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uch Taiwan 2024
Touch Taiwan智慧顯示展是台灣上半年重要的科技盛會,因應近年來的產業趨勢,展示主題除保留原有的智慧顯示與智慧製造,更跨足至電子製造設備、工業材料、新創學研、淨零碳排&新能源等領域。
Touch Taiwan智慧顯示展是台灣上半年重要的科技盛會,因應近年來的產業趨勢,展示主題除保留原有的智慧顯示與智慧製造,更跨足至電子製造設備、工業材料、新創學研、淨零碳排&新能源等領域。
環境部碳費尚未公布,各界已經對於碳費價格陷入膠著戰。不過國際金融專家提醒,太執著在碳費的數字價格容易失焦,應從「碳經濟」的全面性角度看待、將其視為綠色經濟,並建議可參考日本作法,為產業找到碳定價的科學基準。
美國那斯達克(NASDAQ)證券交易所大中華區業務發展副總監陳淑敏則提醒,「我們在思考的時候,不要把它當成是一個fee(費用),而是要從carbon economic(碳經濟)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
碳的覆蓋是全面性的,「包括碳外交、碳經濟、碳金融、碳競爭力…這是包括整個綠色產業的發展。不管是碳稅或碳費,它只是一個數字,但如果太聚焦在這個數字上,你就會失焦。」陳淑敏解釋,碳定價的基準,是用來對焦一個國家碳經濟。
至於在「自願性碳權」的機制上,陳淑敏認為可以參考日本作法,而這其實也可以作為碳定價的參考基準。他舉例,像是日本環境省透過「聯合抵換額度機制」(Joint Crediting Mechanism, JCM),組織了27個國家、日本的180幾個企業,共同去開發碳權,研擬出碳權的交易和抵換機制。
因為很多日本企業在海外,例如菲律賓、越南等國家,也會需要當地的碳權抵換,但是不同國家之間的GDP有落差,因此在日本1噸碳的成本,就和菲律賓的1噸碳不一樣。「日本就透過JCM計畫,和這20幾個國家協議,找出基準,日本就是取得他的碳的競爭力。」
「透過這樣的計畫,找出這個pricing(定價),也才會很精準的找出這個國家的carbon tax basement(碳費基礎),這是非常科學的手段。」陳淑敏認為,台灣最強的半導體產業,也應該建立類似的機制。他也提醒,在做碳盤查時,是要服務整個供應鏈、而非一家公司,是重要概念。
日本環境省今天公布,2022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換算成碳排放量的話為11億3500萬公噸,比2021年度減少2.5%(2900萬公噸),創下1990年開始統計以來的新低。
根據環境省,2022年度主要部門排放量分別為,製造業等產業部門3億5200萬公噸,比2021年度減少5.3%;商店等業務其他部門為1億7900萬公噸,比2021年度減少4.2%;家庭部門為1億5800萬公噸,比2021年度減少1.4%等。
汽車等運輸部門的排放量為1億9200萬公噸,比2021年度增加3.9%,是唯一增加的部門。這可能是COVID-19疫情後民眾重啟旅遊,運送旅客增加所致。
至於排放量減掉森林等碳吸收量的2022年度淨排放量為10億8500萬公噸,比2021年度減少2.3%。2022年度碳吸收量為5020萬公噸,較2021年度減少6.4%,這可能是跟森林老化導致吸收速度減緩有關。
日本政府根據「巴黎氣候協議」訂定溫室氣體排放量目標,希望在2030年度前的淨排放量較2013年度減少46%,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不過以2013年為基準,2022年度的淨排放量僅減少了22.9%,距離2030年度前的目標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為避免大眾遭受有毒的「永久化學物質」危害,美國總統拜登政府今天宣布首個全國性自來水標準。這些化學物質可能導致的嚴重健康問題包括癌症或影響兒童發展等。
法新社報導,肉眼無法看見的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質(PFAS)存在於水、土壤、空氣和食物中,它們會在人體中累積,在環境中也無法自然分解。
美國環境保護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表示,這項新規定將減少約1億人在供水中接觸到PFAS的機會,進而避免數以千計人死亡,以及數以萬計人患上嚴重疾病。
在非營利組織「環境工作團」(EnvironmentalWorking Group)負責政策問題的貝內什(MelanieBenesh)表示:「這對美國公共衛生來說,堪稱巨大勝利。」
「從飲用水中去除這些化學物質有助減少接觸、降低公衛系統負擔,最終還能拯救生命。」
這項新規定分別針對飲用水中的5種PFAS設定上限。其中包含最常見的2種PFAS:過去可見於鐵氟龍不沾鍋的污染物全氟辛酸(PFOA);以及曾用於3M公司思高潔(Scotchgard)系列產品和消防泡沫的全氟辛烷磺酸(PFOS)。思高潔是用於保護衣物和地毯的塗層技術。
具體來說,這2種化學物質的含量不得超過1兆分之4,遠比加拿大等國家的標準嚴格。在加拿大,PFOA含量不得超過1兆分之200,PFOS含量則不得超過1兆分之600。
環境工作團資深科學家安德魯斯(David Andrews)表示,據他所知,這應是全球最嚴格的飲用水PFAS標準。
《2024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結果顯示,認為需在十年內轉型的企業領袖,更能辨別外部風險,藉此釐清方向,才能聚焦關鍵目標,進一步掌握時機,展開大刀闊斧的「重塑」。
重塑」與「轉型」的差別在於,目標更具體、範疇更廣、速度更快。企業領袖需將眼光放遠,設定策略目標、盤點資源,擬定具體行動計畫、快速行動,方能在激烈競爭中維持生機。
近半數臺灣企業領袖預估今年全球景氣有望提升,尤其來自科技、媒體與電信產業,以及消費民生產業。即使景氣最壞的時候已過,總體經濟不穩定、通貨膨脹,仍是全球與臺灣企業領袖今年所面臨的前兩大威脅,而來自新科技顛覆、氣候變遷、地緣政治的外在威脅,壓力比過去更甚。
報告指出,全球(22%)、臺灣(17%)企業領袖認為在過去五年中,氣候變遷對企業獲利造成重大影響,而有更多(全球30%、臺灣25%)企業領袖認為氣候變遷將在未來三年高度影響企業獲利;全球(41%)、臺灣(29%)企業領袖掌握先機為企業永續投資,可接受氣候友善投資報酬率較其他項目低。
報告指出,在重塑的過程中,企業如何應變氣候變遷將是關鍵。因應氣候變遷的相關行動之中,提高能源效率是全球與臺灣企業最能採行的方案:10% 全球企業領袖表示已完成,65% 表示正在進行;臺灣也有 3% 受訪者表示已完 成,76%表示正在進行。
對談主持人:「CSR@天下」頻道總編輯黃昭勇;與談人: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
黃昭勇:近年國家邁向淨零,也出現不少綠能發展相關爭議,在氣候治理驅動下,中央與地方各自扮演什麼角色?又該如何攜手促成更好的轉型?
林子倫:謝謝,我想這問題很重要。2022年當我們制定12項淨零關鍵戰略時,也一併考量城市勢必為關鍵角色,如交通運輸規劃、建築部門節能減碳等,城市都是當中很關鍵的節點。站在第一線關切地方企業與民眾的,也都是地方政府。為此最近中央成立對話平台,包含每年3月舉辦智慧城市展,去年開始加入「淨零城市」的主題。
另外,我也看到地方政府近年陸續訂定「地方自治條例」,鼓勵在地永續發展,舉再生能源發展為例,各縣市因地制宜,利用在地資源優勢,各自投入風光電或地熱等。以區域電網系統來看,我想很多城市都能藉由強化自身能源優勢,在地發展出具備韌性的電力系統。
從中央到地方,也有些創新做法出現。如經濟部標檢局目前正推動「整棟使用綠電的建築」,地方政府若能與這些綠能建築合作,輔導地方廠商進駐、直接取得綠電。未來中小企業想達成RE100(100%使用綠電),也無須自己慢慢買綠電達標。我想城市具備很多創新方案,中央與地方都能找到自己足以貢獻的領域。
黃:現在熱議的話題包含碳費起徵費率、4月電價全面調漲,你認為政府應如何協助企業,將環境成本內部化呢?
林:先推薦大家去讀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研究《台灣的碳定價選擇》(Carbon pricing options for Taiwan),環境部目前制定碳定價的邏輯都遵循這篇。其中有張圖表值得關注,顯示台灣十多種分項產業的電力成本佔比。
當時我看了很訝異,台灣多數重要產業的電力成本佔比不到10%,甚至很多都在5%以內。所以這次電價調漲,我也很感謝部分企業支持,有能力的企業用戶,至少得補繳到原來應有的用電成本。我想台電本來就不是為營利使用發電,至少不能讓台電營運不符成本。
事實上,全台每期用電量700度以下用戶占比約94%。相信大家都很清楚電價須合理化,付得起的大企業,不該接受來自國家、來自全民的電力補貼,這都是不公平的交叉補貼。
這次4月電價調漲,已做出細緻調整,我不便在此談數字。有關照顧能源弱勢,我們也都先算過,將偏鄉教育及醫療、社福相關機構等,納入凍漲行列,盡可能照顧受到衝擊的民眾。
但是碳費這題,我認為未來民眾仍要有心理準備,排碳有價未來一定會產生相應的成本。
黃:最後,2025年各國即將更新「國家自訂減量目標(NDC)」,台灣如何因應?
林:台灣得務實面對自己的減碳情境。藉此先澄清NDC的意涵,例如韓國NDC訂到40%,因採用基準年為2018年、韓國達碳巔峰,實際上相比台灣以2005年為基準年、NDC訂24%,韓國NDC 40%減的量反而比台灣還少。
不僅各國設定的基準年不同,每個國家產業結構差異,推動減量涵蓋部門也不同,如部分國家以農牧業為主,在國家淨零路徑裡排除農牧業等。所以我們不可能單就NDC設定的數字比較,聯合國提議的是「國家自己跟自己比」。
回到台灣情境,我個人對此審慎樂觀,目前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已突破10%,今年春節全台綠電使用一度達到50%。當然有人會質疑,那只是短暫幾小時的高占比。
對此我公開演說常強調,輸配電系統的典範正在轉移,過去總用固定能源配給的思維,認為全年度綠電達50%才叫做電力穩定,這其實是錯的。未來綠電使用趨勢,能源佔比會隨大自然環境變動,盡可能綠電使用極大化(如英國能現在能達到一天100%再生能源),而國家原訂50%燃氣則是為確保能源安全供應。
建議各位觀察兩大綠電市場,一是綠電憑證交易市場、二是台電的電力交易市場,這裡頭有非常多商機,包含多數企業都已開始佈局的儲能。未來我們討論的焦點不是台灣缺不缺電,而是整個電力系統及電力市場的變化。我們已有很多企業投入輔助台灣供電或輸配電服務,不再讓台電扛下所有電力調度服務的供給。
從過去經濟調度,轉換成環保調度——多燒天然氣、少燒煤,到如今走向低碳調度——事實上台電所有電力調度,儘可能都以越低碳的能源越優先。這當中系統性的轉變,我想也需要更多社會對話,讓大家了解電力系統轉變、輸配電新思維,這都將影響國家NDC規劃,理解才有助於清楚思考台灣NDC如何訂。
公司減碳不單只是自己的事,而是會跟其他公司、供應鏈或國家一起算總帳。你的上游供應商的排放量,會計入成你的類別四排放;因此如果能幫上游供應商減碳,就等於幫自己減碳。
以臺灣的優勢產業—ICT產業為例,其類別一及類別二的排放量僅約占30%,有65%~70%的排放量來自於上下游的間接排放。也因此,除了專心減少自身生產過程中的排放之外,近期產業降低盤查排放量的重要策略之一,即是與供應商合作,更高效地生產、或共同開發能夠在客戶使用和丟棄時消耗較少能源的產品和服務,如此將反過來減少其排放量。
而品牌商為什麼壓力最大,一直要求他的供應商減碳呢?因為品牌商位於最下游,他的供應商全部都是他的上游,所以要透過企業與供應商共同合作—即常聽到的供應鏈議合(engagement)。
隨著世界各國允諾淨零時間表、品牌商與大廠建置綠色供應鏈,企業持續要求供應鏈透明揭露,供應商落實減碳已迫在眉睫,然而,企業減碳進度卻遠遠落後於預期!
中小企業必須將資源放在最有利、最關鍵的地方,發揮事半功倍的效益。對焦減碳議題時,建議率先針對所處的產業、客戶與產品進行自我盤點,了解最切身相關的國內外法規(例如我國的溫管法),並檢視現有客戶的合作規範,是否要求ISO、綠電、直接材料……等細節,提前做好準備、避免潛在風險。
地殼內存在著無限的熱量,但人類還沒有技術能夠大規模利用,只有冰島這樣的少數地方能夠使用地熱做為主要的供暖和電力來源。隨著電力需求愈來愈高,人類有急迫性的脫碳需求,地熱有巨大潛力,美國準備投入鉅資,發展地熱能,未來可供應全美一成電力。
地熱能提供源源不絕的清潔能源,可以填補電網中間歇性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的空白,但是,地熱只有在熱能在地表附近沸騰的情況下才可行,例如在溫泉或間歇泉中,才容易抽取熱水或蒸汽來驅動渦輪機並發電。
要真正擺脫化石燃料,必須利用太陽的力量到腳下的力量,全面探索再生能源的可能性,然而必須有新的技術,才能在除了容易到達的溫泉之外,在陸地上任何地方都可以開採地熱。
地熱能潛力非常巨大,美國清潔空氣工作小組 (CATF) 與荷蘭特文特大學開發的模型估計,其中一種下一代地熱,稱為超熱岩石能,深鑽達到攝氏 400 度或更高的溫度,理論上就足以滿足世界電力需求,估計世界超熱岩石潛力的 1% 可以提供 63 太瓦的清潔電力,將滿足全球電力需求的近八倍。但專家也提醒,新一代地熱開採使用的地熱壓裂技術對環境傷害很大,如果世界要避免氣候災難,就必須逐步淘汰這種技術。
報告核心亮點包括:
上市公司肩負重任,他們將是各國履行COP28期間所簽署承諾的助力,將再生能源產能增至三倍:
1、根據國際能源署《淨零排放路線圖》報告,截至2030年,上市電力公司將提供全球所需風電產能的43%和太陽能產能的15%。
2、為取代發電燃料中的煤炭,僅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市場,就需要全球再生能源產能增加約三分之二。
3、在成熟市場和新興市場中,分別有約35%和15%的公用事業企業,已設定到2030年增加再生能源產能,或在其燃料結構中提高再生能源比例的目標。
由於企業已逐步將其氣候承諾轉化為氣候行動,因此可更好評估其脫碳進度:
1、38%企業的進展符合將氣溫升幅控制在2°C或以下的目標,另有11%的企業則符合1.5°C的溫控目標。
2、按當前路徑,亞太地區的成熟市場和新興市場將在本世紀末分別升溫3.0°C和3.3°C。
3、為了避免全球暖化帶來的嚴峻影響,上市公司的排放總量需要在明年達到高峰,並在2030年底之前每年減少約7%。
4、近60%的上市公司已揭露範疇一和範疇二溫室氣體排放訊息,較兩年前提升16個百分點。
隨著自願性碳交易市場進一步完善與及規模化,該市場成為減排路徑之一:
1、2024年第一季度數據顯示,碳信用額的每月平均價格為每噸二氧化碳當量4.7美元,較2023年第四季度下降4%。
2、2024年第一季度所使用的碳信用額較去年同期增長10%,其中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及運輸公司是最大的使用者。
3、隨著市場趨於穩定,2024年第一季度發行的碳信用額與上一季度保持一致,共計83.7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ESG議題攸關生物存亡,相關準則必須透過法令對所有產業實施。
不要期待產業會自動自發投入。它代價高昂,但地球所有人必須共同面對、齊力解決。
一位長年跑步好友日前被診斷出得了肺癌,周遭的朋友沒有人比他的生活方式更健康了,所以我們只能假設,正因為他嚴格規律的長跑習慣,以致肺部長期暴露在飽受汙染的空氣中,如燃煤電廠的空汙環境。所幸朋友的肺癌發現得早,治療後應無大礙。
有些人聲稱環保法規,包括碳權機制,只會給產業帶來額外的成本負擔。甚至有人說,這是西方政府的陰謀,以墊高中國的製造成本、削弱其競爭力;並認為碳的累積與大氣層暖化無關,或說數萬年來大氣變化起落,眼前只是正常循環。
這個說法或許沒錯,但是,看看金星吧!金星早期環境與地球相似,金星地表是否曾有液態水、海洋或湖泊,尚無定論,但一些研究表明,金星早期可能存在液態水,後來由於溫室效應加劇而蒸發,並覆蓋著濃厚的二氧化碳,地表溫度接近攝氏五百度。溫室效應一旦接近臨界點,大氣層便陷入不可逆轉的災難循環。如果要等到溫室氣體被證實是地球暖化的元兇,才開始要採取行動,基本上跟玩火沒兩樣。金星的例子還不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