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逼近!更快更耗能的傳輸要如何幫助全球碳中和與數位永續?

6G網路的推動伴隨著更高的頻率、計算需求與設備密度,這表示能耗將大幅增加。若未能有效控制,6G的發展可能會加劇全球能源消耗與碳排放問題,對碳中和目標構成嚴峻挑戰。因此,在推進6G技術的同時,如何提升能源效率、降低運行碳足跡,成為未來通訊產業的主要課題。

全球通訊技術快速發展,6G無線通訊已成為產業與學術界的研究焦點,而其中的重要核心便是太赫茲(THz, Terahertz)技術。相較於5G,6G計畫將目前的通訊頻率範圍擴展至0.1 THz~10 THz,實現超高速訊號傳輸,並推動資料傳輸率提升至每秒 10¹² 位元(1 Terabit per second),大幅強化無線通訊的容量與效率。

儘管6G具備極高的理論頻寬與傳輸潛力,其發展仍面臨許多技術挑戰,尤其是在能源永續性方面的影響更不容忽視。

未來6G技術的發展,將不只在通訊速度與頻寬的提升,更需要與永續能源技術結合,如透過人工智慧(AI)改善網路資源調配、發展低功耗設備與節能基站,以及推動再生能源驅動的通訊基礎建設,以保證6G技術的發展能夠在追求更高效能的同時,也兼顧環境永續,實現高速通訊與碳中和並行的未來。

6G太赫茲技術是能源一大挑戰

6G無線通訊技術的高頻段運作模式將帶明顯增加能耗,對能源效率與碳排放構成重大挑戰。

太赫茲波可提供更大的頻寬與更快的傳輸速率,但訊號衰減嚴重,受環境因素影響較大,為維持穩定的通訊品質,6G設備需要更高功率的發射器與高靈敏度的接收器,導致整體能耗快速上升。

短距離傳輸特性需要更密集的基地台建設,也進一步增加能耗負擔。

6G的高頻率與低延遲特性要求更高密度的基地台部署,並依賴邊緣運算來支援大量資訊傳輸,這將大幅提升電力消耗,而資料中心作為6G網路的核心基礎設施,隨著資訊流量成長,其計算與儲存負荷不斷攀升,進而增加散熱需求與電力消耗。

通訊產業的能源消耗已佔全球碳排放的2-3%,6G技術的發展可能進一步提升此比例,基地台、資料中心與邊緣運算設備的大規模運行,若無適當減碳策略,將導致更嚴重的碳足跡,加劇全球氣候變遷。

為了減少6G網路對能源的影響,科技業與學術界正在積極開發綠色通訊技術,以提升能源效率並減少碳排放。

首先,在低功耗太赫茲通訊技術方面,研發高效能、低功耗的訊號傳輸技術最重要。例如:利用GaN(氮化鎵)、InP(磷化銦)等新材料提升發射與接收效率,並透過智慧波束賦形(Beamforming)與智慧反射表面(IRS)技術,減少訊號能量浪費與干擾,提高整體通訊效能。

在綠色基站與可再生能源供應方面,6G基地台需要大量能源,因此發展低碳基礎設施成為主要任務。例如:建置零碳基地台(Zero-Carbon Base Stations),結合太陽能、風能、燃料電池等技術運行,並透過動態功率調節(Dynamic Power Scaling)與無線電波能量回收(Energy Harvesting)技術,降低基地台的能源消耗與碳足跡。

此外,AI與邊緣運算技術在6G網路的能源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透過智慧網路資源管理即時監控流量與能源消耗,並利用邊緣運算減少資料中心的負擔,提升能源效率,進而降低碳排放。例如Google已成功應用AI技術改善資料中心冷卻系統,可望將類似技術延伸至 6G通訊基礎設施。

在低碳材料與新型電子元件方面,奈米材料與超導技術例如石墨烯、碳奈米管等,可應用於高效能低功耗電子元件,降低設備電力消耗;而可回收、可分解的通訊設備材料則能減少電子廢棄物,促進循環經濟與永續發展。

6G技術的發展雖然將帶來更快的資訊傳輸與更強的連結能力,但同時也伴隨能源消耗與碳排放挑戰,因此通訊產業必須透過低功耗通訊技術、綠色基礎設施、AI改善管理及低碳材料等策略,讓6G的發展能夠與全球碳中和與永續發展目標保持一致。

未來在6G網路將不僅是一場技術競賽,更是一場環境永續與能源效率的競爭,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通訊產業的重大課題。

為了減少6G網路對能源的影響,科技業與學術界正在積極開發綠色通訊技術,以提升能源效率並減少碳排放。

6G與能源永續的未來發展

未來6G技術的發展將與全球能源永續目標緊密結合,成為低碳經濟與智慧城市發展的核心推動力。

6G具備超高速、低延遲、高容量的通訊能力,將促進智慧電網、碳足跡監測與低碳建築等應用,推動各產業的碳減排技術升級。

舉例,6G可支援即時電網監測與負載平衡,提高再生能源的整合效率,並透過AI主動調節電力需求,降低能源浪費。

此外6G可即時監測碳排放資訊,結合區塊鏈技術提升碳交易與碳信用制度的透明度,保障企業與政府的碳中和策略能有效執行。

在智慧城市與低碳建築領域,6G物聯網技術可精確監測與管理能耗,改善智慧照明、HVAC(暖通空調)與建築節能技術,使城市能源消耗大幅降低,例如智慧建築可依據環境與人流動態調整冷氣與照明功率,達到最大節能效果。

6G發展須依賴SBTi等國際標準

除了技術層面,6G的發展也需依賴國際標準、企業戰略與政府政策的推動,以保證其發展方向符合全球碳減排與能源永續標準。例如6G設備與網路需符合 RE100(企業100%再生能源承諾)、SBTi(科學基礎減排目標)等國際框架,讓6G基礎建設與設備滿足全球碳中和標準。

同時企業應將6G發展納入ESG方案,包括:推動綠色基站、低功耗半導體、可回收電子設備等,在網路建設與運營符合低碳轉型目標。

另一方面各國政府可透過補助與投資,加速低碳6G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如支持低碳基地台建設、綠色半導體研發與無線電能回收技術,讓6G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亦能與碳中和目標同步推進。

6G技術不僅是一場通訊革命,更將成為全球碳中和與能源永續戰略的核心推動力。

透過智慧電網、碳足跡監測與智慧城市技術,6G可提升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並透過國際標準、企業ESG轉型與政府政策支持,保證其發展符合永續目標。

在未來的科技競賽中,如何在6G技術與能源永續性間取得平衡,將成為各國政府、電信業者與企業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透過產業合作與政策引導,6G不僅能夠提升通訊效能,更將成為全球邁向淨零碳排放的重要技術基石。

透過智慧電網,6G可提升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符合永續目標。

6G將是全球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技術

6G太赫茲技術將引領未來無線通訊的革命性發展,提供超高速、低延遲、高頻寬的網路需求,推動數位世界邁向更智慧、更高效的連結。然而,6G的高頻段訊號傳輸與網路基礎設施擴展也將帶來更高的能耗與碳排放挑戰,如何在 提升網路效能與實現能源永續間取得平衡,成為重大課題。

為了降低6G對環境的影響,技術創新將成為主要驅動力,包括:高效能太赫茲元件的開發,以降低訊號損耗與功耗;AI智慧能耗管理,透過即時流量監測與動態資源分配來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可再生能源供電,將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整合進基地台與資料中心供電系統;低碳材料技術,透過環保電子元件與可回收設備來減少電子廢棄物與碳足跡。

未來,6G不僅將重整全球通訊模式,還將應用在多個產業,包括智慧電網、智慧城市、工業4.0、碳足跡監測等領域,推動資訊驅動的碳管理與能源最佳化調度。
作為實現全球碳中和(Net Zero)目標的重要技術基礎,6G的發展不僅在科技創新,更將決定數位永續未來的可能性。

歐盟CBAM預計延至2027年!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可能迎來重大修正。根據最新草案,正式課徵碳關稅的時間將推遲至2027年,中小型進口商有機會獲豁免資格,而對不合規企業的罰則將加重,罰金最高可能達原先的5倍。

歐盟擬放寬CBAM規定,估18萬家企業免繳

《路透》取得的草案內容,每年受管制產品的進口量低於50噸的企業將免繳碳關稅,且強調此舉將減輕絕大多數企業的壓力,同時仍維持99%以上的碳排總量受監管。

英國Redshaw Advisors顧問公司的CBAM首席分析師馬斯基(Dan Maleski)揭露部分草案內容。他指出,若進口產品的隱含排放量(即直接與間接排放總和)每年低於100噸,也可獲得豁免。

CBAM於2023年啟動,目前處於過渡階段,企業尚未需要繳納關稅。現行規定要求進口受管制產品價值超過150歐元(約新台幣5,100元)即需申報。若修正案通過,受影響企業將從原估計的20萬家銳減至約2萬家,僅占10%。

歐盟統計顯示,碳關稅涵蓋的97%碳排放,來自不到20%的公司,因此執委會有意放寬CBAM部分規定,將關稅壓力集中在碳排大戶身上,尤其在試行期間已經引起不少企業抱怨規定複雜,且相關表格填寫耗時耗力。

歐盟擬簡化申報流程,減輕企業、公部門負擔

馬斯基透露,CBAM正式上路的時間將延後1年至2027年,屆時企業需購買CBAM憑證以支付產品碳排放費用。為確保合規,歐盟將對違規企業加重懲罰,例如以分拆進口規避關稅的行為,將面臨3至5倍的罰款。

為減輕進口商負擔,歐盟計劃推出統一的各地平均碳價計算方式,讓已支付生產國碳費的企業更容易申報。此外,合規要求也有所調整:預留憑證數量將減少,以減輕進口商財務壓力;申報產品碳排量的截止日期則從5月延至10月,給予企業更多準備時間。

歐盟執委會預計本週提交CBAM修正案,待歐洲議會及成員國批准後正式生效。

氫能小百科

台灣兩座公民營的加氫站即將在今年上路,分別是中油高雄加氫站與工業氣體大廠聯華林德台南樹谷加氫站,但普遍大眾對氫能源較陌生,聯華林德分析台灣發展氫能的必要性,以及氫能車較電動車有哪些優勢。

為什麼要發展氫能?對產業有何影響?

溫室氣體升高造成極端氣候日益明顯,節能減碳是全球趨勢,更是台灣必須面對的考驗。依據台灣《氣候變遷因應法》,碳費自2025年開始分階段徵收,高碳排、規模大的公司首當其衝,舉凡能源、石化、交通運輸、製造和營造業等被列於首波名單。行政院「12項關鍵戰略」中,則標示了氫能的重要性,互為呼應。

氫氣燃燒時僅產生水,不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在所有氣體中,導熱系數最高,是一種對環境友好的能量載體。有鑑於台灣再生能源的挑戰,包含綠電供需未達平衡等困境,發展低碳氫應用,與既有措施互補因應,以達減碳目標,是必行之道。

氫價值鏈延伸至提供氫能應用,拓展產能,共同推動潔淨能源轉型涵蓋:

  • 載具低碳化:建置示範性加氫站,引進氫能車。
  • 工業低碳化:例如氫能煉鋼等富氧燃燒解決方案,減碳同時提升燃燒效能與產品質量。
  • 能源低碳化:參與興達電廠混氫發電示範基地,協助打造國內首部可混燒氫氣的發電機組,利用氣渦輪機天然氣混氫發電,減少碳排,朝向以氫代氣。

德國一座加氫站,相較於鋰電池,氫燃料電池車的續航能力更強。

德國一座加氫站,相較於鋰電池,氫燃料電池車的續航能力更強。

氫有顏色?灰氫、藍氫、綠氫怎麼分?

氫氣無毒、無味,而且沒有腐蝕性。業界一般將氫能碳排由高到低,用顏色標示區別,其碳排差異與氫的生產方式有關。

  •   以化石燃料生產稱為「灰氫」,製氫過程會排放二氧化碳;
  •   若當生產過程中配合進行碳捕捉,降低碳排係數,則為「藍氫」,不過因業界對減碳比例未有統一標準,故多以「低碳氫」稱之;
  •   而用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風力所生產的氫氣則稱為「綠氫」,其產氫來源未有碳排。

目前全球9成以上的製氫來源為天然氣,以台灣再生能源吃緊的狀況下,發展低碳氫是較綠氫更為實際可行的做法。完整的碳盤查、淨零排放路線規劃,減碳執行,都是面對這波減碳浪潮可以及早因應的工作。

  •   聯華林德採用SMR(Steam Methane Reforming製氫技術蒸汽甲烷重整)製程,已達到業界最低,效率最高、排碳最低,為台灣最環保的二氧化碳回收的製程。
  •   關鍵的「碳捕捉及儲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技術:聯華林德以SMR製程生產氫氣過程中,捕捉約6成的二氧化碳,經過壓縮冷凝處理,加以儲存。每天可以捕捉約60公噸二氧化碳,相當於6公頃林地的固碳量,所捕捉的二氧化碳可用於冷凍食品、醫藥級等應用,創造循環經濟。

電動車技術、市場接受度相當成熟,為什麼還需要發展氫能移動?

氫能的應用相當廣泛,包含能源發電、工業生產,在交通運輸上也具有發展潛力。氫能車,亦稱氫燃料電池電動車 (FCEV,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是透過燃料電池發動推進,屬於電動車的一種,氫能車不會取代電動車(EV),而其特性特別適合巴士、貨卡、垃圾車等,著眼於不同的利基市場,並解決大型載具的純電動車轉型困境。其優勢包含:

1. 車身輕

儲氫瓶加上燃料電池的重量,比純電動車的鋰電池輕得許多,且配置方式較不占空間,有助增加負重效能。

2.加氫速度快

與燃油油車的模式、體驗相近,較充電時間快速許多。氫能小客車約只要3到5分鐘;大車15到20分鐘。

3.續航力長

氫能巴士每次加氫約可行駛600至700公里,比目前的電動車行駛距離長,可降低旅程焦慮,若配合得當,不需廣設加氫站。

交通部推動「2030年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根據交通部的減碳旗艦計畫,2025年1月維持所設定2030年電動公車將達1萬1,700輛的目標,目前達成率占目標約3成[1]

不只電動車,氫燃料電池大客車也被納入交通部門減碳,根據「商用車輛電動化即無碳化減碳旗艦行動計畫(草案)待定 」設定,2030年氫燃料電池大客車全台將達35輛,2035年60輛。目前台灣電力吃緊,電動車用電會擠壓到電力供應,而且從車輛數目、運行方式的角度,氫能大型載具應較氫能小客車易於推廣,可彌補純電動大型載具所面臨的瓶頸。

氫能應用技術成熟嗎?加氫站、氫能車會不會危險?

氫在工業上的應用已有超過100年的歷史,每天大量地廣泛運用在許多產業,諸如半導體、食品、化工等,也會出現在像花生醬、起酥油,把氫加在玉米油這類液體,形成半固體狀態,融入大眾生活中。

台灣在地生產氫氣數十載,多年來應用在電子半導體製程等多元產業,為支持護國神山等業者,氫氣的純度、運輸、儲存各環節,已達到、甚至超越世界等級,不論在法規、檢測、應用等都相當成熟,安全等級是最高規格。

當前儲氫技術進步,從各國使用經驗來看,事實上氫能車比燃油車/純電動車還安全。氫能車與加氫站的所有設備、各個環節,皆需遵循嚴格法規,通過檢測認證核可後才可上路運行。

IEA 《Electricity 2025》

IEA最新能源預估報告出爐!

IEA 在最新發布的《Electricity 2025》報告中指出,未來三年全球電力消耗將增加 3,500 TWh(TWh 為 1,000 Gwh),這一增長主要來自以下幾大動力:

1. 工業用電需求提升

2. 空調設備使用增加

3. 電動運輸普及

4. 資料中心大規模擴張

這些因素讓電力需求的暴增,其中 85% 的新增用電量將來自新興市場與開發中國家,相當於 400 GW全天候運轉的發電裝置容量,IEA 形容,這等同於每年新增一個日本的電力消費量,足見全球用電需求的成長速度之快。

再生能源擴張,但碳排放仍難降溫

IEA 報告顯示,儘管再生能源已大幅降低化石燃料發電的市場份額,但碳排放並未隨之下降。2024 年,全球電力相關碳排放量仍成長 1%,達 138 億公噸,讓電力產業持續成為全球碳排放最高的產業。

報告指出,在 2025 至 2027 年間,太陽能光電(PV)發電成本持續降低,其對新增電力需求的供應比例將從 2024 年的 40% 提升至約 50%,每年將新增約 600 TWh 的發電能力。此外:

1. 核能發電將在 2026 和 2027 年創下新紀錄,但僅能滿足 5% 的新增需求

2. 燃氣發電在 2025 至 2027 年間增長 1%,低於 2023 年的 1.3% 及 2024 年的 2.4%

根據IEA 2014-2027 年全球各能源來源的發電結構預測顯示,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將持續成長。圖片來源:IEA《2025年電力展望》

IEA 進一步指出,未來三年雖然歐盟與美國的排放量將下降,但東南亞與印度的碳排放增量將「大致抵銷」這些減排成效。此外,中國目前仍擁有全球超過一半的燃煤發電量,未來發展仍是碳排放的「最大不確定因素」。

極端氣候威脅電網穩定 ,IEA 呼籲加強彈性調度

IEA 報告也警示,極端氣候已成為電力系統的嚴重挑戰。2024 年,美國遭遇冬季暴風侵襲、北大西洋颶風重創電網、澳洲輸電基礎設施受損,以及全球多地因乾旱導致水力發電下降,均對電力供應造成嚴重影響。

IEA 強調:「確保足夠的可調度發電能力與儲能,並透過需求側管理(Demand-side response)與跨區互聯電網等靈活調度方式,將是提升電力安全的關鍵。」該機構呼籲,各國在規劃電力資源時,應將極端氣候的「不可預測性」納入考量,以確保供應穩定。

日本《能源基本計畫》與《GX 2040願景》

日本正式通過新版《能源基本計畫》與《GX 2040願景》,大幅調整能源政策方向,明確將核能定位為與再生能源並行的重要支柱,一改過去在福島核災後提出的「盡可能降低核能依賴度」方針。

日本預估至2040年,隨著半導體工廠與數據中心等高耗能產業的快速發展,國內電力需求將較目前增加1.2倍。其次,為履行《巴黎協定》承諾並實現減碳目標,日本設定了2035年較2013年減少60%溫室氣體排放、2040年減少73%的具體目標,使得核能成為不可或缺的選項。

此外,日本能源自給率長期偏低,高度依賴進口化石燃料。擴大核能與再生能源的使用,將有助於提升能源自主性,降低對國際市場的依賴。面對地緣政治風險升高,能源安全也成為重要考量,確保供應穩定不僅關乎經濟發展,更攸關國家安全。

重大的政策轉變原因

1. 電力需求預期增加:預測到2040年,由於半導體工廠與數據中心的大量建設,日本的電力需求將比現在增加約1.2倍。

2. 實現脫碳目標:為了實現脫碳目標,同時滿足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日本政府認為核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3. 能源自給率提升:日本政府希望藉由擴大核能與再生能源的使用,將能源自給率從目前的15.2%提升至2040年的30%至40%。

4. 國際趨勢:在全球淨零碳排的趨勢下,日本政府也必須提出更積極的減排目標,以符合國際社會的期待。

新版《能源基本計畫》具體內容

新版《能源基本計畫》具體內容

然而,重新擁抱核能意味著政府需投入大量資源確保核電廠安全運營,並解決核廢料處理問題,福島核災的影響仍未完全消散,社會對核能安全仍存疑慮,如何取得民眾信任將是政府面臨的首要挑戰。

其次,雖然政府計畫擴大再生能源發展,但離岸風電等技術的建置成本仍偏高,如何提升市場競爭力、吸引投資是關鍵。同時,日本LNG幾乎完全依賴進口,容易受國際市場價格波動與地緣政治影響,確保供應穩定是另一項挑戰。

再生能源規劃

日本《讀賣新聞》報導,日本新計畫針對再生能源設定了明確的目標與實施策略,以提升能源自主性並推動淨零排放。在占比目標方面,政府計畫到2040年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提高至40%至50%,其中太陽能占比23%至29%、風力4%至8%、水力8%至10%、地熱1%至2%、生質能源5%至6%。

為實現這一目標,日本將積極發展次世代太陽能技術,特別是輕薄可彎曲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預計2040年普及至2,000萬千瓦。

 

百億綠色成長基金如何申請?投資對象、申請條件、時程

環境部去年獲行政院國發基金審議通過「加強投資綠色成長淨零產業實施方案」,爭取100億元支持永續新興產業發展。最新作業要點已於2月4日發布,預計第二季開放申請,究竟哪些企業符合資格?企業該如何把握這波綠色商機呢?

基金優先投資哪些領域?

1. 資源循環新興產業:包括廢棄物再利用、循環經濟相關技術

2. 永續及前瞻能源技術發展、科技儲能新興產業:如創新儲能技術、智慧電網應用

3. 深度節能、提升能源效率新興產業:如工業節能技術、智慧建築節能應用

4. 碳捕捉再利用、負碳技術發展新興產業:如二氧化碳捕捉及再利用技術

5. 數位、低(減)碳技術發展新興產業:如智慧化減碳解決方案

6. 氣候變遷調適技術發展新興產業:如韌性城市技術應用

申請資格和條件有哪些?

1. 國內企業:必須是非上市(櫃)企業,且需執行淨零永續相關新興業務,如減碳、綠色能源、環保技術等。

2. 境外企業:主要營業活動必須在台灣,且符合綠色成長目標。

此外,為促進國內綠色創業生態,環境部指出,綠色成長基金的投資對象不僅限於傳統創投業者,更涵蓋多元投資機構,包括企業創投(CVC)、金融機構及設有加速器計畫的法人團體。然而,需特別注意的是,台灣上市櫃公司並不在此次投資範圍內。

投資金額和共同投資機制如何運作?

1. 單一企業總投資上限:1.5億元

2. 單次投資上限:1億元

共同投資機制則分以下為三種情況:

1. 一般情況:企業自有資金投入不得低於基金投入額

2. 優先產業:若屬六大優先投資產業,最低共同投資額可降至基金投資額的二分之一

3. 特殊情況:若獲中央主管機關補助或核定支持,最低共同投資額可降至基金投資額的三分之一

專案辦公室提供哪些協助?

1. 投資媒合:協助淨零新興企業對接潛在投資人,建立合作橋樑

2. 專業輔導:導入財務金融、行銷管理等跨領域專家,提供企業經營諮詢

3. 技術支援:建立淨零減碳專家輔導機制,協助克服技術商轉與營運挑戰

4. 投資評估:依被投資事業發展成熟度,安排專家進行投前評估訪視

5. 投後管理:採分類管理制度,積極參與董事會議掌握營運情形,強化監督機制

申請時程和流程規劃為何?

環境部也將設立專案辦公室將提供投資媒合服務,協助資金需求企業對接具資金或輔導資源的投資人,並導入財務金融、行銷管理等跨領域專業,建立淨零減碳輔導及諮詢機制,幫助新創技術突破商業化營運障礙。同時,環境部也將建立投資申請評選機制,企業最快第二季受理投資案申請。

在投資管理方面,為降低投資風險,環境部將在投前評估階段,根據被投資事業的發展成熟度,安排不同領域的專家進行評估與訪視;在投後管理階段,則依據被投資事業的營運與財務狀況,採取分類管理模式。

此外,環境部將積極參與被投資事業的董事會會議,以確實掌握其營運狀況,並強化監督與管理機制,業者也許每2年向國家發展基金提報執行成果,確保投資效益與政策目標一致。

完整內容,可參考環境部《1140210環境部辦理加強投資綠色成長淨零產業實施方案作業要點總說明及逐條說明》

總量管制碳交易明年啟動,先看懂總量管制是什麼

環境部持續研議「總量管制排放交易」制度,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未來半年至一年將聚焦於法令研議修改,希望2026年下半年找台積電等企業組成「先行者聯盟」試行。那究竟什麼是總量管制碳交易呢?

「強制性碳市場」和先前已實施的「自願性碳市場」概念有所不同。

什麼是總量管制?

那麼「總量管制碳交易」機制到底是什麼?它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ETS(Emissions Trading Scheme)係指採用排放權上限與交易機制的系統,由具權威性的機構,通常為政府設定企業碳排放總額上限,並隨時間逐步降低,以達到減碳目標。

為此,受管控企業可依特定標準免費獲得或透過拍賣取得排放配額。若企業實際排放量低於配額,可將剩餘配額在碳交易市場出售;反之,若企業排放超過配額,則須購買額外配額以符合規範。

在總量管制排放交易機制之下,政府設定了減量目標,並進一步把允許排放量當做一種籌碼(碳權)發放給受管制者;若企業實際排放量低於配額,可將剩餘配額在碳交易市場出售;反之,若企業排放超過配額,則須購買額外配額以符合規範。

全球第一個且是目前規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是2005年成立的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EU ETS),目前EU ETS成員共有30個國家,27個歐盟國家和挪威、冰島與列支敦斯登,涵蓋歐盟約40%的溫室氣體排放。

2023年歐盟ETS的年收入436億歐元(約新台幣1.48兆元),平均拍賣碳價每噸83.6歐元,並帶來碳排放年減16.5%的效益,最值得台灣借鏡。

EU ETS 也導入多層面政策工具,如市場穩定儲備機制(market stability reserve,MSR)及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以強化市場韌性並確保減碳進程順利推動。

歐盟碳交易市場的成功經驗已成為多國參考範本,包括中國、印尼與紐西蘭等皆已推動碳交易機制。總量管制制度被視為減碳市場的重要推力,各界普遍期望能借鑑歐盟碳市場的發展經驗,以減少試錯成本,加速各國達成其國家自定貢獻(NDC)減碳目標。

面對全球減碳目標與揭露:物流業的轉型策略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於2024年12月發布最新的《城市物流轉型白皮書》(Transforming Urban Logistics:Sustainable and Efficient Last─Mile Delivery in Cities)指出,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成長,全球電子商務在零售業的占比截至2024年底已經超過20%。然而,隨著電子商務帶來經濟利益與消費便利性的同時,背後卻因配送貨物量激增而衍伸車輛增加、碳排增加、交通堵塞與安全性等風險挑戰。

世界經濟論壇的《城市物流轉型白皮書》分析顯示,物流配送的碳排放量預計在2030年大幅增加60%。如全球最大零售商Walmart 2024年底宣布因「運輸碳足跡增加」及其他緣故預計無法順利達成2025年的中期減排目標。此外,由於整體物流生態系所涵蓋的利害關係人層面相當廣泛,包含物流業本身、電子商務、傳統零售業、消費者及政府等。物流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是許多企業範疇三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在國際淨零趨勢與揭露法規的推動下,物流轉型與資訊揭露已勢在必行,下方列出三項物流業低碳轉型策略。

優化運輸路線與車隊管理

物流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減量策略主要包括路線優化、電動和替代燃料車輛的使用以及採用兩種以上運輸方式的多式聯運。透過人工智慧科技和機器學習技術,物流業可以動態規劃最佳路線,減少燃料消耗和碳排放,並藉由即時數據像是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天氣預報進一步提高路線效率。其次,推動車隊電動化和使用替代燃料(如氫氣、生物柴油和壓縮天然氣等)能有效減少排放,例如Amazon與Rivian合作所開發的電動送貨車隊預計在2030年達到10萬輛。不僅如此,亦可採用多式聯運,結合鐵路和水路運輸,減少對公路和航空運輸的依賴,從而降低碳排放。

包裝創新與能源高效設施

在非運輸過程中,減少碳排放的策略可透過包裝創新、能源高效的倉庫和設施以及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技術達成。在包裝的部分,可採用輕量化、可回收或可生物降解的材料,例如IKEA的紙基材料有效減少包裝對環境的影響。在倉庫設備上,安裝節能照明和智慧暖氣、通風和空調(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HVAC)系統,並安裝太陽能板,提高倉庫和設施的再生能源使用效率。此外亦可利用物聯網傳感器和數據分析技術,即時監控燃料消耗和能源使用,並制定出明確可實現的減排目標,持續改進。

碳抵換計畫

碳抵換(Carbon Offset)可用於在過程中難以消除之碳排放的中和,物流業可以透過投資減碳專案,像是再造林、可再生能源或甲烷捕集等專案項目來實現碳中和,例如DHL提供碳中和運輸選項,讓客戶可以藉由認證的減碳專案來抵消其運輸排放。需特別留意選擇由獨立機構驗證的專案項目,並確保碳抵換專案的有效性和透明度,不僅有助於減少運輸過程的碳足跡,還能攜手相關利害關係人共同減碳,以及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

透過低碳轉型策略,物流業有望在經濟效益與環境永續之間取得平衡,在保持競爭力的同時為永續發展做出貢獻。隨著越來越多企業設定減碳目標與國際上強制排放揭露要求下,物流的轉型不僅是個體企業的挑戰,更關乎整體供應鏈的永續發展與減量目標。透過整合技術、資源與價值鏈夥伴的力量將產生可觀的減碳影響力,共同推動更高效、更永續的物流生態系。

資料來源:World Economic Forum、Supply Chain Brain、TRELLIS、McKinsey & Company

台北國際工具機展TIMTOS 2025

由外貿協會與機械公會共同主辦的TIMTOS 2025(全球指標智慧製造暨工具機展),將於3月3日至8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1、2館及台北世貿1館盛大舉行,台灣擁有全球第六大精密機械出口國強大實力,參展業者將聚焦半導體、綠能、電動車、航太及智慧醫療等五大高階應用領域,匯聚全球頂尖工具機品牌展示創新科技與亮點產品,讓到訪者一窺從自動化解決方案到減碳技術的完整生態系。

聚焦三大主題 響應AI與智慧製造趨勢

因應各產業掀起的AI熱潮,TIMTOS 2025積極推動產業轉型,率先提出「AI和機器人」、「未來智造」及「綠力永續」三大主題展區。美國科技巨擘如蘋果、輝達等公司積極進軍AI機器人領域,台灣工具機供應鏈廠商捷報頻傳,多家台廠已成功打入美國大廠的機器人供應鏈,預期將引爆台灣機器人供應鏈的新一波熱潮。

未來智造 AI驅動工業革命典範

「未來智造」聚焦於AI運算與機器人製造所構成的未來工廠。在工業4.0革命中,未來智造是能夠充分運用大數據、AI及工業物聯網等科技,引導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典範。從零組件設計、打磨到品管等各項製程,皆可通過雲端與邊緣運算實現自動化,機器人更能替代人力短缺,未來無人化全自動工廠的實現已近在眼前。

綠力永續 邁向ESG智慧轉型

「綠力永續」則是引導廠商邁向ESG(環境、社會、治理)永續目標,加速工具機產業的綠色轉型。減少碳排放和提升節能效率已成不可逆趨勢,未來將以人機協同為目標,自動化則是智慧製造發展的關鍵所在。效率提升即是最佳的節能策略,2025年參展商更以智慧節能為主題,首次提出氫能與AI碳排管理系統的能源解決方案,展現出TIMTOS積累30屆的深厚能量。展覽三大主題相輔相成,成為推動台灣智慧製造及工具機產業發展的不可或缺動力。

歡慶第30屆 TIMTOS亮點活動

適逢TIMTOS第30屆,本屆展覽具特殊意義,主辦單位將首次推出「TIMTOS Keynote」活動,邀請來自全球智慧製造及工具機產業應用領域的重量級企業領袖及學者發表主題演講,讓TIMTOS這個國際性展會成為發表最新技術及搶佔話語權的最高殿堂。此外,展會期間還將舉辦採購洽談會、ESG系列活動、綠色產品競賽及主題導覽等多項活動,進一步鏈結產業生態系的新動能。外貿協會表示,2025年將擴大邀請台灣工具機的主要出口市場以及潛力市場的買主來台參展,共襄盛舉。

MIT:2025 年十大改變未來世界與產業的突破性技術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發表「2025 年十大突破性技術」清單,列舉出今年十項有可能改變未來數十年世界科技發展格局的重大科技,同時分析這些科技何以重要的原因。

薇拉魯賓天文台

位於智利的薇拉魯賓天文台(Vera C. Rubin Observatory)配備全球最大 32 億畫素天文攝影機,將於今年正式啟用,並就此展開為為期十年的南天天體巡天觀測,以協助天文學家研究暗物質、探索銀河系,並深入了解宇宙奧秘。

生成式 AI 搜尋

隨著 DeepSeek 的突然崛起,幾乎沒有人會質疑生成式 AI 搜尋將成為 2025 年的重大突破之一。生成式搜尋將使資訊查找變得更簡單、更迅速。裝置端 AI 還能掃描文件、照片和影片,進而更快找到所需內容。該技術預示傳統搜尋引擎的終結,以及個人 AI 助理時代的來臨。

小型語言模型

拜數千億甚至數兆個參數乃至整個網際網路數據訓練之賜,LLM 大型語言模型得以展現驚人的能力。如今更經濟、更低功耗的小型語言模型(Small Language Models,SLM ),已能多種特定任務與 LLM 一較高下,接下來我們還能見證 2025 年進一步發展與應用。

減少牛隻打嗝溫室氣體排放的解方

根據日本農研機構(NARO)的資料,每頭乳牛平均產生的甲烷排放量高達 500 至 600 升。甲烷的溫室效應僅次二氧化碳,其效應比二氧化碳強數十倍。儘管減少牲畜打嗝產生的甲烷排放的挑戰極高,但已成當務之急。如今,一種能顯著減少牛隻打嗝產生甲烷的飼料添加劑,已在數十個國家上市。不久後,將會出現更有效的產品。

自駕計程車正式上路

經過多年測試,自動駕駛計程車(Robotaxis)終於向大眾開放。在全球十多個城市,乘客現在可以隨時叫車。此外,Waymo 也宣布計劃今年在拉斯維加斯及聖地亞哥等十個新城市測試自動駕駛技術。

更潔淨環保的航空燃料

由廢棄食用油、工業廢料、空氣氣體製成的新型潔淨燃料,有望取代今後飛機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如今這類替代性航空燃料在研發多年後,正迅速發展成為新興熱門產業,吸引相關企業紛紛投產,各國政府也開始推動要求航空業者使用這類燃料的相關法規。

快速學習機器人

生成式 AI 熱潮的推波助瀾下,機器人學習新任務的速度比以往更快(Fast-learning Robots)。富士康(Foxconn)計劃廠內部署類人型機器人以提升生產效率。如今自動化朝通用型機器人目標邁進,這些機器人可迅速適應新環境,並立即協助處理各種任務。

長效型 HIV 預防藥物

新 HIV 愛滋病毒預防藥物的臨床實驗發現,凡接受治療的婦女與女孩能 100% 免受愛滋滋病毒的感染。這款藥物每六個月只需注射一次,視為 2025 年終結愛滋病毒的突破性發展。

綠色鋼鐵

傳統煉鋼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工業碳排放來源之一,碳排放量不僅超過全球第三大排放國印度,並遠超航空業。市值達 70 億美元的新創 Stegra 在瑞典北部興建全球第一座工業級綠色鋼鐵(Green Steel)廠,透過可再生能源產生的氫氣煉鋼,並明年開始營運。

有效的幹細胞療法(Stem-cell Therapies)

早在幾十年前科學家便承諾人類胚胎的幹細胞能治癒疾病,現在終於實現。如今實驗室人造細胞的實驗性移植似乎有助治療癲癇和第一型糖尿病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為今後醫學帶來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