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企業如何在永續浪潮中站穩
ESG法規強化與雙重重大性(Double Materiality)的應用
2025年,歐盟的《企業永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將全面生效,要求企業在報告中納入雙重重大性分析。企業不僅需揭露自身面臨的經營風險,還需評估其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此外,IFRS與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ISSB)的永續揭露準則也在全球開始推廣落實,並與SASB準則等永續框架進行整合,為企業提供更一致性的揭露標準。歐洲及美國的基金市場也將因應新法規調整投資方向,防止漂綠風險,提升透明度。
2025年起,台灣所有上市櫃公司也必須依據金管會規定揭露永續報告書。而且資本額百億以上公司已著手接軌IFRS,預計於2027年發行的年報中新增永續資訊專章。儘管台灣已有99%的前100大企業發布永續報告書,但在雙重重大性與ISSB準則的採用率上,仍與全球領先企業有一定距離。
減碳目標與科技創新驅動低碳轉型
全球企業正加速減碳行動,尤其在技術創新與爭取氣侯融資上更加積極。來自供應鏈的範疇三整體減碳要求也開始逐步落實,運輸過程中包括過去排碳尚未歸屬於特定國家的國際航運及航空業,也在相關國際工會陸續制定減碳目標以及歐盟碳交易體系(The 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ystem, EU ETS)將航運及航空業納入列管後,開始積極減碳。此外,生物多樣性金融的興起也讓保護生態成為企業投資的新方向。台灣前100大企業中,92%已設定減碳目標,並在生物多樣性揭露方面達到亞太區域第三的水準。這反映出台灣企業正逐步融入國際減碳與保護生態的潮流。然而,要全面應對未來挑戰更大的碳價政策,以及供應鏈從下而上逐步加強的減碳要求,企業需強化數據管理與揭露流程,對於生物多樣性風險的完整評估,也需要加強對標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的框架,以期順利接軌未來納入ISSB的可能。
人工智慧與永續議題交織
人工智慧(AI)的快速普及引發能源消耗、數據隱私與倫理問題,對企業的ESG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企業在利用AI轉型時,需同時考慮環境與社會風險。妥善運用AI可提升企業運作效率,達到優化資源配置、節省能資源或是改善治理或社會議題的績效,但同時也可能因高能耗的AI運算及數據中心,挑戰企業的碳中和承諾。而數據隱私及倫理問題,更是同時挑戰企業在治理及社會議題的管理架構是否完備。
台灣處於AI供應鏈中的關鍵環節,然而如何在不同產業中順利導入AI,提升營運及ESG績效,仍是現在進行式的重要挑戰。
綜觀全球ESG 2025年趨勢,台灣企業需先聚焦於國內碳費開徵及上市櫃永續專章揭露即將上路,以董事會為主導推動永續治理,藉由本業結合ESG展現企業優勢,乃至帶動整體產業鏈的轉型升級。而企業的ESG永續揭露資訊已成為企業回應利害關係人的溝通載具,企業須確實與國際法規及標準接軌,提升數據揭露的透明度,站穩腳跟提升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進一步取得資本市場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