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MG《臺灣永續風險大調查》

隨著「不平等及社會相關財務揭露框架」(TISFD)預計於2026 年正式上路,KPMG安侯建業發表第二屆《臺灣永續風險大調查》,結果顯示超過 80% 的企業表示永續風險將衝擊其核心競爭力,更發現社會面(S)永續風險是刻不容緩的挑戰,如何養成迎戰這些風險的「社會應對力」將是企業ESG績效展現的分水嶺。

本次調查中最受關注的十大永續風險中有五項是社會風險,除了前次調查中上榜的「少子化危機」、「超高齡化轉型壓力」、「經濟不平等及貧富差距大」分別為第二、三、五名,更有「社會對立」、「心理健康惡化」躍升進前十名,成為受訪者最關注的社會風險。

這也顯示了除「極端氣候災害頻傳」、「自然資源枯竭」及「空氣品質持續惡化」等環境風險之外,如何發展社會應對力以有效回應榜上的社會風險,更是企業績效展現、乃至攸關台灣未來的焦點。

超過 80% 企業表示永續風險將衝擊其核心競爭力, 92% 企業未開始或僅初步做好準備

企業面對人口結構變遷、勞動條件不佳與學用落差等議題導致的嚴重缺工,又有全球暖化、AI 新科技氾濫等考驗夾擊,已有 85.5% 營運不穩定性因此提升、81.5% 持續受人才流失與員工招募所苦、61.3% 自認競爭力下降,足見永續風險不僅左右企業中長期發展,更已開始挑戰其當前的經營。

縱使如此,本屆調查顯示仍有逾 70% 企業投入 ESG 係以「建立聲譽」為主要動機,而非回應市場競爭或營運穩定性挑戰;且僅有 1% 企業自認已有效應對或解決本業前三大風險、92% 則尚未開始或僅初步回應—顯見 ESG 的目標不應再是品牌行銷,而是須加速思考如何藉此因應永續風險的衝擊、以及早做足準備。

 逾 60% 企業認為推動永續創新挑戰在於:影響力評估、內部意識與認知及相關人力或專業等三大面向

超過 60% 企業表示,已訂定了 ESG 目標,但在推動時仍因「難以評估方案所帶來的影響力」、「管理階層或員工缺乏永續意識與認知」、「未有外部夥伴、內部人力或經驗來設計行動方案」 等挑戰而難以累積成果。

此外,調查亦發現,不同規模的公司面對的挑戰也各異:大型企業(員工 201 人以上)近四成認為永續意識與認知缺乏、跨部門合作困難是主要的阻礙,中小型企業(員工 6 – 200 人)則尚有逾三成面對資金不足的窘境、小與微型企業(員工 5 人以下)面對類似挑戰者更超過四成。

 

2024全球投資人調查報告(Global Investor Survey 2024)

PwC發布《2024全球投資人調查報告》(Global Investor Survey 2024)發現,30%投資人認為氣候變遷是其投資企業未來一年所面臨的首要威脅。與通貨膨脹、總體經濟波動和科技變革的比例大致相同。此外,64%的投資人認為企業應該適度或大幅增加投資以減少碳排放。

投資人仍關注氣候變遷議題

本次調查顯示,投資人表示,他們評估是否投資一間企業,會考慮該公司能否證明其氣候行動的價值創造潛力。大約有四分之三的受訪者指出,他們會適度或大幅增加投資於已採取氣候行動的企業。

相關行動包括與供應商及社區合作建構永續價值鏈(80%)、透過產品與服務創新幫助客戶適應或減輕氣候變遷的影響(77%)、建立抵禦氣候實體風險的韌性(73%),以及增加再生能源的使用(72%)。

投資人持續優先考慮企業如何針對氣候影響採取行動。他們越來越關注企業淨零轉型計畫的治理和財務影響及承諾。企業應將永續發展納入自身經營策略,特別是當投資人持續關注企業與永續發展相關的揭露和對外溝通。

投資人亦重視財報以外的資訊

當今投資人在進行企業評估與分析時,考量的範圍已不限於財務表現。40%投資人將公司治理(包括監督、風險管理、管控及倫理)視為評估時最重要的指標,創新、管理能力、人力資源管理及網路安全則緊接在後,位居前五大指標。

超過四分之三的投資人(76%)表示,企業揭露的永續資訊若經過確信,更能獲得他們的信任。亦有相當比例的投資人(73%)認為,企業永續資訊應具有與財報查核相當的確信水準,例如合理確信。

投資人最擔憂地緣政治衝突與網路風險

調查發現,投資人對全球經濟普遍抱持謹慎樂觀的態度,半數(51%)預期未來12個月經濟會呈現成長態勢,對於總體經濟以及通膨存有憂慮的比例,也自2022年高點持續滑落,前者從2022年的62%降至2024年的34%,後者從67%降至31%。

當前,投資人最擔心的風險為地緣政治衝突(36%)和網路風險(36%),這樣的趨勢基本上和過去兩年的調查結果沒有太大差異,但比例較2023年稍微提升。

投資人認為企業對員工與AI的投資應並進

本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投資人相信,在未來一年內,生成式AI將使他們投資的公司之生產力提高至少5%,且企業營收及獲利也會有相同幅度的成長。

AI技能短缺和 AI 技術顛覆,將影響企業未來的獲利能力。投資AI不僅能協助企業達到永續經營,也會創造營業利潤的潛在成長。至於企業如何跨出第一步,首先,企業必須找出痛點、釐清目標,接著才能設計AI基礎架構,建置「2nd Brain」(第二大腦),並建置智識庫,客製訓練專屬AI模型,最後,最重要的就是進行員工的AI使用技能培訓(Upskilling),透過推廣教育訓練,讓員工學會如何下指令,才能發揮AI的最大效用。

企業重塑  勢在必行

超過70%的投資人認為,科技變革是驅使企業改變其創造、傳遞及獲取價值之方式的最關鍵因素。將近三分之二的投資人認為,企業因應政府法規、客戶偏好變化以及供應鏈不穩定性做出創新「很重要」或「極為重要」;另有一半的投資人指出,應對競爭對手的行動、地緣政治及人口結構變化同樣重要。

科技變革、地緣政治緊張、供應鏈不穩定等全球各大趨勢不斷在重塑競爭格局,企業必須持續適應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重塑自身的商業模式,打造韌性供應鏈,並思考如何將AI落地應用,轉化為實際的財務價值,同時將氣候變遷納入經營策略,以滿足客戶需求與期望,取得投資人和社會大眾的信任。

 

SRF是再生能源嗎?

固體再生燃料(SRF)被認為是減碳和垃圾「轉廢為能」的方法,但也因為伴隨空氣污染,陷入「是否為綠能」爭議,被外界放大檢視。整理SRF優缺點與法規現況,帶領讀者認識SRF。

什麼是SRF固體再生燃料?

固體再生燃料(Solid recovered fuel,SRF)是將廢棄物轉換成「燃料」,用來取代傳統的化石燃料,以降低碳排放與垃圾堆積。

SRF主要以廢紙、廢棄塑膠、廢木材等適合燃燒且不有害的物質組成,經過分選、破碎、純化與混合做成燃料,堪稱具有低環境衝擊、低燃料成本、並可應用於高能源效率鍋爐及燃燒設施等3大優勢。

根據環境部2024年9月計算,目前台灣主要將SRF用於取代燃煤,已有30萬噸的SRF燃料取代燃煤,尚未用於發電用途。

SRF來源有哪些?

目前台灣SRF產業鏈包括:產源、製造端、使用設施(鍋爐/電廠)及衍生灰渣再利用。

SRF原料來自於工業廢棄物,主要是沒有辦法回收再利用、分類無經濟效益的廢棄物。並非所有廢棄物都可以轉化為SRF,一般以廢塑膠、廢橡膠、廢人造纖維、紡織廢棄物等高石化產品為主。

SRF的製造過程是什麼?

SRF製程主要有4大步驟:

步驟1:收集跟運輸

首先需要先將廢棄物從收集點運輸到處理設施。

步驟2:篩選與分類

對廢棄物篩選與分類,將不可燃、低熱值及有害物質從廢棄物中分離篩選出來,確保原料的純度和品質。

步驟3:破碎和乾燥

把分類後的廢棄物破碎和乾燥處理,降低含水量以提高燃燒效率。

步驟4:壓縮成型

最後將處理後的廢棄物壓縮成燃料棒或顆粒,方便儲存和運輸。

SRF優缺點有哪些?

SRF固體再生燃料目標是將廢棄物轉化為燃料。以廢棄物管理與資源回收技術為基礎,處理廢棄物的同時,也能利用廢棄物製成燃料作為替代能源,有助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為企業節省能源成本。

環境部2024年9月報告指出,目前國內SRF使用廠9成以上為資本額上億的大廠,紙業、水泥業為主,與燃煤混燒使用。

但其缺點也不容忽略,SRF因為成分來源廣泛,品質與成分不穩定,影響燃燒性能和設備運行穩定性,因此必須掌握原料使用量、製造量與SRF燃料去向,同時嚴加管理重金屬、戴奧辛排放標準。

SRF法規有哪些?

為了推廣SRF,台灣需修改法規,並強化廢棄物管理。環境部指出,期望在2024年底前提出SRF管理辦法,提升管理法令位階,規劃方向包括新增網路申報項目、建立第三方驗證制度、設置閉路電視錄影監視系統(CCTV),提供主管機關遠端查看。

為了預防空氣污染,SRF使用廠需加嚴管理重金屬、戴奧辛排放標準,還需測戴奧辛前驅物(CO、HCl)及檢測頻率,環境部預計2024年底發布相關法規,並提出SRF白皮書。

SRF引發哪些爭議?

雖然政府力推SRF,期許用來降低廢棄物量,但目前SRF還有很多爭議,包括SRF減碳怎麼計算,而且環保團體和民眾對於燒SRF的鍋爐或焚化爐造成空污問題仍有疑慮。

多數碳權計畫實際成效低 無助氣候目標

權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上週刊出名為「系統性評估碳信用額計畫所實現減排量」(Systematic assessment of the achieved emission reductions of carbon crediting projects)的論文,分析涵蓋2346筆減碳計畫的14項研究,以及另外51項對類似減排的研究。

論文發現,這些琳瑯滿目的碳權計畫裡很少能符合所標榜的減碳成效。

論文評估裡的各項碳權計畫共標榜可減少近10億噸碳排當量,也佔迄今為止全球發放所有碳信用額度總量的19%,然而分析發現所產出碳信用額度裡符合實際減排量者竟不到16%。

從具體的碳權計畫類型看,各類型的碳抵換達成率(offset achievement ratios,OARs)都低得驚人。爐具類減碳計畫的效果僅11%;減排六氟化硫(sulfur hexafluoride,SF6,比二氧化碳破壞性更強的溫室氣體)計畫的效果僅16%。

護林、避免毀林類計畫的效果僅25%,而風電與改進森林管理這類碳權計畫的效果更是0%;能做到較好碳抵換達成率的計畫為減排三氟甲烷(HFC-23)這類項目,效果為68%。換句話說,大多數碳權計畫所標榜的減碳效果與產生的抵換額度都「言過其實」。

作者群指出,問題源於量化減排效果所用的方法學往往有誇大之嫌。此外,審核碳權計畫所產出碳信用額度的標準和審計,也缺乏一致的嚴格性;一些即使無須這類計畫也能達成的減排,也被歸入計畫聲稱的效果。

為確保碳信用額度對減緩氣候變遷能有實質貢獻,論文建議應改善及強化各類方法學,納入強有力的第三方評估,優先審查有口碑的計畫專案。如不著手這類改革,碳市場反不利全球氣候目標。

勞資關係變革!企業如何因應新世代人力風險

在永續中的環境保護與公司治理面向中,企業組織已可逐步具體化資訊;不過在明確評估並處理「利害關係人」的社會責任維度上,企業則紛紛透過社會公益、外部單位共創等模式,以彰顯社會面向的永續績效。然而伴隨而來的是誤觸社會漂洗的風險,在公眾及員工對人權的關注度提高的狀況下,適時適度對員工的有效議合也越發關鍵。

新世代職場價值轉變 「人權」之於企業風險的重要性提升

根據 Deloitte《2024 年全球 Z 世代與千禧一代調查》顯示,這兩個世代已佔據職場總勞動力五成,且皆將工作與生活平衡視為最高優先,甚至遠高於職稱和物質財富等其他傳統的成功標誌。除此之外,調查也顯示有一半的 Z 世代和 43% 的千禧世代都表示可能拒絕與個人價值觀不一致的任務或僱主。總結而言,新世代的勞動力,期待在目標驅動的組織中進行有意義的工作,並擁有平衡工作和個人事項的靈活性,同時具備心靈健康支援以及職涯中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過往「以錢換勞力」的模式將不再適用,更重要的反而是個人價值、參與感等。
除了新一代對於工作職場期待轉變,隨著後疫情時代來臨,薪資不敵通膨、對人工智慧(AI)的恐懼與不滿,再加上持續擴大的貧富差距,勞動者更集結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根據報導,2023 年光是美國就有 393 起罷工,參與勞工人數更超過50萬,而罷工風潮也延續到今年。

總體而言,如何在公司職場給予現代工作者符合實際需要的福利與支持,並促進更透明和信任的勞資關係,都將持續考驗企業。例如在揭露相關資訊與納入更多的措施上,現歸屬湯森路透社基金會的「勞動力揭露倡議」(Workforce Disclosure Initiative, WDI)在 2023 年報告就指出,投資人認為企業在「人權」領域資訊的揭露仍匱乏,不過 2024 年最新的調查中部分項目有微幅改善——設立申訴機制(Grievance Mechanisms)一舉,就從不到半數符合提升至 61%。這或許源自過去幾年裡,企業面臨來自投資者和立法者等各方壓力,投資者意識到勞動力管理對企業長期穩定帶來的風險和機會,因此要求分享更全面、更具可比性的勞動力和人權數據,企業就被要求必須以人權盡職調查以更好地處理和保護員工。

員工參與感、滿意度與企業表現息息相關

從前述可以看出,面對應聘者不同於以往的期待、社會大眾的監督與來自投資人壓力,都是迫使企業轉向檢視自身的因素。除此之外,隨著全球經濟放緩和裁員增加,COVID-19 疫情後帶來的大規模工作轉換也正消退,結合嚴重的少子化問題,企業如何延續對人才的吸引力成為後續發展的決定因素。

企業 ESG 實踐 以人為本從員工開始

經歷疫情,勞力市場、商業營運模式、辦公方式的大幅度改變,加上激烈通膨、地緣關係與氣候變遷帶來的各項劇烈變動,社會不平等風險已經成為世界各地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對於企業來說更是如此,過去單純透過經營品牌公共關係以及塑造企業形象的模式已然不再適用當下資訊快速傳播的世界,在勞工組織的團結抗爭影響擴大,與投資者對透明度和風險揭露要求提高,結合持續短缺的勞力資源以及各地政府日益嚴謹的政策,企業誠實地回歸內部政策進行檢視,關注人權、勞權如何進行改善,不僅僅是對於規範的回應,更是能協助適時轉型、留任與吸引人才的有益策略。重新思考並整合 ESG 當中的社會面向與組織目標,回歸以人為本的本質,讓員工能真正認同品牌理念並感受到尊重、工作的意義與願景,才可能實現人力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自願性碳市場對於全球淨零排放目標的潛力與挑戰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指出,為了符合《巴黎協定》要求,致力於將全球平均溫升控制在不超過工業化前水準的1.5°C內,必須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根據《2024年二氧化碳移除狀況報告(2024 State of Carbon Dioxide Removal report)》,為達成此目標,到2050年前全球每年需要從大氣中移除約70億至90億噸二氧化碳。然而,目前每年只有約20億噸的二氧化碳透過植樹等傳統碳移除(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方法被移除。若要擴大碳移除技術的創新和應用,以實現淨零排放目標,推動自願性碳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 VCM)的發展勢在必行。

自願性碳市場是指公司、非政府組織、政府及其他機構在自願基礎上買賣碳信用額度(Carbon credit)的市場,被視為推動碳移除和實現淨零的潛力角色之一,每個碳信用額度代表從大氣中減少或移除一公噸的碳。過去兩年進行的幾項獨立研究顯示,購買並註銷碳信用額度以實現其氣候目標的公司,比不參與碳交易市場的公司更快地減少其供應鏈和營運中的碳排放。

為了改善自願性碳市場的可信度,推動其發揮最大潛力以加速實現全球減碳目標,有以下幾個建議:

建立可鑑別出高品質減碳專案的全球性標準

各方利害關係人應共同建立清晰、詳細且靈活的全球標準,確保所發行之碳信用額度品質,具備額外性、永久性、測量的準確性、可監控性和可驗證性。

自願性碳市場和認證標準應受到政府監管

例如,政府可參考自願性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ntegrity Council for th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 CVCM)提出的核心碳原則,建立減碳專案的最低門檻;並透過立法監督(例如罰款)或評等相關認證機構,阻止不實的減排聲明。

定義淨零及鼓勵企業行動

政府或碳信用額度認證標準應明確定義企業如何達成淨零,例如哪些類型的排放可以被抵消,以及抵消排放的時間限制;此外,也應要求企業揭露其購買碳信用額度的情況及對減少淨排放的貢獻。

儘管自願性碳市場並不完美,但它仍是促進全球邁向淨零的重要過渡工具。惟仍須提醒企業應優先著眼於自身與供應鏈實際的減碳行動,參與自願性碳市場應只作為窮盡一切減碳手段後的補充手段。

CDP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是什麼?

CDP全名為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是由英國前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於2000年發起,從要求企業公開對氣候的衝擊開始,逐步擴大揭露的領域及對象,目前主要數據集中在氣候、水、森林及塑膠(含生物多樣性)等4大領域,揭露對象從企業延伸至城市及國家。

CDP透過問卷方式揭露並評比受測對象的表現,藉此作為投資者等利害關係人在決策及行動上的參考依據。根據官方網站2023年超過2.3萬家企業向CDP揭露資訊,企業市值占全球的3分之2,牽涉的投資金額高達142兆美元(約新台幣4.5兆元),另外總計有1,100個城市及國家參與。

企業參與碳揭露計畫的好處?

根據CDP的調查,7成企業認為該調查計畫有助於了解自身對環境的衝擊 ,以及進行影響力管理,此外也列出5大好處:

  1. 保護及提高企業聲譽:針對大眾日趨重視的透明度建立信任感,以及針對環境議題做出回應
  2. 提升競爭優勢:有助於在股票市場、資金挹注、標案競爭上取得領先優勢
  3. 目標設定及追蹤:透過國際認證的永續發展分數及回饋,了解自身氣候行動表現並與同業進行比較
  4. 發現風險及機會:辨別可能被忽略的新興環境風險及機會,並提供擬定策略所需的資訊
  5. 領先於監管:隨著各國逐漸強制企業揭露相關訊息,透過CDP同時滿足不同地區的監管規定

CDP的問卷類型?

CDP於今年新增以中小企業(SME Corporate Questionnaire)為主的問卷形式,提供相較於完整版更簡單的內容,同時強化操作指導,以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目前題目聚焦氣候變遷,未來將納入森林與水安全兩大領域,另外也將針對個別產業調整問題內容。

而完整版調查問卷(Full Corporate Questionnaire)在2024年推出多重環境議題形式(multi-environmental issue format)的問卷,將過去氣候變遷、森林與水安全的三份問卷合併為一份,也將生物多樣性、塑膠議題一同整併至問卷中,藉此減少填表企業重複回答的麻煩。但分數仍依照3個領域分開評量,目前暫時還不會將生物多樣性、塑膠議題納入評分。

CDP的評分等級與標準?

CDP從2010年開始對企業進行評分,主要為邀請制,目前的問卷內容著重在行動,也就是在訊息揭露後採取的策略及改變,並透過不斷修正方法學確保問題的重要性及適用性。一般來說,要取得評級A或B,企業必須證明了解自身對環境、森林砍伐、水安全的衝擊,並根據《巴黎協定》中,控制全球升溫在1.5度C以內的原則下採取適當措施。

問卷設計依各領域的環境議題進行分類,而在領導力及管理級別的評分方面,將重要性進行分數加權,CDP將評級分成五個級別:

  • 領導力級別(A或A-):企業能與CDP合作推進環境治理方式,並在策略及行動中展示最佳實踐。
  • 管理級別(B或B-):企業能就自身對環境衝擊程度的了解,提供環境友善良好管理的證據。該級別除了檢視管理行動,也衡量是否朝領域領導者目標邁進。
  • 認識級別(C或C-):企業能就業務範圍與環境議題進行全面性評估,但不包含具體行動。
  • 披露級別(D或D-):企業能回覆問卷中的多數問題,細項分數依問題所需的資料及其重要性而定。
  • 未揭露(F):未能針對所有環境議題揭露訊息,但不一定代表企業真實的環境管理現況。

CDP對企業的影響?

台灣作為全球供應鏈重要的一員,愈來愈多企業受到邀請或主動參與CDP,統計2023年參與填覆的台灣業者共有841家,較2020年翻倍成長,其中有20家名列「領導力」的A級榜單,氣候問卷A級者有18家、水問卷有10家,而同時獲得雙A的有8家;填表企業的行業別則從電子製造擴大到傳統製造、金融服務等。

CDP被認為是氣候行動評比的指標,每年都會更新問卷及評分方法,加上不斷與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框架等其他國際標準對接,能有效幫助企業降低人力與時間成本,同時提升價值鏈上的氣候資訊透明度。會計師事務所勤業眾信(Deloitte)認為,利害關係人對於全面性氣候管理與績效揭露的重視,將對企業造成新壓力,並預估範疇三減排、自然與生物多樣性管理、土地利用、塑膠減量等將成為下階段關注的重點議題。

CDP作為國際指標性永續評比機制,之所以讓企業願意花時間、人力整理答覆,除了能幫助檢視各項永續行動的效果、協助企業進行氣候風險管理外,也希望成為判斷企業競爭力的參考依據。

國際再生能源憑證I-REC是什麼?

隨著環保意識的日益提升,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途徑。不論是政府、企業,甚至是個人,都逐漸參與到這一議題中。此外,國際間已有組織透過國際再生能源憑證(I-REC)來加速再生能源的推廣。接下來,我們將對I-REC進行簡單介紹。

「International REC, I-REC」是一種國際型再生能源憑證,由I-TRACK Foundation所發行,舊名為「I-REC Standard」(The International REC Standard Foundation,國際再生能源憑證標準基金會)。

目前,I-REC在全球60多個區域被承認並使用,其好處在於,它是一個被全球許多國際倡議組織(例如:CDP、RE100、ISO等)認可的國際型標準,具備高透明度、可追蹤性的特色且發行過程監管嚴格,企業購買該憑證後,不必擔心無法發揮效益或履行減碳義務。 

 

I-REC在全球60多個區域被承認、使用,並獲得全球許多國際倡議組織(例如:CDP、RE100、ISO等)認可。

除了現有的I-REC(E)系統外,I-TRACK Foundation又新增了3種產品代碼,「I-TRACK (G)」(天然氣)、「I-TRACK (HX)」(氫氣)、「I-TRACK (CDR)」(二氧化碳移除),目前總共有四種憑證項目。 

從企業角度來看,終端用戶在承諾使用綠電後,可以透過購買I-REC憑證來實現其公開的減碳目標,並滿足國際性的綠電使用要求(如RE100)。

在全球快速成長的背景下,國際再生能源標準組織的影響力日益增強,企業對多樣化再生能源種類和相關憑證的重視程度也逐漸提升。因此,未來企業需要積極掌握再生能源的知識和規範,了解綠電、再生能源憑證及購電合約,這些將是企業保持市場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COP29會議總結

COP29於亞塞拜然落幕,本屆大會聚焦氣候財務議題,推動多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包括「新集體量化氣候財務目標」(NCQG)、清潔能源投資以及《巴黎協定》第6條的相關條款,對全球氣候行動具有深遠影響。

一、全球氣候財務新目標:2035年承諾每年3000億美元

本屆大會達成的全球氣候財務新目標備受矚目,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對於投入資金目標中間一度產生分歧。最終已開發國家承諾在2035年前,每年提供至少3000億美元支持開發中國家,較先前草案增加500億美元。此外,全球公私部門將於2035年前每年提供1.3兆美元氣候融資,幫助開發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展現大幅提升的氣候融資承諾。

二、碳市場新篇章:《巴黎協定》第6.4條通過!非會員國參與全球碳市場

通過條例包括第6.2條,建立國家間碳交易機制,規範碳信用交易的授權程序與登記系統運作,增強碳市場的透明度與可靠性;第6.4條,確立全球統一的碳信用市場機制,提供落後國家技術支持和資金流入,並允許非會員國參與全球碳市場,促進更廣泛的國際合作;第6.8條,完成非市場機制的談判,透過國際合作支持國家氣候計劃的實施,並推動永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三、清潔能源投資突破2兆美元

COP29延續COP28承諾,聚焦化石燃料退出、三倍化可再生能源發展及提升氣候韌性。2024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將首破2兆美元,為開發中國家帶來就業增長、經濟加速及更清潔能源。英國和巴西承諾在新一代NDCs中強化氣候行動。

多邊金融機構支持「10GW燈塔倡議」,計劃到2030年投資新興市場氫能項目,從100MW到1GW規模;逾50家航運業者承諾2030年前每年生產500萬噸綠氫。另有50多國簽署《減少有機廢棄物甲烷排放宣言》,涵蓋全球51%的相關排放量,推動甲烷減排目標。

四、COP29對台灣影響與啟示

作為全球半導體重鎮,台灣若希望保持競爭力,需加速再生能源應用、降低化石燃料依賴。吸引國際清潔能源投資將有助於本地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並透過多元化能源結構提升能源安全性,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

另外,COP29就《巴黎協定》第6條達成共識,確立國家間碳交易和集中式碳市場機制,為台灣參與全球碳市場提供參考框架。根據第6.4條,台灣可作為非會員國參與碳交易,活絡本地碳市場,為減排提供經濟支持並推進淨零排放。

COP29強調透明氣候報告的重要性,已有13個國家提交《雙年透明報告》(BTR)。台灣需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監測與報告系統,以增強國際信任,並融入全球氣候治理架構。 亞太地區在COP29中展現巨大的合作潛力,台灣應積極參與區域氣候行動,分享技術經驗並強化國際角色。

 

解析淨零、供應鏈管理、人權趨勢

PwC Taiwan表示,企業首要關注的永續議題,隨著時間經過而有所不同。管理階層必須持續辨識永續風險與機會,以適時滾動式調整企業的永續策略。以環境面議題為例,PwC發布的《2024淨零排放經濟指數報告》指出,若要將全球暖化限制在1.5°C,企業須以20倍的速度減碳,包括提高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至於社會面議題,隨著歐洲議會正式通過《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以出口貿易為主的臺灣,除了思考如何將減碳成效擴及至供應商外,人權盡職調查亦是關注的重點。此外,臺灣在2026年接軌IFRS永續揭露準則後,企業如何溝通永續績效,避免漂綠而誤觸法網,則是治理面重要的議題。

(PwC研究指出若要將全球暖化限制在1.5°C,企業須以20倍的速度減碳。

根據 PwC《2024 淨零排放經濟指數報告》,2023年全球碳密集度僅減少 1.02%,降幅為十年來最低,因此,許多國家正加強對碳排放的監管力道,尤其是範疇三及產品碳足跡的揭露。此外,由於供應鏈碳排為企業總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張嘉宏指出範疇三與產品碳足跡為下階段的重點,然而實際面大型集團,光在第一步碳盤查的過程,大量數據的彙整就已是一大挑戰。企業面臨減碳的壓力,他提出:建制度、先低碳、後零碳三步:
(1)建立碳管理制度,了解目前碳排放的情況並分析相關風險
(2)其次採取可大幅降低碳排的手段,例如,提升能源效率、設計綠色產品、使用替代與回收材料等方式
(3)最後,再透過各種碳中和的方式,減少剩餘的碳排放,進而達成淨零的目標

來自供應鏈的碳排放量(範疇三)是直接營運排放量(範疇一及二)的 26 倍。然而,僅一半企業評估了上游碳排放所帶來的財務風險。若企業可以減少範疇三的碳排放,約能節省136億美元的成本並促進減碳4,300萬噸,同時為財務及環境帶來效益,透過供應鏈的數據,更可以有效驅動更多供應商加入正向循環,建議企業可以透過管理階層的支持、員工培訓、供應商議合、提供財務誘因等方式,重塑綠色供應鏈。

從環境邁向人權 人權盡職調查日益重要

人權議題日益受到重視,歐洲永續發展報告標準 ESRS中,就提出包含企業裡員工的工作條件、公平待遇與機會、勞動相關權益等;BSR 商務企業社會責任國際協會,也針對不同產業提出人權議題識別,例如:金融產業的客戶和員工隱私、貸款實踐中的歧視;資通訊行業裡面的加密技術、兒童權利、仇恨言論等問題。國際上也制定供應鏈盡職調查法規,要求企業評估其營運所帶來的人權風險。企業若不重視人權議題,可能使消費者有疑慮、投資人卻步,產品被海關扣留,或是不符合商業夥伴要求而無法往來,更嚴重可能導致相關法律責任。

舉例而言,涉及AI的產品或服務,從研發、製造到銷售,都需要重視個人資料保護;運用大量低階勞動力的製造業需要評估是否有強迫勞動的之重大風險。因此,建議企業採取以下流程,以完善人權盡職調查及人權影響評估:(1) 制定人權保護政策、(2) 識別企業人權議題、(3) 辨識、分析、評估人權風險、(4) 制定減緩與補救措施、(5)持續追蹤與公開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