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3學者創「金屬有機骨架」

今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出爐,由北川進(Susumu Kitagawa)、羅布森(Richard Robson)和亞基(Omar M. Yaghi)日澳美科學家共享殊榮,表彰3位學者在「金屬有機骨架」(MOFs)研究,助力未來吸碳、捕捉溫室氣體、沙漠空氣水分、減少塑膠污染等,甚至能用在醫療領域,應用前景廣泛。

金屬有機骨架潛力無限,可用於碳捕捉、儲氫

諾貝爾委員會指出,2025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創造一種分子結構,金屬有機骨架(MOF)讓氣體及其他化學物質可流經人工創造出來的大型空間。其中這些「空間」可用於捕捉、儲存人們想要擺脫多年化學物質,包括二氧化碳或永久化學物質(PFAS),潛在應用甚至還包括分解核武等使用的有害氣體。

諾貝爾化學委員會主席林克(Heiner Linke)表示,MOF潛力巨大,帶來先前難以想像、為新功能量身打造材料的新機會。

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謝發坤表示,MOF就像有很多孔洞的海綿體,只是這些孔洞的大小都是奈米或更小等級。MOF在更領域都有高技術前景,包括亞基將MOF應用在吸水,可在沙漠環境下抓取空氣中微量水份,如北川將MOF應用在吸附、分離氣體,用於捕捉二氧化碳與氫氣儲存。

目前各大企業也正評估MOF是否可以用來捕捉發電廠和工廠排出的二氧化碳。謝發坤說明,自己的研究領域是酵素或藥物載體,MOF具有孔洞也有生物相容性,在醫療方面能用於負載和釋放藥物,因此MOF不僅有助於節能、儲氫、吸碳或是溫室氣體,甚至是未來應用在人體,都有應用機會。

MOF最適用處理新能源,商業化機率高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林嘉和表示,北川曾說過,能源利用已經從固體走到液體,現在與未來會再進到氣體時代,什麼樣的材料才能處理氣體跟離子呢?MOF就最適合用來處理新能源。傳統的孔洞材料具有3大功能:分離、吸附、催化,MOF在這些方面的效能表現更強大,組成也很特別,從無機孔洞變成有機,變化性、物理性、化學性質更廣泛,商業化、工業化機率也高。

不過羅布森接受《BBC》採訪,被問及研究成果潛在應用時,他也謹慎表示,有人認為可結合二氧化碳,解決世界大氣問題,雖然在我看來並不務實,但這些化合物確實能在小範圍內完成吸碳工作。

未來MOF技術成長空間還很大,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江明錫解釋,這種立體分子結構內部留有空間,能讓更小的氣體、液體等分子進出。化學家可藉由調控金屬與配體,調整孔洞大小,讓金屬有機骨架可用於儲存、進行化學反應,甚至再把新物質拿出來,用於藥物傳遞等,應用與發展空間都很高。

永續資訊揭露的監管趨勢

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喪失已形成相互影響的「雙重危機」,正改變全球社會、經濟體系的運作邏輯與資本配置。

永續揭露與財務鏈結之重要性

國際社會在制度面分別以《巴黎協定》與《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構築減量與自然正向的規範性路徑,其中前者針對溫室氣體治理設定長期減量目標,後者則提出「2030 年扭轉自然喪失、2050 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願景。

隨著淨零與自然正向轉型加速,碳密集與傳統產業面臨資產重估、技術替代與需求轉移等多重轉型風險,並可能透過資產價格、信用擴張與融資條件等金融傳導機制外溢支系統性風險,亟須以前瞻情境分析與穩健資訊揭露加以治理。

在資訊基礎方面,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報導自 1970 年代之企業社會責任(CSR)實踐以來,長期是利害關係人關注的核心議題;然而全球並存多套框架例如 GRI、SASB、TCFD 與 TNFD,雖各有強項,仍在可比性、一致性上產生落差,削弱揭露對資本市場之決策有用性。

與此同時,為動員龐大資金以支撐減碳與自然復育行動,金融機構與投資者已日益將氣候與自然風險視作影響現金流與風險定價的系統性因素,並據此要求更具可驗證性與決策關聯性的揭露。

基於上述治理缺口與市場需求,IFRS 基金會於2021年COP26宣布成立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旨在建構以投資人與金融市場為導向之「全球基準」。

ISSB隨後發布IFRS永續揭露準則,以「永續報導」為統一術語,確立跨產業適用的通用要求與主題專章,其一,透過一般準則(IFRS S1)規範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與目標之揭露邏輯,並強調與財務報表之連結性與可追溯性;其二,透過深化氣候議題的專業揭露(IFRS S2)將氣候變遷情境分析、轉型計畫與範疇一至三排放等關鍵度量制度化,同時參照產業別度量以提升可比性,藉以降低多頭準則造成的資訊不對稱,並促進資本向低碳與自然正向之投資主題有效配置。

同時,IFRS亦已啟動IFRS S3 之揭露標準規劃,並且以自然揭露為主要核心,本文將針對S1、S2及S3的揭露準則進行重點說明。

IFRS 三項準則細節

IFRS S1 的核心在於建構投資人導向之通用揭露基準,要求企業揭露與永續性相關且可合理預期影響企業前景之永續相關風險與機會,使一般目的財務報告使用者得以評估向企業提供資源之決策與定價。其財務重大性之界定與傳統財務報導相一致,強調凡足以影響報告使用者經由資訊對企業價值之判斷與決策者,皆屬重大資訊。

S1 以現金流、融資取得條件,以及短、中、長期資本成本等構面,來界定對企業前景影響之範疇。據以建立永續性相關財務揭露之編製與列成報告之原則,確保資訊具決策有用性、可比性與可驗證性,並與財務報表維持連結與及追溯性。

在揭露面,S1依循TCFD之揭露框架,要求企業從「治理、策略、風險管理以及績效指標」對外公布永續相關資訊。

▋治理:要求董事會與高階管理階層,對永續相關風險與機會的監督責任與職權配置,闡述如何連結薪酬、內部控制與內外部稽核等治理方針,以確保揭露品質與策略落實。

▋策略:識別重大永續風險與機會,並說明其對商業模式、價值鏈與競爭定位的影響。以短、中、長期時間視角,質化或量化呈現對收入、成本、資本支出與融資條件的影響。

▋風險管理:要求企業識別、評估及管理與永續相關風險,並融入企業之風險管理、供應鏈管理及內控制度,展現系統化管理永續風險積極性。

▋指標與目標:回報與永續策略及風險管理行動之指標與目標進展,分析進度落後原因與修正措施,並確保與財務報表科目或相關資訊具有可連結性。

IFRS S2 為首個聚焦特定議題之細節準則,專注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從S1的通用框架中延伸,將TCFD架構制度化,具體規範揭露內容與方法,強調氣候變遷對商業模式、現金流與資本成本之潛在財務影響,藉以提升資訊揭露品質。

關於揭露架構,S2承襲S1「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與目標」之四構面,並將相同觀念轉移到以氣候為主題的規範。

▋治理:聚焦於董事會與高階主管對「氣候」領域之監督深度及頻率,包含對情境分析、轉型計畫與氣候目標之審議程序,並要求說明高階管理人員之薪酬是否與氣候績效連結。

▋策略:要求以短、中、長期為基準說明氣候實體與轉型風險與機會對營收、成本,以及融資條件之影響,並以情境分析評估策略韌性。

▋風險管理:要求企業針對因氣候變遷造成之實體與轉型風險,進行揭露氣候風險之識別與處理流程,並呈現對脆弱性高之資產或營運之曝險金額與占比。

▋指標與目標:企業應主動參照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揭露範疇1、範疇2、與範疇3之排放量,並揭露其實際成效。

整體而言,S1作為永續揭露的「通用準則」,提供與財務報表相關的揭露框架,而 S2 則進一步就氣候主題予以專章,及氣候因應作為進行具體化規範,兩者相互銜接以形成投資人決策所需之最低一致性基準。

隨著 S1與S2 穩定落地之際,針對與自然服務相關之IFRS S3 已進入議程設定與規劃階段。其政策脈絡正因ISSB與TNFD正式的合作而加速成形。雙方已於2025年4月簽署合作備忘錄,承諾以TNFD建議為參照,將支持ISSB 對生物多樣性、生態系與生態系服務之研究與後續可能的準則制定,讓S3之揭露面向涵蓋因自然資本或服務改變,對企業財務之影響,使自然相關資訊能被資本市場有效運用。

事隔3個月後,ISSB討論SASB標準中與自然、生物多樣性、生態系和生態系統服務相關的揭露主題和指標,修正範圍包含產業面新增礦物工業、食品加工業、建築材料業等;揭露主題涵蓋空氣品質、生態影響、水管理、產品創新與供應鏈管理等,為S3的標準制定提供參考基礎,並達到提升資訊揭露效率、為投資者提供有用的決策資訊,同時減少企業發布報告成本之目標。

IFRS S3聚焦自然資訊揭露

目前S3尚處於草案規畫階段,不過相較於氣候議題,生物多樣性具跨領域、跨空間等特性,且基礎資料相對缺乏。因而在辨識依賴、影響、風險、機會,以及指標設定與情境分析呈現較高之複雜度。

鑑於全球公私部門對自然正向的政策與投融資趨勢日益明確,預期未來IFRS S3之規範設計已可在揭露嚴謹性與企業可執行性間取得平衡,同時確保與財務報表之連結性與價值鏈全覆蓋,並兼顧產業差異。使企業更容易理解其對環境的影響,並鼓勵企業採取行動減少負面影響,實現永續發展行動。

預期在3-5年後,氣候與自然相關資訊揭露將納入年度報告體系,成為投資人評估企業前景的重要依據。因此鼓勵企業盡早整合自然環境科學、生態評估與財務分析能力,建立資料治理與地點資訊系統,量化評估自然資本與生態系服務變動對營運收支等重大性財務影響。

企業轉型關鍵:永續與財務整合

隨著國際規範加速推進,永續與財務資訊整合已成為企業營運策略中的關鍵要素。

歐盟推出《企業永續報導指令(CSRD)》,要求企業依歐盟永續分類標準(EU Taxonomy)揭露符合永續經濟活動的財務數據;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發布的IFRS永續揭露準則S1/S2,則要求企業揭露永續風險與機會對財務狀況、財務績效與現金流量的當期及預期短、中、長期影響。這些規範不僅改變企業的資訊揭露方式,更重塑企業決策與資源配置邏輯。

在此背景下,企業應結合永續策略與財務考量,納入轉型策略思維,主動辨識永續風險、掌握機會,提升整體營運韌性。資誠建議企業及早啟動內部整合,透過三大關鍵行動展開布局:
一、由高層領導整合策略;
二、強化跨部門協作與雙向能力建構;
三、導入數位工具建立資訊整合平台。永續報導不僅是合規義務,更是企業提升治理效率與價值創造的核心驅動力。

全球規範趨勢揭示:永續與財務資訊整合成主流

永續與財務整合的重要性,從國際永續資訊報導準則的發展趨勢中可見一斑。目前,歐盟所推動的企業永續報導指令(CSRD),要求企業揭露與永續經濟活動相關的財務與永續數據。而由ISSB於2023年發布的IFRS永續揭露準則,亦要求企業揭露永續風險與機會的財務影響。

CSRD要求揭露永續經濟活動的當期相關財務數據

CSRD規定歐盟大型企業需以「雙重重大性(即財務重大性及影響重大性)」為原則,辨識重大永續影響、風險與機會,並且依據歐盟永續分類標準(EU Taxonomy)揭露符合永續經濟活動的資本支出、營收及其所占比例。

IFRS永續揭露準則要求揭露氣候風險與機會的財務影響

根據IFRS永續揭露準則第S2號規範,企業應評估因應永續與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對其財務狀況、財務績效與現金流量的當期及預期的短、中、長期財務影響,並揭露量化數據及評估過程,以發展管理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之策略。

綜上所述,不論是CSRD還是IFRS永續揭露準則,皆展現了「永續與財務資訊整合」的國際趨勢。這類制度不僅規範企業所揭露的資訊內容,更促使企業從根本檢視其營運模式與資源配置,以回應氣候風險與機會,進而滿足市場與投資人的期待,同時有助於資金流向永續項目。

財務與永續資訊整合,為企業轉型開拓新機會

除了回應日益嚴格的永續揭露規範,企業若能同步掌握財務與永續資訊,將有助於提升決策品質,並開創新事業藍圖,掌握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轉型契機。

企業掌握三大關鍵行動,有效整合永續與財務策略

在永續浪潮不斷推進的今日,企業在擬定營運策略時,必須同時納入永續及財務的思維。因此,企業必須考量其永續策略在財務與會計上的影響,以確保該策略的財務可行性。後續評估該策略所帶來的永續影響力時,企業的價值評估將是重要的一部分,以完整掌握該策略所帶來的績效。

最後,在溝通策略的績效時,則必須同時報導永續及財務資訊,以提升利害關係人的決策品質。舉例而言,若企業有意投入如碳移除等永續新興領域,亦須面對一連串財務與會計挑戰,包括採購合約的性質判定、投資收益的會計處理、資產評價與減損風險、甚至租稅優惠的認列條件等,這些皆為制定永續策略時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凸顯永續與財務整合在企業轉型路徑中的關鍵角色。

在氣候風險升高、國際規範快速推進的當下,成功的企業營運策略已不僅僅依賴財務績效,更需整合氣候變遷風險與機會的洞察。因此,資誠建議企業盡早啟動內部整合,從策略、組織到工具層面,循序推動轉型。以下提出三大關鍵行動,協助企業做好準備:

  1. 由高層領導,落實永續與財務整合策略
    企業高層需扮演積極領導的角色,主動推動永續與財務的整合策略。透過明確的方向設定與資源支持,確保組織內部自上而下的共識一致,促進財務部門與永續部門的協作。
  2. 推動跨部門協作機制,強化資訊整合
    企業應推動財務與永續部門之間的雙向學習,例如辦理聯合教育訓練、實作工作坊與案例交流,提升彼此對業務目標與挑戰的理解。同時建議成立跨部門專案小組,定期召開協調會議,深化橫向整合、落實團隊共創。
  3. 善用數位工具,建立永續與財務資訊整合的平台
    導入數位化平台,整合永續與財務相關資料,可協助企業更有效地追蹤KPI指標與目標進展,產出具決策參考價值的資料。這不僅有助於強化內部管理與決策,也能提升對外溝通及回應投資人、監管機關與其他利害關係人的能力。

在現行法規架構下,永續與財務資訊整合之報導已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課題。同時,永續報導的目的不僅是法規遵循,更應被視為驅動企業策略轉型的重要工具。建議企業主動將永續資訊納入財務規劃與決策,提前評估未來風險與機會的財務影響,進而做出更具韌性的營運決策。資誠也將與企業攜手,關注財務與永續資訊整合的國際趨勢與法規演進,提供最即時且具策略價值的洞見!

AI 革命新篇章:擁電者得天下

OpenAI 與 AMD 近日簽署為期五年的合作協議,計劃部署 6GW 的人工智慧運算資源。這項規模驚人的計畫象徵著 AI 訓練進入新階段,但也引出一個被忽略的問題:這麼龐大的電力,究竟要從哪裡來?

AI 應用的爆發,美國電網正被推向極限。能源部(DOE)與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BNL)預估,AI 資料中心耗電占美國總用電比重,將從 2023 年的 4.4% 攀升至 2028 年的 6.7% 至 12%,成為電網成長的主力來源。報告指出資料中心總用電量從 2014 年的 58 TWh 成長至 2023 年的 176 TWh,預估到 2028 年將達 325 至 580 TWh。

企業電力自主化:科技公司正在變成「發電公司」

面對龐大的用電缺口與電網建設的長期滯後,AI 巨頭們正走向「能源自主化」。OpenAI 已在德州 Abilene 的 Stargate 專案 自建天然氣電廠,為自家資料中心供電;Elon Musk 的 xAI 資料中心採用行動式燃氣渦輪;微軟(Microsoft)則啟動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開發計畫,尋求自營核能電力。

彭博社評論指出,企業電力私有化正成為美國新趨勢:「當電網再也無法滿足 AI 的速度,企業將不再等待政府,而選擇自己發電。」

AI 訓練與推論的電力需求以倍數成長,企業不再只是用電大戶,而是新一代能源基礎設施的主導者。分析人士預期,未來的大型資料中心將同時具備「自發電、儲能與運算」三重功能,電力將從公共資源,轉變為企業最核心的戰略資產。

核能與新型能源重返舞台

OpenAI 聯合創辦人兼總裁 Greg Brockman 近日在受訪時暗示:「核能將成為 AI 的關鍵能源。」算力供應鏈必須從能源端重新建構,未來發展將結合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

AI 對電力的飢渴,正在迫使全球重新檢視能源結構──從比爾蓋茲(Bill Gates)支持的 TerraPower Natrium 小型核反應爐、到各州政府加速推進的氫能、液冷儲能與分散式電網方案,甚至美國府也開始研擬針對 AI 電力需求的專屬能源政策。

這不再只是「電力問題」,而是能源體系的再設計。

AI 之後,是能源戰爭

除了在製程追求更高能效與節能架構之外,AI 產業即將迎來更深層的挑戰──能源搶奪。當電力成為稀缺資源,能源將取代晶片成為新的競爭核心。

這意味著,未來的競爭將不再侷限於技術研發,而是延伸至發電、儲能與電網控制權。能源不再只是供應條件,而是產業核心。

經濟部「平價綠電專案」

經濟部端出「中小企業平價綠電專案」,標準檢驗局今天表示,由彰濱產業園區標租光電案場釋出3成綠電,約36MW、4500萬度綠電,11月19日起開放中小企業登記需求量,12月15日起公開競標,底價為每度新台幣4.3元。

經濟部說明,為協助中小企業購買綠電,達成淨零目標,推出「中小企業平價綠電專案」,由彰濱產業園區標租光電案場釋出3成綠電,約36MW、4500萬度綠電,於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平台公開競標。

買家應先辦理預登記,經資格審查通過後,可參與公開競標,決標原則為價高者優先承購;為讓更多中小企業能買到綠電,投標電量將以其前年度總用電量30%為上限,另外,購電期程訂為5年,保障中小企業在此期間可持續取得綠電,且不受購電價格波動影響。

經濟部進一步說明,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平台提供專案競標媒合服務,程序公開透明、參與便利。

為協助中小企業瞭解專案內容與操作程序,標準檢驗局表示,將於10月至11月期間於北、中、南區舉辦專案說明會,將於11月19日至28日開放中小企業登記需求量,12月15日至24日公開競標,12月26日開標。

經濟部指出,這項專案將大幅降低中小企業進入綠電市場門檻,解決其常受限於產業型態與購買規模而較難取得綠電的問題,打造永續經營新契機。

歐盟CSDDD倒數上路,5大行動助台灣企業避免斷鏈失單

聞名全球的自行車品牌捷安特,其母公司巨大集團近日陷入勞工人權爭議。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於9月下旬對巨大發布「暫扣令」,禁止其台灣製造的自行車、零件及配件輸入美國,理由是供應鏈疑似涉及強迫勞動。CBP指出,巨大違反了國際勞工組織(ILO)五項強迫勞動指標,包括過度加班與扣留工資等情節。

這起事件再度凸顯全球企業在人權治理上的挑戰。歐盟已於去年通過《企業永續盡職調查義務指令》(CSDDD),要求大型企業對其全球供應鏈進行人權與環境檢視,顯示「勞工人權」已成為跨國經營的新門檻。

台灣企業近期接連因勞工人權問題遭到國際點名,從美國海關暫扣產品到歐洲客戶要求巨額補償,顯示勞工人權已成跨境經營的市場門檻。隨著歐盟 CSDDD 即將上路,台灣若不正視法制落差與產業痛點,恐將面臨斷鏈與失單風險。

歐盟 CSDDD 上路 台灣體制仍有落差

2024 年 4 月,歐盟通過「企業永續盡職調查義務指令」(CSDDD),將自 2027 年起分階段實施,要求大型企業針對整體價值鏈進行人權與環境盡職調查。違反規範的企業可能面臨行政處罰、民事責任甚至市場排除。這項新制將直接影響台灣供應鏈能否持續取得歐洲及國際訂單。

然而,台灣現行法制尚未全面接軌。例如《就業服務法》仍允許特定情況下向求職者收取登記費、介紹費或服務費。此制度在國際實務上卻被視為導致「抵債勞務」的高風險來源,與國際間推動的 「用人單位支付原則」(Employer Pays Principle) 明顯落差。

五大行動助攻,企業迎戰國際勞工人權規範

 

企業應立即展開勞工人權風險盤點,並啟動以下五大行動:

 

1. 制定人權政策與監督機制,確立公司承諾。

 

2. 繪製供應鏈風險矩陣,優先處理高風險議題(如跨境招募、工時管理、住宿品質)。

 

3. 與供應商簽署行為準則與合約條款,確保責任分工。

 

4. 建立申訴與補救通道,包括招募費補償、改善住宿條件等。

 

5. 引入第三方盡職調查與利害關係人對話,確保持續改善。

合規並非額外成本,而是市場准入的入場券。企業若能先行投入,不僅能降低斷鏈風險,更能提升雇主品牌形象與人才吸引力。

 

台灣面對 CSDDD 挑戰,正視法制落差才有競爭力

若要真正消弭結構性落差,政府必須加速法規檢討,明確禁止勞工支付招募與仲介費,並制定產業人權盡職調查指引,同時強化查核與救濟機制。唯有政策與企業雙管齊下,才能將人權治理轉化為台灣產業升級的核心競爭力。

勞工人權不再只是永續報告書上的一頁,而是關乎供應鏈韌性、國際貿易地位與國家競爭力的根本議題。當歐盟 CSDDD 即將生效,台灣必須正視「法制落差」與「產業痛點」,推動企業與政府的系統性對齊,方能在新一波永續治理浪潮中立足。

 

【每月更新】中國、歐洲碳價趨勢與各國行情

碳價(carbon price)指的是為二氧化碳排放量設定一個價格,像是碳稅價格、碳費價格、碳配額價格等,代表碳排成本,各國政府會針對企業進行收費。碳價受國際政策、市場等因素影響波動,每月定期更新歐盟和中國的碳價走勢,助您快速掌握國際碳價動態。

歐盟最新碳價趨勢(2025/9/30更新)

2025年9月,歐盟排放配額(EUA)平均價格為每噸76.24歐元,較前一月上升6.17%。綜觀9月份,歐盟碳價於月初一路攀升,月中後落入高價盤整區間,最高曾觸及77.84歐元。本月市場買氣明顯回溫,9月起市場穩定儲備(MSR)將擴大吸收2.76億個配額,使拍賣供給收緊,成為推升價格的核心動能。

此外,美國對歐課徵關稅雖將削弱工業產出,進而抑制對配額的需求,但歐盟對美國出口比例仍遠低於內需市場,短期衝擊相對有限。整體而言,市場仍受配額供需變化與能源走勢所驅動,碳價暫以76歐元區間震盪為主。

中國最新碳價趨勢(2025/9/30更新)

2025年9月,中國碳排放配額(CEA)平均價格為每噸人民幣63.61元,較前一月下跌10.56%。綜觀9月份,CEA價格持續走弱,由月初每噸人民幣69元一路下探,於19日正式跌破60元。此下行趨勢並非單月個例,自去年11月初發放配額以來,碳價便一反走高趨勢,轉為持續走低,而在今年8月配額發放後,更加劇了此下行情況。

此外,9月日均交易量為今年日均交易量的2.76倍,於9月3日更創下全年最高單日交易量(307萬2,475噸CO2e),顯示企業擔心價格持續下行,加速拋售行為,進而形成負向循環。展望未來,若企業未及時補足配額以應對年底履約清繳需求,碳價將持續低檔震盪。

 

經濟部公布「113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

經濟部公布「113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提出未來10年(2025~2034年)用電需求評估與電源開發規劃。

在考量AI科技發展、半導體產業擴廠、美國對等關稅實施及深度節能推動等影響下,預估未來電力需求年均成長率約為1.7%,並將持續推動各項再生能源及燃氣機組,確保供電穩定。

上半年經濟成長率達6.75%,電力消費卻呈負成長

用電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經濟部表示,2025年AI與新興科技應用需求仍持續強勁,但部分產業受到美國對等關稅影響生產活動趨緩,一增一減下,上半年(1到6月)經濟成長率呈現正成長6.75%,而電力消費較去年同期呈現負成長1.1%。

經濟部進一步說明,評估未來用電需求,已納入半導體產業擴廠期程調整、重大AI新興產業投資發展等因素,並反映推動深度節能的節電效果,預估2025至2034年電力需求年均成長率約1.7%,與鄰近國家日本(0.6%)、韓國(1.8%)等產業競爭國家用電趨勢相似。

113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

2026年再生能源上看2成,燃氣機組兼顧夜間供電

在電力供給規劃方面,經濟部指出,有關興達電廠9月9日天然氣管線洩漏事故,台電公司尚在進行安全檢查,因工程進度受到事故影響,預估興達燃氣新2號機延後到2026年5月接受調度。

因此這次供需報告評估台電公司台中、通霄、大林等電廠新建燃氣機組進度,也納入國光電力、麥寮汽電等最新民營燃氣發電計畫,預估2025至2034年燃氣機組淨增加12.2GW(百萬瓩),仍可因應長期用電需求成長,兼顧夜間供電穩定。

 

擴大再生能源設置部分,因應賴清德能源轉型2.0政策方向,持續推動太陽光電、離岸風電、地熱及小水力等各種再生能源,達成再生能源占比2026年11月20%、2030年30%的目標。根據報告統計,2024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11.7%。

最後經濟部強調,由於國際經貿情勢變化迅速,政府須每年滾動檢討,將各項用電需求納入考量,評估產業及民生所需用電,在能源轉型政策及淨零路徑下,積極推動各項電源方案,打造低碳與供電穩定的環境。

113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

 

2024年全國總發電量2,891.7億度,增幅約2.39%。其中,再生能源發電量達339.2 億度、占比11.7%。(圖表來源:113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

 

 

企業永續策略指南》TIMM 是什麼?

企業永續的概念包含環境(E)、社會(S)、治理(G)三大面向,隨著法令要求和社會永續意識提升,台灣企業也愈加積極地投入ESG永續實踐,而企業如何與利害關係人溝通其永續作為已成為重要課題。

為了提供清晰且透明的資訊,國際間已發布多項永續相關揭露指引及倡議,如IFRS 永續揭露準則、影響力加權會計(IWA)及全面影響力衡量與管理架構(TIMM),目的是結合永續與財務資訊,量化「影響力路徑」,為利害關係人提供更具決策價值的資訊。

IFRS永續揭露準則

由國際財務報導準則基金會(IFRS Foundation)推動成立了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希望能借鑑IFRS基金會在財務報導準則領域的框架和流程,制定全球統一的永續揭露標準,以創造更具一致性和可比較性的永續資訊報告。我國亦發布接軌IFRS 永續揭露準則藍圖,期望能有效連結永續資訊與財務資訊,提升永續資訊之可比較性與透明度。

影響力加權會計(Impact-Weighted Accounts,簡稱IWA)

IWA(影響加權會計框架)係由影響力投資全球指導委員會、影響力管理計畫及哈佛商學院共同推出,透過IWA框架,企業可以透過明確的指標,衡量其在各類永續活動中的社會和環境影響。此框架方法特別強調「加權」概念,將不同類型的社會和環境影響賦予適當的權重,根據影響的性質和重要程度來定義,將定量和定性指標評估整合到財務報表中。企業的各類活動影響將分別識別與評估,通過量化與加權,計算其對社會及環境的整體貢獻。

全面影響力衡量與管理架構(Total Impact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TIMM)

全面影響力衡量與管理架構(TIMM)為企業提供了多元分析業務影響的框架,從經濟、稅務、環境及社會四個面向盤點其對利害關係人產生的影響力,以衡量企業對於社會的永續價值。

(1) 影響力貨幣化步驟

其基本概念為運用影響力帳戶(Impact accounts)以貨幣化的方式評估影響力路徑(impact pathway),以了解企業營運活動從投入(inputs)、產出(outputs)到其成果(outcomes)對於利害關係人的變化與影響。

(2)應用TIMM的五個關鍵步驟

 

第一步-定義範圍:定義目標是什麼及要包括哪些影響?

第二步-定義價值的範疇:影響在價值鏈上的範圍有多大?

第三步-收集現有資料: 評估企業現有的數據資料庫或系統資訊。

第四步-獲得新資訊: 評估需取得之額外資訊及如何取得?

第五步-分析資料並衡量影響的價值:分析一段時間內之影響力資訊,使用模型技術估算影響力之經濟及社會價值,並將價值量化為財務數據。

(3)TIMM四個面向影響力評估及方法

 

TIMM幫助企業從經濟、稅務、環境及社會四個面向盤點對利害關係人的影響,並將這些影響與財務績效相結合:

 

社會影響:分析衡量和評估企業活動對健康、教育和社區凝聚力等社會結果的影響。

環境影響:分析衡量使用空氣、土地和水等自然資源的使用及廢棄物排放對社會的影響。透過使用商業數據、公開資訊和分析技術,量化價值鏈活動所導致的生態系統變化。

稅務影響:衡量企業的總體稅收貢獻,以總體稅負框架(Total Tax Contribution, TTC)之標準化方法評估企業支付的所有稅款以及代相關稅務機構徵收的稅款。

經濟影響:透過經濟模型,以財務及採購數據估算企業的間接和誘發影響,以及可能產生隨時間延展的「更廣泛的」經濟影響。

隨著全球對企業負責任行為的期望日益增強,社會各界紛紛呼籲企業在營運中納入永續發展的理念。面對這種期待,國際先行者們開始思考如何全方位衡量營運活動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超越以往僅關注利潤的經營模式,將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融入其策略核心。

 

因此,他們尋求通過「影響力衡量與管理架構」等工具,系統性地分析從供應鏈管理到產品終端使用的每個環節,跳脫傳統的投入和產出的評價方式,以發現更多創造永續價值的機會。

 

企業不僅需要滿足法令規範的永續資訊揭露,亦須與利害關係人溝通其所做決策帶來的長期正面影響。透過全面的影響力評估能夠更精準量化ESG等多方面貢獻,增強企業揭露資訊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也有助於塑造積極的品牌形象,從而贏得消費者、投資者和社會的廣泛支持。

 

企業可透過此方式,持續探索更具創新性和負責任的商業模式,鞏固其在社會中的地位,並為未來的永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解讀NVIDIA(輝達)最新ESG年報

NVIDIA(輝達)不僅營收和股價皆屢創新高,更扮演帶動AI(人工智慧)熱潮的「造浪者」角色,堪稱全球最受矚目的指標企業之一,公司市值突破四兆美元之外,你知道輝達在永續和ESG方面的表現如何嗎?從他們最新公開的永續年報《NVIDIA Sustainability Report FY2025》,應可略知一二。

輝達預計今年可以達成100%再生電力目標。 (資料來源:NVIDIA)

在《NVIDIA Sustainability Report FY2025》開頭的CEO序言,黃仁勳就大聲疾呼:「Energy is the Limiter」!未來不但需要更多電力與基礎設施,供應各地興建中的AI工廠與資料中心,更亟需國家層級的能源和產業政策加以支持。

為削減自身「範疇二」(外購能源)碳足跡,NVIDIA預計今年便可達到100%再生能源的「全綠電」境界。對於屢創新高的AI耗電量,他們目前以能源使用效率為因應手段,如最熱門的大型語言模型(LLM)和AI推理等應用,最新一代Blackwell GPU的能源效率,就比傳統CPU提升50倍以上。

接下來的中期目標,輝達將挑戰2030年前將範疇一與二的排放量減半,並將GPU使用階段排碳強度降低75%。這將讓他們步入減碳深水區,必須要求供應鏈與外部合作夥伴的配合。

治理面:打造永續價值鏈,已納管八成「範疇三」

今年的NVIDIA永續報告書裡,便有關於「產品價值鏈」(Product Value Chain)的獨立篇章,揭露過去兩年已審查超過9成供應商,並將範疇三的「類別一」(採購商品或服務)八成排放量,納入供應商減碳輔導計畫。

輝達永續報告書羅列的企業概況和ESG指標。 (資料來源:NVIDIA)

怎麼做呢?首先,他們要求公開碳排資訊,並支持供應商設定科學基礎減碳目標 (SBTi),並從產品設計階段就考慮能源效率與模組化,以於後續維修及再利用。包裝材料也逐步淘汰一次性塑膠,改用紙質緩衝材和再生原料,若按重量計算,GPU包裝已有97%都屬環境友善材料。運輸方面,公司也與物流夥伴合作推動碳中和貨運與節能倉儲。

不只要求環境績效,輝達也按照RBA(責任商業聯盟)和OECD等國際準則,對供應商進行:衝突礦產、勞動人權、社會參與及商業道德等多重面向的稽核。

而比起多數企業喜歡炫耀環保和公益光環.NVIDIA似乎更在意自家的雇主品牌和人才吸引力。

社會面:吸引「人才」,給高薪、還需多元與包容

最新的永續報告書不僅有人才相關篇章(People, Diversity, and Inclusion),最強調的永續相關獎項,是求職網站Glassdoor的最佳工作場所(Best Places to Work)排行第四,以及《Fortune》2025雇主百強(100  Best Companies to Work For)名列第五!

此外,雖然不少書籍和報導常描述在此工作的高壓力,或創辦人黃仁勳風格鮮明的管理方式。但從數據面觀察,成立32年的輝達,目前仍有五分之一員工服務超過十年,去年離職率更低到只有2.5%,遠低於同業平均值(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