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面對碳市場行動方案

環境部目前核可的減量專案已經有一百多項,目前較為大家熟知的國內碳權主要來源,包含:抵換專案、自願減量專案等碳權專案,經過環境部核准,即可取得碳權,可以留著當作組織的減量使用,或是到碳交所平台上架交易。

中小企業是永續的要角

在勤業(Deloitte)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全球範疇三碳盤查已逐漸啟動,台灣是AI、半導體和科技業代工的重要國家,未來企業被要求碳盤查及碳中和會越來越多,也愈趨嚴格。然而台灣有超過95%為中小企業,面對碳有價的時代和永續相關壓力,如何解決?

事實上,中小企業憑藉其敏捷性、創新能力以及與地方社區的深厚聯繫,在推動重大環境變化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與大公司不同,中小企業通常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實施變革,迅速調整運營策略,邁向低碳轉型,以應對碳市場的變化。

如何面對碳市場

中小企業在面對碳市場時,需採取多種策略以應對挑戰並抓住機遇。以下是幾個考量的關鍵:

外部成本內部化

中小企業應將碳成本納入其營運戰略,這包括從碳盤的起手式,訂定雄心(Ambition)和目標,以及內部碳定價。透過了解自身的碳排放量和熱點,企業可以制定具體的減碳計畫,並逐步實施節能減排措施、綠電的建構或購買,進一步考量碳權購買等淨零措施。

了解碳權與交易市場

隨著碳交易市場的發展,中小企業需要了解政府碳權的定義、碳費的徵收,包括強制性和自願性碳權的區別。

適應國際規範

中小企業需密切關注國際間的淨零排放趨勢及相關政策,如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未來美國的清淨競爭法案,以及其他國家可能提出類似的碳稅邊境機制。

開發綠色商機

面對減碳要求,中小企業可以探索綠色商機,例如開發可再生能源專案或提升能源效率,發展小型的搖籃到搖籃的循環業務。

 

中小型企業已經沒有太多可猶豫的時間,如果能善用碳有價的觀念,全面優化營運的製程,把握與上下游供應鏈議和的機會,靈活運用創新和工具,掌握轉型的契機。

氣候變遷作祟,颱風變更強大

隨著氣候變遷,颱風的強度和降雨量正逐漸增加,科學研究指出,暖化使颱風變強並改變降雨模式,未來風災風險顯著提高,需加強防災應對。

即將襲台的颱風山陀兒,才短短兩天時間就從熱帶氣旋形成中度颱風,在侵台之前還在快速增強當中。國際科學家研究已預警,隨著暖化以及海水溫度愈來愈高,氣候變遷不見得會增加颱風的數量,但是會讓颱風變得更強,降雨更猛。

氣候變遷正在推動世界各地降雨模式的變化,也可能加劇颱風和其他熱帶風暴。刊登於《自然》期刊的研究指出,氣溫升高增強大氣保持水分的能力,世界約 75% 陸地已有異常降水,或更大乾濕天氣波動。

氣候變遷也在重塑包括颱風等熱帶風暴的模式,海面溫度升高是熱帶氣旋發展的有利條件,模型顯示,暖化使颱風發生頻率降低,但威力增強。

研究發現,颱風強度與海面溫度升高有關,全球暖化還可能會延長颱風的持續時間。由於大氣水氣含量充沛,颱風也會帶來更大雨勢,美國研究顯示,氣溫每增加 1°C,低層大氣水蒸氣容量預計就會增加 7%,美國均溫每升高一度,美國的颱風降雨量就會激增 40%。

小型快速移動颱風變更強

但不同規模的颱風可能受到的影響也不同。科學家發現,颱風眼大、移動速度慢的風暴會導致中心附近海溫下降,發展受到阻礙。然而,風眼較小且移動速度較高的風暴,可避免海表溫度的影響,此類颱風的中心保持恆定的熱量,強度不斷增加。

重點不是在颱風的規模標示必須改變,而是要提高人們的認識,即暖化的未來,颱風將變得更強大更多雨,風災風險正在加劇,人們要提高警覺,以及儘早規劃氣候適應政策。

台灣新電價10/16起上路!

台灣電價連四漲,公布最新10月電價。民生電價維持不變,工業電價調漲最多14%,但為降低對產業影響,同時針對用電或產值衰退產業,採取凍漲或是減半調漲,工業電價平均調幅12.5%。

產業電價調漲不能只看用電量,還有產業銷售額狀況才能反映產業復甦情形。這波電價最高調幅14%,不過仍有3種情況例外(如下),以減緩電價調整對產業的衝擊。連錦漳僅點出,運輸工具、汽車、自行車從去年到現在都在衰退,營運相對困難。

  • 產業用電衰退5%以上且產值/銷售額衰退15%以上凍漲

  • 產業用電衰退5%以上且產值/銷售額衰退未達15%,減半調幅為7%

  • 產業用電衰退未達5%且產值/銷售額衰退15%以上者,減半調幅為7%

半導體業者首當其衝,漲幅14%高於平均。

半導體業者首當其衝,漲幅14%高於平均。(圖片來源:台電)

根據台電發布的電價調漲受影響行業別,工業用電最高漲14%,包括半導體、其他電子零組件、光學儀器設備、金屬、照明設備、短期住宿、建築工程、國防、砂石礦業、用水供應等14行業別;車體製造、汽機車零件製造、塑膠橡膠、電信、清潔業等8行業別調幅7%;資料儲存媒體製造、自行車、信託基金與內需產業等則凍漲。

不過此次為顧及民生及穩定電價,住宅、小商店共約1,452萬戶,占全台用電95.2%凍漲,內需型、加工零售、超商超市等與核心CPI直接有關產業凍漲,台電一年還會有800億至900億元的虧損。王耀庭指出,民生電價維持在2.77元,但成本高達3.9元,中間差額還是需要政府挹注。

環境部「企業宣告碳中和指引」

鑑於近來企業紛紛自行宣告其產品、服務或是組織碳中和,以對外展現其溫室氣體減量行動,但針對其宣告內容是否真正進行實質減量,或以碳中和之名行漂綠之實,環境部於昨(26)日發布《企業宣告碳中和指引》,作為企業進行碳中和宣告的操作規範,避免企業不實宣告或未充分揭露資訊而誤導各界,同時藉此教導消費者據以檢視企業的減碳行動是否為「真綠」,作為後續支持該企業的參考依據。

本次所發布的《企業宣告碳中和指引》,主要規範內容包括:

 

一、適用於組織、產品或服務碳中和宣告

碳中和係指人為溫室氣體排放與移除達到平衡狀態,包含採取抵換方式來補償溫室氣體排放,因此《企業宣告碳中和指引》適用於企業完成溫室氣體盤查、減量及採取抵換作為有具體結果後,進行組織、產品或服務碳中和宣告。

二、須遵循三大核心階段原則:排放量盤查、減量、抵換

三、應有完整具體且正確的公開資訊支持

環境部指出,世界經濟論壇提及另一常見漂綠樣態即是「選擇性的資訊揭露」,企業在執行碳中和的過程,應重視公開資訊的完整、具體及正確性,應在企業網站,以易於社會大眾及利害關係者查閱的方式完整揭露包括碳中和主體的邊界、計算過程、減量成果、抵換來源等所有相關資訊。

企業宣告碳中和應透過科學合理的計算和外部第三方機構查驗,確保碳中和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且企業因應氣候變遷的實質作為,重點在自身減量與增匯最終達到淨零,而非過程中的碳中和,因此階段性宣告碳中和時,公開未來仍將持續採取的減量作為及目標亦為重點。

 

碳抵換怎麼做?

碳抵換的定義是什麼?

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用電、吃肉、開車、搭飛機出國等行為都會產生溫室氣體排放。以碳排放量高的飛行來說,怎麼做才能減少個人的碳足跡呢?其中一個方式就是碳抵換(Carbon offset)。

碳抵換,又稱作碳補償或碳抵銷,是指企業透過投資或購買減碳專案,來抵銷無法避免的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碳中和的目標。例如一家航空公司在排放1噸二氧化碳當量時,可能會資助保護亞馬遜雨林來抵銷相應的排放量。

除了企業,世界主要經濟體正在投入碳抵換專案,將其作為達成國際減排目標的一種方式,碳抵換也成為聯合國氣候談判中的重要議題。

碳抵換怎麼做?

企業要執行碳抵換的步驟大致如下:

  1. 執行碳盤查:企業首先要碳盤查,確定自身碳排量。

  2. 降低碳足跡:企業應優先從改善供應鏈、導入節能措施減排,再列出哪些地方難以減排,找出需要抵換的碳排量。

  3. 選擇碳抵換專案:企業可以選擇與碳抵換專案開發商合作,創建新的減碳專案,或購買現有的碳抵換額度。這些專案包括再生能源、植樹造林等其他減排措施。

  4. 購買碳權:企業也可以透過直接與碳權專案開發商、經紀人合作,或在碳權公開市場上交易取得碳權。

  5. 監測和報告:企業需定期監測所支持專案的進展,並向相關機構報告抵換的碳排量,以確保透明度和可信度。

企業應根據自身特點和影響範圍,選擇最適合的ESG策略。隨著碳抵換市場快速變化,企業需密切關注最新政策、法規和市場動態,才能制定出最佳的淨零排放策略。卓洋永續提供企業碳管理專業服務,掌握全球節能減碳新趨勢,共同邁向永續淨零未來。

 

 

聯合國未來峰會通過《未來契約》!

未來峰會是什麼?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於2021年首次提出舉辦「未來峰會」(Summit for the Future),目標是重啟國際合作,為人類提供「一個世代僅有一次」的機會來改寫歷史進程。

《未來契約》共包含56項行動計劃,涉及範圍廣泛,包括消除貧困、應對氣候變化、實現性別平等、促進和平、保護平民以及重振國際和平等多個方面。契約指出,當前世界正處於「深刻轉型的時刻」,同時警告「災難性與生存風險正不斷增加」,可能導致全球各地陷入持續危機,面臨崩潰的未來。

《未來契約》架構

章節1:永續發展與融資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financing for development)
章節2:國際和平與安全(International peace and security)
章節3:科學、技術和創新、數位合作(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and digital cooperation)
章節4:青年與未來世代(Youth and future generations)
章節5:全球治理轉型(Transforming global governance)

 

《全球數位契約》的五大目標

1. 消除所有數位落差,加速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2. 讓每個人都能參與數位經濟並從中受益

3. 打造一個尊重、保護並促進人權,且包容、開放、安全的數位空間

4. 推動負責任、公平且相互流通的國際資料治理方式

5. 強化人工智慧的國際管理,用AI造福全人類。

 

 

《未來世代宣言》指導原則

1. 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充分尊重國際法,必須促遵循 《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行動;

 

2. 必須尊重、保護和促進所有人追求和享受人權和基本自由,包括公民、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其中包括發展權,不得有任何區別對待或歧視 ;

 

3. 確保未來世代有機會繁榮昌盛並實現永續發展,包括消除貧窮和飢餓、不平等,並認知最脆弱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及小島開發中國家面臨的特殊挑戰;

 

4. 促進跨世代團結、 例如推動世代對話, 社會凝聚力是促進未來世代繁榮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且必須認知家庭作為永續發展貢獻者的作用;

 

5. 即刻解決造成氣候變遷的根源和不利因素,並促進環境保護的集體行動,創造和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6. 在公平和團結原則下,促進負責任和合乎倫理的使用科學、技術和創新,對於為科技發展和數位合作營造開放、公平和包容的環境, 並且透過數位合作消滅科技鴻溝;

 

7. 確保性別平等以及婦女與女孩賦權, 以及確保他們可不受歧視地分享有人權和基本自由;

 

8.  確保當今與未來世代的身心障礙者都能充分、平等參與社會,並積極參與任何決策過程;

 

9. 為了實現繁榮和永續的未來,須消除種族主義、種族歧視、仇外心理,以實現種族平等 ;

 

10. 建立包容、透明和有效的多邊體系,並加強國際團結與合作、重建信任,以及創造⼀個安全、公正和可持續、保護人類尊嚴的世界。

 

明日有解:比爾·蓋茲的未來對策

Whats Next: The Future with Bill Gates 由科技業先驅暨關心全球健康與氣候的慈善家比爾蓋茲主持,邀請觀眾和他一起踏上學習之旅,探討當今世界所面臨的迫切問題。

在 5 集節目中,蓋茲深入研究的議題包括人工智慧的前景與風險;假消息如何氾濫成災,以及在社群媒體時代定義「真實」的複雜性;氣候危機的規模,以及有望成為解方的尖端科技;收入不平等所造成的不公,以及解決貧窮問題的機會;科學與創新如何引領致命疾病的治療進展。

比爾蓋茲表示,為AI新增的發電量不應依賴新建燃煤或天然氣電廠,政府應進行縝密、複雜的規劃,以確保政策和投資方向的正確。他指出,目前隨著風電、太陽能、地熱正穩步發展,但他相信核裂變和核聚變技術,最終將發揮重要作用。

比爾蓋茲強調,氣候變遷將加劇全球兒童營養不良問題。據比爾暨梅琳達蓋茲基金會17日發表報告指出,從今起至2050年,由於氣候變遷,將約有4前萬孩童將成長遲緩、2.8千萬孩童將遭受消耗性營養不良(wasting)的折磨。

「約9成的氣候變遷負面影響源自於糧食系統,多年來,由於乾旱或豪雨,農作物根本就歉收。」消耗性營養不良是最嚴重又不可逆的,無法攝取足夠營養的兒童,將更容易身心狀況缺陷,罹患麻疹、瘧疾並早夭機率也更高,「除非你在母胎和嬰幼兒階段攝取適當的營養,否則你永遠無法彌補這段差距。」

然而,在紀錄片中探討氣候變遷的一集,比爾蓋茲就發現,年輕的氣候行動家想解決全球暖化議題的複雜情緒,既希望快速解決,卻又伴隨若干絕望。

「對我們這一代人而言,要正確幫助下一代非常困難。透過年輕人的雙眼,看到他們對問題的悲觀。」比爾蓋茲強調,他們不應該放棄,而是要用創造性的方式,繼續關注極端氣候議題。

 

碳洩漏是什麼?

什麼是碳洩漏?

所謂碳洩漏(Carbon Leaking),是指實施溫室氣體管制後,可能導致產業外移至其他碳管制較為寬鬆國家,生產基地轉移至價格較低、標準較低的國家,反而增加另一國排碳量,無益全球淨零目標。

舉例來說,根據Our World in Data資料,近年來美國和歐洲的碳排放量不斷下滑,但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排放量卻迅速增加。除了因為經濟成長導致交通、製造、基礎建設等需求大增,還有部分原因是海外國家設廠所致的碳洩漏。

國際控制碳洩漏的方式?

若以水管漏水為喻,就好比「抓漏」一樣,一個補完還有另一個缺口,永遠都在漏水。

為減緩國際間「碳洩漏」現象,預先防範已成為重要議題。由於各國碳價格存在較大差異,為避免碳洩漏問題,各國對進口商品徵收碳稅(即碳關稅),藉此使碳價格在不同市場之間趨於一致。以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為例,通過對進口高碳排放產品徵稅,來平衡歐盟內外高碳產品的碳成本。

哪些特性的國家容易有碳洩漏風險?

碳洩漏主要來自三個管道,競爭力管道、投資管道與能源管道,其目的都是規避較高的製造成本,包括從減碳成本較高的國家產業市場、投資活動,移轉至減碳成本較低的國家。

以能源角度來看,具深度減碳承諾國家,也會因為高強度節約能源措施,透過提高電價,抑制能源的需求,進而導致減碳承諾較寬鬆的國家,企業受益於低廉的電價,導致能源消費與溫室氣體排放雙雙提高,碳洩漏可能原因包括以下3項:

生產成本增加

若某國家採用碳稅、碳排放交易等碳定價政策,將導致該國製造成本增加,製造商可能會為了降低成本而將工廠遷移到其他國家。

貿易壁壘增加

如果某個國家祭出氣候政策,導致該國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或其他貿易壁壘,其他國家的生產商可能會因此轉移陣地。

技術進步

若某國產業科技技術較為進步,可能會導致其他國家的生產商難以競爭,將生產遷移到其他國家。

如何透過碳洩漏係數監控風險?

目前碳洩漏的衡量方式,通常是以國外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占本國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比例來衡量。

為避免碳洩漏,國際推動溫室氣體總量管制時,為維護管制範圍內「高能耗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藉由評估各產業的碳洩漏暴露風險,設定各業別碳洩漏風險係數,介於0~1.0之間,應用於計算各業別免費核配(指碳排放配額)比例,當風險係數越高,免費核配額比例愈高。

其中根據歐盟定義,高碳洩漏風險產業包括高排放密集度及高貿易密集度,包括鋼鐵、水泥屬於高碳洩漏產業,半導體、電子零組件則排除在外。

面對國內高碳洩漏產業,政府一手給予優惠措施,降低碳費對高碳排企業的衝擊;同時針對境外製造的商品調整到和境內製造相同或更高的碳稅成本,防止碳洩漏的發生。

以歐盟為例,歐盟早在2005年實施碳交易制度(EU ETS),同時給予高碳密集產業免費配額,然而免費核配也衍生許多問題,例如有違污染者付費原則、降低綠色創新誘因、造成碳洩漏等。因此滾動檢討後,歐洲議會預計從2026至2034 年逐步取消免費配額制度,並推出CBAM制度(俗稱碳關稅)取而代之。

美國清潔競爭法(CCA)也是如此,以相對碳排放強度作為課徵基礎,當進口商及美國國內製造商的碳排強度超過基準線,必須就超過的部分支付碳稅,且無免費排放額度及抵減制度。

回到台灣,根據環境部《碳費收費辦法草案》,目前的碳費收費對象亦分為「高碳洩漏風險」者與「非高碳洩漏風險」兩類,高碳洩漏風險者在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且經過主管機關核定後,可按照碳洩漏風險係數值給予折扣與優惠費率,避免高碳排放業者轉移。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Energy Taiwan)」與「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Net-Zero Taiwan)」

🚨 全球淨零目標警報來襲!面對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的挑戰,企業該如何應對?政府又祭出哪些減排政策?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報告指出, 2050 年前實現淨零,2030 年全球必須有超過 60% 電力來自再生能源 🎯
那台灣又該如何面對困境呢? 🤔
台灣規模最大的指標性綠能與淨零專業展覽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 (Energy Taiwan)與 #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 (Net-Zero Taiwan),將在台北南港展覽館二館 10/2 隆重登場‼️
本次展覽結合產官學 6 場主題論壇,免費報名參加!
包含《氣候變遷 x 永續未來》大師對談 、太陽光電技術論壇、國際淨零高峰論壇、智慧儲能國際論壇以及台灣離岸風電競爭力高峰論壇,深入探討最新產業話題 🔥

國內的「碳費」屬於歐盟CBAM定義的有效碳價形式之一,確定可予以抵扣。

針對產業擔心歐盟CBAM正式實施後,國內的碳定價能否與歐盟接軌的疑慮。儘管環境部已在13日發文說明,依CBAM 2023 年 5 月 17 日公布的正式文本,國內的碳費屬於歐盟CBAM定義的有效碳價形式之一,且產品已在生產國實際支付碳價,例如碳稅、碳費或排放交易等,都確定可予以抵扣。

環境部進一步說明,依歐盟CBAM實施期程,從2023年10月起為過渡期,進口商有義務申報進口產品的碳排放量;並自2026年CBAM正式實施起,產品進口商就必須透過購買CBAM憑證進行財務調整,以平衡碳成本。

環境部也說,根據歐盟CBAM憑證扣減規則,被CBAM納入規範的產品,在歐盟若享有免費排放額度,對應的排放量並無承擔碳成本;另外,產品如已在生產國實際支付碳價,例如碳稅、碳費或排放交易等,則可提出證明文件予以扣除。

以鋼鐵業為例,環境部說,國內碳費徵收對象為鋼鐵廠,其產品鋼胚如輸銷到歐盟,因其產品生產的碳排已繳交碳費,屬於已支付碳價,即可對應扣除已繳納的費用,但扣抵的詳細規定需待明(2025)年中「第三國支付的碳定價如何扣減」及「EU ETS之下免費核配與CBAM制度調和」等細則公布才能獲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