼是碳費、碳權、碳中和。

上面這些事很相像,都指向同一個目標;看起來也很急迫,但似乎各自為政,以至於企業紛紛成立研究小組或部門。那決策優先順序應該是什麼?

雖然名為ESG,但ESG包山包海,首先要解決的其實是碳管理的問題,這就帶出兩個疑問:碳管理是什麼?誰負責管?

碳管理是什麼?

碳管理是控制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的一系列行為和策略。透過這些行為和策略,能夠幫助國家、企業或個人實現碳中和或淨零排放的目標。我們今天聚焦介紹國家層級和企業層級的碳管理。

國家碳管理的四種政策工具

一個國家可以用的碳管理政策工具,一般來說主要有四種:減量目標、總量管制排放交易、效能標準、碳費或碳稅,

政策工具一:減量目標

「205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須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50%以上」,這就是總體減量目標。就像是企業的業績目標一樣,當訂好全年的業績目標,之後就會分配給不同的事業部認領。

政策工具二:總量管制排放交易

簡稱碳交易。在這個機制之下,當你設定了減量目標,就可以把允許排放量當做一種籌碼(碳權)發放給受管制者;以這些碳權做為標的,可以進行碳交易。

政策工具三:效能標準

在實務上可以對以下幾種形式進行限制,比如:每單位產品的排放量、車輛每公里行駛的排放量等;各部門可透過此工具來限制生產或消費行為的碳排放,以達到排放減量的效果。

政策工具四:碳費或碳稅

碳的環境稅費(levy)是實務上用以實現「碳定價」的一種方式,其目標在於將溫室氣體排放對環境造成的損害成本予以內部化、變成公司帳單,促使利害關係人進行決策時能夠將排碳的成本納入考量,進而減少排放量。

當國家做好碳管理,就會影響到企業的碳管理,這兩者有連動關係。

企業碳管理的三個必修學分

企業做碳管理工作項目展開超過百項,但萬變不離其宗,首先要進行組織碳盤查、產品碳足跡,接著針對排放熱點設定減碳目標及承諾,制定並實施減碳計畫,這都是碳管理的工作。透過PDCA的方式不停調整並優化,最後就可以達成低碳轉型。

學分一:進行組織碳盤查產品碳足跡

國際間為了溝通碳管理,大家要有共同的語言,使用多項ISO標準,ISO  14064是國際標準組織制定的碳管理標準,旨在協助企業量測、報告和驗證其溫室氣體排放量。該標準由三部分組成,包含ISO 14064-1組織層級溫室氣體排放與移除之量化及報告附指引之規範;ISO 14064-2計畫層級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或移除增量之量化、監督及報告附指引之規範;ISO 14064-3溫室氣體聲明之確證與查證附指引之規範等,此系列標準是作為碳盤查與查證方法的依據。

完成ISO 14064之後,因應公司需求,會進入計算ISO 14067產品碳足跡,這兩者都會讓公司更熟悉碳管理世界的語言。

學分二:學習評估各種減碳技術或負碳技術

盤查完後就可以規劃減碳計畫,通常從排放熱點開始進行。公司會發現市面上有很多減碳技術,但負碳技術卻很少,這時就要學習評估各種技術,以及規劃導入哪些技術對公司最有利。

學分三:學習評估各種抵換方式

受限於當前技術,企業很難透過減碳行動達到碳中和,因此多會評估是否要申請碳權或購買碳權來達到碳中和。碳權的申請牽涉很多專業,購買碳權則有相當多的風險,因此公司會發現自己需要學習評估各種方案,這裡面有很多學問。

看完這篇文章相信可以幫助你脫離一知半解,不再靠著吸收碎片化的知識或資訊,片面解讀碳管理相關知識,邀請你成為卓洋客戶,提供您碳管理一站式服務。

美國 SEC 正式核准「以太幣現貨 ETF」上市

自 2014 年 7 月 22 日以太坊的 ICO 啟動至今,ETH 現已成為僅次於比特幣的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市值達 4175.97 億美元。10 年過去,ETH 甚至將於2024年7月23日美股開盤正式上市。

今日的以太坊已成為全球市值第二大的加密貨幣,僅次於比特幣,市值高達 4175.97 億美元,同時也是最大的智能合約平台。

獲准上市的 9 檔以太幣現貨 ETF,包括貝萊德(BlackRock)富達(Fidelity)富蘭克林坦伯頓(Franklin Templeton)景順(Invesco)、 21Shares 、 VanEck 、 Bitwise 等發行機構,至於資產管理規模(AUM)超過 91 億美元的灰度以太幣信託(ETHE)也獲准轉為 ETF,灰度以太幣迷你信託(ETH)同時獲得通過。

隨著以太坊現貨 ETF 的正式推出,預計以太坊的發展將更加蓬勃,持續引領區塊鏈與加密貨幣前行。

 

 

CDP提出的三大原則,如何幫企業獲得高品質碳權

隨著全球碳市場的不斷發展,不少企業積極參與並使用碳權來達成減排目標。根據CDP報告書調查顯示,超過九成的企業自願使用碳權進行減排。然而,伴隨碳市場發展也帶來了缺乏統一標準和品質參差不齊的情況,這可能導致碳權的濫用,進而損害碳市場的運作。

為提高企業報告碳權使用情況的透明度,以及促進高品質的碳權,CDP提出了一系列建議,以衡量碳權的「可信度」。

以下是CDP目前對於如何衡量「可信」碳權的三大原則:

原則一:優先推動積極的減排目標

CDP認為企業在購買碳權之前,應先採取積極的減碳措施。CDP強調,企業不能僅依賴碳權來實現2050年的淨零排放目標。而科學倡議組織(SBTi)特贊同此觀點,強調企業應先制定基於SBTi的短期和長期減排目標,並在此目標的基礎上實施行動,才能考慮使用碳權。

原則二:確保高品質碳權的採購

碳權市場涵蓋各類專案和不同碳標準,屬多樣化市場。因此,確保採購高品質碳權至關重要。這些碳權必須有實際的減排效益,並經過查證來確保減量的事實,避免碳權專案誇大其減排量。

原則三:以可信且透明的方式核算碳權

即使企業使用高品質碳權,仍可能存在重複計算問題。因此,ICVCM提出除了要確保碳權的避免重複計算外,還建議企業進行第三方查證。然而,不同標準對此的定義有所不同,因此CDP建議企業使用健全且透明的碳權核發單位來確保碳權專案來源,並且將碳權與溫室氣體排放量清單分開報告。

CDP提出碳權使用的三大原則。圖片來源:Position Paper on Carbon Credits, CDP

化學品管理對ESG的重要性

台南市山上區明和里一處壓克力工廠於今(18)日發生一起火警,由於工廠內存放大量甲醇等易燃物,助長了火勢並引發爆炸。

化學品管理不當的兩大危機

一、立即性危險

諸多化學品若管理不當,會發生立即性的危險,如腐蝕、呼吸道刺激或爆炸、火災等消防類型的災害,對企業來說首當其衝是產業停擺、庫存損失,與其衍生出與供應鏈相關的違約金,後續則面臨相關單位的罰鍰、 停工稽核,無形的損失則包含對環境汙染的危害、商譽受損甚至造成招募人才上的困難等。

二、累積性危害

許多化學品接觸當下雖不會有明顯的症狀,經累積一段時間後卻可能導致健康受損,引發危害的可能是物質或它的代謝產物,若沒立即處理產生的危害通常越嚴重,甚至導致職業病。對企業員工或消費者都可能有如暴露、傳染、衛生等風險,多個政府部門如職安署、環保署、消防署、經濟部皆有相關規範。

CSR的領域之大,可用ESG當原則來看,其也延伸出與職安、環安相關的EHS法規,以及作為ESG框架的GRI。其中在GRI403職業健康與安全的部分有許多與化學品管理相關的規範,如403-2:危害辨識、風險評估及事故調查、403-7:預防及降低與企業直接關聯者之職業健康與安全衝擊。

以準則403-2為例的內容為例

企業應就所屬員工,與非員工但其工作及/或工作場所受組織控管之工作者,提報以下資訊:

1. 描述例行性和非例行性職業危害辨識與風險評估的流程,並應用分級管控,消除危害並將風險降至最低,包括:

(1) 企業如何確保這些流程的品質,包括執行這些流程的人員能力;
(2) 如何使用這些流程的結果來評估並持續改善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

2. 描述讓工作者報告職業危害與危險狀況的流程,並解釋如何保護工作者免於處分。

3. 描述工作者可自行離開其所認為可能導致傷害或疾病的工作狀態之政策與流程,並解釋如何保護工作者免予不利處分。

4. 描述調查職業事故的流程,包括事故相關危害辨識與風險評估的流程,並利用分級管控以決定矯正行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所需進行的改善措施。

其衍生的作為包含:

■工作場所物理性危害管理
■人因性危害相關防治計畫
■危害管理、健康暴露評估、環測實施以及相關追蹤改善情形
■生物性危害辨識與預防
■員工健康管理與福利照護
■化學品揭示與建置清單、安全資料表維護
■提升員工危害意識與緊急演練
■虛驚事故與矯正管理
■完善職業事故調查程序及矯正

其中1-4項可視為針對職業病的防範措施,6-8項則著重於防範立即性危害的項目,9則為整體的追蹤改善項目。

除了以上這些沒做好就會觸法的危害事件,許多企業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做得更好。若需製作永續報告書、擠身海外供應鏈的企業,將面臨的是如何做好ESG/CSR?隨著歐美的各項綠色永續政策上路,企業的綠色轉型成為新趨勢,若沒有達標,可能會丟失不少訂單。

台灣AI基本法草案出爐!

台灣國科會發佈了台灣的 AI 基本法草案預告,揭露了台灣 AI 發展的 7 大原則和 4 大推動重點,共計 18 條條文,預告時間為 60 天,後續則將由行政院決定施行日期。

7 大原則

  • 永續發展:AI 研發及應用需兼顧社會公平、環境永續,通過適當的培訓,降低 AI 帶來數位落差的影響。
  • 人類自主:AI 發展應尊重人類自主,例如自主權、人格權等基本人權與文化價值,並且可受人類監督,以人為本,符合法治及民主價值觀。
  • 隱私保護及資料治理:由於 AI 發展不可避免涉及資料蒐集,需遵守隱私保護及資料治理原則,避免資料外洩風險、採用資料最小化原則,相對地,也促成非敏感資料開放及再利用。
  • 資安與安全:資安與安全的原則,要求在人工智慧研發及應用的過程,應建立資安防護措施,防範安全威脅及攻擊,確保系統的穩健性及安全性。
  • 透明與可解釋:透明與可解釋原則,要求對 AI 產出的資訊內容作適當的資訊揭露或標記,以利評估可能的風險及影響,提升對 AI 的可信任度。
  • 公平不歧視:公平不歧視原則要求 AI 研發及應用應避免演算法產生偏差或歧視風險。
  • 問責:要求承擔相應的責任,包括內部治理及外部社會責任。

4 大推動重點

國科會指出,政府應在 AI 推動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鼓勵 AI 研發、應用及基礎建設、資源分配、產業輔助等等,並且依 AI 作法規調適,基本法草案中的 4 大推動重點包括:

  • 創新合作及人才培育
  • 風險管理及應用負責
  • 權益保障及資料利用
  • 法規調適及業務檢視

AI 技術在氣候變遷、環境、醫療、金融、交通、內政、農業、公共服務等各領域對民眾具廣泛影響,但在 AI 帶來社會及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可能對個人或社會帶來新的風險或影響。

因此,全球主要國家皆尋求建立人工智慧的治理方針與原則,如歐盟於 2021 年提出「人工智慧法」、2024 年通過審議,著重於人民權利的保護;美國總統於 2023 年發佈「發展與使用安全且可信任的 AI 行政命令」,訂立聯邦各部門人工智慧發展的推動任務。

中小企業該了解的未來減碳要點

以往企業重視的是收益高低,從不考慮環境面向,因此產生了公共財的悲劇。

為了讓我們的空氣(公共財)不再被肆意濫用,我們得把這些開始予以定價,讓以前沒想過的成本量化出來,才有機會拯救地球,遏止永無止盡的貪婪與擴張。

當今世界,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在這個背景下,碳排放問題也成為了我們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中小企業應該瞭解ESG的重要性,如何進行碳排放盤查,以減少碳排放並貢獻於環保。

什麼是碳盤查?

碳盤查是指一個組織、企業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的記錄。其中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多種溫室氣體。

這項工作可以説明組織、企業或個人瞭解自己的碳排放量,從而採取相應的措施減少碳排放並貢獻於環保。

解決企業碳盤查的三個建議

首先得先由綠色人才或碳盤查顧問來領導,其次,企業為了與國際接軌,需要依照國際標準作指引,需有完整的流程和系統。

  1. 企業內部訓練員工或外部招聘綠色人才

因為ESG範圍很大,非一個領域或一個學科就能涵蓋其中。過去中小企業大多沒有淨零排放的基礎知識,更不太可能有實務經驗。

因此,老闆們需要有心理準備,對內讓員工進行相關的訓練,對外請專業碳盤查顧問協助。

  1. 導入ISO國際標準

當企業在進行碳盤查時,不是自己隨便打個表格,隨便盤點就好。還需要說明使用何種方法?是否有經過國際第三方查證?

為了取信政府和客戶,採用ISO國際標準是最簡單的方法。

透過ISO14064-1溫室氣體量化和報告或ISO14067碳足跡的導入,就能清楚掌握到企業內部碳排放量和產品碳足跡的部分。

建議找有經驗的碳盤查顧問或ESG管理系統顧問來協助建立是最好的做法。

  1. 企業內部擁有完整的系統

碳排放來源的活動數據蒐集、妥善管理和分析十分重要。因為中小企業員工大多沒有相關知識,所以相關資源當需要盤點時,常會缺東缺西。

或者第一年已經碳盤查好的員工離職後,接手的員工不知道從何下手?

碳排放盤查對企業的好處

企業可以通過碳排放盤查瞭解自己的碳排放量,進而識別哪些環節排放量較大,然後根據實際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減少碳排放。

這不僅可以降低企業的碳排放量,還可以為企業節省成本。此外,通過減少碳排放,企業可以獲得環保和社會責任的好處,提高企業形象和知名度。

結論

碳盤查是一門專業學問,企業難以靠自身培訓專業人員,需與外部碳盤查顧問合作,同時企業在進行ESG也得和自身的營運方向一致,得符合公司EPS,同時也得將企業永續的DNA建立在每位員工當中。

 

IETA發布企業碳權使用指引

國際排放交易協會(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Association, IETA)於2024年4月制定《碳權之高度誠信使用指引》,為企業在購買碳權(Carbon Credits)以實現氣候目標時,提供清晰且明確的定義與指導。

  • 指引1~3:IETA呼籲企業應透過ISO 14064-1或GHG Protocol來量化並定期揭露其範疇一至三之溫室氣體排放量,從而訂定符合巴黎協定及自身淨零路徑的減碳目標。
  • 指引4:企業透過減緩層級(Mitigation Hierarchy)之框架,應優先避免內部範疇一至三之排放,進而降低碳排放強度,同時,企業應儘量減少無法完全避免的環境影響,最後才以碳權補償在實現淨零路徑上所剩餘的排放。
  • 指引5:企業在執行碳抵換時,應優先選擇經由國際組織驗證,如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ntegrity Council for th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 ICVCM)、國際航空業碳抵換及減量計畫 ( Carbon Offsetting and Reduction Scheme for International Aviation, CORSIA)以及國際碳減排與抵銷聯盟(International Carbon Reduction and Offset Alliance, ICROA)所認可之發行單位所提供之高品質碳權。
  • 指引6:企業在使用碳權時,應公開且透明地揭露報告年度內已抵換之碳權數量和相關詳細資訊,包括項目名稱、類型、年份、地點、抵換目的,以及發行碳權的程序和方法等。

在全球氣候變遷法規和價值鏈減碳要求日益嚴格的背景下,企業逐漸意識到執行自願性減碳的重要性,為此,企業正透過永續政策、溫室氣體管理以及碳權,規劃符合自身營運之減排目標和淨零排放路徑。

機車「棄油轉電」

台灣是機車大國,根據交通部統計查詢網的資料,2023年機車登記數約1454萬輛,等於平均每1.6人就擁有一輛機車,其中電動機車約有63萬輛,占總機車數量約4.4%。

進一步觀察交通部資料,2024年電動機車掛牌數逐月上升,五月份電動機車掛牌數量,比四月份增加3,579輛,相較2023年第二季同期成長達16%。

各大電動機車品牌,銷量都是呈現正成長,機車電動化成為不可逆的趨勢,預估2030年電動機車新售占比要達到35%。

電動機車不僅是因為減少空污、降低引擎噪音,騎車舒適感,讓移動過程變成一種享受。其實棄油車轉電車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好處,特別整理出5個電動機車優勢!

1/免燃料&牌照稅

由於電動機車用電力驅動,因此沒有燃料問題,故無需課徵燃料稅,以125c.c.機車來說一年可省下450元;電動機車的牌照稅免徵則延續至2025年12月31日。

2/停車費用優惠

為了響應節能減碳、鼓勵民眾汰換燃油機車,不少縣市祭出電動機車停車費減免優惠。

3/政府補助

對於有意購買電動機車的民眾而言,政府提供的補助方案。目前共有三個單位提供補助,包括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環保署以及各地方政府的環保局。

4/騎乘體驗

電動機車安靜、不會產生熱氣,以及騎乘穩定等優勢。

5/智慧功能

先進的智慧功能,也是電動機車的一大優勢,個人化智慧儀表板、智能導航系統、智慧防盜,都能大幅提升騎乘的便利性與安全性。

 

 

 

臺灣企業在TCFD框架下的現況

企業作為經濟活動的核心組成部分,必須承擔起減少碳足跡、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動永續發展的責任。不僅如此,投資者和消費者越來越關注企業的永續表現,特別是關注企業是如何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提供更詳實的氣候相關資訊揭露。

透過臺大風險中心在第三屆企業氣候相關財務揭露調查中,可以了解臺灣企業是如何回應全球減碳趨勢,以及在政府政策的引導和市場壓力的驅動下,企業提供氣候相關資訊、內部碳定價,與低碳轉型上的實際成果。

本調查內容重點可以區分為三個方面。首先,本調查依據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的四大構面——治理、策略、風險管理,及指標和目標

臺灣企業在TCFD四大構面的揭露情形

一、指標與目標方面揭露:

在當前全球氣候變遷的壓力下,企業逐漸意識到揭露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重要性。本調查發現,在受訪企業中,超過五成(55.8%)已經公開了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數據。相較於沒有進行TCFD企業,有進行TCFD企業者則大多數已完成了揭露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盤查(91.5%),其中約一半(50.0%)企業已通過第三方查證。

二、治理方面揭露:

本調查分別針對董事會對氣候議題的監督角色、氣候相關課程的培訓,薪酬與氣候績效的連結進行說明。首先,本調查結果顯示,將近九成(89.2%)的有進行TCFD企業的董事會已經參與並監督氣候相關議題,表明這些企業在治理結構中對氣候問題的重視程度有顯著提升,也有助於提升企業在應對氣候風險時的決策效率和效果。

三、策略方面揭露:

隨著氣候變遷日益嚴重,企業是否已經為中長期的氣候風險做好充分準備呢?本調查發現,仍有近半數(48.4%)企業未能進行十年以上的中長期風險評估,也有超過五成(56.2%)企業未能量化其財務衝擊。這顯示多數企業在面對長期氣候變遷挑戰時,缺乏系統性的策略,這可能導致未來的永續經營風險加大

四、風險管理方面揭露:

在企業的風險管理中,包含了實體風險和轉型風險的兩個核心概念。

 

實體風險(Physical Risks)主要指與氣候變遷直接相關的風險,如極端天氣事件、海平面上升等,這些風險可能對企業的物理資產和營運產生直接影響。

 

轉型風險(Transition Risks)則涉及企業在向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政策變化、市場需求變動和技術變革等挑戰。

總結

在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時,臺灣企業應在TCFD架構下的治理、策略、風險管理以及指標與目標四個方面,需要進行深度的自我調整和管理策略。

 

通過強化氣候治理、完善策略規劃、提升風險管理能力以及明確減碳目標,企業將能夠在不確定的氣候變遷環境中,更好地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和機會,共同促進企業永續轉型與強化國際氣候競爭力。

SBTN與TNFD是什麼?企業永續策略需了解的行動關鍵字

過去在解決氣候變遷方面,企業多數遵循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BTi)制定減碳目標,並依照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CFD)架構,協助企業識別與揭露氣候變遷對企業所帶來的重大風險與機會,進而與利害關係人溝通。

相反的,在自然方面的目標設定與風險機會的識別,當前國際上則主要參考科學目標網絡(Science Based Targets Network,SBTN)與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he 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NFD)

SBTN與TNFD功能定位

SBTN執行框架

SBTN由80多個非政府組織與商業協會,例如CDP、WRI、WWF、IUCN等單位組成之網絡,並奠基於SBTi基礎上發展,同時強調與更廣泛之全球生態系統倡議相互聯結,攜手企業創造更正向的自然。

SBTN之核心目標為提供企業及城市以科學方式(SBT)實現淨零目標並共同保護全球之空氣、水、土地、生物多樣性及海洋,進而解決企業於整體價值鏈上對自然的影響與依賴,為自然可正向發展提供途徑。

關於SBTN執行流程共分為評估(Assess)、確認優先順序(Interpret & Prioritize)、測量、設定與揭露(Measure, Set & Disclose)、行動(Act)及追蹤(Track)此五大步驟。

TNFD執行框架

TNFD為市場主導之全球性自願性倡議,由倡議保育森林的學術組織Global Canopy、聯合國發展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聯合國環境保護署財務倡議組織(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Finance Initiative,UNEP FI)以及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等四個國際重量級機構進行共同指導成立。

該倡議的主要目標為建立一個風險管理和揭露框架,所有司法管轄區內各種規模的組織都可以使用該框架來識別、評判、管理和揭露與自然相關的依賴性、影響、風險和機會,並將「自然」定義為海洋、淡水、土地及大氣及社會五個領域。

此外,TNFD也提出LEAP方法學,透過定位(Locate)、評估(Evaluate)、評判(Assess)及準備(Prepare)四個步驟,用以幫助企業與金融機構評估與自然相關之依賴、影響、風險與機會。

SBTN與TNFD於目標設定過程保持一致性

若對照SBTN五個步驟及TNFD-LEAP方法學,可發現到兩者基本上可以有很好的對應關係,特別是在範疇界定、優先處理議題與地點的確認、風險與機會的識別和設定有效的目標與管理指標及管理流程等八個共同之處。

以科學工具驅動企業淨零轉型

TNFD為企業與金融機構提供一套與自然相關的揭露建議,以識別、評估、管理與自然相關的問題;SBTN則為企業提供以科學為基礎的方法,來設定基於社會與生態目的可衡量、可操作和有時限的目標。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發現SBTN與TNFD擁有相同之願景,不外乎是利用現有最佳的科學方法,將傳統的商業模式轉變為有助於自然正向發展之經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