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品管理對ESG的重要性

台南市山上區明和里一處壓克力工廠於今(18)日發生一起火警,由於工廠內存放大量甲醇等易燃物,助長了火勢並引發爆炸。

化學品管理不當的兩大危機

一、立即性危險

諸多化學品若管理不當,會發生立即性的危險,如腐蝕、呼吸道刺激或爆炸、火災等消防類型的災害,對企業來說首當其衝是產業停擺、庫存損失,與其衍生出與供應鏈相關的違約金,後續則面臨相關單位的罰鍰、 停工稽核,無形的損失則包含對環境汙染的危害、商譽受損甚至造成招募人才上的困難等。

二、累積性危害

許多化學品接觸當下雖不會有明顯的症狀,經累積一段時間後卻可能導致健康受損,引發危害的可能是物質或它的代謝產物,若沒立即處理產生的危害通常越嚴重,甚至導致職業病。對企業員工或消費者都可能有如暴露、傳染、衛生等風險,多個政府部門如職安署、環保署、消防署、經濟部皆有相關規範。

CSR的領域之大,可用ESG當原則來看,其也延伸出與職安、環安相關的EHS法規,以及作為ESG框架的GRI。其中在GRI403職業健康與安全的部分有許多與化學品管理相關的規範,如403-2:危害辨識、風險評估及事故調查、403-7:預防及降低與企業直接關聯者之職業健康與安全衝擊。

以準則403-2為例的內容為例

企業應就所屬員工,與非員工但其工作及/或工作場所受組織控管之工作者,提報以下資訊:

1. 描述例行性和非例行性職業危害辨識與風險評估的流程,並應用分級管控,消除危害並將風險降至最低,包括:

(1) 企業如何確保這些流程的品質,包括執行這些流程的人員能力;
(2) 如何使用這些流程的結果來評估並持續改善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

2. 描述讓工作者報告職業危害與危險狀況的流程,並解釋如何保護工作者免於處分。

3. 描述工作者可自行離開其所認為可能導致傷害或疾病的工作狀態之政策與流程,並解釋如何保護工作者免予不利處分。

4. 描述調查職業事故的流程,包括事故相關危害辨識與風險評估的流程,並利用分級管控以決定矯正行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所需進行的改善措施。

其衍生的作為包含:

■工作場所物理性危害管理
■人因性危害相關防治計畫
■危害管理、健康暴露評估、環測實施以及相關追蹤改善情形
■生物性危害辨識與預防
■員工健康管理與福利照護
■化學品揭示與建置清單、安全資料表維護
■提升員工危害意識與緊急演練
■虛驚事故與矯正管理
■完善職業事故調查程序及矯正

其中1-4項可視為針對職業病的防範措施,6-8項則著重於防範立即性危害的項目,9則為整體的追蹤改善項目。

除了以上這些沒做好就會觸法的危害事件,許多企業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做得更好。若需製作永續報告書、擠身海外供應鏈的企業,將面臨的是如何做好ESG/CSR?隨著歐美的各項綠色永續政策上路,企業的綠色轉型成為新趨勢,若沒有達標,可能會丟失不少訂單。

台灣AI基本法草案出爐!

台灣國科會發佈了台灣的 AI 基本法草案預告,揭露了台灣 AI 發展的 7 大原則和 4 大推動重點,共計 18 條條文,預告時間為 60 天,後續則將由行政院決定施行日期。

7 大原則

  • 永續發展:AI 研發及應用需兼顧社會公平、環境永續,通過適當的培訓,降低 AI 帶來數位落差的影響。
  • 人類自主:AI 發展應尊重人類自主,例如自主權、人格權等基本人權與文化價值,並且可受人類監督,以人為本,符合法治及民主價值觀。
  • 隱私保護及資料治理:由於 AI 發展不可避免涉及資料蒐集,需遵守隱私保護及資料治理原則,避免資料外洩風險、採用資料最小化原則,相對地,也促成非敏感資料開放及再利用。
  • 資安與安全:資安與安全的原則,要求在人工智慧研發及應用的過程,應建立資安防護措施,防範安全威脅及攻擊,確保系統的穩健性及安全性。
  • 透明與可解釋:透明與可解釋原則,要求對 AI 產出的資訊內容作適當的資訊揭露或標記,以利評估可能的風險及影響,提升對 AI 的可信任度。
  • 公平不歧視:公平不歧視原則要求 AI 研發及應用應避免演算法產生偏差或歧視風險。
  • 問責:要求承擔相應的責任,包括內部治理及外部社會責任。

4 大推動重點

國科會指出,政府應在 AI 推動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鼓勵 AI 研發、應用及基礎建設、資源分配、產業輔助等等,並且依 AI 作法規調適,基本法草案中的 4 大推動重點包括:

  • 創新合作及人才培育
  • 風險管理及應用負責
  • 權益保障及資料利用
  • 法規調適及業務檢視

AI 技術在氣候變遷、環境、醫療、金融、交通、內政、農業、公共服務等各領域對民眾具廣泛影響,但在 AI 帶來社會及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可能對個人或社會帶來新的風險或影響。

因此,全球主要國家皆尋求建立人工智慧的治理方針與原則,如歐盟於 2021 年提出「人工智慧法」、2024 年通過審議,著重於人民權利的保護;美國總統於 2023 年發佈「發展與使用安全且可信任的 AI 行政命令」,訂立聯邦各部門人工智慧發展的推動任務。

中小企業該了解的未來減碳要點

以往企業重視的是收益高低,從不考慮環境面向,因此產生了公共財的悲劇。

為了讓我們的空氣(公共財)不再被肆意濫用,我們得把這些開始予以定價,讓以前沒想過的成本量化出來,才有機會拯救地球,遏止永無止盡的貪婪與擴張。

當今世界,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在這個背景下,碳排放問題也成為了我們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中小企業應該瞭解ESG的重要性,如何進行碳排放盤查,以減少碳排放並貢獻於環保。

什麼是碳盤查?

碳盤查是指一個組織、企業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的記錄。其中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多種溫室氣體。

這項工作可以説明組織、企業或個人瞭解自己的碳排放量,從而採取相應的措施減少碳排放並貢獻於環保。

解決企業碳盤查的三個建議

首先得先由綠色人才或碳盤查顧問來領導,其次,企業為了與國際接軌,需要依照國際標準作指引,需有完整的流程和系統。

  1. 企業內部訓練員工或外部招聘綠色人才

因為ESG範圍很大,非一個領域或一個學科就能涵蓋其中。過去中小企業大多沒有淨零排放的基礎知識,更不太可能有實務經驗。

因此,老闆們需要有心理準備,對內讓員工進行相關的訓練,對外請專業碳盤查顧問協助。

  1. 導入ISO國際標準

當企業在進行碳盤查時,不是自己隨便打個表格,隨便盤點就好。還需要說明使用何種方法?是否有經過國際第三方查證?

為了取信政府和客戶,採用ISO國際標準是最簡單的方法。

透過ISO14064-1溫室氣體量化和報告或ISO14067碳足跡的導入,就能清楚掌握到企業內部碳排放量和產品碳足跡的部分。

建議找有經驗的碳盤查顧問或ESG管理系統顧問來協助建立是最好的做法。

  1. 企業內部擁有完整的系統

碳排放來源的活動數據蒐集、妥善管理和分析十分重要。因為中小企業員工大多沒有相關知識,所以相關資源當需要盤點時,常會缺東缺西。

或者第一年已經碳盤查好的員工離職後,接手的員工不知道從何下手?

碳排放盤查對企業的好處

企業可以通過碳排放盤查瞭解自己的碳排放量,進而識別哪些環節排放量較大,然後根據實際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減少碳排放。

這不僅可以降低企業的碳排放量,還可以為企業節省成本。此外,通過減少碳排放,企業可以獲得環保和社會責任的好處,提高企業形象和知名度。

結論

碳盤查是一門專業學問,企業難以靠自身培訓專業人員,需與外部碳盤查顧問合作,同時企業在進行ESG也得和自身的營運方向一致,得符合公司EPS,同時也得將企業永續的DNA建立在每位員工當中。

 

IETA發布企業碳權使用指引

國際排放交易協會(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Association, IETA)於2024年4月制定《碳權之高度誠信使用指引》,為企業在購買碳權(Carbon Credits)以實現氣候目標時,提供清晰且明確的定義與指導。

  • 指引1~3:IETA呼籲企業應透過ISO 14064-1或GHG Protocol來量化並定期揭露其範疇一至三之溫室氣體排放量,從而訂定符合巴黎協定及自身淨零路徑的減碳目標。
  • 指引4:企業透過減緩層級(Mitigation Hierarchy)之框架,應優先避免內部範疇一至三之排放,進而降低碳排放強度,同時,企業應儘量減少無法完全避免的環境影響,最後才以碳權補償在實現淨零路徑上所剩餘的排放。
  • 指引5:企業在執行碳抵換時,應優先選擇經由國際組織驗證,如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ntegrity Council for th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 ICVCM)、國際航空業碳抵換及減量計畫 ( Carbon Offsetting and Reduction Scheme for International Aviation, CORSIA)以及國際碳減排與抵銷聯盟(International Carbon Reduction and Offset Alliance, ICROA)所認可之發行單位所提供之高品質碳權。
  • 指引6:企業在使用碳權時,應公開且透明地揭露報告年度內已抵換之碳權數量和相關詳細資訊,包括項目名稱、類型、年份、地點、抵換目的,以及發行碳權的程序和方法等。

在全球氣候變遷法規和價值鏈減碳要求日益嚴格的背景下,企業逐漸意識到執行自願性減碳的重要性,為此,企業正透過永續政策、溫室氣體管理以及碳權,規劃符合自身營運之減排目標和淨零排放路徑。

機車「棄油轉電」

台灣是機車大國,根據交通部統計查詢網的資料,2023年機車登記數約1454萬輛,等於平均每1.6人就擁有一輛機車,其中電動機車約有63萬輛,占總機車數量約4.4%。

進一步觀察交通部資料,2024年電動機車掛牌數逐月上升,五月份電動機車掛牌數量,比四月份增加3,579輛,相較2023年第二季同期成長達16%。

各大電動機車品牌,銷量都是呈現正成長,機車電動化成為不可逆的趨勢,預估2030年電動機車新售占比要達到35%。

電動機車不僅是因為減少空污、降低引擎噪音,騎車舒適感,讓移動過程變成一種享受。其實棄油車轉電車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好處,特別整理出5個電動機車優勢!

1/免燃料&牌照稅

由於電動機車用電力驅動,因此沒有燃料問題,故無需課徵燃料稅,以125c.c.機車來說一年可省下450元;電動機車的牌照稅免徵則延續至2025年12月31日。

2/停車費用優惠

為了響應節能減碳、鼓勵民眾汰換燃油機車,不少縣市祭出電動機車停車費減免優惠。

3/政府補助

對於有意購買電動機車的民眾而言,政府提供的補助方案。目前共有三個單位提供補助,包括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環保署以及各地方政府的環保局。

4/騎乘體驗

電動機車安靜、不會產生熱氣,以及騎乘穩定等優勢。

5/智慧功能

先進的智慧功能,也是電動機車的一大優勢,個人化智慧儀表板、智能導航系統、智慧防盜,都能大幅提升騎乘的便利性與安全性。

 

 

 

臺灣企業在TCFD框架下的現況

企業作為經濟活動的核心組成部分,必須承擔起減少碳足跡、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動永續發展的責任。不僅如此,投資者和消費者越來越關注企業的永續表現,特別是關注企業是如何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提供更詳實的氣候相關資訊揭露。

透過臺大風險中心在第三屆企業氣候相關財務揭露調查中,可以了解臺灣企業是如何回應全球減碳趨勢,以及在政府政策的引導和市場壓力的驅動下,企業提供氣候相關資訊、內部碳定價,與低碳轉型上的實際成果。

本調查內容重點可以區分為三個方面。首先,本調查依據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的四大構面——治理、策略、風險管理,及指標和目標

臺灣企業在TCFD四大構面的揭露情形

一、指標與目標方面揭露:

在當前全球氣候變遷的壓力下,企業逐漸意識到揭露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重要性。本調查發現,在受訪企業中,超過五成(55.8%)已經公開了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數據。相較於沒有進行TCFD企業,有進行TCFD企業者則大多數已完成了揭露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盤查(91.5%),其中約一半(50.0%)企業已通過第三方查證。

二、治理方面揭露:

本調查分別針對董事會對氣候議題的監督角色、氣候相關課程的培訓,薪酬與氣候績效的連結進行說明。首先,本調查結果顯示,將近九成(89.2%)的有進行TCFD企業的董事會已經參與並監督氣候相關議題,表明這些企業在治理結構中對氣候問題的重視程度有顯著提升,也有助於提升企業在應對氣候風險時的決策效率和效果。

三、策略方面揭露:

隨著氣候變遷日益嚴重,企業是否已經為中長期的氣候風險做好充分準備呢?本調查發現,仍有近半數(48.4%)企業未能進行十年以上的中長期風險評估,也有超過五成(56.2%)企業未能量化其財務衝擊。這顯示多數企業在面對長期氣候變遷挑戰時,缺乏系統性的策略,這可能導致未來的永續經營風險加大

四、風險管理方面揭露:

在企業的風險管理中,包含了實體風險和轉型風險的兩個核心概念。

 

實體風險(Physical Risks)主要指與氣候變遷直接相關的風險,如極端天氣事件、海平面上升等,這些風險可能對企業的物理資產和營運產生直接影響。

 

轉型風險(Transition Risks)則涉及企業在向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政策變化、市場需求變動和技術變革等挑戰。

總結

在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時,臺灣企業應在TCFD架構下的治理、策略、風險管理以及指標與目標四個方面,需要進行深度的自我調整和管理策略。

 

通過強化氣候治理、完善策略規劃、提升風險管理能力以及明確減碳目標,企業將能夠在不確定的氣候變遷環境中,更好地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和機會,共同促進企業永續轉型與強化國際氣候競爭力。

SBTN與TNFD是什麼?企業永續策略需了解的行動關鍵字

過去在解決氣候變遷方面,企業多數遵循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BTi)制定減碳目標,並依照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CFD)架構,協助企業識別與揭露氣候變遷對企業所帶來的重大風險與機會,進而與利害關係人溝通。

相反的,在自然方面的目標設定與風險機會的識別,當前國際上則主要參考科學目標網絡(Science Based Targets Network,SBTN)與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he 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NFD)

SBTN與TNFD功能定位

SBTN執行框架

SBTN由80多個非政府組織與商業協會,例如CDP、WRI、WWF、IUCN等單位組成之網絡,並奠基於SBTi基礎上發展,同時強調與更廣泛之全球生態系統倡議相互聯結,攜手企業創造更正向的自然。

SBTN之核心目標為提供企業及城市以科學方式(SBT)實現淨零目標並共同保護全球之空氣、水、土地、生物多樣性及海洋,進而解決企業於整體價值鏈上對自然的影響與依賴,為自然可正向發展提供途徑。

關於SBTN執行流程共分為評估(Assess)、確認優先順序(Interpret & Prioritize)、測量、設定與揭露(Measure, Set & Disclose)、行動(Act)及追蹤(Track)此五大步驟。

TNFD執行框架

TNFD為市場主導之全球性自願性倡議,由倡議保育森林的學術組織Global Canopy、聯合國發展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聯合國環境保護署財務倡議組織(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Finance Initiative,UNEP FI)以及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等四個國際重量級機構進行共同指導成立。

該倡議的主要目標為建立一個風險管理和揭露框架,所有司法管轄區內各種規模的組織都可以使用該框架來識別、評判、管理和揭露與自然相關的依賴性、影響、風險和機會,並將「自然」定義為海洋、淡水、土地及大氣及社會五個領域。

此外,TNFD也提出LEAP方法學,透過定位(Locate)、評估(Evaluate)、評判(Assess)及準備(Prepare)四個步驟,用以幫助企業與金融機構評估與自然相關之依賴、影響、風險與機會。

SBTN與TNFD於目標設定過程保持一致性

若對照SBTN五個步驟及TNFD-LEAP方法學,可發現到兩者基本上可以有很好的對應關係,特別是在範疇界定、優先處理議題與地點的確認、風險與機會的識別和設定有效的目標與管理指標及管理流程等八個共同之處。

以科學工具驅動企業淨零轉型

TNFD為企業與金融機構提供一套與自然相關的揭露建議,以識別、評估、管理與自然相關的問題;SBTN則為企業提供以科學為基礎的方法,來設定基於社會與生態目的可衡量、可操作和有時限的目標。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發現SBTN與TNFD擁有相同之願景,不外乎是利用現有最佳的科學方法,將傳統的商業模式轉變為有助於自然正向發展之經濟模式。

DEI與TIFD是什麼?如何影響企業永續發展

根據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的分析,不平等問題已成為2024年影響企業永續發展的十大趨勢之一。因此,企業必須開始關注DEI與TIFD議題。

DEI強調在職場及社會中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及有平等的參與權利。TIFD則是在協助企業辨認與管理不平等相關風險與機會,並透過財務揭露向利害關係人溝通其在不平等問題上的表現和承諾。

企業重視DEI文化可提升自身競爭力及員工滿意度,並減少相關風險,以強化形象並符合利害關係人期待。因此,企業在評估現況後,可將行動方案排序並設定目標。其次再將策略進行整合後,付諸實行並評估績效,最後再將結果向外溝通。

DEI多元共融

DEI是指多元化(Diversity)、平等(Equity)、包容性(Inclusion)三個核心價值觀的縮寫。DEI是企業在組織內部和對外運營中推動的一項重要倡議。它強調在職場和社會中尊重和重視每個人的獨特性,無論是種族、性別、性取向、宗教信仰、年齡、身心能力,或是其他身份特徵等,並確保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和權利參與到組織或社會的各個層面中。

TIFD不平等相關財務揭露計畫

受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TCFD)的啟發,「不平等相關財務揭露計畫(Taskforce on Inequality-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IFD)」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政府、民間團體、金融機構、學術單位等利害關係人成立工作小組,強調共創(co-creation)的制定過程,以幫助企業辨別和管理與不平等相關的風險和機會,並將其納入企業營運的財務揭露框架中。

不平等的定義包含兩個面向:結果的不平等,以收入、財富或支出來衡量;機會不平等,包括性別、種族、殘疾、出生地點或家庭背景以及其他群體特徵。透過確保薪酬公平、提供平等的晉升機會、促進多元化,以及解決其他可能導致不平等的問題。TIFD的核心目標是讓企業更加透明和負責,並透過財務揭露向投資者和利害關係人溝通其在不平等問題上的表現和承諾。

企業推動和導入DEI與TIFD的效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2024年全球經濟成長將放緩的預測,突顯解決系統性不平等問題的迫切性。企業在整體的經濟發展中扮演關鍵的角色且擁有重要的影響力,目前已有許多研究指出,企業落實DEI策略可以促使其做出更高品質的決策,且可以有更具創新性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並帶來以下效益:

1.促進創新和競爭力:多元性和包容性企業文化能夠吸引不同背景、觀點和特質的人才,這有助於促進創新和提高競爭力。

2.提高員工滿意度和忠誠度:給予所有員工公平和平等的機會和待遇將有助於提高員工滿意度和忠誠度,從而減少離職率,節省招聘成本。

3.減少風險:忽視不平等問題可能會給企業帶來風險,例如法律訴訟、品牌損害以及員工不滿等。通過注重TIFD,企業可以更好地識別和管理這些風險。

4.增強企業形象:在當今社會,對多元化和平等的價值觀越來越受到重視。企業如果能展現自己是一個支持多元性和包容性的組織,將有助於提升其形象和聲譽。

5.符合投資者和利害關係人的期望: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和利益相關者關注企業的社會責任和永續發展表現,DEI和TIFD成為他們評估企業價值的重要指標之一。

 

 

台灣綠電市場規模成長供不應求,成本高是最大挑戰

儘管2023年綠電自由市場規模略有成長,但綠電仍供不應求,且因成本或價格考量,仍未能滿足大部分企業的綠電需求,但隨著灰電的價格上漲、綠電彈性分配與融資保證機制推出,仍期待這些市場外部支持可協助企業找到具成本效益的脫碳方式。

去年綠電進市場比例提高,但中小企業綠電交易反降低

相較於2022年只有約4.89%綠電進入自由市場,2023年全台進入自由市場的綠電提高至5.6%,但扣除台積電採購的綠電,其他企業可採購的綠電從2022年的約1.5%降到2023年的約1.1 %,顯示中小企業仍難以採購並使用綠電。

值得關注的是,2023年再生能源使用企業增加180家(約2022年的1.65倍),這意味著,若綠電仍處於台電大量持有及台積電強力採購的現象,企業只能在綠電市場中爭奪有限的綠電資源。

多數企業仍以轉供方式取得綠電,且轉供成本趨於集中

報告分析了三種取得綠電途徑的成本,並以2023年平均電價每度3.12元來做比較,由低到高排序分別為自發自用(每度約2.68元)、綠電轉供(每度平均約5.7元)及採購再生能源憑證(每度約7.75元)。其中,約有 65%的企業選擇綠電轉供,比例遠高於自發自用與採購憑證的比例。

成本是企業取得綠電的主要挑戰

報告也探討到企業取得綠電途徑的幾項挑戰:

  1. 綠電轉供:若購買量有限,恐導致轉供價格過高。
  2. 憑證購買:面臨得標不易、無法預期價格及價格過高的困境。
  3. 自發自用:雖然有成本攤提和強化場內電網穩定度的優勢,但可能因場地受限、初期資本需求過高,而讓企業卻步。

總結而言,儘管2023年綠電自由市場規模略有成長,但綠電仍供不應求,且因成本或價格考量,仍未能滿足大部分企業的綠電需求。

全球加密貨幣監管現狀:台灣、中國、美國要怎麼做?

隨著加密貨幣在全球範圍內興起,這種新興資產類別不僅吸引了投資者的關注,也引起了各國政府和監管機構的關注。從比特幣在2009年誕生以來,加密貨幣市場經歷了爆炸性的增長,逐漸從投機性工具轉變為新的投資和支付手段。

然而,這一轉變也帶來了諸多挑戰,包括市場波動性、欺詐風險以及潛在的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問題。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世界各國政府紛紛開始研議討論各自的加密貨幣監管框架,以期在促進創新和保護消費者之間取得平衡。

台灣

根據金管會公布的加密貨幣產業監管發展時程來看,第一階段到第四階段分別為納管VASP業者、公會與自律規範、差異化管理與法律強化、以及專法的制定。

第一階段:納管VASP業者

首階段將從防制洗錢法規入手,開始納管「臺灣虛擬資產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VASP)業者。據金管會官網的資料顯示,目前已完成法遵聲明的加密業者共25家,包括交易所、買賣平台、實體店面、虛擬資產自動櫃員機(BTM)及託管系統商。

第二階段:公會與自律規範

第二階段的重點,在於推動VASP成立公會並制定自律規範。台灣加密公會已於本(6)月正式成立,並依據金管會訂定的指導原則,來制定產業自律規範。

第三階段:差異化管理與法律強化

在第三階段,金管會將在洗錢防制法中增訂「VASP登記制」,明確定義VASP並對非法業者課以刑責。目前未依規定登記而從事業務的VASP業者,可處兩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500萬元罰金。

下一步,金管會計劃在子法中,根據業務複雜程度對登記的VASP進行差異化管理。

例如,交易所型態的經營者,需遵循最完整的內控規範,包括交易規則的明確說明、符合ISO27001的資安要求、錢包管理的冷錢包比例要求,以及平台與客戶資產的分離等。

第四階段:專法的制定

最後一個階段,才是設立專法。金管會在今年1月已委外對設立VASP管理專法進行研究,並參考歐盟、日本、韓國、香港、英國及防制洗錢金融行動工作組織(FATF)和國際證券管理機構組織(IOSCO)的規範或建議。

研究團隊預計在今年9月底提交期末報告,並在年底前提出專法草案和舉辦公聽會,預計在2025年6月前將專法草案報院。

美國

美國在2022年宣布賦予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更大的監管權力。目前SEC積極監管,近兩年對Ripple、Coinbase、幣安(Binance)等多家加密貨幣公司提出訴訟。

隨著2023年法院批准了比特幣現貨ETF,美國對於加密貨幣的態度似乎有所緩解,美國眾議院更在5月22日通過《21世紀金融創新和科技法案》(FIT21),建立一個更加完整的美國加密貨幣市場監管制度。不僅制定消費者保護措施,賦予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對數位商品的新管轄權,並明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投資合約中一部分數位資產的管轄權。

儘管如此,SEC主席Gary Gensler強調,這些批准並不代表SEC對加密貨幣資產的認可,監管機構仍在積極監管該行業,並強調大多數加密資產仍需遵守聯邦證券法。

可以看出,美國在推進加密貨幣監管的同時,仍在尋求平衡創新與市場穩定之間的微妙關係。

中國

中國自從發布加密貨幣禁令後,就全面禁止國內進行交易、挖礦和運營,可以說是最嚴格的國家之一。

不過隨著香港開始積極擁抱加密貨幣產業,有不少投資人認為這將是中國態度轉變的開端。

香港政府於2023年6月1日正式開啟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VASP)牌照申請,並要求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必須提交牌照申請。沒有按要求提交牌照申請的機構,必須在5月31日之前結束其在香港的業務。

不過由於相關的規範對交易所沒有很友善,因此未能符合要求或是撤回牌照申請的交易所竟有12家之多,其中包括OKX在內的多家平台也都撤回了牌照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