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REX Singapore Receives Major Payment Institution License

扎根台灣的區塊鏈金融科技機構 XREX 集團宣布,新加坡子公司正式取得新加坡金管局獲批「大型支付機構(Major Payment Institution, MPI)」執照,囊括6項支付服務。

XREX 新加坡子公司即將推出全新的跨境支付平台 XREX Pay,提供企業級(B2B)跨境支付功能,同時也支援匯款服務,例如:協助移工跨境匯款。XREX Pay 將提供新加坡幣(SGD)和美元的支付與匯款服務,並支援 USDT 和 USDC 等穩定幣,這些都將在符合防制洗錢金融行動工作組織(FATF)制定的國際轉帳規則(Travel Rule)下運行。

XREX 新加坡子公司獲 MPI 執照,可提供以下 6 項支付服務:

  1. 帳戶發行服務(Account issuance service)
  2. 境內匯款服務(Domestic money transfer service)
  3. 跨境匯款服務(Cross-border money transfer service)
  4. 商戶收單服務(Merchant acquisition service)
  5. 電子貨幣發行服務(E-money issuance service)
  6. 數位支付代幣服務(Digital payment token service)

新加坡從 2019 年將虛擬貨幣業者和支付業務一同納管,設立了專用金融執照 MPI,最大意義是能讓持照業者能從新加坡去到全球各國,進行法幣對法幣、法幣對加密貨幣、加密貨幣對加密貨幣的支付業務,同時我們能進行完全合規的跨國結算。

精算碳排量更有利於企業發展

在碳有價時代正式來臨之後,產業端開始為碳權、碳稅、碳費等一系列「多出來的成本」感到焦慮。尤其是首當其衝的製造業,由於生產過程或多或少都需要耗電耗能,因此很容易就會成為碳排大戶,像是頂起台灣外銷市場半邊天的工具機產業,從沒有想過自己過往幾十年來乖乖納稅,並且積極響應企業社會責任,做過淨灘淨海、參與過植樹活動,也多次捐助環保團體,但如今才知道原來這些都還遠不足以抵銷自家工廠造成的「環境負債」。

環境負債是由傳統會計所延伸而來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把企業的運營對環境帶來的破壞或影響實質量化,並將其視為企業的負債,必須透過相對應的作為來承擔責任並抵銷負債。儘管環境負債的確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要納入財務報表還言之過早,不過這卻是企業因應ESG問題的合理解方,所以環境負債會計系統目前在歐美國家也以相當快的速度逐步優化中,實際落地的日子看來已近在眼前。

提出環境負債概念的卡錫克‧拉馬納教授及羅伯‧柯普朗教授,以「精算企業的環境負債」一文拿下2022年麥肯錫論文獎殊榮,文中就深入探討了環境負債的計量與披露,尤其是針對範疇三需要計算到上下游整個供應鏈的碳排,係數更多、牽涉更廣,複雜程度難以言喻。然而在套用了環境負債的概念之後,一切就會變得一清二楚,像是運輸過程中的碳排該如何認列,兩位教授的觀點就是隨著交易的發生而轉移。

披露碳排成本,遏止漂綠亂象

以工具機零件製造商為例,加工原料從加工廠運送到零件製造商這段路程所產生的環境負債,會在交貨之後由零件製造商承擔;工具機零件製造好之後,從送出貨物裝卸區一直到交給下游工具機製造商為止,這段運輸的環境負債就轉移給製造商。

藉由完整的環境負債披露,終端顧客便可以從源頭一路追蹤碳排當量,而且由於碳排會不斷轉移,所以也就不太會有作弊、操控,以及多報少報等等的問題產生,這對於漂綠亂象的遏止相當有幫助,畢竟歐盟已經通過「反漂綠法令」(Anti-Greenwashing Directive),未來產業端不能再用綠色行銷術語或不具第三方公平驗證的產品訊息來誤導消費者。

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

當全世界從國家政策、商業運作到個人生活型態皆受到「世界不永續風險」的威脅,「永續」二字將重新定義未來好幾代人的科技文明、工作及生活模式,面對系統性轉型所需龐大的資金缺口以及迫在眉睫的永續轉型壓力,身為投資人該如何解讀這樣的訊號?

企業與永續發展委員會(Business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mission, BSDC)曾針對全球永續轉型市場進行估計,其中光是永續能源、城市發展、糧食與農業、以及健康照護四大關鍵經濟領域,預計就可創造至少12兆美元的商機。另根據Bloomberg 於202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資料顯示,由於針對氣候變遷及其他社會問題的擔憂,大量的資金持續湧入永續投資市場,刺激了整體市場的資金規模,預計到2025年全球ESG資產規模將有機會超過53兆美元。

「影響力投資」該怎麼定義?又怎麼實踐?以及與其他ESG投資有何差異?首先,根據全球影響力投資聯盟(Global Impact Investing Network, GIIN)的定義,影響力投資是指「有意為社會及環境問題造就正面的、可衡量的影響力,也同時創造利潤的投資」,其次,需要關注的重點則是,近年來雖然「影響力投資」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的資產類別,但是「影響力」本身並不屬於資產的種類,而是一種「將影響力融入投資決策的管理方法」,因此,創造了什麼正面且可衡量的「非財務報酬」將是投資重點;同樣的,一般常見的「ESG投資」,則是將ESG融入投資決策的投資方式,其大多是以「不造成社會或環境的負面影響為前提進行投資標的篩選」,由此可知,ESG投資與影響力投資的關鍵差異在於,前者是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著重在風險趨避,後者則是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試圖挖掘潛在投資機會,進一步追求將風險變現。

影響力投資

要將風險變現的前提在於該投資標的確實可以對永續風險造成正面的影響力,換句話說,就是「必須要成為解方才有機會將風險變現」,因此,在將影響力納入投資決策的時候,其非財務目標的設定是否精準的對應到永續議題之中的根本問題,將是進行影響力投資時相當重要的一環。

歐盟《無毀林產品法規》(EUDR)

《無毀林產品法規》(EUDR)是全球反對毀林鬥爭的重要轉捩點。將於2024年12月30日開始適用。

新毀林法規的10大重點

1.商品涵蓋範圍廣泛,從牛肉到書籍

EUDR所規範之項目涵蓋牛、可可、咖啡、油棕、橡膠、大豆和木材等七種商品,及上述類別中的附屬產品,例如牛肉製品、皮革、巧克力、咖啡、棕櫚油衍生物、天然橡膠製品、大豆、大豆粉、薪材、木製品、紙漿、印刷書籍等,因此建議業者須仔細檢查法規文件中的羅列之項目,同時可參考國際商品統一分類制度(Hs code)項下的分類。此外,EUDR適用於2023年6月29日後生產之商品,惟木材與木製品除外,針對木材與木製品的部分,若已於2023年6月29日前就開始生產,並將於2027年12月31日起投放至歐盟市場,則視同規範範圍內。

2.不遵守EUDR者無法進口商品至歐盟以及從歐盟出口

若被規範之商品有毀林之行為、並非依循生產國之相關法律來生產,以及盡職調查聲明有不合格之風險,自2024年12月30日起,將禁止相關產品在歐盟市場進出口,而中小企業則從2025年6月30日開始適用。

3.EUDR 涵蓋合法毀林與森林退化

EUDR目標是依據生產國的法律合法砍伐森林。然而「無毀林」係指2020年12月31日後,並未使用、餵食或含有從森林轉變為農業用地之土地所生產之相關商品。此外,關於森林退化則是指2020年12月31日後含有木材或使用木材製成之產品,在從事森林採伐之後沒有引起森林退化。

4.必須遵守生產地之社會、環境、法律

EUDR要求生產產品時須符合生產國之相關法律,例如土地使用、環境保護、森林相關之規、利害關係人權利、勞工權利、貿易法等。

5.今日之生產塑造明天的合法性

儘管生產者是從2024年12月30日起才須正式履行EUDR規範,不過這些規範正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現階段已生產的相關產品之銷售能力。

6.歐盟進口商是主要履行義務者

自2024年12月30日起,若EUDR規範之相關產品進口至歐盟市場,進口商需要先上傳本公司承擔產品符合 EUDR 責任之盡職調查聲明至歐盟委員會的資訊系統。反之,EUDR也適用於將相關產品出口至非歐盟市場。因此預期未來非歐盟企業未來也會逐步對歐盟出口商要求必須提供相關聲明文件,以遵守EUDR規定。

7.盡職調查需於整個供應鏈中保持資訊透明

EUDR針對如何進行盡職調查也有所規範,因此義務人所提交之盡職調查文件內容需收集證明產品符合EUDR之詳細資料、對每種產品進行風險評估、透過進行獨立調查、收集額外文件或透過能力建構與投資與供應商合作以降低風險。

8.期待國家主管機關定期進行檢查

EUDR的主管機關為歐盟各個成員國。EUDR規定國家主管機關有義務對其境內設立之營運商和貿易商進行檢查,以確保其遵守EUDR。若有相關產品有較高比例不符合規定,主管機關可以要求立即採取補救措施。

9.期許私部門主動對運營商或貿易商提出審查要求

EUDR允許私部門在認為一個或多個運營商或貿易商不遵守EUDR規定十時,可以向運營商與主管機關提交經證實之疑慮。

10.懲罰機制嚴格

針對違反EUDR規定者除歐盟成員國有訂定相應之懲罰機制,而歐盟委員會自身也替EUDR立下相關處罰條件,如下說明:

  • 對損害環境之物品祭出高額罰款,最高可達公司上一年度營業額之4%。
  • 沒收產品或沒收從該商品獲得之收入。
  • 暫時排除公共採購流程與公共資金。
  • 對於嚴重或重複之侵權行為,產品將暫時禁止於歐盟進行,或禁止使用簡化之盡職調查程序。

該如何面對歐盟的毀林新法規?

進行符合歐盟規範的碳盤查。以目前 ISO14064-1 組織型溫室氣體(GHG)盤查自廠與供應商、客戶,全面檢視自廠內及供應鏈上下游的碳排放情況,確保資訊的完整性和透明, 並建置完整的碳排放量資料庫方便自廠與供應鏈提交必要的資訊。

 

 

歐盟《關鍵原材料法案》

關於歐盟關鍵材料指的是許多戰略產業部門(包括淨零產業、數位產業、航太與國防產業)必要的材料。

由於意識到對關鍵材料的需求將大幅增加,歐盟非常依賴進口,通常是從準壟斷的第三國供應商進口關鍵材料,歐盟必須減緩這些戰略依賴的供應鏈風險,以提高其經濟韌性,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後的供應短缺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的能源危機,都有可能使歐盟實現其氣候和數位目標的努力面臨風險。

執委會主席Ursula von der Leyen強調關鍵材料法將明顯改善歐洲關鍵材料的精煉、加工和回收,關鍵材料對於歐盟「雙軌轉型」(指綠色及數位轉型)的關鍵技術製造非常重要,例如風力發電、儲存氫或電池等。

1. 設定明確的行動優先順序:

 

除更新關鍵材料清單外,關鍵材料法指出戰略材料清單,係指對歐盟綠色和數位行動、國防及太空應用重要的技術,同時係屬於未來有供應風險可能的技術。關鍵材料規章包括在歐盟法的關鍵與戰略材料清單,關鍵材料規章擬定在戰略材料供應鏈國內能力的明確指標與在2030年以前多元化歐盟供應,即

(1)歐盟年消耗量的至少10%用於開採、

(2)歐盟年消耗量的至少40%用於加工、

(3)歐盟年消耗量的至少15%用於回收、

(4)來自單一第三國的任何相關加工階段,每種戰略材料不超過歐盟年消耗量的65%。

2. 創造有保障和韌性的歐盟關鍵材料供應鏈:

 

關鍵材料法將減少行政負擔與簡化在歐盟關鍵材料計畫的核准程序。經挑選的戰略計畫將獲得取得融資的支持和更短的核准期限(開採許可24個月、加工及回收12個月);會員國並得發展開發地質資源的國家計畫。

3. 確保歐盟可以減緩供應風險:

 

為確保供應鏈的韌性,關鍵材料法規定監控關鍵材料供應鏈與在會員國間戰略材料庫存的協調,特定的大型企業必須進行在企業層級組成的壓力測試稽核其戰略材料供應鏈。

4. 投資於研究、創新與技能:

 

執委會將加強在關鍵材料方面採用和部署突破性技術;更進一步,針對關鍵材料建立一個大規模的技能夥伴關係與材料學院促進在關鍵材料供應鏈相關勞動力的技能,對外將運用全球閘門(Global Gateway)作為協助夥伴國家發展其自己開採和加工能力的工具,包括技能發展在內。

5. 透過改善關鍵材料的循環性和永續性保護環境:

 

經改善有保障和負擔得起的關鍵材料供應必須與減緩所有不利衝擊更好的努力合作,在歐盟與第三國以尊重勞工權利、人權和環境保護。努力改善永續發展關鍵材料的價值鏈亦有助於促進在第三國的經濟發展與永續治理、人權、解決衝突和區域穩定。全體會員國應通過與實施會員國的措施改善收集富含關鍵材料廢棄物及確保其回收至派生的關鍵材料。會員國與私人廠商應從在目前採礦活動的開採廢棄物調查回收關鍵材料的可能性,但亦可從過去的採礦廢棄物場所調查回收的可能性。含有永久磁鐵的產品應符合循環性的要件與提供可回收和回收含量的資訊。

6. 多元化歐盟的關鍵材料進口:

 

歐盟永遠無法在供應關鍵材料上自給自足,大部分的消費仍將繼續依賴進口。因此國際貿易對於支持全球生產與確保供應多元化非常重要,歐盟應加強與可靠夥伴的全球作為以發展和多元投資、促進國際貿易穩定與加強對投資人的法律安定性,特別是歐盟應和新興市場及開發中經濟體在全球閘門策略架構下,尋求互利的夥伴關係。

MicroStrategy 宣布推出去中心化身分平台

在 5 月 1 日舉行的「MicroStrategy World 2024」年度盛會上,MicroStrategy 共同創辦人、執行董事 Michael Saylor 正式向外界展示該公司最新的開發成果:基於比特幣網路構建的去中心化身分(DID)解決方案 ——「MicroStrategy Orange」。

微策略執行副總裁 Cezary Raczko 表示 MicroStrategy Orange 是一個在比特幣網路上構建的去中心化身份應用企業平台,該平台由三個基本部分組成,其核心是一個雲端託管服務,允許企業為用戶頒發識別碼。

MicroStrategy Orange 允許企業部署可在該平台上運行的預封裝應用,Orange 軟體開發工具包將使程式設計師能輕鬆使用這些功能,並將其整合到自身的應用程式和系統中。

根據 MicroStrategy Orange 介紹文件,該協議採用與 Ordinals 類似、但稍作修改的方法來處理銘文,僅存儲與去中心化身份(DID)相關的數據,這意味著可在大小、內容幾乎沒有限制的情況下,建立和更新文件,同時利用比特幣的隔離見證(SegWit)功能。

去中心化識別碼應用廣泛

Raczko 以電子郵件為例,說明如何使用 MicroStrategy Orange 生成基於比特幣的公鑰和私鑰:

一旦確認該電郵是真實的,就可以接受邀請,屆時我們將為你生成獨特的去中心化識別碼、公鑰和私鑰對。

我們將把去中心化識別碼和公鑰發送至 Orange 伺服器,以便銘刻在比特幣區塊鏈上,接著你就能開始發送 Orange 簽名的電郵了。

Raczko 補充道,MicroStrategy Orange 的去中心化識別碼,還可用於驗證社群媒體應用上的用戶,或驗證簡訊、大學學位、醫療記錄的真實性。

今年 2 月初,Michael Saylor 在受訪時也透露,MicroStrategy 打算對公司品牌進行重新定位,轉型為一家「比特幣開發公司」,而 MicroStrategy Orange 也就成為了這家商業軟體公司第一個涉及比特幣的技術創新,同時也標誌著比特幣與企業解決方案整合的新里程碑。

G7 ITALIA ,不再反對核能、2035 年底前逐步汰除燃煤發電

這次於義大利杜林(Turin)舉行、為期2天的G7能源和環境部長級會議是自COP28以來的首次大型政治會議,會後發布的一份相當重要的核能共識公報:七國集團(G7)不再反對核能,就算本國不選擇核能,也會支持那些選擇使用核能的國家繼續發展相關技術。

公報提到「我們認識到,核能作為清潔/零排放能源的潛力,它可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以解決氣候危機,並改善全球能源安全。」那些堅持不使用核能的G7成員國,未來也不會再發表反對核能的言論,反核只能是自己的選擇。

G7部長們注意到,去年12月在杜拜舉行的COP28 氣候會議期間,25個已開發國家發表的宣言:「目標到2050 年,全球核能發電能力增加兩倍」,這顯示對核能使用國來說,核能對於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支持向淨零過渡、確保能源安全都發揮關鍵作用。

另一項共識為2035 年前逐步汰除燃煤電廠,G7承諾「在2030年代前半逐步汰除我們能源系統中現有的、有增無減的燃煤發電」。

 

 

關注Metamask與SEC訴訟戰?恐改寫整個加密生態

小狐狸錢包 Metamask 母公司 Consensys 在收到 SEC 的威爾斯通知(Wells Notice)後,已正式向 SEC 提起訴訟反擊。探討如果以太坊被 SEC 認定為證券,會帶來哪些影響?

Consensys 的三大訴求

Consensys 在訴狀中主要有三大訴求:

ㄧ、要求聯邦法院能宣布 ETH 不是一種證券;

二、任何基於以太幣是證券的前提下,對 ConSenSys 進行的調查都將違反行政程序法

三、希望法院能聲明 MetaMask 不是聯邦法律下的經紀商、提供抵押服務也不違反證券法。

為什麼應該關注這場訴訟?

如果以太坊被 SEC 認定為證券

首先最大的風險,如果以太坊真的被認定為證券,那發行、交易以及提供以太坊相關服務的公司,勢必需要遵從更嚴格的證券法規。這包括註冊要求、披露信息的義務以及合規監管,這可能會大幅增加項目方的營運成本、甚至被迫停止營運。

而對市場來說,目前許多加密貨幣交易所不具備證券交易的資格或許可。如果以太坊被認定為證券,那麼美國的交易所勢必需要取得相應的許可,或只能被迫停止提供以太坊的交易。

且可以預期,這樣的決定想必會對投資者信心造成巨大的影響,部分投資者可能會因為法規的不確定性而選擇退出。

除了比特幣,其他幣都是證券?

另一方面,如果以太坊都被認定為證券,那想必其他代幣大概率也難逃被 SEC 認定為證券的命運(除了少部分 PoW 項目之外)。

畢竟 SEC 在 2023 針對幣安的訴訟文件中就提到,被列為證券的加密貨幣包括但不限於 BNB、BUSD,以及多種熱門的加密貨幣:SOL、ADA、MATIC、FIL、ATOM、SAND、MANA、ALGO、AXS 和 COTI,影響可說是非常深遠。

影響其他國家監管決策

美國的監管決定,可能會大大會影響其他國家對以太坊及其他加密貨幣的立法和監管態度。有些國家可能會跟隨美國的步伐,而這對加密貨幣產業的發展,很可能會造成巨大打擊。

Consensys 提 4 大理由證明以太坊不是證券

Consensys 發言人列出了四大理由,強調以太坊不該被視為證券:

SEC 對以太坊的歷史立場

SEC 前企業財務部主任 William Hinman 曾在 2018 年表示,以太坊不屬於證券, SEC 目前尚未正式收回這一立場,SEC 在沒有實質新證據或環境出現變化的情況下,突然改變其觀點,顯得毫無根據、與先前的監管指導方針相衝突。

CFTC 將以太坊歸類為商品

長期以來,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一直將以太坊視為商品,CFTC 近期在針對加密貨幣交易所 KuCoin 的民事執法行動中,明確將以太幣歸類為商品,這一歸類鞏固了市場對以太坊的理解和監管處理,進一步表明以太坊與證券截然不同的作用和功能。

去中心化與開放協議

以太坊架構的本質在於去中心化,與典型的證券不同(由中心化實體管理、讓內部人士從資訊不對稱中獲利),以太坊在一個所有資訊都可公開存取的平台上運行。

與共識機制轉變不相關

以太坊最近從工作量證明 (PoW) 過渡至權益證明 (PoS) 共識機制,被 SEC 列為將以太坊重新歸類的潛在原因,但該轉變並不影響以太幣的核心性質,也不影響其非證券分類。

環境部預告碳費三子法草案

環境部今(29)對外正式預告碳費費率相關的3項子法,包含「碳費收費辦法」、「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碳費收費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

碳費收費對象

  • 年碳排放量達2.5萬公噸以上的電力業、製造業
  • 不屬於「高碳洩漏風險」的產業,可以扣除2.5萬公噸的起徵門檻。高碳洩漏風險產業如鋼鐵、水泥等。
  • 如鋼鐵、水泥等業者,要被認定為「高碳洩漏風險」,須提出自主減量計劃,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准後才能確認。

碳費計算方式

  • 碳費=收費排放量X費率
  • 收費排放量=(總碳排放量-K值)X 碳洩漏風險係數值
  • K值:高碳洩漏風險廠商為0、低風險則可抵減2.5萬公噸。
  • 高碳洩漏風險產業,可依碳洩漏風險係數調整需收費的碳排放總額。
  • 碳費收費年度分三期,調整碳洩漏風險系數值:第一期0.2、第二期0.4、第三期0.6;等於第一期打2折、第二期打4折……,依此類推。

碳費優惠費率如何申請

需繳碳費的企業,可依指定目標計算方式,定出2030年之指定減量目標,並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申請核定優惠費率。

依據行業不同,環境部規定不同的「年削減率」,也就是碳排放經處理設備後的減少程度。

 

碳費|碳排放|自主減量計畫|

直接排放

  • 含氟氣體全廠平均去除率95%,氧化亞氮全廠平均去除率50%
  • 一貫煉鋼鋼胚生產13%
  • 水泥熟料生產7%
  • 其他製程3%。

間接排放(電力)

  • 應排除電力排碳係數變化之影響後,額外減少6%削減率。

企業要在每年4月底繳交前一年的執行進度,年底前繳交前一年執行進度的「報告查核」;未完成查核將被追繳當年度碳費

中央主管機關每年查核計劃進度及實際碳排放量,符合要求的企業,當年即可使用優惠費率計算碳費

碳權怎麼抵碳費

為鼓勵碳費收費對象(碳排大戶)將減碳資金留在國內,環境部表示,在國內非徵收碳費的場域執行自願減量專案,即可取得國內減量額度(碳權),用來扣除收費排放量。

  • 國內減量額度最高可換1.2倍碳權,最多折10%碳費。等於可用國內碳權折抵10%碳費
  • 使用國外碳權(減量額度),則最多可折抵5%碳費,但僅限非高碳洩漏風險廠商使用。
  • 非高碳洩漏風險事業,於碳費開徵前兩年,可使用先期專案減量額度扣除排放量,最高可用先期專案扣減3成排放量
  • 非高碳洩漏風險企業,可用國內外碳權折抵最高18%碳費。
  • 高碳洩漏風險企業則最多可取得國內碳權折抵10%碳費

標準化可以達成ESG的目的?

▋標準化的目的:全球貿易去除非關稅貿易障礙──可增加多少生意?

▋標準化的利益:1. 溝通;2. 減少浪費;3. 顧客滿意──然後生意更賺錢?

1984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設立了技術委員會(Technical Committee 176,做為負責「品質管理系統標準」,到了1987年發布第一版ISO 9000系列。(稱為「系列」,是因為管理系統標準不是一個單一文件,而是一系列的標準所組成。)這也是原來製作度量衡標準的ISO第一次發布「管理系統」標準。

ISO是回應WTO前身 GATT(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在1978年烏拉圭回合的要求,建立「品質標準」,以消弭國際間的非關稅貿易障礙(Techical Barrieers to Trade),因為各國都有對於產品或服務的「好壞、美醜、喜惡」的各自定義,很多是有形的,也有很多是無形的,有可以度量的,也有不可度量的。如何形成量化標準,成為溝通的工具,這也是最初提出 ISO管理系統的動機與目的。,之後又有了各種管理系統標準,如環境管理系統 ISO 14000 能源管理系統、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系統。

標準化主要的功能,就是溝通,也就是所謂的「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大家才能進行貿易,讓每個利益相關者可以順暢溝通。我們把法律法規、顧客要求作為輸入,滿足這些要求為輸出。順暢溝通可以減少溝通的失誤,無論製程、採構、生產、後勤等都能夠滿足內外部顧客要求,減少返工、廢品等時間、金錢、資產與士氣的損耗。如此,就能讓顧客在第一時間如期取得滿意的產品或服務。

執行標準化才有機會達成ESG

述說這段歷史,是為了說明標準化的目的是為了順暢的貿易,標準化的三個好處。從1978開始,管理系統經過近半世紀的演化,不但成為貿易的工具,也成為企業治理的工具,所以當企業談ESG,我會從G(治理)開始看起,要看企業內外部的溝通是否順暢,是否能夠減少各種浪費(時間、物料、能源、士氣),並提高良率,讓成本降低、顧客滿意。

溝通是治理G的要件,減廢是環境責任E的要件,利害相關者滿意是社會責任S的要件,所以執行標準化就能達成E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