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進NVIDIA供應鏈先拚ESG

在人工智慧(AI)迅速發展時代,資料中心基礎建設需求日益提高,用電、算力需求大增,如何有效管理能源使用、ESG並兼顧技術發展,已經成為企業必備課題,更是獲得國際訂單的關鍵。

根據AI晶片大廠輝達(NVIDIA)今年的永續報告,辦公室與資料中心預計在2025年財年實現100%再生能源,針對占比超過90%以上的範疇三碳排,也已經與67%範疇三第一類別(購買的產品和服務)供應商合作,年底將增加到80%。

台積電》多樣化再生能源,推動燃料電池、創新太陽能應用

晶圓代工大廠台積電持續增加使用再生能源,也積極強化氣候調適,根據台積電2024年永續報告書,台積電維持全球辦公室100%使用再生能源,綠電使用比例則從2023年的11.2%,在2024年提升到14.5%,台灣廠區全年再生能源使用量增加至14.5億度。同時執行1,177項節電措施,省下8.1億度電,全球廢棄物回升率達97%。

在台積電購買再生能源比例中,風力發電占比最高44.5%,購買16億度風電,水力次之占比35.6%,太陽能與生質能分別占19.1%與0.8%。

台積電目標再生能源使用在2030年提升到60%,根據永續報告書,截至2024年已累計完成4.4GW(百萬瓩)契約簽訂,每年約當減少523萬公噸碳排放量,也啟動「屋頂型太陽光電採購專案」與為期3年的「既有廠區再生能源設置最大化專案」。

台積電的再生能源使用多元,預計明年開始使用離岸風電電力,為台灣離岸風電轉供給私人企業的首例,也持續參與經濟部及台電的「綠電分配沙盒計畫」。

台積電太陽板裝置容量達已經達到1萬5,912kWp(峰瓩),全公司再生能源總發電量約727萬度。且為提升廢棄太陽能板價值,晶圓18廠第4期辦公棟屋頂及第8期廠區汽機車停車棚,也首次採用工研院開發的「新型易拆解循環太陽光電模組」,增進廢棄太陽能附加價值。

鴻海》去年綠電占比超前達67.38%,提前達成2030年目標

電子代工大廠鴻海集團則是在2024年宣布響應RE100,承諾到2040年全球廠區將全部使用綠電,2050年淨值鏈淨零。

根據2024年鴻海永續報告書,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也超前進度,總裝置容量332.9MW,綠電占比67.38%,提前完成2030年綠電超過50%目標。

2024年鴻海在中國也攜手旭智資本,合資設立資本總額人民幣20億元的綠能資產投資公司,瞄準綠色發電,最終目標每年取得20億度綠電權益。鴻海中國地區共實施節能改造項目1,864項,共計投入達近新台幣24.8億元,節能5.66億度,共減碳30萬3,990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節能效益高達近新台幣17.9億元。

在低碳供應鏈行動,鴻海指出,2024年,集團完成衝突礦產供應鏈風險的識別、評估與應對框架,並完成2,166家供應商的盡職調查,更有36家供應商已完成綠電使用聲明,合計使用約1.69億度綠電,減少碳排放約9.6萬噸。

台達》全球營運據點達RE80,電證合一超前達標

電子大廠台達電則長期是綠能先鋒,積極開發能源管理、全方位高效能系統,全台第一個設立內部碳定價300美元,向事業單位徵收碳基金,鼓勵投入再生電力發展、能資源管理,以及低碳創新研發等。

根據台達2024年永續報告書,全球營運據點再生電力達84%,已經超過原定的RE74內部目標,其中最高為綠色電力產品(40%)、非搭售型再生能源憑證(25%)、再生能源購電協議(14%)與太陽能自發自用(5%)。其中2024 年全球據點電證合一的再生電力大於50%,提前達到2025年目標。

此外,台達也積極促進供應鏈綠色轉型,2024年參與經濟部「以大帶小」製造業低碳及智慧化升級轉型補助計畫,利用政府補助資源,協助11家供應鏈夥伴進行設備汰換、製程優化與節能低碳監控系統建置,導入碳排管理平台、能源管理系統;並運用自身綠電轉供匹配技術與採購經驗,協助供應商夥伴們進行再生能源布局,使其整體碳排相較2023年減少7%。

太陽能板有毒、易起火還會致癌?破解常見光電誤解與迷思

太陽能會釋放輻射,提高罹癌風險?

答:太陽能並無危害人體疑慮。

太陽能板發電原理是透過「光伏效應」,利用矽晶圓半導體材料的光電轉換特性來發電,不會衍生高頻輻射。

所謂電磁波(EMF)又稱為電磁輻射,對人體有害的電磁波屬於高頻電磁波,像是X光、核輻射等,一般生活常見的手機訊號則屬於低頻電磁波。經濟部指出,太陽能整體設備需要符合國際電磁波干擾與相容規範(如EN 61000-6-2與EN 61000-6-3),磁場強度相當於電腦等一般家用電器,遠低於環保署所訂的環境建議值,因此運轉時並無電磁波危害人體的疑慮。

至於癌症風險,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研究指出,太陽能與腦神經系統癌症、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膽癌、腎盂癌、皮膚癌、骨髓瘤、口腔和咽喉癌、胰臟癌、攝護腺癌、胃癌或甲狀腺癌的死亡率皆沒有關聯。

太陽能電池受損會漏液體、容易起火燃燒?

答:太陽能板裡均為固體材料,沒有漏液問題。

(圖片來源:環境部)

太陽光電模組主要由鋁框、玻璃、EVA封裝膜、太陽能發電元件及塑膠背板等組成。

太陽光電模組主要由鋁框、玻璃、EVA封裝膜、太陽能發電元件及塑膠背板等組成,外層已經用玻璃及鋁框緊密封裝。雖然太陽能元件俗稱太陽能電池,但主要由矽晶圓切割而成,太陽能板內均為固體材料,沒有液體,所以不會有漏液問題。

根據英國消防協會(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資料,太陽能電池著火機率極低,但任何發電技術都有風險,主要原因則是「安裝問題」、「產品缺陷」與「設計與維運不當」,需要專業的安裝跟維運人員,品質差、不相容的零組件也會增加火災風險,顯示多與太陽能板本身無關。

太陽能為有害廢棄物、不能回收?

答:太陽能板為一般事業廢棄物,廠商回收率可達92%

太陽能板使用壽命是25至30年,每年因天然災害損壞量約產生0.2%~0.5%,預估2032年廢棄太陽能數量達約1萬公噸、2039年達約10萬公噸。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太陽能板結構中沒有液體或是粉塵,為「事業廢棄物」非「有害廢棄物」,廠商的回收率可達92%。

環境部指出,台灣早已建立回收制度,目前處理機構包括東鋐公司、金益鼎南港廠、鴻升公司與惠嘉電公司,回收太陽能板處理量可達到每月4,400噸。

此次丹娜絲颱風造成14.5萬片災損太陽能板模組,環境部表示,矽晶型太陽光電模組材質具穩定物化性質,與製程產生或具溶出毒性的有害廢棄物不同,為一般事業廢棄物,並由業者負責清除及處理責任。

環境部已要求光電業者於1至2週內儘速完成清除作業,並請太陽能回收處理業者在1個半月完成清運與處理作業。若任意棄置或以非法方式處理太陽能板,根據《廢棄物清理法》最高將處300萬元罰鍰。

此外,自2019年起經濟部就規定,太陽能設備的設置者需要預繳每瓩1,000元的回收基金給環境部,未來退役太陽能板就不用擔心回收費。彭啓明指出,無論是國外輸入還是台製太陽能板,模組上都有專屬序號,可以查詢製造商跟設置者。

太陽能板泡水會污染水質?

答:無論短期或長達一年的監測實驗,水質未有明顯改變

此次颱風衝擊中南部太陽能案場,經濟部次長賴建信說明,截至2025年5月底,台灣太陽能裝置量達到14.73GW(百萬瓩), 這次風災在33個案場造成大小不一的衝擊,影響災損容量約0.4%。

目前災損嚴重的嘉義新塭滯洪池案場還有未清除完畢的模組,外界憂心污染水質、積水引起登革熱疾病。彭啓明指出,該案場災損數量約5萬片,目前已跟處理業者簽約並安排清理,要求在兩週內清除現場,沒清完會有罰則。

環境部與地方環保局針對嘉義、台南災損光電場域水質進行檢測,範圍涵蓋3個滯洪池與1個魚塭,就10項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進行監測。根據結果,包含鉛有5~6項未檢出,銅遠低於環境的標準,僅部分場域的錳數值因當地背景值偏高外,其他所有數值皆未超過健康相關環境基準。

重金屬釋放通常需要較長時間的作用,環境部表示會密切關注。太陽光電產業協會則回應,產業界都有在水面型太陽能系統做過一年以上水質監測,並做過加速老化浸泡實驗,實際結果並無異樣。

從太陽能板淋雨是否會滲出材料、擊破後入水浸泡到加速老化實驗,協會表示,水質皆沒有改變,即使將太陽能板在濕度85%、攝氏85度下連續3,000小時加速老化後,擊破浸泡7天測試水中銻、砷、鋇、鎘、鉻、鉛、汞、硒與原水都無差異。

在長達一年的監測實驗項目與5年的小型生態實驗中,協會表示,水質與施工前比較並未有明顯變化,水中魚類也未受到太陽能板影響,成功存續並繁殖後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表示,天然災害是場意外,既然民眾有疑慮,協會已請廠商對於現場水質開始進行採樣,並送測監看清除模組過程中是否水質會產生變化。

颱風帶來的自然災害難以避免,而太陽能的安全與風險議題則需要再加強透明、科學驗證與回應機制,才可以逐步提高社會對再生能源信任。

研發革命性技術,可清除水中 98% 奈米塑膠

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團隊對人類健康的新敵人:奈米塑膠取得重大突破。微小塑膠顆粒比人類頭髮直徑還小,肉眼不可見,且與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有關。奈米塑膠在全球水環境不斷累積,對水生系統和食物鏈構成風險,挑戰在於找到經濟有效的方法去除奈米塑膠,同時留下乾淨的水源。

密蘇里大學研究員開發新型液體溶劑,能去除水中超過98%奈米塑膠顆粒,為水淨化技術的重大進展。論文刊登於《ACS Applied Engineering Materials》期刊。

「奈米塑膠會破壞水系統並進入食物鏈,造成野生動物和人類的風險」,主要作者Piyuni Ishtaweera表示。她於密蘇里大學攻讀奈米和材料化學博士期間領導這項研究。新方法使用天然成分製成的疏水性溶劑,提供實用解決方案,還為先進水淨化研究和開發開闢新路。

「我們的策略是用少量溶劑吸收大量奈米塑膠」,通訊作者密蘇里大學化學系副教授Gary Baker解釋。實驗室研究員使用移液管去除含奈米塑膠的溶劑,留下乾淨無塑膠的水。之後致力擴大規模,以用於更大水體如湖泊甚至海洋。

Ishtaweera指出,新方法對淡水和鹽水都有效。「溶劑成分安全無毒,疏水性能防止二次污染水源,為高度可持續性的解決方案。」團隊測試五種尺寸聚苯乙烯基奈米塑膠,是常見於塑膠杯的材料。結果顯示,溶劑的表現優於單一尺寸塑膠顆粒的研究。

密蘇里大學創新技術為水淨化提供可行且高效的解決方案,有望更大規模環境應用,為解決奈米塑膠污染的新希望。團隊計劃確定溶劑最大量,探索溶劑回收方法,以便重複使用,提高經濟效益和可持續性。

此突破性技術不僅為水淨化找到新解決方案,還為奈米材料研究和環境政策制定提供寶貴見解。

(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Missouri

歐盟企業永續盡職調查義務指令 CSDDD

歐洲議會於2024年4月24日通過歐盟《企業永續盡職調查義務指令》(CSDDD),該指令預計於同年5月底公布於歐盟公報。此為歐盟首次將「聯合國工商企業與人權指導原則」(UNGPs)納入其法律體系,強制要求大型企業於其營運活動中應尊重環境與人權,為責任企業行為(RBC)立法立下重要里程碑。

CSDDD相關規範:

1. 適用範圍:
🔹員工數1000名以上,且全球年淨營業額達4.5億歐元以上歐盟及非歐盟企業,移除高風險產業之適用規範,並導入分階段企業適用期限。

🔹金融產業適用 CSDDD之範圍僅限於其自身業務及上游供應鏈,然CSDDD訂有檢討條款,未來金融產業可能基於歐盟理事會之影響評估結果擴大適用該指令。

2. 分階段企業適用期限:

依據不同企業規模及營業額,其所適用指令之期限亦不同。

🔹歐盟企業
(1)員工數超過5,000名、營業額超過15億歐元之歐盟企業,為指引生效後3年開始適用;
(2)員工數超過3,000名、營業額超過9億歐元之歐盟企業,為生效後4年開始適用;
(3)員工數超過1,000名、營業額超過4.5億歐元之歐盟企業,為生效後5年開始適用。

🔹非歐盟企業
(1)營業額超過15億歐元之非歐盟企業,為指引生效後3年開始適用;
(2)營業額超過9億歐元之非歐盟企業,為生效後4年開始適用;
(3)營業額超 4.5億歐元之非歐盟企業,為生效後5年開始適用。

3. 企業應負義務:
企業應採取適當措施,以辨識、評估、預防、減緩及終止(最小化)其營運於供應鏈中破壞環境與侵害人權之潛在與實際風險情形,並將盡職調查納入企業政策中;企業應追蹤盡職調查措施之有效性,且歐盟成員國必須確保企業採取適當措施與可能受影響之利害關係人進行對話;企業應建立受害者申訴機制等救濟措施。

4. 罰則:
會員國主管機關得對未遵守相關規範之企業祭出懲罰,包括公布其公司名稱(Naming and Shaming)及對企業處以最高金額為其全球年淨營業額之5%之罰款。

5. 受害者之權利救濟:
受企業破壞環境與侵害人權行為影響之受害者,有最少5年之期限提出索償。工會及非政府組織仍可在特定條件及不妨礙國家之民事訴訟規則下提出索償。

6. 生效與實施:
CSDDD將於公告在歐盟公報後20日生效,會員國並應在2年內將該指令內容訂入其國內法,以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