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CON Taiwan 2025 國際半導體展

全球半導體年度盛事即將登場,今年規模再創新高!集結超過 1,100 家國內外科技與半導體領導企業,規劃超過 4,000 個展位,9/10-9/12將在南港展覽展出

本次展會聚焦 AI 晶片、先進封裝、3D IC、Chiplet、FOPLP、異質整合、矽光子、量子運算、HBM 高頻寬記憶體等 13 大熱門技術主題,全面揭示從晶片設計到智慧製造的最新進展。在技術前沿之外,展會也深入探討供應鏈韌性、永續製造、地緣戰略挑戰及人才培育等議題,全面呈現半導體產業的機會與挑戰。

透過這場展覽,台灣再次展現其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與技術領導實力,引領未來科技發展方向。

建築節能減碳作法一次看,碳權如何變都更「綠色貨幣」?

建築業碳排放占全球總量37%,而台灣2023年住商部門的碳排放占比則達20.66%,是邁向2050年淨零目標的關鍵領域。在節能、創能、儲能與控能4大策略中,透過節能與創能並行,不僅可同步降低碳排與電費,也能透過太陽能自發自用等減碳措施,將減排效益轉化為碳權,為企業開創新的收入來源。

「建築碳權」創造新商機,為整建業務創造收益

台灣2023年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為278.63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MtCO2e),能源、製造、運輸、農業等占比79.34%,剩下20.66%則是住商部門。根據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2030年住商部門必須要減量35%,較2005年減少20.1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台灣老舊房屋多,都市更新業務包括重建、整建、維護。台灣建築老化問題嚴重,有40%是屋齡超過30年的老屋,建築碳排放高,若都更沒有沒有減碳思維,就只是創造更多碳排,錯過能源轉型機會,「其中碳權可成為都更的綠色貨幣,整建就是未來的商機跟契機。」

對於建築業參與碳交易,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組長蘇意筠指出,企業需先考量兩大問題:「為什麼要買」與「在哪裡買」,企業可能因法令要求、企業宣告或是客戶需求而做出不同決策,最終則需依需求選擇在國內碳交易平台或國外市場採購,「但首要之務仍是做好碳盤查,並盡其所能減量,力有未逮再採買碳權」。

既有建築換LED、變頻冷氣,減排也能換碳權

至於外界關注建築節能、創能等措施能否獲得碳權。碳權需要透過減量,且有額外價值跟效益,在法制上仍有一定的程序,包括採用方法學、審請流程、量測制度,最後看要在國內碳交所定價交易,或是自留等。

減碳必然伴隨成本支出,但其帶來的共同效益、節能效果與衍生價值,才是轉換成碳權的核心。重點應放在「減量額度」,例如將既有建築的燈具換成LED、改用變頻冷氣,或是裝設太陽能自發自用及其他節能措施,只要減少碳排放,就可轉換成碳權。但對於新建大樓或綠建築,取得碳權則相對困難。

過去台北101更換LED燈具,也成功抵換碳權。蘇意筠指出,建商參與自願減量機制時,可以從減量邏輯和現有機制來共同參與,有助於減輕碳費徵收對象負擔。對於新科技或太陽能新應用,只要方法學確立,符合可監測、可報告、可驗證(MRV)原則,且不重複計算,都可以幫助業界減碳。

F1賽車碳排!從生質燃料布局碳抵換

賽車電影《F1》在全球票房表現強勁,讓觀眾感受到這項運動的獨特魅力,然而F1(一級方程式賽車)追求的不只是賽道上的極速,也包含減碳的速度。

根據F1報告顯示,與 2018 基準年相比, F1在去年底的碳排放量已減少 26%,有望實現203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距離目標還有5年時間,就已完成過半的目標,究竟這項運動賽事是怎麼做到永續?

F1最大排放量並非車輛,後勤、通勤占最多

F1的減碳步伐從2019年開始,F1前執行長凱里(Chase Carey)宣布,2030年F1要實現淨零。

為此F1如火如荼展開減碳進程,然而F1的主要碳排放源並非賽車本身,根據資料,由於賽事遍布全球,FI有37%碳排為後勤、36%商務旅行、工廠與設施14%、賽事營運13%,車輛燃料碳排不到1%,後勤與物流碳排占比過半。

 

從車隊、賽事規劃、合作夥伴、供應商、廣播、國際汽聯(FIA)等,全產業鏈都要動起來,如今F1辦公室已實現100%再生能源,大量投資先進生質燃料研發。自2023年起已在F2(二級方程式賽車)、F3(三級方程式賽車)賽事中試行55%永續燃料,F1更預計在2026年朝向100%使用永續燃料。

截至2024年賽季,F1碳排放已大幅減少至16萬8千噸二氧化碳當量,低於2018年的22萬8千噸二氧化碳當量,同時觀賽人數不減,從400萬人飆升到650萬,全球觀眾高達8.26億。

F1賽事核心跟「技術轉移」息息相關,過去的碟式煞車、碳纖維和混合動力發動機,在正式進入消費市場前,都以每小時200英里(321公里)的速度進行鍛鍊。

F1每年約可創造25億美元的收入,當這項這項賽車運動越來越重視氣候議題,也將成為新的減碳技術最好的試驗場。

使用昂貴生質燃料仍難淨零,F1下一步瞄準碳抵換

不過F1推動淨零的過程也非一帆風順。先進生質燃料成本是傳統燃料的10倍,未來F1計劃使用的最先進生質燃料每公升成本高達300美元,碳排放改善幅度卻不高。

新加坡管理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學副教授Winston Chow則認為,生質燃料仍會排放溫室氣體,還需要透過碳捕捉技術來實現淨零,且多套設備代表碳足跡將略有增加,F1必須做出權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商業永續發展中心教授維斯瓦納坦(Vish S Viswanathan)也點出,F1賽事遍布世界,不可能完全消除物流和運輸產生的排放。

考量目前不少大型科技公司藉由「碳移除」技術減排,直接空氣捕捉Spiritus執行長卡迪厄(Charles Cadieu)也提出建言,F1 可透過投資先進方法消除難以減掉的碳排,且其價格漲幅相對溫和,換算下來約每公升增加30美元,比採用生質燃料的效果好10倍。

F1預計在2030年實現淨零排放,2024年底碳排放量已減少26%。

F1 要實現完全永續發展,可能還需要做出更多妥協,例如重新安排賽程、改變比賽內容及商品限制等。不過F1 ESG負責人瓊斯(Ellen Jones)認為,F1重點是減少至少50%排放量,再透過碳抵換(carbon offset)來解決任何難以避免的碳排放,碳抵換可說是F1減碳戰略的第二階段。

【每月更新】中國、歐洲碳價趨勢與各國行情

碳價(carbon price)指的是為二氧化碳排放量設定一個價格,像是碳稅價格、碳費價格、碳配額價格等,代表碳排成本,各國政府會針對企業進行收費。碳價受國際政策、市場等因素影響波動,每月定期更新歐盟和中國的碳價走勢,助您快速掌握國際碳價動態。

歐盟最新碳價趨勢(2025/8/25更新)

2025年8月,歐盟排放配額(EUA)平均價格為每噸71.63歐元,較前一月上升了0.9%。綜觀8月份,歐盟碳價在月初維持低檔震盪,最高曾觸及每噸73.21歐元,隨後則回落至71歐元附近。本月份市場買氣謹慎,依然以工業合規需求主導支撐力道,限制了價格的上行動能。

此外,本月份市場關注焦點落在9月起「市場穩定儲備」(Market Stability Reserve, MSR)將擴大吸收2.76億個配額,預期導致拍賣量收緊,對價格形成支撐。不過,由於能源資金多以觀望為主,短期仍難以提供額外上漲力道。整體而言,市場仍在觀望供需變化與能源走勢,碳價暫以71歐元區間震盪為主。

中國最新碳價趨勢(2025/8/25更新)

2025年8月,中國碳排放配額(CEA)平均價格為每噸人民幣71.57元,較前一月下跌了2.72%。綜觀8月份,CEA價格呈走低形式,由月初每噸72元一路下跌,於18日正式跌破71元,更在月底時逼近70元。市場買氣轉趨保守,交易量除月初少數時段零星放大,多數時段皆偏低,顯示企業進場意願不足。

此外,中國上半年太陽能及風能裝置容量的顯著增加導致全國排放降低,再加上目前新增行業仍以免費配額為主,導致企業購買意願受限。展望未來,若無需求端支撐及政策趨動,碳價將持續低檔震盪。

亞洲最大永續展9月登場

亞洲最大永續嘉年華即將登場! 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主辦的「2025第四屆亞太永續博覽會(2025 SDG Asia)」,將於 9月11日至13日 在台北世貿一館盛大舉行,免費開放參觀。今年以「邁向變革的力量(Charge Towards Change)」為主題,匯聚超過百家來自政府、企業、學研與非營利組織的參展單位,完整呈現台灣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邁向淨零碳排的豐富行動成果。

線上預約免費報名:https://www.accupass.com/go/20254thSDGASIA

活動詳情請見:https://www.sdgs-asia.com.tw/2025-visitor-registration/?utm_source=pressrelease&utm_medium=vis

企業儲能導入指南》3步驟掌握需求評估與營運

台灣淨零排放政策持續推進,企業面臨電力成本上升、供電穩定性等壓力,儲能因此逐步從再生能源的附屬品轉變為提升能源自主的重要設施。從企業實務出發,拆解儲能系統(ESS)的導入流程、技術選型與運營管理策略,並分享實際案例與政策觀察。

隨著淨零排放政策推動,台灣企業面臨經濟與政策雙重壓力──不僅要因應用電成本上升與電網韌性挑戰,也需回應碳盤查、用電透明化與永續績效揭露等規範。國際近期也頻傳電網穩定議題。今年4月,西班牙與葡萄牙的跨國電網因電壓調節失衡引發大規模跳電,再度凸顯區域電網彈性與調控機制的重要性。

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對儲能系統(Energy Storage System, ESS)的需求日益提升,特別是以削峰填谷、備援穩定為主的「表後儲能」應用,正逐漸從再生能源的附屬配套,轉變為保障營運持續、實現能源自主的重要基礎建設。

在企業實務操作上,導入儲能並非單純設備採購,而是一項涉及高度技術整合與大量前期投資的系統性工程。本文將從企業角度出發,聚焦在儲能導入流程,剖析實務中常見阻力與可行對策,協助企業在能源轉型過程中掌握關鍵機會。

從被動因應到策略部署:企業為何需要儲能?

在企業能源管理策略中,儲能的角色正從「備援系統」轉為「彈性資產」,特別是對用電量大、尖峰時段電費負擔重,或希望提升自發自用綠電比例的企業而言,儲能可協助:

  • 削峰填谷:降低尖峰需量、節省電費
  • 供電穩定:對應電網波動與突發停電情境
  • 能源自主化:提高綠電使用率,搭配再生能源優化負載調度、參與台電需量反應負載管理措施等
  • 參與電力交易市場:如日前輔助服務等,創造潛在收益

根據經濟部與台電規劃,2025年電網端儲能設置目標達 1,000 MW(千瓩),其中由台電自建 160 MW,其餘 840 MW 透過市場機制開放民間參與;另搭配發電端儲能目標 500 MW,總體佈建規模上看 1,500 MW,並預期於 2030 年擴增至 5,500 MW。這顯示儲能不僅是配合政策,更將成為能源基礎建設的一環。

隨著企業關注度升高,也需正視市場現況與參與限制:直至今年8月上旬,台灣動態調頻備轉輔助服務(dReg)市場的儲能參與容量已達 809 MW,遠超過台灣2025年的目標,市場出現供需失衡的狀況,讓不少業者難以回收成本。

dReg 原為電網穩定所需的重要調頻機制,需仰賴可即時反應的儲能系統協助維持頻率平衡。但當供遠超市場需求時,即便技術合格、設備已建置,參與者仍可能無法取得實質收益。對企業而言,這代表導入時機與機制穩定性必須更謹慎評估,並搭配其他應用場景平衡報酬風險。

企業導入儲能3階段:從目標評估到系統優化

導入儲能,不是購買一套設備那麼簡單,而是一連串橫跨營運、財務與策略思維的漸進式決策過程。以下為常見的三階段架構:

第1步|需求評估與目標設定

企業應從用電數據出發,掌握自身的用電輪廓(例如每日尖峰負載、契約容量使用狀況、與綠電結合程度),接著再明確設定導入儲能的目的:是否要降低契約容量?是否有中斷營運風險需備援?是否規劃進一步參與需量反應或電力交易平台?不同目標將決定儲能設計與效益模型,不同企業間差異甚大。

第2步|選擇適當技術與系統設計

在釐清目標後,企業需根據用電特性與空間條件,選擇適當的儲能技術(如鋰電池、液流電池等)、容量大小、佈建位置與電力接入方式。此階段亦涉及消防法規、電力設備檢測、土地使用等工程整合問題,建議企業尋求具備系統整合經驗的能源技術顧問或解決方案提供者,協助從設計到驗收一條龍規劃。

第3步|系統安裝與運營管理

儲能建置完成後,企業仍需投入營運與維護資源,透過能源管理系統(EMS)即時監控充放電行為、預測用電尖峰、配合電價變動優化儲能策略,才能發揮最大效益。同時也要管理電池衰退、備品更換、保險與安全等長期風險。

現實挑戰與對策:企業最常遇到的3大問題

在台電動態備轉輔助服務(dReg)已超額認列、短期內市場已趨飽和的情況下,表前儲能暫留待政府推進下一階段政策與市場設計。因此,企業現階段多聚焦於導入表後儲能,用以提升用電自主與備援韌性。然而,在實務推動上,企業往往面臨以下3大挑戰:

1. 安全疑慮

企業主普遍擔憂電池系統的熱失控與火災風險,尤其在缺乏足夠案例與明確指引時,更加重安全顧慮。因此,企業在建置時應妥善設計通風、監控與防災措施,確保符合主管機關訂定的消防法規,把關安全風險。

2. 投資回收年限長

儲能系統初期投入金額較高,預期可回收年限約為六年,若缺乏足夠的電價差或削峰填谷效益,回收期往往超過企業可接受門檻。因此,部分企業於建置時會採取「分階段建置」、「與太陽能案場整合」或「引入 ESCO (能源技術服務)模式」等方式,以分攤成本與風險;另也有企業透過參與電力市場交易賺取額外營收、調整契約容量、離尖峰電價差、避免超約等方式,達成節費並縮短回收期目標。

3. 廠內設置空間受限

廠區腹地有限或已有機電設備設施者,常面臨儲能系統難以佈建的困難。此時則建議企業可從機房整合、模組化設計或樓頂部署等方向著手,尋求彈性解決方案。

從長遠來看,儲能並非孤立的投資選項,而是企業掌握能源自主權、提升營運韌性、乃至邁向淨零轉型的關鍵節點。

企業防洩密必看,營業秘密保護7大實戰守則

隨著產業競爭加劇,像專利、商標、著作權這類具體且可登記的知識產權,成為個人及組織重要的無形資產,獲得法律保障以避免他人不當利用。一般而言,專利通常具有20年保護期限,擁有排他性,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營業秘密同樣受法律保護,扶持創新與產業發展,保障企業市場競爭力。其範疇包括未公開的商業資訊與技術,極具經濟價值。營業秘密沒有固定期限,持續保護前提是企業必須落實嚴格的保密措施。

若秘密被洩漏,保護即告終止。欲正式主張營業秘密權利,需依組織的研發成果、受雇關係及授權情況來判斷,填補了專利、商標、著作權,但這些申請無法涵蓋的秘密資訊。舉例來說,可口可樂的配方長期以營業秘密方式保護,避免技術公開;而專利則是以技術公開換取一定期限的專屬權,兩者相輔相成,並不衝突。

商業祕密的三大特質

 

重要資訊只有在合法且可控的流通與使用中,才能發揮經濟價值。要建立有效的商業秘密保護和防洩漏機制,首先必須界定哪些資訊屬於商業秘密,並設定相應的安全等級。

 

從企業運作來看,商業秘密的形成與傳遞,可歸納為三個重要流動特徵:

 

1. 資訊流:指不同部門、單位或組織之間,內部與外部的資訊交換過程;例如研發成果傳遞、專案資料分享、跨國子公司間的技術協作等。

 

2. 人才流:涉及人員的進出與變動,包括新進人員入職、內部調任、離職等。人才流動往往伴隨知識與技術的轉移,若缺乏管理與防範,極易成為商業秘密外洩的管道。

 

3. 實物流:指一切承載商業秘密的載體,以及可能接觸到這些載體的場域與活動;例如訪客接待、研發空間的進出管理、生產線與工廠的安全控管、圖紙與設計檔案的存放與傳遞等。

商業祕密的風險管理:文化、制度和防護

 

從治理文化、公司管理制度、資訊和財務防護面向列出七大管理守則:

 

企業營業秘密的風險管理主要以建立全面且合理的保密措施來防止秘密資訊外洩,具體可從以下幾個層面來落實:

 

1. 明確識別與分類核心商業秘密

 

系統化盤點所有具經濟價值且非公開的技術、配方、營運流程、客戶資料、行銷策略等資訊。

根據重要性與風險進行分類管理,推行分級保密制度,確保關鍵資訊受到重點保護。

 

2. 行為與資訊流通管控

 

限制電子郵件與檔案傳輸:嚴格禁止員工將營業秘密透過公司電子郵件傳送到私人信箱,並限制將機密文件攜出公司。下載、複製與傳輸等行為都應受到嚴格監控並留下紀錄。

強化資料存取安全:所有存放機密資訊的設備與檔案都應設置密碼、加密及鎖定,以防止未經授權的存取。

 

3. 員工訓練成為公司治理文化

 

簽署保密協定與教育訓練:所有新進員工、承包商及合作夥伴都必須簽署保密協定(NDA),明確界定營業秘密的範圍與保密責任。同時,也應定期對員工進行營業秘密與智慧財產權義務的宣導及教育訓練。

離職管理與持續監督:員工離職時,應進行離職面談並回收相關設備與資料,必要時進行監控與鑑識,以確保機密資訊安全。此外,公司應持續對員工進行保密意識的教育與監督。

 

4. 利用科技手段強化資訊安全

 

採用先進的資訊安全管理系統(如加密技術、權限控管、防火牆及異常行為監控),防止未授權及非預期外洩。

運用大數據與AI分析技術,偵測可能的內部或外部威脅,及早介入與防範。

 

5. 管理制度與法律風險控管

 

建立企業內部營業秘密管理政策,納入風險評估與管理循環(PDCA),定期檢討與改善。但須注意法律規範限制,避免侵犯員工隱私權的非法監控。

 

6. 將商業秘密管理納入企業長期經營策略

 

視商業秘密保護為企業核心資產與競爭力,納入整體營運與創新規劃。

以保密優勢為基礎,積極開拓市場、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及利潤率。

持續評估市場與技術變化,調整保密策略,維持商業秘密的生命力與價值。

 

7. 風險轉嫁: 借外部力量稽核風險及保護財務

 

減少企業財務的壓力損失,透過投保的過程中,保險公司提供專業諮詢和風險管理建議,並更快速地提出訴訟,以維護自身的利益,也可以加強企業的公司治理形象、合作夥伴、客戶等利害關係人的信任。相關的轉嫁保險可參考以下:

 

營業秘密保險/智財權保險

董監事及重要職員責任險

員工誠實險

資安相關保險

近年經濟部及法務部也積極建議企業制定營業秘密保護計畫。台積電這次能夠一舉結合調查局破案,也是長期重視治理文化的結果。台積公司落實營業秘密管理,實現企業永續經營願景,新增「綠色營業秘密獎」、「供應鏈營業秘密管理分享」專案,鼓勵所有利害關係人重視。組織將營業秘密管理,視為一個新經濟系統,企業將會更積極面對相關風險。

聚焦高碳洩漏行業認定 九成排放源提自主減量

環境部於2025年首次碳費審議會上報告,約94%的排放源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以爭取優惠碳費。高碳洩漏風險產業可享更多優惠,環境部將依貿易與排放密集度認定。雖然美國關稅政策可能影響台灣產業,但將其納入高碳洩漏認定仍面臨困難。

台灣部分業者將在明(2026)年5月起繳交首筆碳費,如企業今年8月底向環境部提「自主減量計畫」,可適用優惠費率。環境部召開今年第一場碳費審議會,針對自主減量計畫交件狀況,以及高碳洩漏風險產業認定方式進行討論。

目前464家碳費徵收對象中,共有436家、約94%提出自主減量計畫,委員普遍認同優惠費率足以驅動排放源減量。根據規定,若業者2030年減量目標採較具野心的「行業別指定削減率」,可享優惠費率每噸50元;若減量目標採「技術標竿指定削減率」,則優惠費率每噸100元。環境部初步統計,約有兩成業者減量目標採「行業別指定削減率」。

為何部分業者未提自主減量計畫?有些業者排放量較少,像是電力業只需計算廠內用電排碳,扣除免徵額2.5萬噸之後要繳交的碳費較少,就不再申請優惠費率。另外也有些業者考量減碳執行難度及成本高,或產能需求還在動態調整,不易評估未來排放狀況,因此沒有提出自主減量計畫。

環境部原要求企業今年6月底前提交計畫,後因應美國關稅政策,允許業者先提申請,8月底前再補件。

考量國際競爭情形 部分高碳洩漏風險行業以個案認定

徵收碳費可能提高生產成本,導致部分企業外移到政策較寬鬆的國家排放,稱為碳洩漏。針對較易發生這種狀況的「高碳洩漏風險行業」,環境部提出配套機制,初期只以業者兩成排放量來計算碳費。

氣候署說明高碳洩漏風險行業的認定規劃,認定方式將分兩個層次,首先依貿易密集度、排放密集度計算出門檻,達門檻者即認定為高碳洩漏風險行業,可適用到2030年;未達門檻者,也會考量產業可能因碳成本過高外移,或面臨較大國際競爭壓力,認定為高碳洩漏風險,如碳費佔營業毛利率達一定比例、營業毛利為負值、或面臨國際傾銷風險,都有機會被列入減免行列。

個案須每年提出申請,申請時必須提供經會計師簽證的財報。且無論是何種認定方式,前提都是必須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並通過環境部審核。

關稅衝擊納入高碳洩漏風險認定? 環境部:很困難

美國日前公布最新對等關稅,台灣暫行稅率20%,其中半導體和資通訊產品雖列豁免清單,但美國仍有「232條款」可調查並認定產品是否影響國家安全。比如近期,美國就有利用國安名義,對半導體發起調查。未來仍有機會對台灣半導體業提高關稅,相關趨勢是否影響台灣認定高碳洩漏風險行業?

要將關稅及匯率納入高碳洩漏風險產業考量「很困難」,因為標準需要長期適用。關稅談判過程中,台灣進口端也可能得面臨降稅,導致內需型產業承受美國產品傾銷壓力;有些委員則指關稅及匯率的變動屬單一事件,制度考量中「不太適合放大去思考」。

關稅、匯率影響,仍可能使業者毛利率變負、或使碳費佔營業額比例更高,目前設定的高碳洩漏風險行業指標,還是有機會「抓住關稅的衝擊」。

謠言終結站》太陽能板會反射光和熱嗎?

你知道嗎?在天氣好的時候,太陽能發電可以在日間尖峰扛起20%的用電量!太陽能源作為台灣再生能源主要發電種類之一,究竟太陽能板是如何製作?太陽能板會反射光和熱能嗎?

太陽能板主要是由「矽半導體」構成,接通導線,將太陽能光電效應產生的電流連接到電網加以運用。太陽能板最上層為玻璃、接著兩層封裝材料,最下層是背板,中間夾著最核心的發電元件矽晶片電池串列。既然太陽能板上層有玻璃,那麼太陽能板會反光、造成光汙染嗎?

多吸光才能多生電

大家印象中的太陽能板是深色還是淺色的呢?由於太陽能發電是能量 (能量=光能+熱能)被晶矽電池片吸收之後轉換為電能,因此,為了更好的吸收陽光,太陽能板不僅電池片矽料通常被設計為接近黑色的極深色,還會鍍膜以抗反射、增加光電轉換效率當陽光多數被吸收,太陽能板的玻璃面反射強度,並不會比建築物的窗戶的光反射強度大喔!

光電會造成反射,影響住家品質嗎?

為了更好的吸收陽光,太陽能板的電池片矽料一般都設計成非常深色,近乎黑色。太陽光照射到太陽能板,光能被晶矽電池片吸收之後會轉換為電能,陽光幾乎全部被吸收,絕少陽光反射的現象。所以說,太陽能板的玻璃面絕對不會比建築物的窗戶玻璃的光反射強度大。

為此面板技術不斷進化,玻璃表面設計讓光線的入射量增加,當然同時減少了反射(小於直射光的10%),並且以輕微的漫反射(漫射)散出,不會造成反光污染,當然也沒有昇溫問題。

機場最怕的就是反射光污染對飛行員的影響,所以一般機場管理公司都會反覆做實驗,確保太陽能板不會製造光污染,從而減輕機場的安全風險。日本東京機場的太陽能工程,花了六個月時間進行實驗驗證,通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時段進行飛行測試,結論是太陽能板的反射光沒有對飛行員造成眩暈問題,可以安全安裝。另外,在上海浦東機場和深圳機場的太陽能板安裝項目,至今使用超過五年時間,從來沒有收到光污染的投訴。

 

在原物料短缺的浪潮下 消費品製造商如何因應?

《2025全球糧食危機報告》(2025 Global Report on Food Crisis, 2025 GRFC)指出,2024年報告調查的65個國家/地區中,有53個國家/地區面臨高度嚴重糧食不安全,影響人口比例高達22.6%,且比例已連續第六年上升。這場危機不僅威脅民生,更對全球消費品製造商的原物料供應構成重大挑戰。

根據2025 GRFC報告,糧食危機並非由單一因素所致,而是由政治衝突與動盪、氣候災害與經濟衝擊三大因素交互影響,導致農業生產與供應鏈全面受創:

政治衝突

政治暴力事件衝擊家庭的糧食生產與取得能力,2024年全球每八人就有一人暴露於衝突中,政治暴力事件亦在一年內增加了25%。

氣候變遷

糧食安全亦受到聖嬰現象的影響,2024年平均氣溫創歷史新高,氣候變遷導致洪水、乾旱和氣旋的嚴重性增加,在南非更造成大範圍歉收與家畜死亡。

經濟衝擊

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疲弱,然而乳製品、肉類和植物油的糧食價格指數卻是逐月上漲,整體經濟疲弱但食品價格仍處於高位,造成糧食安全危機。

現今氣候變遷已不再是短期風險而是結構性挑戰,極端天氣改變農業區域和降低農作物產量,擾亂全球糧食供應鏈。據採購和供應鏈管理公司 Inverto觀察,極端天氣導致農作物產量不穩,引發價格劇烈波動,2024年咖啡和可可價格分別上漲103%和163%,葵花籽油則是上漲56%。對於全球最大的快速消費品(Consumer Packaged Goods, CPG)製造商而言,氣候變遷已威脅到食品超市熱門商品所用原料的供應,透過定期與大型食品製造商交流,尋求方法以克服供應鏈不穩定的因素,並透過以下方法應對氣候變遷對原料供應鏈影響:

垂直整合

垂直整合使CPG企業能夠更好地控制原料的生產和質量,並使其能夠在氣候變遷威脅較小的地區開展業務;亦可自主掌控原料生產、供應鏈路線、加工、製造、行銷和零售。

技術投資

AI可以幫助優化產量並預測氣候變遷威脅,例如:百事可樂利用衛星圖像和機器學習,提高樂事洋芋片的馬鈴薯產量。其他技術如植物細胞栽培,在不銹鋼罐中而非田間種植植物材料,可以提供替代原料生產方法,克服傳統農業的限制。

供應商多元化計畫

供應鏈多元化計畫可協助CPG公司降低過度依賴單一供應商所帶來的風險,CPG 可整合來自不同地區和國家的中小型企業,確保作物持續健康生長。

替代成分

如果原料的取得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而受到限制,CPG 可研究和開發替代成分。

全球極端氣候事件所導致的糧食危機已轉為結構性風險,大幅度地影響農業生產與供應鏈,食品製造商和零售商應該實現供應鏈和採購策略多樣化,減少過度依賴受農作物歉收影響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