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RE100

截至2024年,全球已超過400家企業成為RE100會員,其中台灣的會員共有35家,涵蓋各行各業,包含科技、金融、製造等領域。儘管台灣再生能源發展面臨資源不足或是初期投資成本較高的挑戰,仍然有許多企業積極響應RE100倡議,加入RE100所帶來的效益到底為何具吸引力。那麼,RE100究竟是什麼?對企業的影響是什麼?該如何達成RE100目標?

|RE100是什麼?快速了解RE100倡議|

RE100是由國際氣候組織(TCG)和碳揭露計畫(CDP)在2014年共同發起的全球性再生能源倡議,旨在推動企業在2050年前達到100 %再生能源使用,目標是通過企業的力量推動全球邁向再生能源轉型,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RE100目前成員跨足科技、金融、食品、服飾、零售及製造等不同產業。例如,蘋果公司已實現全球辦公場所100 %使用再生能源,並督促其供應商加入RE100,形成強大的示範效應。
  • 為什麼要加入RE100? 

企業加入RE100的原因多數是受國際局勢驅動──不僅各國政府紛紛制定淨零政策及減碳 目標,就連投資者和消費者都越來越重視企業的永續責任,種種趨勢證明「再生能源」已然成為市場導向;若無法跟上永續轉型的腳步,很可能面臨環保法規的制裁,甚至遭國際貿易市場淘汰。以下整理加入RE100的正向影響:
1.吸引投資者並滿足利害關係人期待 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關注企業的永續績效,將其作為投資決策的重要考量因素,故參加RE100能提升其在投資者眼中的價值,且能讓公司與利害關係人之間保持良好關係,促進股東和管理階層的決策,使公司整體運營更順暢。
2.提升品牌形象與市場競爭力 加入國際倡議並公開承諾,對企業提升自身形象有較大的幫助。例如2022年RE100領導獎由台灣美妝品牌歐萊德奪得,並為歐萊德帶來了多方正面效果,包括品牌形象提升、市場競爭力增強等。從近年來消費行為的改變,可以看出許多消費者已傾向選擇受國際認可之綠色品牌,故加入RE100能使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3.降低長期能源成本 再生能源在永續、安全和經濟效益等層面均優於傳統石化燃料,且從趨勢來看,燃煤等原料受政治、戰爭等因素影響,價格持續上漲,長期使用再生能源可降低成本。此外,許多國家針對再生能源轉型提供獎勵措施和補助,這些政策能使企業降低初期投入成本,加速回本。
4.加入RE100的條件與要求

-年用電量超過1億度(100 GWh)

為確保參與之企業對於推動能源轉型具有明顯的影響力,對於電量較小的企業,RE100也祭出特例,例如:願意參與RE100優先地區的政策倡議;其他具有明確國際或區域影響力,判斷有利於達成RE100推動目標等企業。

-需公開承諾

企業必須公開承諾在2050年前達成使用100%再生能源,且逐年向RE100提交數據,說明再生能源使用情況及後續規劃。若企業本身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建議向專業顧問公司尋求協助,RE100無法各別輔導與建議。

-需提供國家層級之報告

RE100為了更精確地評估每個市場對再生能源的需求,要求會員企業每年提交國家層級的報告,有助於RE100掌握不同市場對再生能源的需求,並分析成員的採購情況。透過上述數據,RE100能更有效地監控和推動其倡議的進展,以確保每個會員都朝著100%再生能源使用率的目標前進。

因此事前評估並進行全面性規劃,對於想加入RE100的企業來說至關重要。若不知從何做起,建議諮詢專業且有實務經驗的顧問公司,能幫助企業找到著手點,快速掌握執行方式,順利接軌國際跑道。例如公司在台灣、日本、韓國等地區設有工廠,如何取得不同國家再生能源,並確保在預期規劃的時程內穩定供應,才是企業應考量的因素。

TSMC台積電:淨零排放藍圖

台積電於世界地球日宣布,因應嚴峻的氣候變遷挑戰,依循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The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承諾具企圖心且全面涵蓋直接、間接與價值鏈排放的減碳路徑,攜手供應鏈共同實踐環境永續目標;目前,已有50家供應商簽署台積電供應商減排協議,涵蓋台積電供應鏈碳排的90%,包括2030年在台生產要達到RE85、海外生產RE100等的要求。為永續經營積極實踐淨零排放藍圖—2025年碳排達峰且逐步下降,2030年回到2020年排放水準並達成全公司生產營運據點使用再生能源比例60%(RE60),2040年達成RE100,目標於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

碳中和天氣、黃金綠建築助減排 台積電2030將達RE60

針對製程直接排放(範疇一),台積電落實溫室氣體減量標竿作為,持續汰換與新設現址式溫室氣體處理設備、使用碳中和天然氣,並已於2025年4月取得第53個美國綠建築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黃金級及以上認證,認證面積居全球半導體產業之冠。自2022年起,台積公司海外營運基地已全數並持續達成範疇一及範疇二淨零排放。

為削減能源間接排放(範疇二),台積電為全球第一家加入全球再生能源倡議組織(RE100)的半導體企業。2023年,台積電宣布加速RE100進程,將原2050年「全球營運100%使用再生能源」目標提前至2040年,同時擴大再生能源使用並多元化供應來源。

台積電指出,該公司再生能源使用占比已於2024年超過14%,並維持全球辦公室及海外營運廠區100%使用再生能源,穩健邁向2030年RE60的中期目標。

台積電供應商協議:2026完成產品碳足跡驗證,2030在台生產要達成RE85

為進一步加速半導體供應鏈綠色轉型,台積電於2025年起攜手關鍵排放源供應商簽署《台積電供應商溫室氣體減排協議》(TSMC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 Emissions Elimination & Neutrality (GREEN) Agreement for Suppliers),迄今已逾50家海內外供應商完成簽署,占台積電供應鏈碳排近90%。

該項協議要求供應商,除承諾2030年須達成雙方協議的排放減量目標外,2026年底前要完成產品碳足跡的第三方驗證,未合規者將減少業務合作,以期實踐供應鏈去碳化(Decarbonization),一同邁向零碳永續發展。

台積電減碳補助金帶動26家供應商2024減碳投資55億

為推動綠色低碳供應鏈,台積電除新增減碳績效為選商指標,也訂定減碳行動指引,精進供應商永續營運。

其中,針對在台設廠的第一階原物料供應商,於2024首度推出減碳補助計畫,提供總額8,400萬元的補助金,透過資金支持鼓勵供應商更新、汰換或新設相關設備/機台,以提升減排效益。

台積電預計2025年啟動年度申請作業,持續驅動供應鏈綠色轉型。

台積電指出,根據供應商工廠調查結果,台積電第一階原物料供應商約有一半的碳排放來自工廠營運的直接排放(範疇一)及能源間接排放(範疇二),因此減碳補助計畫優先聚焦於在台設有具合法登記證的工廠且願意投資節能減碳相關設備/機台的供應商,鼓勵提出減碳提案,由台積電與外部專家針對「評估成效、執行能力、創新與複製」三大面向進行評選;提案通過並執行後,台積電會搭配第三方稽核單位訪視供應商廠區落實進度,並進行期中、期末二階段的成果審核,確保減碳行動如期完成。

為擴大供應商參與並促進創新,台積電2025年供應鏈減碳補助計畫除提高新興技術相關提案的補助額度,也將供應商營運規模與減碳能力納入評選考量,規畫不同的年減碳量標準,以期更多供應商加入提案行列並從中受益,持續為供應鏈去碳化(Decarbonization)奠定基礎,攜手落實淨零排放承諾。

台積電每年檢視永續目標並動態調整或設定更積極減碳路徑

台積電提供領先業界、具備最佳效能與能源效率優勢的半導體製程技術,實現更具能源效率的資訊與通信科技及智慧應用。根據工研院推估,2030年,台積電每用1度電生產高效能運算相關的半導體產品,可為全球減省6.8度電,展現台積電產品的影響力與環境價值。

 

 

綠色 AI 的驅動者

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能源消耗帶來飛輪效應,全球能源消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長,特別是資訊科技和資料中心的運作,對能源資源和環境帶來了顯著的壓力。 這種不斷增加的能源需求促使高科技產業必須尋找新的解決方案來減少能耗,並在不犧牲技術進步的前提下,實現更高的能源效率。因此,探討如何透過創新科技、特別是在半導體產業中落實節能承諾,便成為產業領袖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AI 的崛起與能源消耗挑戰

當前全球資料中心耗電量的增加,代表數位轉型的快速推進,以及更多服務和資料分析在雲端進行的趨勢。這主要反應在AI模型訓練和推論過程中的運算。此外,生成式 AI 應用,如 GPT 和DALL-E,因其能夠產生新的文字、圖像和媒體內容,需進行大量的資料處理和運算,也進一步推升了能源消耗。

當前資料中心的用電量已經十分驚人:全球每年需要 460 太瓦/時(TWh)的電力,相當於德國全國的用電量。預計在 2030 年前,AI 的崛起將讓這個數值成長 3 倍,超過印度這個全球人口最多國家的總用電量。這一數據不僅顯示了資訊科技對能源的巨大需求,也突顯了改善能源效率的急迫性。

從技術創新解決 AI 應用對能源的挑戰

現實狀況是:沒有電力,就沒有 AI。企業必須重新審視全局來因應能源效率問題。有鑑於 AI 伺服器的數量在未來幾年將成長超過 300%,高能源效率不再是競爭優勢,而是該產業的基本要求。如今,資料中心設計所考量的功耗單位已從兆瓦級躍升到千兆瓦的級別。因此,能源效率直接決定了資料中心的盈利能力,超大規模雲端資料中心也必須積極尋求節能解決方案。

創新技術包括從源頭端的運算架構設計,優化記憶題層次架構、先進的封裝技術、以及AI調優的框架,以便高效率的管理運算及資料流動。其中,追求能源效率始終是 Arm 的 DNA。Arm 最早推出的產品即是運用電池供電,並啟動了手機革命。隨著高能源效率成為最重要的產業焦點,如今的雲端運算和資料中心,從晶片到軟體,也都優先採用 Arm 架構進行設計,成功地為超大規模雲端資料中心,例如 AWS,Google Cloud,Microsoft Azure 及 Oracle Cloud等,解決卓越效能與能源消耗的兩難。

綠色 AI 藍圖

雖然導致全球資料中心耗電量劇增的驅動力來自於 AI,但其實AI 也可加速融入永續發展的實踐。除了使用高效率的技術,「綠色 AI」 策略也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例如, AI 模型訓練可能會逐漸選擇在碳排放較低的地區和電網負荷較低的時間段進行,並可能成為未來的標準做法。透過平衡電網上的能源負載,這種方法將能緩解峰值需求壓力,減少總體碳排放量。因此,預計會有更多雲端服務提供者,推出針對效率優化的模型訓練的調度服務。

其他方法還包括:優化現有 AI 模型以提高執行效率,重複使用或重新定位預訓練的 AI 模型,以及採用「綠色編碼」,盡可能地減少能源消耗。在「綠色 AI 」浪潮中,我們可能還會看到自發性標準的導入,隨後逐步形成正式標準,以促進 AI 的永續發展。

與可再生能源與 AI 的融合發展

可再生能源與 AI 的結合,有望推動整個能源產業的創新。目前,可再生能源在可靠性和靈活性方面不足,難以平衡峰值負載,這對電網脫碳進程造成阻礙。

未來,AI 將能夠更準確地預測能源需求,即時地最佳化電網運行,並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效率,進而幫助解決這些問題。電能儲存解決方案也將受惠於 AI,AI 能夠優化電池效能和壽命,這對於平衡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特性至關重要。

導入 AI 不僅有助於解決預測和平衡峰值需求的難題,還能預測與識別維護需求,進而減少能源供應中斷。智慧電網則可利用 AI 進行即時電能流動的即時管理,有效降低能源損耗。AI 與可再生能源的深度融合,預計將可大幅度地提高能源系統的效率和永續性。

在可再生能源領域中,Arm 技術被應用於風力發電的智慧監控系統中,這些系統利用基於 Arm 的感測器來最佳化風機的運作效率,進而最大化能源產出並減少能源損失。另一個案例是 Arm 技術在智慧水表中的應用,這些水表能夠精確監測水流,有效減少水資源的浪費,並通過資料分析來最佳化水資源管理。

未來展望與挑戰

「AI 是我們這一生中最重要的機會。這個時刻至關重要——不論是對人類、地球,以及我們所有人的未來。」而根據Arm最新發表的根據全球655位企業領袖進行訪查而成的AI就緒指數報告指出,82% 的全球領先企業已經採用 AI,80% 的組織已經編列預算,甚至87%的企業也表示已增列預算,而且80%的企業領導者將優先考慮將AI投資用做加強組織營運的方式。AI技術的躍進以及企業組織的大幅採用與計畫導入,相關的能源需求預計仍將持續成長。Arm正在積極開發新一代更高效率的運算技術,以應對這一挑戰。這包括進一步優化處理器架構,以及開發專門針對AI應用的低功耗晶片,以確保在滿足日益成長的運算需求的同時,能夠有效控制能源消耗。

Arm 致力於在技術發展與能源效率之間的平衡,展現其透過技術創新來支持更加節能和環保的解決方案,在推動半導體領域的能源效率和永續發展方面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隨著技術的進步,產業內外的企業和機構需要共同努力,推動更全面的節能技術,以確保科技進步與地球永續得以兼顧。

中小企業碳中和三步驟:明動機、訂策略、選碳權

「碳中和」這個詞,從2022年後就變成在報章媒體隨處可見的熱詞。「碳中和?就是新聞上說政府企業要做的事情,那什麼是碳中和?」儘管在轟炸式詞彙灌輸下,開始有許多人知道碳的各種關鍵字,但具體「碳中和」要怎麼開始、如何執行?卻少有大眾能深入探索的機會。

第一步:認知「推行碳中和」動力

碳中和的推行,就如同減肥,必須具備清楚而堅定的動機,否則難以持續推動、產生實質成效。
企業的減碳動機也各不相同。有些企業基於品牌形象與企業社會責任自願承諾減碳,也有企業開始思考碳中和能否帶來實際的競爭優勢。然而,關鍵問題是:企業減碳是為了長遠發展,還是單純回應市場壓力?許多企業領導者問:「碳中和能為組織帶來確切的商業價值嗎?」答案是——當然有機會,但這是一項長期投資,短期內未必立即產生可量化的效益。

「中小企業往往不清楚為什麼要減碳或碳中和。」

「大部份中小企業是供應鏈的一部分,甚至都是供應鏈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只要企業去做,就是幫供應鏈實實在在的減碳。」
「這會有兩種效果,第一是你幫客戶滿足他們的需求,因為減碳對下游客戶是很重要的事情,你越低碳就越能強化自己在供應鏈上的角色,自然就可以拿訂單賺更多錢。第二,企業更容易獲得銀行融資支持,因為減碳也是金融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因此符合減碳、永續發展的企業通常更受金融機構青睞。」
要讓碳中和產生真正效益,企業必須從根本釐清自身的出發點與目標。當動機明確,策略才有方向,資源投入才更具意義。這不僅關乎因應趨勢,更是企業強化自身定位、提升韌性的關鍵起點。接下來,企業該思考的,是如何將動機轉化為可行的實際行動。
圖ㄧ、企業須了解碳中和根本原因,而不是想口號                                                                                                              圖片來源: 南極碳自行繪製

第二步:建立減碳路徑

完成碳盤查後,企業雖已掌握自身的碳排放現況,卻常在下一步卡關,不知道如何持續推進減碳工作。
「對中小企業而言,減碳步驟和大企業差不多。」「首先,要先制定目標路徑。不知道怎麼制定就套用國家淨零路徑,以2050年作為企業的長期目標。這個路徑不需要過度複雜化,依據自己的組織情況做調整。」
目前正是啟動減碳計畫的好時機,產業界已有豐富的案例可作為參考。企業除了能依循國家淨零轉型藍圖,也能從標竿企業公開揭露的減碳實踐中汲取經驗。然而,每個組織在規模、營運模式與資源條件上皆有差異,適合的減碳策略也不盡相同。例如:高用電量的企業可能需透過使用再生能源協議(俗稱 Corporate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CPPA)達成減碳目標;而用電較少的企業,則可能僅需建置自發自用太陽能設備、或是採購非捆綁的再生能源憑證即可達成目標。
此外,有些企業考慮參與SBTi或其他再生能源倡議,以提升品牌形象與國際能見度。但須留意,這類倡議多有嚴格規範與時間表,若承諾後未能如期達成,反而可能帶來負面觀感。因此建議企業應根據自身資源與推進進度,謹慎評估是否參與,以確保承諾與執行能力相符。
圖三、企業可以參考台灣減碳路徑圖制定減量目標                                                                                                              圖片來源: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
企業可以參考台灣減碳路徑圖制定減量目標

第三步:使用與選擇碳權

在企業營運過程中,碳排放往往無可避免,僅靠節能減碳難以實現「淨零排放」的最終目標。正因如此,碳權成為彌補剩餘排放的關鍵工具。
「如果你用碳權抵銷剩餘的排碳,路徑就能完成。」,「但使用碳權需要注意誠信(Integrity)。」
近年來,國際市場對碳權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誠信碳權」(或稱「高品質碳權」)成為主流趨勢。碳權的來源眾多,品質差異大,例如:源自於再生能源的碳權與森林碳權,因為技術類型與開發方法不同,無法被認為是相同的產品,於是碳權並非如股票或虛擬貨幣一樣是標準化商品。隨著部分碳權遭質疑減碳效果誇大、缺乏監管與透明度,市場逐漸發展出碳權評級機構,同時多項國際倡議也推動碳權誠信標準。無論是透過評級制度或標準機制,目的皆在協助企業辨識與選擇具信任度與真實效益的碳權。
「最好的話,優先來自於碳移除的專案。而且碳權若有符合SDGs,代表是具備高品質的碳權,這也符合國際間碳權誠信的倡議。」
然而,對中小企業而言,僅是理解碳權類型與差異已不容易,更遑論進一步評估其品質與可信度。若企業在採購碳權時對品質仍感疑慮,建議可委託具有專業經驗、並受市場信賴的碳權交易商協助。這些交易商不僅能事前篩選不合格碳權,亦可協助企業了解碳權使用方式及掌握市場動態,降低決策風險。以南極碳為例,作為專業碳權交易商,我們會協助企業挑選具誠信品質的碳權。提供碳權採購規劃、市場趨勢分析與應用建議。協助企業在碳中和路徑上更穩健前行。
減碳不是口號,而是一套需要動機、路徑與工具支持的實務流程。下一篇將延續李堅明教授訪談內容,深入探討企業在減碳過程中常見的挑戰與困境,並給予中小企業具體的因應措施。

2025大阪世博

2025年大阪世博會(Expo 2025)4月13日正式開幕,首日預估湧入逾14萬人,這場每5年一次的全球盛事將匯集超過150國的特色展館。今年的主題核心聚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從吸碳水泥、再生廢金屬,到環保布料制服等設計,許多展館呈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

大阪世博會是什麼?

世界博覽會(World Expo)的起源是中世紀歐洲商人的市集,後來演變成展示當代革命性產品的大型博覽會。近50年來,世博會的主題多聚焦在人與自然及社會的關係,其中日本已經舉辦過2次世博會,首次舉辦地點也是在大阪,時間是1970年,當時還沒有其他亞洲國家成功爭取主辦權,直到日本創下先例。

大阪世博會有哪些永續亮點?

日本主辦方 ─ 用吸碳水泥蓋環境教室、廢金屬變參展標誌

這次世博會主題是「創造閃爍生命光輝的未來社會」(Designing Future Society for Our Lives),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核心,延伸出5大方向(People、Planet、Prosperity、Peace、Partnership,5Ps),提出綠色遠景、行動方案及永續採購3個主要計畫,另外,大阪世博在2024年就取得「ISO 20121活動永續管理系統」(ESMS)的認證,展現對環境永續的承諾。

主辦方為了實踐永續行動,從最基本的參展告示牌,就找來有300多年冶煉技術的金森合金(Kanamori Alloy),將大自然災害產生的廢金屬回收再利用,重新鑄造變成新產品;而展區內一座環境教室的穹頂建築,也將使用能從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的特殊水泥,使其在施工階段與一般工法相比減少70%的碳排。

澳洲館 ─ 回收東京奧運材料打造場館、邀B型企業共同展出

參展國家配合主題也拿出具體行動,澳洲展館的靈感來自當地原生的尤加利樹,扣合「追逐太陽」(Chasing the Sun)的主題,呈現出不同光影色彩及形狀,其主體結構建造以永續為核心,重新利用2020年東京奧運場館的模組化材料。

場館裡部分照明及裝飾則展現當地原住民文化,其中一家合作夥伴Koskela,因為兼顧社會及環境價值,打破獲利至上的經營模式,成為澳洲首家獲得B型企業(B Corp)認證的公司,同時也致力於在2035年實現零排放。

澳洲館部分照明及裝飾展現當地原住民文化。(圖片來源:Expo Australia)

葡萄牙館 ─ 傳遞海洋永續理念,展館75%材料可回收

葡萄牙以「海洋,藍色對話」(Ocean, The Blue Dialogue)為主題,展館由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Kengo Kuma)操刀,以9,000多條回收繩索模擬海洋的樣態,而包括繩索裝置及軟木地板在內,展館內超過75%的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展區內則將呈現葡萄牙的海洋文化與歷史,以及海洋保護的成果。

台灣館 ─ 制服採玉米纖維、牡蠣殼再生紗,展現永續創意

儘管台灣並非國際展覽局的會員國,今年仍以外貿協會為代表,透過在日本成立「玉山數位科技株式會社」設立展館,並且命名為「TECH WORLD」,除了透過多媒體展演科技呈現台灣的生命、自然及未來,導覽人員身上的制服使用玉米纖維及牡蠣殼再生紗,展現台灣在永續及海洋資源再利用的努力。

台灣館制服以「台灣杉」為設計靈感,服裝採用環保材質,展現永續與海洋資源再利用的精神。(圖片來源:卓蓉制服)

 

企業應對地緣政治要考慮的五大面向

美國於4月2日公布新一輪的關稅政策,不到半個月,對等關稅、豁免商品、暫停90天、特定關稅等措施不斷出籠。這不僅猛烈衝擊著全球貿易版圖,企業成本結構、供應鏈和企業決策規劃,都受到直接影響。

根據波士頓顧問集團(BCG)地緣政治中心的研究,企業的管理決策,將變得更加複雜;無論企業所處的產業或地點,都需要將關稅及相關不確定因素,納入計畫和營運模式。

美國宣布的新關稅政策,傳遞出兩個明確的訊息:

  1. 全球貿易和經濟關係正步入新時代。川普的新關稅政策是在既有稅率基礎上進一步「加碼」,影響範圍遠遠超越了少數雙邊貿易夥伴或特定產業。
  2. 在可預見的未來,「不確定性」將成為全球貿易的常態。不僅是關稅隨時可能進一步加徵,不確定性也包括現在美國與貿易夥伴關係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以及衍生的全球震盪。

企業須具備地緣政治因對能力

美國新關稅措施,將促使企業重新思考財務、人力和技術資源的分配,以及發展或獲得新的專業知識。企業需要迅速適應新的複雜情勢與成本挑戰,才能取得競爭優勢,已經具備「地緣政治能力」的企業能更好地應對困境挑戰。這些企業已紛紛成立團隊來制定短期基礎應對方案,特別是轉移價格壓力以及與供應商共同分擔成本的方式。

企業需要考慮的五大因素:

  1. 關稅政策的累積效應將比許多人預期的更為嚴重,這使得企業必須迅速制定應對方案並採取行動。
  2. 有些國家和產品是否有可能得到關稅豁免?
    川普政府第一個任期內,曾有四種懲罰性關稅豁免,包括針對特定產品的企業和特定來源國的豁免。不過,申請豁免可能會很貴又很耗時,也不一定能成功,而且,豁免措施通常還設有到期日。
  3. 新關稅政策可能會推動美元走強(雖然初期是負面影響),也會提高原材料進口價格,這會讓美國作為全球出口的製造基地變得相對不利。來自中國、歐洲和其他市場的競爭者,則有機會從美國本土企業手中奪取全球市占率。美國本土企業必須想辦法從美國境外的工廠來服務全球市場。此外,美國服務業也可能受到關稅影響。
  4. 美國企業是否該擴大國內業務佈局?其他國家的企業是否會增加對美國製造業的直接投資?美元走勢會怎麼走?美國國會是否會降低企業稅?目前的關稅政策是否會持續5至10年?機器人技術能否降低工廠的人力成本?未來12至18個月,川普政府的鬆綁管制政策能否抵銷其他領域高升的成本?
  5. 如果針對特定國家的關稅和雙邊談判成為新常態,靈活調整供應來源和製造地點的能力將變得更重要

企業如何在不會大幅增加成本的情況下,讓供應鏈和生產網絡更有韌性和彈性?原來長期假設低成本生產和供應商能夠提高價值貢獻的想法,將需要徹底重新思考。

綠色專利成企業發展利器

經濟部TIPS(Taiw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System)宣布,2026年起,公司治理評鑑將改為ESG評鑑,並將環境面與社會面的權重提高。屆時TIPS也將納入評鑑,企業透過TIPS確保智慧財產(IP)管理與ESG連結,例如綠色專利、綠色商標等,穩定風險的同時幫助企業在公司治理評鑑加分。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自2005年開始推動TIPS,透過頒證典禮為企業打造智慧財產管理標準。藉由系統化機制,TIPS協助企業強化專利、商標與營業秘密管理,並能進一步強化公司治理。

金管會證券期貨局局長張振山表示,在公司治理評鑑中,導入 TIPS 的企業可獲得額外加分,而排名前5%的企業多已通過 TIPS 驗證。他說,2024年入選道瓊永續發展世界指數(DJSI World Index)及道瓊永續發展新興市場指數(DJSI Emerging Markets)的台灣企業中,也有近8成通過TIPS驗證。

根據企業或組織的智慧財產管理能力,TIPS 評鑑由難至易,共分為A、AA、AAA三個等級,每年發表評選結果。而最受注目的AAA級,2025年由台積電一次挑戰拿下,入選AA的日月光及群聯,則是從原本的A級晉級。

A 級(基本等級) AA 級(進階等級) AAA 級(卓越等級)
・企業已建立基本的智慧財產管理制度。
・有基本的智慧財產風險控管機制。
・主要適用剛開始導入智慧財產管理的企業。
・企業的智慧財產管理制度已相對完善。
・除了風險控管,還具備智慧財產策略規劃能力。
・企業能夠有效利用智慧財產來支持營運與競爭策略。
・企業的智慧財產管理體系達到最高標準。
・具有完善的智慧財產佈局與商業化策略,能夠將智慧財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
・企業已建立國際化的智慧財產管理能力,能有效應對全球市場的智慧財產挑戰。

18%洩密糾紛源於外部活動,永續供應鏈需重視營業秘密管理

台灣企業在技術保護上多偏重專利,但更嚴謹的作法應是透過營業秘密與專利交叉保護。

營業秘密涵蓋三大要素:保密性、直接或間接的經濟價值,以及是否採取合理的保密措施。此時,TIPS可發揮關鍵作用,成為企業在營業秘密糾紛中證明已採取合理保密措施的重要依據。

隨著永續供應鏈的發展,企業與供應商等外部夥伴接觸營業秘密的機會日益增加。然而,根據2013年至2024年的營業秘密訴訟統計,18%的洩密糾紛源於外部活動。

鄒宗萱建議,企業除強化內部管理外,對於外部合作應加強三大措施,以降低洩密風險:

  1. 與外部單位需簽訂保密合約;
  2. 機密資料對外提供的流通控管:將資料加入足以識別資料來源、機密字樣等浮水印,並僅提供線上瀏覽、不可下載等;
  3. 供應商稽核:如確認供應商是否落實營業秘密權限控管、依約在結束合作關係時銷毀或返還營業秘密等。
根據 2013 年至 2024 年的營業秘密訴訟統計,有18%的洩密糾紛源於外部活動。因此企業除內部管理外,也要加強外部管理。

透過綠色商標及專利,ESG能有效連結智財

自2026年起,公司治理評鑑將正式轉型為ESG評鑑,評選標準將不再以「治理」為唯一重心,而是同步拉高「環境」與「社會」兩個面向的比重。在這樣的變革趨勢下,作為重要加分項目的 TIPS開始關注如何協助企業有效地將智慧財產管理連結至環境與社會面。

企業可以從「綠商標」作為切入點進行布局。不過,他強調,所謂綠商標並不是指商標顏色是綠的就算數,而是企業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務,需實際與環保相關,並取得對應的認證。

企業可依據自身欲進軍的海外市場,參考該國智慧財產機構的認證標準,例如歐洲專利局(EPO)、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所頒布的「人道商標獎」等,作為策略參考。

全球航運碳定價2027年開徵!

聯合國旗下國際海事組織(IMO)通過全球首項針對航運業的碳定價機制,預計2027年生效,未來船舶碳排若超出配額,將需支付每噸最高380美元(約新台幣1萬2,160元)的溫室氣體排放費。但部分成員國認為,這項決議對航運業脫碳的推動力道仍不及課徵碳稅來得強。

航運業開徵溫室氣體排放費,可買賣排放額度

涵蓋全球主要船隊的IMO成員國罕見以投票方式,針對航運業減碳做出初步行動決議,未來總噸位超過5,000噸的大型遠洋船舶,如果碳排量超過一定門檻,將依超額噸數付費,基本起跳價每噸100美元(約新台幣3,200元),最高可至380美元,希望藉此促進航運業永續轉型,以實現產業淨零目標。

IMO指出,大型船舶必須隨時間降低年度溫室氣體燃料強度(Greenhouse Gas Fuel Intensity,GFI),也就是減少每單位能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如果排放量超過門檻,可向其他未達限額的船隻購買額度,或者向IMO淨零基金(IMO Net-Zero Fund)注資,用於低碳燃料發展、減輕小島國家氣候變遷壓力等。

至於溫室氣體排放費未來對台灣企業的實際影響,主要將從3個方面體現:

  1. 航運成本提高:如陽明、長榮等本地航商需提前規劃相關費用因應策略,如採用低碳燃料、重新規劃航線等,否則恐因船隊碳排放較高而喪失競爭力,以至於在未來的航運市場中處於劣勢,被碳排放更低、成本更具競爭力的船隊所排擠或取代。
  2. 出口貿易成本轉嫁:高碳航線的運費勢必轉嫁至客戶端。由於台灣為出口導向經濟體,當中製造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對台灣的出口製造商影響尤大。
  3. 供應鏈壓力加劇:國際品牌與客戶將更嚴格審視供應鏈碳足跡。為了鞏固訂單,台灣中小企業製造商需強化碳排數據的揭露與透明度。

由於全球碳定價已成為趨勢,建議航運業者與出口製造商可採取以下2種方式積極因應,

  1. 航運業者:評估碳排強度,布局低碳燃料,如綠色甲醇、綠氨或電子燃料(e-fuel)等,提前與燃料商協商供應。由於綠色燃料成本普遍較高,因此因審慎評估燃料使用與航線規劃等經營策略。
  2. 出口製造商:將溫室氣體排放費納為長期成本考量因素,強化產品碳足跡管理,避免因航運費用轉嫁而產生額外壓力。

IEA首份能源AI報告出爐!

國際能源總署(IEA)發布首份「能源與人工智慧」(Energy and AI)報告,指AI掀起的資料中心浪潮,使科技業對能源及電力產業的影響更甚以往。IEA執行董事比羅爾(Fatih Birol)在聲明中表示,AI是當前能源產業最重要的發展之一,但政策制定者與市場尚未找到有效方式,全面掌握其潛在影響。

1. AI使電力需求激增,遠超能源密集產業

IEA指出,目前以AI為基礎的資料中心耗電量與10萬個家庭相當,最大規模的資料中心更可達其20倍,凸顯AI應用產生的耗電量正以驚人速度成長。報告預估,全球資料中心用電量將在5年內翻倍成長,達到945TWh(太瓦時),相當於目前整個日本的用電量。

以美國為例,屆時資料中心的耗電量,將超過鋁、鋼鐵、水泥、化學品和其他所有能源密集產品生產的總和。目前科技業已經是用電及碳排大戶,如果之後要面對更龐大的數據資料,對於綠電及減碳的需求將更加急迫。

2. 資料中心區域群聚,電力供應挑戰才剛浮現

IEA統計,美國資料中心的能耗在全球占比達到45%,排名第一,中國及歐洲位居第二及第三名,而東協國家的角色愈發重要,因為資料中心數量的增加,其電力需求將翻2倍,尤其是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柔佛州,已經是區域資料中心的重要基地。

為了配合影音串流及網路託管等服務的低延遲性要求,資料中心建置地點多靠近終端用戶及人口集中地區,加上各國電力供需情況不盡相同,因此資料中心用電壓力在部分國家特別明顯,例如日本電力需求成長過半來自資料中心,美國是接近50%,馬來西亞則達到5分之1。

3. AI為能源業帶來轉機,確立再生能源、天然氣主導地位

IEA認為,AI在能源產業的應用潛力巨大,不僅可提升能源與礦產資源的供應、優化電力發送效率、延長設備壽命、降低碳排放,更有望加速產業創新進程,尤其在先進材料探索、電池化學與碳捕捉技術的發展上,AI可發揮關鍵作用。

報告預估,2035年全球資料中心新增的用電需求中,將有一半來自再生能源,並搭配儲能系統與更完善的電網支援。屆時,包含風電與太陽能在內的再生能源發電量將突破450TWh,與天然氣同樣因具備市場取得便利與成本優勢,而成為關鍵電力來源。不過,短期內燃煤與天然氣仍是主要能源支柱。

今年初,由中國新創公司開發出來的DeepSeek,號稱打破AI就是吃電怪獸的迷思,當時微軟(Microsoft)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就表示,隨著AI提高運算效能,其應用及需求也將增加,意指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如今IEA在最新報告中進一步指出,AI將成為能源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推手。

台灣版 CBAM 啟動

儘管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可能會延後實施,台灣版的CBAM已啟動三大前置作業,包括數據盤點、徵求研究標案和規劃產業座談。環境部官員表示,目標是今年底前要求進口產品申報碳含量。

歐盟CBAM已於2023年10月生效,第一階段納管鋼鐵、水泥、鋁、化肥、電力等五大高碳排產業共248項產品,這些產品進口歐盟須依規定申報碳含量,今年底前為過渡期,規劃在2026年起須購買並支付CBAM憑證;英國CBAM預計自2027年開始實施,2028年開始申報,列管包括鋼鐵、鋁、肥料、水泥等產品,依照規劃將直接繳交產品碳稅。面對國際間紛紛規劃CBAM,國內水泥、鋼鐵業者出口到歐盟時,就必須面對CBAM,產業界不斷向台灣政府喊話,呼籲建立台版CBAM制度,才能保護國內產業,同時避免碳洩漏風險。

歐盟、英國、台灣CBAM進度比較

為建立雙邊制度,讓進口至國內產品也有相對應管制,環境部著手設計「台版CBAM」,預計自今年底將展開碳含量申報。

環境部近期已展開前置作業,包含數據盤點、徵求研究標案等。環境部官員坦言,最近國際情勢變動、消息很多,像是歐盟CBAM正式上路時間,傳出可能延後一年,也就是延至2027年,更傳出歐盟考慮調整申報對象,縮減至原計劃的兩成,只針對占整體碳排放量97%的碳排大戶才要購買憑證。

氣候變遷署官員也說,氣候變遷署持續與歐盟、英國間保持聯繫,歐盟啟動「簡化版CBAM」,英國版CBAM也持續徵詢公眾意見,氣候署近期也與國內水泥業開會討論,持續與產業對話,聚焦未來台版CBAM到底要規範哪些類別產品,今年要啟動申報,必須先討論出哪些產品受影響。

除與業者對話,官員表示,同時也會開始與經濟部、財政部等相關部會討論實施細節,包括要如何與目前碳費制度配合、調整高碳洩漏風險係數制度等;或是如何設計台版CBAM制度,才不會遭貿易對手國質疑,進而引發貿易紛爭,這些都是在今年底申報前,必須事先釐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