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2035禁售燃油車,未來電動車使用100%綠色鋼材

2035年1月1日起,歐盟內只能銷售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新車,但汽車產業為鋼鐵業最大客戶,在美國和歐盟分別佔鋼鐵總消費量的26%和17%,鋼鐵又是高碳排大戶,布局綠色鋼材,是產業界必須面對的必然趨勢。

歐洲運輸與環境協會(Transport & Environment,簡稱T&E)報告指出,汽車行業對綠色鋼鐵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長,2021年全球簽署的48份綠色鋼鐵供應協議中,汽車業就佔了22份(46%)。

例如,富豪汽車(Volvo)是全球首家使用零化石燃料鋼材的汽車製造商,並承諾到2050年實現100%使用清潔零碳鋼材;通用汽車(GM)也已在2023年開始採購可持續鋼材和回收鋼材。

此外,據《Environment+Energy Leader》報導,東京製鋼近期也宣布推出其新的專有綠色鋼鐵品牌enso,生產綠色鋼鐵供日系汽車使用。

什麼是綠色鋼鐵?

據《泛科學》指出,目前鋼鐵工業使用的能源仍有75%是煤炭,每生產一噸鋼材就需要排放近兩噸二氧化碳,相當於鋼材自身重量的兩倍。為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鋼鐵業正積極探索多種創新技術。

雖然目前業界仍對「綠色鋼鐵」尚無統一定義,但IEA將「近零排放鋼鐵(zero emission steel)」定義為每噸鋼材產生50~400公斤二氧化碳當量,具體閾值取決於生產過程中廢鋼使用比例。

然而,僅是回收廢鋼無法滿足全球鋼鐵的需求量;T&E指出,目前全球鋼鐵的生產量是可用廢鋼供應量的3倍,儘管鋼鐵的回收率達87~90%,但到2050年,廢鋼供應量也僅能滿足預計鋼鐵需求的一半。

因此,最好的辦法還是從鋼鐵的產製過程中,減少碳排放。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指出,目前「綠氫製鋼」和電弧爐法是最具潛力的綠色鋼鐵生產方式,綠氫可利用再生能源電解水後製得。這種方法不再依賴燃煤加熱,而是利用電弧放電產生煉鋼所需的高溫,完全避免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目前約40%的歐盟鋼鐵產量採用這種方法,相比傳統製鋼可減少80~85%的溫室氣體排放。若完全使用綠能產生電弧放電,碳排放甚至可減少90~95%。

到2030年使用40%的綠色鋼材只會使電動汽車的售價增加57歐元(約新台幣2,037元),而到2040年,由於碳定價和綠色鋼鐵生產成本的下降,使用100%綠色鋼材製造電動車僅會比使用傳統鋼材多花8歐元(約新台幣285元)。

預計2030年低碳鋼鐵總產能將達到172噸,不僅遠超2022年汽車業鋼材消費總量35.7噸,也接近歐盟2021年鋼鐵總產能190噸。

2024 亞洲區塊鏈高峰會 ABS(Asia Blockchain Summit)

引全球 36 個國家的 Web3 世界級領袖、頂級創投 VC、公鏈、項目、銀行、投資者、開發者…超過 300 位頂尖領袖齊聚的 ABS 亞洲區塊鏈高峰會(Asia Blockchain Summit)正式於今(6)日在南港展覽館盛大開幕,解密區塊鏈與 AI 如何在市場締造嶄新機遇。

ABS 2024 聚焦七大亮點

亮點 1:傳統 Web2 巨頭進軍 ABS 秀野心:ASUS 元宇宙展示區、FamilyMart 支付場景專區

亮點 2:今年 Telegram/TON 最大高峰會 The Open Summit 進駐 ABS

亮點 3:Solana、比特幣 Ordinals 專屬獨立舞台

亮點 4:Web3 歷史上最大遊戲展 1,500 平方公尺電競區

亮點 5:多元宇宙峰會:高登李維、V 神、唐鳳、Glen Weyl 同台登場

亮點 6:ABS:台灣成全球加密監管焦點

亮點 7:ABS 區塊鏈週:上百場子活動、高端派對將同步於台北舉辦

關於 ABS 亞洲區塊鏈高峰會

ABS 亞洲區塊鏈高峰會每年是亞洲三大區塊鏈高峰會之一,匯聚了來自人工智慧、區塊鏈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專家、創新者和政策制定者。這個活動在充滿活力的台北市舉行,旨在為來自快速發展的全球區塊鏈生態系統中的關鍵人物,包括《財富》500強公司和初創企業,提供一個促進合作、知識共享和交流的平台。亞洲區塊鏈高峰會每年皆吸引超過 36 個國家、超過15,000名參與者。

中國減碳擬改「總量管制」!首次設碳排絕對上限,加速產業綠色轉型

中國國務院最新公布指出,為實現2030年達到碳排峰值承諾,中國的減碳目標將逐步轉向總量管制,不再僅以每單位經濟產出的碳排放為標準,等於標準制定將愈趨嚴格。環保智庫「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表示,中國正將重點從控制能源消耗轉向控制碳排放,此舉將迫使各行各業加快採用綠色科技。

中國首度設定碳排「絕對上限」

中國國務院2日公布「加快建構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是2021年宣示「碳排雙控」取代「能耗雙控」以來,首次針對管控內容的轉換提出明確時程,預計2026年起將納入總量管制措施,不過初期仍以碳強度(emission intensity)為主要參考指標,直到2030年達到碳排峰值後,總量管制才會成為主要依據。

「碳排雙控」指的是對碳排總量與強度的控管,而「能耗雙控」鎖定的是能源消耗的總量和強度。

中國現行的氣候目標,都是根據碳強度來設定,也就是每單位經濟成長的碳排,因此就算總碳排居高不下,只要不超越整體經濟成長,政府就可以持續宣稱在環境永續上有成效,而未來走向總量管制的方式,將不再與經濟掛勾,被認為必須得拿出具體減碳作為,無法再含糊設定目標。

智庫看好新舉措帶動綠色產業

總部設於芬蘭赫爾辛基的CREA指出,中國當前的目標是在2025年將碳強度降低18%,但疫情期間採取能源密集發展模式,導致減碳成效不彰,就算近幾個月乾淨能源大幅增加,讓煤炭與天然氣發電的占比下降,但房地產相對低迷衝擊水泥、鋼鐵業銷量萎縮,仍使得碳強度下降幅度不如預期。

CREA認為,中國政府從原先以減少能耗下手,轉向設定減少碳排,是一個從程序控制到結果導向管理的轉變,預料將能驅動產業能源轉型,有機會成為新興清潔技術的領導者。

碳權及碳盤查基本介紹

碳權

平常大家口中的碳權,其實可以再根據產生方式、內容差異分成兩種形式。第一種是排放額度或常稱為配額,英文稱為 Allowance,由政府設定排放總量上限並把允許排放量發放給受管制對象,擁有配額的人(企業)可以出售或再購買這 些額度,此即為碳交易,常見的碳交易市場例如歐盟碳交易機制(EU ETS)。 第二種是減量額度,英文是 Credit,他代表的是經過認證的減量成效,不同的減量專案因國家、核證單位、核證標準、 可應用範圍等差異而複雜許多,各專案所產生的減量額度單位名稱也不同,有些可以相互轉換,有些則僅適用於該個別 機制內,例如台灣所推行的抵換專案即屬於此類型。

碳權

什麼是碳盤查?

碳盤查,簡單來說是統計所有活動中產生的碳足跡(碳排放量),又可分為組織型(例如:企業整體)或是產品型,產 品型即為常見的產品碳足跡,以下是企業進行碳盤查與其目的、效益間的關係。

碳足跡計算

碳足跡的計算可大致分為五步驟,依序為確定盤查產品、製作產品製程地圖及界定邊界、收集溫室氣體數據資料、質量 平衡及計算,最後是進行不確定性分析。而所謂的製程地圖即是根據產品的生命週期詳列過程中使用的原料、能源等, 生命週期共分為五階段,分別是原物料階段、製造階段、運輸階段、使用階段及廢棄階段,由於每家企業產品類型不 同,因此生命週期評估也會有所差異,可分為 B2B 或 B2C,主要差別在於 B2B 產品僅須計算到運輸階段而 B2C 產品 則須計算到最後廢棄階段。取得碳足跡數後為取得公信力,必須經過第三方機構查驗,方能作為申請碳標籤、出口申報 等使用,企業可向第三方機構提出認證需求,收到申請後該第三方機構會分派查驗員至公司及工廠做實地檢驗,查驗後 若無需修改則該第三方機構會頒布認證書,認證書須定時更新,更新頻率依企業實際所面臨之組織規範為主。 碳足跡計算公式: 碳足跡( kg CO2e / 每件產品 ) = 活動數據(重量/體積/用電量/公里)/ 每件產品 X 排放係數 X 潛勢因子 (GWP)。

申報碳足跡要求

  • 本國政府:因應碳中和的趨勢,各國政府推出國內的碳費或碳稅制度,除了鼓勵企業減碳之外,也是保護企業免於在出口產品時面臨更高的碳成本。
  • 外國政府:為保護境內企業,避免碳洩漏問題日益嚴重,各國政府相繼推出碳關稅或碳邊境調整機制等制度,要求進口產品申報碳含量並繳納費用,若無法符合規定則可能無法進入該國(區域)市場。
  • 供應鏈:企業為盡社會責任,開始實施諸多減碳規劃並承諾實現碳中和,除了從自身做起也會逐步要求上下游供 應商一同達到最終目標。 (溫室氣體範疇三之盤查涵蓋上下游企業)

計算碳足跡有什麼好處?

  • 取得碳權:企業減碳量經過認證後方可取得碳權,碳權可分為國內碳權及國際碳權,企業取得後即能在碳交易市 場上做買賣。
  • 取得碳標籤:企業計算產品碳足跡經過認證後可以在產品上標示碳標籤(或減碳標籤),提供消費者選購對環境友 善之產品。
  • 建立企業形象:企業承諾達成碳中和、RE100 等或建立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BTi)除了能讓減碳規劃更加明確外 也能作為宣傳方式,建立綠色企業形象。
  • 提升競爭力,符合供應鏈要求:申報碳含量將成為必須,企業計算碳足跡後可進一步做改善,碳含量越低的產品 在面對採購時更具優勢,同時也能避免遭剔除供應商名單的風險。

8月1日起地球超載 一年的自然資源7個月用完

2024 年地球超載日(Earth Overshoot Day)落於 8 月 1 日,象徵人類就在這天耗盡該年度地球所能生產的自然資源,到達極限後便形成「生態透支」(或稱生態赤字、生態負債)。

地球超載日是由國際獨立智庫組織「全球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每年推算,並於 6 月 5 日世界環境日公佈,

計算方法是將地球的生物承載力(biocapacity,即地球當年能夠產生的生態資源量),除以人類的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即人類當年對生態資源的需求),再乘以一年 365 日(或閏年的 366 日),得出地球超載日的算式如下:

(地球的生物承載力/人類的生態足跡)x 365 = 地球超載日

為了估算每一年的地球超載日,科學家主要以聯合國統計數據為基礎,並納入全球碳計劃、國際能源署等最新報告,從而更準確反映現況:

根據統計,人類於上世紀 70 年代衝破「超載」的臨界點:1971 年的地球超載日為 12 月 25 日,自此一直往前調撥,例如 2000 年已落在 9 月發生,近年更已提前至 7-8 月。儘管 2020 年因新冠疫情爆發,地球超載日曾延後三星期,

但隔年就恢復到疫情前水平,2022 年更刷新最早紀錄至 7 月 28 日;而 2024 年地球超載日則為 8 月 1 日,比 2023 年稍稍提前一日,象徵人類目前需要約 1.7 個地球的資源才足以養活全球超過 80 億人口。

「供應鏈減碳」是什麼?

近期不少曾宣布要達成碳中和的企業,近日紛紛放棄使用「碳抵銷」達成碳中和,改從供應鏈減碳做起,除了能避免買到不實碳抵銷計畫陷入「漂綠」爭議,也能增加品牌公信力,供應鏈減碳有哪些方式?

全球企業碳排放的來源中,約有高達80%是來自於供應鏈,包含向供應商採購的原料或是運輸等,這其實比企業本身營運所導致的排放還要高出許多。因此,在淨零的路上,下游品牌商往往需要求供應商們一同參與才能實現目標。

以知名品牌Apple為例,自2020年起已透過採購100%再生電力以及碳抵銷,實現了公司本身的碳中和。然而,他們的排放其實有超過九成來自供應鏈,因此他們也立下一系列的供應商合作機制,確保在2030年前可以達成淨零。Apple並非特例,終端產品越屬於消費性產品的產業,通常有越高的排放比例來自其供應

供應鏈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水泥、鋼鐵等行業,其排放主要來自製程,因此範疇一會占超過六到七成。對這類型的產業而言,敦促供應鏈減碳相對不急迫,主要還是以自身減排、使用再生能源(通常此類產業用電量也會較大)為優先策略。

大家或許會有疑問,石油和天然氣以及金屬礦業明顯也不是消費性產品,為什麼範疇三占比會如此高?這是因為他們「售出產品的加工」和「售出產品的使用」會產生大量碳排,而這兩個分類都隸屬於範疇三之下所以造就了這樣的結果。

若看到食品類、資訊科技、醫療照護或金融服務等產業,其主要的成因則常為「購買的產品和服務」和「投資」,前者主要包含原材料的購入,常見的減排方式例如重新設計產品的原料使用或改用再生材料,後者則是在投資前加入其他審查條件,例如金融業放貸時會將企業的永續表現納入評分,表現不佳者可能難以融資。

與供應鏈合作減碳的三種方式

既然供應鏈的影響不容小覷,當然就會有常見的合作減碳方式,包含建立供應商評分機制、導入管理系統及利用產業合作制定計畫等。

一、供應商評分機制(供應商行為準則)

企業可以將其供應商分成若干個層級,並為每個層級(或每間企業)設立排放基準,對每間供應商的年度ESG表現進行評比,並將評比結果納入每年的採購標準且持續追蹤績效。此方法算是相當直接有力,只要排放基準建立得宜就可以將減碳實踐與採購決策串起來,達到約束效果。

二、導入數位化管理系統

此方法特別適用於能源管理以及碳排放管理,傳統的手動輸入對於擁有許多供應商或營運據點的企業來說管理相當不易,且各自在計算時所遵從的準則、排放係數可能太過發散,導致數據失真,因此若企業可以導入管理系統,不僅可以提升管理效率,還可以提升資訊透明度,並進而發現問題加以改善,例如透過能源管理系統可以在電力消耗異常時及時發現並作改善。

三、產業合作制定計劃

在同一產業之間發起倡議,不僅可以有效管理供應鏈,更可以讓有共同供應商的企業減少報告和數據管理負擔,只需要以單一格式提交一次環境數據。有別於前述的管理系統多僅限於企業與自己的供應鏈,此處的合作計畫涵蓋範圍更大,可以達到帶動整個產業減碳的效果。

供應鏈減碳的趨勢與挑戰

供應鏈脫碳正逐漸成為趨勢,然而其發展進程仍有一些挑戰有待克服。首先是與供應商建立減碳共識的困難,對於一間品牌商而言,它的供應商可能有數百家企業,其中還可以分成很多層級,越往外層的供應商單一規模可能愈小,此時若要求它們減碳,小型供應商可能會因為覺得太麻煩或成本太高選擇捨棄訂單,因此如何在維持合作關係的前提下提升供應商們的減碳積極度,就變成了首要的難題。

其次是數據搜集困難,範疇三的排放可以細分成15個類別,而每間公司也都還有自己的上、下游供應商,因此對於擁有數以萬計的產品且供應商流動性大的公司來說,要搜集到完整的數據尤其艱鉅,這也是為什麼當前很多企業需要積極導入數位管理系統。

總結來說,儘管許多行業的主要排放都是範疇三,但細究其成因可能差異很大,合適的減碳策略也會大相徑庭,所以企業在擬定供應商合作計畫時,還是需要將產業特性考量在內才能提升執行的可行性。

 

 

借鏡新加坡:2025年禁兩大類柴油新車註冊

新加坡將逐步淘汰柴油車,以實現2040年所有車輛都使用乾淨能源的目標,官方宣布明(2025)年起不再開放新柴油客車及計程車註冊,而現有柴油車主如想使用原車,則須繳納更高的道路稅才可更新擁車證,希望藉此降低全國柴油車占比。

截至今(2024)年5月,新加坡共有16萬4,759輛柴油車,其中一般車輛及計程車為1萬9,972輛,明年可能得付更高的道路稅,其他大部分是柴油貨車及巴士,暫時還不會受影響。根據新加坡政府規定,目前只針對車齡超過10年以上的車輛,依車齡徵收10%至50%的額外道路附加稅。

由於新加坡政府政策方向明確,目前純柴油計程車僅占計程車總數的16.8%,成功扭轉過去以柴油計程車為多數的情況,尤其計程車業者早就開始做準備,其中規模最大的業者康福德高(ComfortDelgro)從2019年起就停止註冊柴油車,並在2023年招標一口氣購入1,000輛混合動力車,計劃2025年底將柴油車數量降至1%以下。

新加坡政府從2013年推出「提早換車計畫」(Early Turnover Scheme, ETS),透過給予擁車證優惠,鼓勵車主更換廢氣排放量較高的舊款商用車,另外,也在2021年推出「商用車減排稅務計畫」(Commercial Vehicle Emissions Scheme, CEVS),透過補助鼓勵車主選購廢氣排放量較低的輕型貨車,由於兩項計畫成效都不錯,實行時間還延長兩年至2025年3月31日。

除了循序漸進淘汰燃油引擎車,另一方面,新加坡也積極推廣電動車,祭出「電動車附加註冊費優惠計畫」(EV Early Adoption Incentive, EEAI)以及「車輛減排稅務計畫」(Vehicular Emissions Scheme, VES),最多可為電動車的車主省下4萬新元(約新台幣97萬元)。

碳管理是什麼?

全球掀起ESG浪潮,企業為了國際上供應鏈的要求得加入RE100,還得買綠電;在歐盟宣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後,又得趕緊研究什麼是碳費、碳權、碳中和。

上面這些事很相像,都指向同一個目標;看起來也很急迫,但似乎各自為政,以至於企業紛紛成立研究小組或部門。那決策優先順序應該是什麼?

雖然名為ESG,但ESG包山包海,首先要解決的其實是碳管理的問題,這就帶出兩個疑問:碳管理是什麼?誰負責管?

碳管理是什麼?

碳管理是控制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的一系列行為和策略。透過這些行為和策略,能夠幫助國家、企業或個人實現碳中和或淨零排放的目標。我們今天聚焦介紹國家層級和企業層級的碳管理。

國家碳管理的四種政策工具

一個國家可以用的碳管理政策工具,一般來說主要有四種:減量目標、總量管制排放交易、效能標準、碳費或碳稅,

政策工具一:減量目標

「205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須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50%以上」,這就是總體減量目標。就像是企業的業績目標一樣,當訂好全年的業績目標,之後就會分配給不同的事業部認領。

政策工具二:總量管制排放交易

簡稱碳交易。在這個機制之下,當你設定了減量目標,就可以把允許排放量當做一種籌碼(碳權)發放給受管制者;以這些碳權做為標的,可以進行碳交易。

政策工具三:效能標準

在實務上可以對以下幾種形式進行限制,比如:每單位產品的排放量、車輛每公里行駛的排放量等;各部門可透過此工具來限制生產或消費行為的碳排放,以達到排放減量的效果。

政策工具四:碳費或碳稅

碳的環境稅費(levy)是實務上用以實現「碳定價」的一種方式,其目標在於將溫室氣體排放對環境造成的損害成本予以內部化、變成公司帳單,促使利害關係人進行決策時能夠將排碳的成本納入考量,進而減少排放量。

當國家做好碳管理,就會影響到企業的碳管理,這兩者有連動關係。

企業碳管理的三個必修學分

企業做碳管理工作項目展開超過百項,但萬變不離其宗,首先要進行組織碳盤查、產品碳足跡,接著針對排放熱點設定減碳目標及承諾,制定並實施減碳計畫,這都是碳管理的工作。透過PDCA的方式不停調整並優化,最後就可以達成低碳轉型。

學分一:進行組織碳盤查產品碳足跡

國際間為了溝通碳管理,大家要有共同的語言,使用多項ISO標準,ISO  14064是國際標準組織制定的碳管理標準,旨在協助企業量測、報告和驗證其溫室氣體排放量。該標準由三部分組成,包含ISO 14064-1組織層級溫室氣體排放與移除之量化及報告附指引之規範;ISO 14064-2計畫層級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或移除增量之量化、監督及報告附指引之規範;ISO 14064-3溫室氣體聲明之確證與查證附指引之規範等,此系列標準是作為碳盤查與查證方法的依據。

完成ISO 14064之後,因應公司需求,會進入計算ISO 14067產品碳足跡,這兩者都會讓公司更熟悉碳管理世界的語言。

學分二:學習評估各種減碳技術或負碳技術

盤查完後就可以規劃減碳計畫,通常從排放熱點開始進行。公司會發現市面上有很多減碳技術,但負碳技術卻很少,這時就要學習評估各種技術,以及規劃導入哪些技術對公司最有利。

學分三:學習評估各種抵換方式

受限於當前技術,企業很難透過減碳行動達到碳中和,因此多會評估是否要申請碳權或購買碳權來達到碳中和。碳權的申請牽涉很多專業,購買碳權則有相當多的風險,因此公司會發現自己需要學習評估各種方案,這裡面有很多學問。

看完這篇文章相信可以幫助你脫離一知半解,不再靠著吸收碎片化的知識或資訊,片面解讀碳管理相關知識,邀請你成為卓洋客戶,提供您碳管理一站式服務。

美國 SEC 正式核准「以太幣現貨 ETF」上市

自 2014 年 7 月 22 日以太坊的 ICO 啟動至今,ETH 現已成為僅次於比特幣的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市值達 4175.97 億美元。10 年過去,ETH 甚至將於2024年7月23日美股開盤正式上市。

今日的以太坊已成為全球市值第二大的加密貨幣,僅次於比特幣,市值高達 4175.97 億美元,同時也是最大的智能合約平台。

獲准上市的 9 檔以太幣現貨 ETF,包括貝萊德(BlackRock)富達(Fidelity)富蘭克林坦伯頓(Franklin Templeton)景順(Invesco)、 21Shares 、 VanEck 、 Bitwise 等發行機構,至於資產管理規模(AUM)超過 91 億美元的灰度以太幣信託(ETHE)也獲准轉為 ETF,灰度以太幣迷你信託(ETH)同時獲得通過。

隨著以太坊現貨 ETF 的正式推出,預計以太坊的發展將更加蓬勃,持續引領區塊鏈與加密貨幣前行。

 

 

CDP提出的三大原則,如何幫企業獲得高品質碳權

隨著全球碳市場的不斷發展,不少企業積極參與並使用碳權來達成減排目標。根據CDP報告書調查顯示,超過九成的企業自願使用碳權進行減排。然而,伴隨碳市場發展也帶來了缺乏統一標準和品質參差不齊的情況,這可能導致碳權的濫用,進而損害碳市場的運作。

為提高企業報告碳權使用情況的透明度,以及促進高品質的碳權,CDP提出了一系列建議,以衡量碳權的「可信度」。

以下是CDP目前對於如何衡量「可信」碳權的三大原則:

原則一:優先推動積極的減排目標

CDP認為企業在購買碳權之前,應先採取積極的減碳措施。CDP強調,企業不能僅依賴碳權來實現2050年的淨零排放目標。而科學倡議組織(SBTi)特贊同此觀點,強調企業應先制定基於SBTi的短期和長期減排目標,並在此目標的基礎上實施行動,才能考慮使用碳權。

原則二:確保高品質碳權的採購

碳權市場涵蓋各類專案和不同碳標準,屬多樣化市場。因此,確保採購高品質碳權至關重要。這些碳權必須有實際的減排效益,並經過查證來確保減量的事實,避免碳權專案誇大其減排量。

原則三:以可信且透明的方式核算碳權

即使企業使用高品質碳權,仍可能存在重複計算問題。因此,ICVCM提出除了要確保碳權的避免重複計算外,還建議企業進行第三方查證。然而,不同標準對此的定義有所不同,因此CDP建議企業使用健全且透明的碳權核發單位來確保碳權專案來源,並且將碳權與溫室氣體排放量清單分開報告。

CDP提出碳權使用的三大原則。圖片來源:Position Paper on Carbon Credits, C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