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源消耗量破千億噸!循環經濟進展卡關

這幾年「循環經濟」可說是顯學,但全球「循環指數」卻持續滑落甚至創下新低。不過,請別劃錯重點:回收再利用固然重要,但減少整體資源消耗量才是核心。

儘管循環經濟概念日益普及,但全球再生原料的使用比例卻不見起色。根據最新發布的《2025年循環差距報告》(Circularity Gap Report 2025),全球消耗資源高達1060億噸,其中只有6.9%來自回收再利用,比去年的7.2%還低!

事實上,衡量再生原料佔總原料用量比例的「循環指數」(Circularity Metric),最高點就是剛發布的時候。2018年,位在阿姆斯特丹的循環經濟基金會(Circle Economy Foundation)首度發布循環差距報告(CGR),當時的循環指數已有9.1%,之後卻一路下滑,2020年跌到8.6%,2024年勉強「保7」,今年更跌至最低點。

圖片來源:2025 Circularity Gap Report

推動盲點:只重回收與再利用,忽略第3R「減量」

但要說循環經濟這些年毫無成果,也不盡然。全球二手原料的用量,其實從2018年的71億噸,略增至2021年的73億噸。循環指數的下跌,是因為整體原料消耗量持續成長,抵銷了再生料的緩步成長。如2021年全球原料消耗量突破1000億噸,比起1970年成長三倍多;若一切照舊不變,2060年的消耗量會比2020年成長六成。

資源回收率的偏低,也是原因之一。2021年平均資源回收率僅有27%,而在全球產出的657億噸廢棄物當中,只有11.2%被回收再利用、成為二手原料。

不過,回收再利用並非循環經濟的全貌,回收也有其限度。報告分析,假設所有可回收材料皆完全回收再利用,「循環指數」理論上最高可達25%。然而,有些材料的回收難度或成本過高,這個「假設」在現實中很難成立。

這凸顯出各界討論循環經濟常見的盲點:過於著重「回收」(Recycle)與「再利用」(Reuse)這2個R,卻忽略了第3R「減量」(Reduce)的重要性!

可回收但未回收」的原生料,首重減量與循環設計

事實上,循環經濟不只意味更多的回收和再利用,而是要顛覆「擷取→生產→丟棄」的線性經濟模式,創造讓原料能夠「封閉循環」的可能性,減少自然資源的耗損量。

有鑑於此,第八次發表的《2025年循環差距報告》,首度導入11項「循環指標」(circularity indicators)的全面分析架構,除了以「循環指數」調查再生料使用比例,也透過其他指標檢視不同原料進入(input)跟離開(output)經濟活動的狀況,如回收廢棄物、可回收但未回收的原生料、生物質、化石燃料等,更全面地掌握循環經濟的現況與卡關點。

其中,「可回收但未回收的原生料」(Other Virgin, Non-Renewable Materials),剛好與「二手料」指標形成對比。2021年全球使用的原料裡頭,這種就佔了18.1%,包括建築礦物、金屬礦石等;其廢棄物更佔全部廢棄物的28.6%,顯示有巨大的進步空間。

而且,上述原生料往往比較笨重、體積大、也不易回收,最好能減量使用,並透過循環設計將其廢棄物減至最低。提升這類廢棄物的高價值應用,也是接下來的推動重點。如建築廢石粉碎後,可當成建築用的骨料,遠比目前常見的廢土回填法更好。

但要注意的是,採礦副產品可能含有重金屬與有害物質,若未經適當處理,就難以循環利用,且處理成本也比較高,更具備額外的環境風險。

「庫存淨增量」愈來愈多!發展中國家仍有龐大需求

另一個較少被注意、但規模龐大的指標,即是所謂的「庫存淨增量」(Net Additions to Stock)。泛指生命週期很長的原生料,如鐵礦、水泥等,常用於建設基礎設施或蓋房子,很容易變成長期停留在經濟體系中的原物料「庫存」。

這些看似「靜止不動」的庫存,既是循環經濟的驅動因素,也是限制因素。報告指出,由於快速城市化和經濟成長,全球原物料庫存在20世紀暴增23倍,大約每20年就翻倍。2021年全球使用的原料中,佔比最高的就是庫存淨增量(38%)!

這種規模和成長速度,對循環經濟構成極大挑戰。如需天然氣供暖的低能效房屋,會增加長期的化石燃料需求。相反地,採用循環設計的長壽命資產,如建置太陽能和熱泵的節能建築,則可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這種規模和成長速度,對循環經濟構成極大挑戰。如需天然氣供暖的低能效房屋,會增加長期的化石燃料需求。相反地,採用循環設計的長壽命資產,如建置太陽能和熱泵的節能建築,則可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另一方面,先進國家多已累積龐大的建築原料庫存,但低收入國家仍在滿足其現代化住房的過程,預計2022年到2030年,全球總建築面積將再增加970億平方米,大部分成長都來自中低收入國家。

《2025年循環差距報告》對此建議,已開發國家應致力減少新增庫存,在最大限度下利用和改造現有資產,而非繼續建造新資產。低收入國家則可「後發先至」,如優先使用再生料或低碳原料,並在建設時就將耐用性、可修復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模組化等循環要素納入考量。

化石燃料佔全球原料用量13.3%,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能源用途的化石燃料,也是人類使用的主要原物料之一,佔2021年全球使用資源的13.3%,其碳排與廢棄物更佔整體廢棄物逾兩成。隨著經濟成長,能源需求每年至少會成長1~2%。據統計,全球人均能源消耗量,已從2000年的1.55~1.65噸油當量,增加到2021年的1.78~1.80噸。

然而,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當前能源系統,必須持續開採原料來運作,是典型的原料密集線性模式。因此,脫碳不光為了因應氣候變遷,也是要讓能源轉型朝向循環模式。做法包括擴大再生能源應用、改善交通運輸、提升產業的能源效率、增加電氣化程度等,都有助減少對終端能源的需求。

不論是化石燃料或其他原料,減少需求就能達到「減量」。《2023年循環差距報告》就曾呼籲,人類只需目前使用原料的70%,就能滿足類似需求,意味著每人每年原料消耗量的「甜蜜點」,應當從2020年的12.2噸,回歸到跟1970年代差不多的8.5噸左右。

報告最後強調,要成功推動循環經濟,亟需改變目前經濟體系的遊戲規則。企業可從:採購、生產、服務、營運、廢棄物管理等流程,逐步導入循環經濟概念,政府也應創造必要的市場條件,如修訂法規、取消化石燃料補貼、並且支持、採購和倡導低碳能源技術。

經濟部114年第2次電價費率審議會決議

經濟部日前召開114年第2次電價費率審議會,審議會考量電價仍未能反映成本且台電公司鉅額虧損的情形下,電價仍須適度反映。由於產業電價已足額反映成本,但民生電價長期低於供電成本,因此審議會決議,產業電價不調整,維持原先照顧產業等相關措施;民生電價微調各級距單價,促使民生電價適度合理化,平均電價調整0.71%。

台電累積虧損逾4,000億元,財務壓力沉重

電價審議會中,台電表示,111至113年國際燃料價格大幅上漲,為照顧民生及穩定物價,先由台電公司吸收部分國際燃料成本漲勢,台電公司也調整採購策略及加強開源節流降低成本,但售電價格仍低於供電成本。近期國際燃料價格雖下跌,至今年7月底累積虧損仍為4,179億元。

住宅與小商家電費微調上漲,弱勢族群享保護措施

審議會委員衡酌台電財務情形,電價仍須適度反映成本,在綜合考量關稅衝擊、民眾負擔能力及健全電價結構等因素,以影響最低的方式調整電價,由於產業電價已足額反映成本,因此決議產業電價不調整,維持先前對於衰退產業減調或凍漲的照顧措施。民生電價部分,大多採用累進電價,前三段級距電價長期低於供電成本,為反映成本及節約用電,決議微調各級距單價,住宅700度以下每度調漲0.1元、701至1,000度每度調漲0.2元、1001度以上每度調漲0.4元;小商家700度以下每度調漲0.1元、701度以上不調整,以減少物價波動。

經濟部說明,本次調整民生用電,主要因為民生電價長期偏離成本,例如目前住宅平均電價2.77元/度,遠低於台電今年1到7月平均售電成本3.80元/度,必須適度反映,但以最小的調幅避免影響過大。本次電價調整後,一般四口之家用電約700度,每度調整0.1元,平均每月電費最多增加70元,而小商店每月電費最多只增加70元。另搭配配套措施,農漁、學校(幼兒園至大學)、社福團體及使用維生輔具的身障家庭,電價不調整。

 

被世界忽略的氣候危機

世界各地野火肆虐,今年占據新聞版面的是南歐,法國、葡萄牙、西班牙這些旅遊勝地,英國也都正在應對失控的火災。但當世界關心這些已開發國家損失多少財產的時候,忽略野火最嚴重的地方其實是非洲大陸,燃燒面積遠比歐美國家大好幾倍。

 

全球火災面積六成在非洲

由 NASA 和歐盟哥白尼天文台支持的全球森林火災資訊系統衛星數據顯示,到 2024 年,非洲約有 7.3% 的陸地面積被燒毀,而歐洲和美國的比例只有 0.6%。

另一項研究橫跨 2002~2021 年,發現光是非洲就占全球野火發生率的約 85%,占全球火災面積的 65%,主要集中在五個中非國家,剛果民主共和國、南蘇丹、莫三比克、尚比亞和安哥拉,但這五個國家的人口只占全球人口的不到 3%。

今年 8 月剛果民主共和國數萬公頃土地被燒毀,至少 1,500 所房屋被毀,4 月南非大火吞噬開普敦著名的桌山。非洲的火災規模龐大,產生的碳排放量,遠超過當地化石燃料燃燒所產生的碳排放量。

2022 年,非洲火災產生 24 億噸二氧化碳,而整個非洲大陸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 13 億噸。

隨著氣候變暖,非洲國家面臨的野火威脅將進一步加劇。矽谷非營利組織 ClimateAI 的流程化模式顯示,從現在到 2050 年,野火對非洲五大城市的威脅將大幅增加。

非洲之肺熊熊燃燒

科學家指出,非洲常被稱為「火災大陸」,撒哈拉以南許多地區的生態系統,早已適應火災和再生,火災也早已成為自給農業和土地管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非洲越來越多的火災,是人們不希望看到的,而且已經失控。

科學家擔憂的是,如世界第二大熱帶雨林,有「非洲之肺」之稱的剛果盆地這幾年火災發生地點愈來愈密集,這些地區歷史上很少發生火災,當地的森林與植被不具備再生能力。

氣候危機時代,應該強調如何管理、如何預防、如何教育民眾、如何訓練專家,而不是只懂撲滅。各國正在經歷的火災愈演愈烈,只靠飛機無法滅火,他們批評,派飛機上天往往是一個政治決定,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幫助。

SBTi報告揭示全球氣候行動步入「亞洲時刻」

在氣候變遷的挑戰日益嚴峻、全球供應鏈面臨多重衝擊的當下,企業組織應對氣候風險的態度已發生根本性轉變:於2025年最新出版的「科學基礎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之《SBTI趨勢追蹤2025(SBTI Trend Tracker 2025)》趨勢報告中揭示了一場正在全球範圍內加速的綠色轉型。

【趨勢1】淨零目標三倍速成長:將氣候雄心轉化為市場領導力

我們可以觀察到,氣候目標設定已從過去被動回應法規或社會大眾壓力的「合規」思維,演變為企業組織主動創造價值、提升競爭力的「策略」思維。氣候行動不再是企業組織的成本負擔,而是驅動創新、吸引人才、強化品牌聲譽和確保長期成長的關鍵動能。

  • 淨零目標的普及化:報告數據顯示,截至 2025 年中,已有 38% 的公司設定淨零目標,遠高於 2023 年的 17%。這項驚人的成長表明,企業組織對氣候雄心的追求已不僅止於短期目標,更將眼光放至長遠的淨零未來。

(已設定 SBTi 目標的企業組織/圖片來源:SBTi Trend Tracker)

  • 市場資本的風向球:SBTi目標如今已涵蓋全球超過 40% 的市值和四分之一的全球營收。這股「關鍵規模」的形成,正向金融市場發出清晰訊號:氣候表現將直接影響企業組織的融資成本與投資吸引力。對於投資人而言,SBTi 承諾已成為評估企業組織風險管理與未來潛力的重要指標。

 

【趨勢2】從全球製造中心到氣候行動領航者:揭密亞洲的綠色轉型動能

報告指出,亞洲正成為全球氣候行動的強大成長引擎。在 2023 年底至 2025 年第二季末之間,亞洲地區設定 SBTi 目標的公司數量成長了134%,位居全球之冠 。

(2023 年底至 2025 年第二季末期間 SBTi 目標累積成長率(按地區劃分)/圖片來源:SBTi Trend Tracker)

  • 「亞洲四小龍」與中國的積極動能:報告中特別點名,中國是SBTi目標成長最快的國家,而台灣、日本、泰國、香港和韓國也緊追在後 。這些經濟體在全球價值鏈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營運所產生的「範疇三」排放量不容小覷。

(2023 年底至 2025 年第二季末期間,按地區劃分的 SBTi 目標累積成長率(%)/圖片來源:SBTi Trend Tracker)

  • 供應鏈活化:亞洲企業組織不再僅專注於自身減碳,更積極鼓勵上游供應商與合作夥伴跟進,形成一股強大的「放大器效應」(amplifier of climate ambition)。這對於跨國品牌而言至關重要,因為它有助於從源頭管理供應鏈碳足跡,實現整體的淨零承諾。

 

【趨勢3】從「高碳」包袱到「淨零」優勢:工業領軍轉型並創造新價值

過去被視為高排放、難以減碳的工業界,正展現出驚人的轉型動能。我們可以觀察到,工業、非必需消費品和材料等產業,如今已成為SBTi目標採用最快的產業。

  • 產業領頭羊:工業界在設定 SBTi 目標的企業總數上領先所有其他產業,佔全球總數約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超過一半的工業界目標是在 2024 年和 2025 年上半年所設定,表明其轉型速度正在顯著加快。
  • 從減碳到創新:這些產業的轉變,證明了氣候雄心不僅是成本,更是推動技術創新、流程優化與商業模式再造的契機。透過將氣候目標納入核心營運,這些企業組織正積極尋找新的解決方案,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與利害關係人期望。

面對加速中的永續轉型浪潮,企業組織3個關鍵應對

  1. 策略性佈局,不僅是永續報告:氣候行動必須從永續部門獨立專案,升級為董事會層級的策略議程。企業組織應審視其營運模式,將氣候風險與機遇納入長期發展規劃,並設置跨部門的專案小組,確保財務、營運、採購等各部門同步推動。
  2. 活化供應鏈,從夥伴關係開始:供應鏈是實現淨零的關鍵戰場。企業組織應建立供應商碳排放數據盤查與管理機制,並透過教育訓練、技術支援,甚至提供財務誘因,鼓勵供應鏈夥伴設定並達成SBTi目標。這種從「管控(Control)」到「賦能(Empower)」的轉變,能有效提升整體供應鏈的韌性與競爭力。
  3. 擁抱創新,將氣候目標轉化為成長動能:高排放產業的轉型示範了氣候行動與商業成長並非二選一。企業組織應積極投入研發,探索低碳技術與材料的應用,並將其成果應用於產品設計與服務創新,從而開拓新市場,並在綠色經濟中取得領先地位。

除此之外,SBTi的趨勢報告更描繪了一幅清晰的藍圖:雖然全球不確定性大增,永續發展降速前行,但全球綠色轉型已進入高速發展期。對於企業組織而言,現在是從被動回應轉為主動領跑的關鍵時刻。這場轉變不僅是為了應對氣候危機,更是為了在未來更具挑戰與機遇的商業環境中,站穩腳步,並取得長期的競爭優勢。

kW、MW、GW分不清?

電費單上的kWh、能源新聞中的GW、MW是什麼意思?功率與能量有什麼不同?在電價調漲、再生能源轉型的時代,搞懂電力單位,不只是看懂電費單,更是成為永續公民的基本功。

功率、能量是什麼?常見單位有哪些?

功率(Power)

功率是指電器或電力設備在某一瞬間能輸出的能量速率,簡單來說就是「電力的瞬時能力」。功率的單位是瓦特(W),常用於描述電器在某時刻的用電速率。值得注意的是,瓩的讀音為「千瓦」,一瓩等於1000瓦。

常見功率單位有:

  • 瓦特(W)
  • 千瓦(kW)= 1,000 瓦
  • 百萬瓦(MW)= 1,000 千瓦
  • 十億瓦(GW)= 1,000 百萬瓦

能量(Energy)

能量則是指電器在一段時間內累積使用的總電量,也就是「累積電力」。用電量通常以瓦時(Wh)為單位,更常見的日常用語是「度電」,即千瓦時(kWh)。

常見能量單位有:

  • 瓦時(Wh)
  • 千瓦時(kWh,1度電)= 1,000 瓦時
  • 兆瓦時(MWh)= 1,000 千瓦時
  • 吉瓦時(GWh)= 1,000 兆瓦時
  • 太瓦時(TWh)= 1,000 吉瓦時

常見單位換算

單位縮寫 中文名稱 換算關係
W 瓦特 最基本單位
kW 千瓦 1 kW = 1,000 W
MW 百萬瓦 1 MW = 1,000 kW
GW 十億瓦or百萬瓩(讀音千瓦) 1 GW = 1,000 MW = 1,000,000 kW

日常生活中的功率範例

電器名稱 功率範圍 備註
LED燈泡 10~20 W 非常省電
吹風機 1,000~2,000 W 約 1~2 kW,高速檔最耗電
冰箱 100~300 W 持續運作,全年用電較高
冷氣機 800~2,500 W 一小時約耗 1~2.5 度電
電熱水器 2,000~5,000 W 使用 1 小時約耗 2~5 度電
電磁爐 1,200~2,000 W 頗為耗電

計算方式說明
電器功率(kW)乘以使用時間(小時)即為該電器實際耗電量(kWh),也就是電費單上顯示的用電度數。

「一度電」、電費帳單怎麼看?

1 度電 = 1 kWh = 1,000 Wh

這表示一台 1,000 瓦的電器運轉 1 小時,或是 500 瓦的電器運轉 2 小時,所使用的電量都是一度電。

舉例說明

  • 1000W 的電暖爐運轉 1 小時用 1 度電
  • 500W 的電扇運轉 2 小時用 1 度電

台灣2025年夏季住宅用電分級價格

用電度數級距 每度電價(新台幣)
120 度以下 1.68
121~330 度 2.45
331~500 度 3.70
501~700 度 5.04
701~1000 度 6.24
1001 度以上 8.46

裝置容量與容量因數——看懂再生能源發電量

裝置容量(Installed Capacity)

裝置容量指的是電廠或再生能源設備理論上的最大功率,也就是理論上最高可達到的發電能力。但這不代表全天候、全年都能持續發出這個功率。

容量因數(Capacity Factor)

容量因數是評估發電設備「實際發電量」與「理論最大發電量」的比例,能幫助了解設備運行效率與真實產能。

計算方式如下:
容量因數 = 實際年發電量 ÷(裝置容量 × 8760 小時)

不同發電方式的容量因數範圍

發電方式 平均容量因數
核能/燃煤 70%~95%
天然氣 40%~70%
太陽能 台灣約 12%~18%
陸域風電 約 25%~45%
離岸風電 約 35%~60%

舉例說明
一個裝置容量為 10 kW 的太陽能系統,全年理論發電量為 10 kW × 8760 小時(一年總時數) = 87,600 kWh。如果容量因數是 15%,則實際發電量約為 87,600 × 15% = 13,140 kWh。

從電費帳單上的每一度電、家中電器的瓦數,到能源政策中的GW與容量因數,這些看似冷僻的專業名詞,其實與每一個人的生活與荷包密切相關。

隨著電價調漲、再生能源轉型與能源稅等政策上路,能否理解這些基本概念,不只是掌握家庭用電成本的關鍵,更是作為一個具備能源素養與永續意識公民的基本功。

LEED V5如何兼顧節能減碳與友善生態設計?

LEED綠建築最新版(LEED V5)於今年更新上路,這次改版聚焦在減碳、生活品質與生態。位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的建築顧問公司Branch Pattern成為美國首個通過LEED V5 O+M白金級認證的建築,除了透過加裝光電模組,還增設了防窗殺的措施, 是什麼原因影響了綠建築的變革?

評分方式革新 讓建築也能參與氣候行動

由美國綠建築委員會(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以下簡稱USGBC)制定的綠建築評估系統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是目前國際間使用最廣泛的綠建築評估認證系統。

台灣也有不少經過LEED認證的建築,如台北101、台達電子、台積電的南科14廠及許多金控大樓等,都在其列。

LEED自1998年推出以來經過了多次升級,最新的第五版(LEED v5)歷經多次大眾溝通會議後在今年正式推出。

這次的更新有三大重點,改變了過往評分方式,新版更著重建築去碳化(decarbonization),占了所有分數的一半;並納入了以人為本的策略,將提升生活品質列為一大評分重點(25%);生態保護與恢復也占了25%的評分比例,並將「減少鳥撞」列為評分選項之一

特別的是,這項條件在2013年提出的第四版中還只是加分項,而最新版中納入評分重點,顯示保護生物多樣性在綠建築設計中也是愈趨重視的議題

有別於過去多著重於讓建築降低對自然的破壞,LEED V5在評分體系進行了革新,強調讓建築也能參與氣候行動,並帶來更多社會影響,積極讓建築朝向與生態共存,甚至帶來額外的生態加值服務。

以比重最重的脫碳來說,過去多關注建築能源使用的情況,但新版本更強調建築全生命週期的碳排放管理,除了應計算建材製造、施工運輸時的碳足跡外,更應積極減少營運碳(operational carbon)與隱含碳(embodied carbon)。在能源方面則鼓勵導入100%再生能源及增強建物之能源效率,以及建築管理與用戶行為之間的碳效益。

在生活品質提升方面,則是新增了「社會公平評估」與「氣候韌性評估」兩項,以居住者或使用者的需求作為出發點,以滿足不同族群的使用需求;且在設計建物階段時,就需評估當地可能面對的氣候風險,積極納入考量並尋求解方。

LEED V5 積極推動建築設計與生態系統的整合,例如強調將自然元素融入建築設計,以增進人類與自然的連結,促進彼此和諧共存,以生態指標導向為設計。

透過建築設計改造保護生態多樣性

「獲得LEED認證的建築物並不意味著就對鳥類友善。」一位退休建築師這樣說道。

在過去建物發展中鮮少將鳥類碰撞(bird collisions)納入考量,更未納入於綠建築評分標準之中,經過許多團體多年努力的遊說之下,終於在 LEED V5獲得重視。

美國鳥類保護協會近年研究指出,每年光是在美國就有高達十億隻鳥類死於窗殺,而韓國每年約有800萬隻,數量十分可觀,使「撞擊建築物」成為美國鳥類非自然死亡的第二主要原因,僅次於被遊蕩貓攻擊,可想而知鳥類窗殺在全球各大城市的數字加總會更為驚人。

這些碰撞意外大多發生於鳥類遷徙的季節,且特別集中於市中心或高樓林立區域,尤其玻璃帷幕牆的反射或透視效果容易誤導鳥類,使牠們誤認為有穿透空間,或是從玻璃倒影中可看到延伸的樹林,導致窗殺意外發生。

隨著都市化擴張、建築物愈趨密集、樓高不斷增加,壓縮了鳥類生存的空間,此外,棲地破碎、夜間的燈光對鳥類造成的風險也與日俱增,是建物設計裡不得不重視的議題。

過多的夜間燈光可能影響鳥類活動,圖由左至右分別為,產生大量光污染的光源、以定時或感測器自動關閉的燈光、亮度低並增加燈罩的光線以及暖光。除了第一種以外,後三種方式都能減少對鳥類的影響。

防鳥撞設計有哪些?

LEED根據建築物的類型劃分為不同的評分體系,例如:「建築設計與改造」(Building Design + Construction,BD+C)適用於新建或大規模翻修的建築;而「既有建築營運與維護」(Operations + Maintenance,O+M)則是許多現有建築會選擇的認證,著重於日常的營運管理是否符合永續綠色標準。

LEED V5這次主要在BD+C、O+M評分體系中新增防鳥撞設計(Bird Collision Deterrence)積分。評分標準包含「光污染與鳥類碰撞減少」(Light Pollution and Bird Collision Reduction),鼓勵建築物在設計時減少夜間光害,並採用對鳥類友善的建材與設計,如使用不透明、無反光的材質,降低鳥類碰撞的風險。

 

 

全球太陽能板回收挑戰

今年7月,丹娜絲颱風造成約13.5萬片太陽能光電板受損,再度揭示台灣光電板回收制度的挑戰。光電板平均使用壽命約20至30年,環境部預估,台灣自2031年起將迎來大規模汰役潮,2039年每年光電板廢棄量可能超過10萬公噸。

為因應未來需求,國內已建立回收預繳制度,由設置業者支付費用,用於後續回收與清除處理。隨著全球太陽光電裝置快速擴張,光電板回收問題也成為各國共同挑戰,觀察國際作法或能提供台灣參考。

太陽能板的材料可回收90%以上,最高甚至可達95%,但是否具有經濟價值,決定於回收後的材料是否能再利用,形成一個閉環經濟。如果一個國家或區域的太陽能板都是來自進口,廠商就比較缺乏經濟誘因。這時候如果沒有政策補助的話,對於銷售商來說就是一個環保成本,此時就需要國家力量介入。

隨著全球第一代太陽能發電設備逐漸邁入使用壽命尾聲,太陽能板的回收與再利用成為產業必須正視的挑戰。根據再生能源研究機構IRENA統計,2024 年全球太陽能裝置容量逼近1.858兆瓦(或 1,858 GW吉瓦),佔全球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 4.59 兆瓦的40%。

回收的障礙並非技術,而是專業投入

光電板主要由矽晶片、鋁框與玻璃組成,同時含有銀與半導體層等貴重材料。現有的回收技術包含機械分離、熱處理與化學程序,太陽能板的回收技術並不是沒有,而且材料的使用壽命結束後回收率平均可達約90%,但若要有更專業的設備來產生經濟價值,就需要有資金大量投入。

目前太陽能板的回收技術整理如下:

 

機械拆解與分選:將太陽能板拆解,分離出玻璃、鋁框等可回收材料,這是目前最常見的初步回收方式。

熱處理法:利用高溫將太陽能板中的塑膠層分解,進一步分離矽晶片與其他材料。

化學處理法:使用化學溶劑去除封裝材料,回收矽晶片和金屬。

再製矽材料:部分回收廠商會將回收的矽材料進行純化,重新製成太陽能級矽原料。

 

這些方法的選擇取決於回收廠商的技術能力與設備品質、成本考量以及最終回收材料的用途。

歐洲是全球對於環保最嚴格的區域,對於光電板回收也早有規範,這套規範稱為WEEE指令(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Directive,廢棄電氣電子設備指令)。

今年(2025年)歐盟委員會再次對WEEE 指令進行評估,並提出修訂指令來補強幾個面向:

 

1. 重新檢視收集與回收目標,使其更貼合長壽命產品特性;

 

2. 強化並統一 EPR 制度,避免成員國各自為政;

 

3. 制定強制性回收處理標準,確保關鍵原材料能高效回收並安全處理;

 

4. 與循環經濟及綠色轉型政策接軌,讓 WEEE 成為歐盟永續目標的一環。

 

在美國,目前跟台灣一樣,缺乏全國性法規導致大多數廢棄太陽能板仍流向垃圾掩埋場,但是最領先的華盛頓州已經走「州級立法」,在 2017 年通過法案建立了太陽能模組回收與回收責任計畫(Photovoltaic Module Stewardship and Takeback Program),要求太陽能板製造商必須為所有售出的模組提供回收管道。

全球回收制度迫在眉睫

展望未來,全球太陽能裝機將進入加速期。預測顯示,到 2029年全球太陽能光伏總容量將超過六兆瓦,2025年至2029年間,每年新增裝機容量介於655至930吉瓦。這股成長動能主要來自於成本持續下降,使得太陽能在各產業部門中逐漸成為最具競爭力的發電選項之一。

但同時,大量新建與未來退役光電板所帶來的 回收與資源再利用挑戰,也將成為各國政策與企業必須面對的下個課題。

 

 

 

戰爭產生多少環境成本?

哈瑪斯與以色列政府之間的衝突不斷,加薩戰爭已持續近兩年,加薩市滿是斷垣殘壁,雙方至今尚未達成停火協議。

研究發現,光是清運加薩走廊的數百萬噸瓦礫,將產生超過9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且可能需要長達40年的作業時間。凸顯戰爭對環境造成的長期影響,不僅限於直接破壞,更包括災後重建的碳排放。

瓦礫清運規模驚人 裝載運輸距離可繞行地球737圈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環境研究:基礎設施與永續性》(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nd Sustainability)期刊,也是迄今為止對處理戰爭瓦礫的碳排放和後勤成本最詳細的分析。

加薩走廊長約40公里,面積僅365平方公里,大小約為台北市的1.3倍。這次戰爭讓加薩超過90%的住宅遭到損壞或摧毀,學校、診所、清真寺和基礎設施也未能倖免。

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與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運用遙測無線技術,分析戰爭相關的碳排放量。研究結果顯示,從2023年10月至2024年12月,以色列轟炸加薩住宅、學校和醫院,至少產生3900萬噸混凝土瓦礫,需要至少210萬輛砂石車,行駛2950萬公里才能運送至廢棄物處理場。

清運瓦礫的運輸距離,加起來可以繞行地球737圈,產生近6.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CO₂e)。更別提瓦礫中隱藏著數千具未確認身份的人類屍骨、未爆彈藥,以及石棉等有毒物質,使清運作業更加複雜且危險。

小型破碎機處理需37年…碳排如充電73億支手機

雖然清運困難重重,但瓦礫碎片在原地停留的時間越長,對200萬巴勒斯坦人造成的損害就越大,當地居民已經流離失所、挨餓與遭受炮火轟炸21個月。

研究團隊設計了兩種情境,來計算清運之後,處理未污染瓦礫的速度與氣候影響。假設80%的瓦礫適合破碎處理,50台工業級顎式破碎機,僅需6個多月就能完成作業,並產生約2976噸CO₂e。遺憾的是,這類機具在加薩地區幾乎不被允許使用。

然而,若使用50台加薩主要採用的小型破碎機,將需要超過37年的處理時間,並產生約2萬5149噸CO₂e。若加上搬運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相當於為超過73億支手機充電的碳排放。

軍事碳排佔全球5.5%!戰爭環境成本意義重大

據統計,全球軍事碳足跡約佔全球碳排放量的5.5%,這還不包括衝突和戰爭產生的溫室氣體。這個比例已超過民用航空(2%)和航運(3%)的總和,顯示戰爭對氣候變遷的重大影響。

 

台泥最新永續報告書+首份公正轉型報告!永續產品占營收57%

台泥(1101)9月5日正式發布2024永續報告書,以及首份《公正轉型報告》,這是台泥自宣布轉型為集團控股公司首次整合呈現全球事業體的永續作為與ESG績效。台泥並推出「TCC AI導讀機器人」,協助投資機構與研究單位快速理解複雜資訊。

台泥全球水泥事業體持續依循SBT 1.5°C減碳路徑,2024年總排碳量較前一年下降4%,範疇一碳排放強度(net)降至每噸膠結材料619公斤CO₂e。

永續產品方面,來自低碳水泥及混凝土、廢棄物處理、儲能、再生能源交易與電池事業等相關收入達882億元,占2024年營業收入的57%。

在再生能源使用方面,台灣水泥事業據點2024年自發自用量達573.6萬度,占總用電量1.2%。和平廠及蘇澳廠為再生能源義務用戶,已提前自2023年完成用電大戶義務。

台泥首度發布《公正轉型報告》

 

台泥也首次獨立發布《公正轉型報告》,闡述低碳轉型過程中如何兼顧員工、社區與供應鏈夥伴需求,確保利害關係人獲得妥善照顧。

2024 年底,台泥啟動內部工作坊初步辨識,並以影響力、受衝擊程度及依賴度等因子評估優先性,盤點淨零轉型下受影響的利害關係人,鑑別主要受影響對象為員工、當地社區、供應商及消費者。

供應鏈:建立「綠色供應鏈聯盟」

在供應鏈方面,台泥自2023年起舉辦碳盤查與減碳培訓工作坊,並於2024年成立「綠色供應鏈聯盟」。目前已有佔採購金額37%的主要供應商加入,承諾共同實現至少10%的碳排減量。

消費者端:推動低碳建材與能源轉型

為與下游營建商客戶共同減碳,台泥2024年「低碳營建先行者聯盟」推動使用低碳混凝土,目前聯盟成員已達到242家、2,867個案場應用,建案減碳可達11%~15%。

台泥透過子公司台泥綠能發展光電、陸域風電、地熱及漁電共生案場,並計畫2025年於花蓮和平推動海洋溫差發電,助力台灣能源轉型。

氣候災害下的連鎖衝擊:企業價值鏈實體風險

極端天氣與慢性實體氣候風險在多個地區加劇。慕尼黑再保(Munich Re)指出全球因氣候災害造成的損失達3,200億美元。而標普全球評級 (S&P Global Ratings)報告提醒,企業若未在氣候風險分析中納入價值鏈評估,可能會低估其實體氣候風險總體曝險程度,進而於營運與財務潛在衝擊的評估亦出現偏差。若將價值鏈納入考量,食品消費、農業、汽車與化工等產業為最易受到實體氣候風險衝擊的產業。以汽車業為例,逾一半氣候風險源自價值鏈,其中44%來自汽車零件供應商,11.6%來自金屬業,9.3%來自化工業,反映氣候風險可透過產業鏈迅速傳導。

S&P受評的6,871家企業中,僅約21%表示已制定具體的實體氣候調適計畫,顯示多數企業對於實體氣候風險的應對準備仍顯不足。企業在面對極端氣候衝擊時,不僅自身營運受損,亦可能需面對供應鏈斷裂的挑戰。若關鍵原物料或服務供應中斷,將對依賴這些投入的下游產業造成重大營運與財務衝擊。

氣候風險可透過三大財務路徑對企業造成衝擊:營運中斷、成本上升,以及調適支出增加。企業實際氣候風險財務衝擊的程度取決於價值鏈的地理集中程度、採購與供應模式、以及投入物資的可替代性等。若企業的供應商位於氣候調適能力較強的國家,將較可能因當地基礎設施完善而間接受益。此外,若企業能採取供應來源多元化等策略,也有助於分散風險、降低氣候衝擊所造成的干擾。調適行動不僅可強化本身韌性,亦可能透過價值鏈傳導效應,提升一個或多個下游產業的的韌性。

台灣經濟以出口為導向,其中半導體產業是全球供應鏈的關鍵。晶圓製造仰賴穩定的水電供應。在不可預測降雨成為新常態的背景下,若科技園區因水資源或電力短缺而停擺,將衝擊經濟並危及全球供應鏈。銅是晶片製程的重要原料之一,目前全球主要產銅國智利受乾旱影響,導致產銅量大減。若氣候變遷趨勢持續惡化,2035年全球將有32%晶片產能面臨銅料斷鏈風險,台灣半導體產業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總結而言,氣候災害的發生頻率與嚴重程度日益增加,若不即時採取減緩或因應措施,所有產業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同氣候風險一樣,氣候韌性也能夠透過價值鏈傳遞,因此碳揭露計畫(CDP)氣候變遷問卷期待企業除揭露自身營運曝險情況外,亦應系統性盤點並評估價值鏈(含供應鏈)在不同節點的實體氣候風險,明確識別高風險環節及其財務衝擊,並揭露相應的管理行動與調適措施,例如多元化供應商、強化基礎設施韌性、建立極端天候備援計畫等。另外,了解自身價值鏈對實體氣候風險的曝險情況,也有助於決定進行調適與韌性投資之部位,同時帶動相關技術、服務或產品之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