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企業宣告碳中和指引」

鑑於近來企業紛紛自行宣告其產品、服務或是組織碳中和,以對外展現其溫室氣體減量行動,但針對其宣告內容是否真正進行實質減量,或以碳中和之名行漂綠之實,環境部於昨(26)日發布《企業宣告碳中和指引》,作為企業進行碳中和宣告的操作規範,避免企業不實宣告或未充分揭露資訊而誤導各界,同時藉此教導消費者據以檢視企業的減碳行動是否為「真綠」,作為後續支持該企業的參考依據。

本次所發布的《企業宣告碳中和指引》,主要規範內容包括:

 

一、適用於組織、產品或服務碳中和宣告

碳中和係指人為溫室氣體排放與移除達到平衡狀態,包含採取抵換方式來補償溫室氣體排放,因此《企業宣告碳中和指引》適用於企業完成溫室氣體盤查、減量及採取抵換作為有具體結果後,進行組織、產品或服務碳中和宣告。

二、須遵循三大核心階段原則:排放量盤查、減量、抵換

三、應有完整具體且正確的公開資訊支持

環境部指出,世界經濟論壇提及另一常見漂綠樣態即是「選擇性的資訊揭露」,企業在執行碳中和的過程,應重視公開資訊的完整、具體及正確性,應在企業網站,以易於社會大眾及利害關係者查閱的方式完整揭露包括碳中和主體的邊界、計算過程、減量成果、抵換來源等所有相關資訊。

企業宣告碳中和應透過科學合理的計算和外部第三方機構查驗,確保碳中和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且企業因應氣候變遷的實質作為,重點在自身減量與增匯最終達到淨零,而非過程中的碳中和,因此階段性宣告碳中和時,公開未來仍將持續採取的減量作為及目標亦為重點。

 

碳抵換怎麼做?

碳抵換的定義是什麼?

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用電、吃肉、開車、搭飛機出國等行為都會產生溫室氣體排放。以碳排放量高的飛行來說,怎麼做才能減少個人的碳足跡呢?其中一個方式就是碳抵換(Carbon offset)。

碳抵換,又稱作碳補償或碳抵銷,是指企業透過投資或購買減碳專案,來抵銷無法避免的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碳中和的目標。例如一家航空公司在排放1噸二氧化碳當量時,可能會資助保護亞馬遜雨林來抵銷相應的排放量。

除了企業,世界主要經濟體正在投入碳抵換專案,將其作為達成國際減排目標的一種方式,碳抵換也成為聯合國氣候談判中的重要議題。

碳抵換怎麼做?

企業要執行碳抵換的步驟大致如下:

  1. 執行碳盤查:企業首先要碳盤查,確定自身碳排量。

  2. 降低碳足跡:企業應優先從改善供應鏈、導入節能措施減排,再列出哪些地方難以減排,找出需要抵換的碳排量。

  3. 選擇碳抵換專案:企業可以選擇與碳抵換專案開發商合作,創建新的減碳專案,或購買現有的碳抵換額度。這些專案包括再生能源、植樹造林等其他減排措施。

  4. 購買碳權:企業也可以透過直接與碳權專案開發商、經紀人合作,或在碳權公開市場上交易取得碳權。

  5. 監測和報告:企業需定期監測所支持專案的進展,並向相關機構報告抵換的碳排量,以確保透明度和可信度。

企業應根據自身特點和影響範圍,選擇最適合的ESG策略。隨著碳抵換市場快速變化,企業需密切關注最新政策、法規和市場動態,才能制定出最佳的淨零排放策略。卓洋永續提供企業碳管理專業服務,掌握全球節能減碳新趨勢,共同邁向永續淨零未來。

 

 

聯合國未來峰會通過《未來契約》!

未來峰會是什麼?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於2021年首次提出舉辦「未來峰會」(Summit for the Future),目標是重啟國際合作,為人類提供「一個世代僅有一次」的機會來改寫歷史進程。

《未來契約》共包含56項行動計劃,涉及範圍廣泛,包括消除貧困、應對氣候變化、實現性別平等、促進和平、保護平民以及重振國際和平等多個方面。契約指出,當前世界正處於「深刻轉型的時刻」,同時警告「災難性與生存風險正不斷增加」,可能導致全球各地陷入持續危機,面臨崩潰的未來。

《未來契約》架構

章節1:永續發展與融資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financing for development)
章節2:國際和平與安全(International peace and security)
章節3:科學、技術和創新、數位合作(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and digital cooperation)
章節4:青年與未來世代(Youth and future generations)
章節5:全球治理轉型(Transforming global governance)

 

《全球數位契約》的五大目標

1. 消除所有數位落差,加速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2. 讓每個人都能參與數位經濟並從中受益

3. 打造一個尊重、保護並促進人權,且包容、開放、安全的數位空間

4. 推動負責任、公平且相互流通的國際資料治理方式

5. 強化人工智慧的國際管理,用AI造福全人類。

 

 

《未來世代宣言》指導原則

1. 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充分尊重國際法,必須促遵循 《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行動;

 

2. 必須尊重、保護和促進所有人追求和享受人權和基本自由,包括公民、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其中包括發展權,不得有任何區別對待或歧視 ;

 

3. 確保未來世代有機會繁榮昌盛並實現永續發展,包括消除貧窮和飢餓、不平等,並認知最脆弱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及小島開發中國家面臨的特殊挑戰;

 

4. 促進跨世代團結、 例如推動世代對話, 社會凝聚力是促進未來世代繁榮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且必須認知家庭作為永續發展貢獻者的作用;

 

5. 即刻解決造成氣候變遷的根源和不利因素,並促進環境保護的集體行動,創造和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6. 在公平和團結原則下,促進負責任和合乎倫理的使用科學、技術和創新,對於為科技發展和數位合作營造開放、公平和包容的環境, 並且透過數位合作消滅科技鴻溝;

 

7. 確保性別平等以及婦女與女孩賦權, 以及確保他們可不受歧視地分享有人權和基本自由;

 

8.  確保當今與未來世代的身心障礙者都能充分、平等參與社會,並積極參與任何決策過程;

 

9. 為了實現繁榮和永續的未來,須消除種族主義、種族歧視、仇外心理,以實現種族平等 ;

 

10. 建立包容、透明和有效的多邊體系,並加強國際團結與合作、重建信任,以及創造⼀個安全、公正和可持續、保護人類尊嚴的世界。

 

明日有解:比爾·蓋茲的未來對策

Whats Next: The Future with Bill Gates 由科技業先驅暨關心全球健康與氣候的慈善家比爾蓋茲主持,邀請觀眾和他一起踏上學習之旅,探討當今世界所面臨的迫切問題。

在 5 集節目中,蓋茲深入研究的議題包括人工智慧的前景與風險;假消息如何氾濫成災,以及在社群媒體時代定義「真實」的複雜性;氣候危機的規模,以及有望成為解方的尖端科技;收入不平等所造成的不公,以及解決貧窮問題的機會;科學與創新如何引領致命疾病的治療進展。

比爾蓋茲表示,為AI新增的發電量不應依賴新建燃煤或天然氣電廠,政府應進行縝密、複雜的規劃,以確保政策和投資方向的正確。他指出,目前隨著風電、太陽能、地熱正穩步發展,但他相信核裂變和核聚變技術,最終將發揮重要作用。

比爾蓋茲強調,氣候變遷將加劇全球兒童營養不良問題。據比爾暨梅琳達蓋茲基金會17日發表報告指出,從今起至2050年,由於氣候變遷,將約有4前萬孩童將成長遲緩、2.8千萬孩童將遭受消耗性營養不良(wasting)的折磨。

「約9成的氣候變遷負面影響源自於糧食系統,多年來,由於乾旱或豪雨,農作物根本就歉收。」消耗性營養不良是最嚴重又不可逆的,無法攝取足夠營養的兒童,將更容易身心狀況缺陷,罹患麻疹、瘧疾並早夭機率也更高,「除非你在母胎和嬰幼兒階段攝取適當的營養,否則你永遠無法彌補這段差距。」

然而,在紀錄片中探討氣候變遷的一集,比爾蓋茲就發現,年輕的氣候行動家想解決全球暖化議題的複雜情緒,既希望快速解決,卻又伴隨若干絕望。

「對我們這一代人而言,要正確幫助下一代非常困難。透過年輕人的雙眼,看到他們對問題的悲觀。」比爾蓋茲強調,他們不應該放棄,而是要用創造性的方式,繼續關注極端氣候議題。

 

碳洩漏是什麼?

什麼是碳洩漏?

所謂碳洩漏(Carbon Leaking),是指實施溫室氣體管制後,可能導致產業外移至其他碳管制較為寬鬆國家,生產基地轉移至價格較低、標準較低的國家,反而增加另一國排碳量,無益全球淨零目標。

舉例來說,根據Our World in Data資料,近年來美國和歐洲的碳排放量不斷下滑,但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排放量卻迅速增加。除了因為經濟成長導致交通、製造、基礎建設等需求大增,還有部分原因是海外國家設廠所致的碳洩漏。

國際控制碳洩漏的方式?

若以水管漏水為喻,就好比「抓漏」一樣,一個補完還有另一個缺口,永遠都在漏水。

為減緩國際間「碳洩漏」現象,預先防範已成為重要議題。由於各國碳價格存在較大差異,為避免碳洩漏問題,各國對進口商品徵收碳稅(即碳關稅),藉此使碳價格在不同市場之間趨於一致。以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為例,通過對進口高碳排放產品徵稅,來平衡歐盟內外高碳產品的碳成本。

哪些特性的國家容易有碳洩漏風險?

碳洩漏主要來自三個管道,競爭力管道、投資管道與能源管道,其目的都是規避較高的製造成本,包括從減碳成本較高的國家產業市場、投資活動,移轉至減碳成本較低的國家。

以能源角度來看,具深度減碳承諾國家,也會因為高強度節約能源措施,透過提高電價,抑制能源的需求,進而導致減碳承諾較寬鬆的國家,企業受益於低廉的電價,導致能源消費與溫室氣體排放雙雙提高,碳洩漏可能原因包括以下3項:

生產成本增加

若某國家採用碳稅、碳排放交易等碳定價政策,將導致該國製造成本增加,製造商可能會為了降低成本而將工廠遷移到其他國家。

貿易壁壘增加

如果某個國家祭出氣候政策,導致該國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或其他貿易壁壘,其他國家的生產商可能會因此轉移陣地。

技術進步

若某國產業科技技術較為進步,可能會導致其他國家的生產商難以競爭,將生產遷移到其他國家。

如何透過碳洩漏係數監控風險?

目前碳洩漏的衡量方式,通常是以國外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占本國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比例來衡量。

為避免碳洩漏,國際推動溫室氣體總量管制時,為維護管制範圍內「高能耗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藉由評估各產業的碳洩漏暴露風險,設定各業別碳洩漏風險係數,介於0~1.0之間,應用於計算各業別免費核配(指碳排放配額)比例,當風險係數越高,免費核配額比例愈高。

其中根據歐盟定義,高碳洩漏風險產業包括高排放密集度及高貿易密集度,包括鋼鐵、水泥屬於高碳洩漏產業,半導體、電子零組件則排除在外。

面對國內高碳洩漏產業,政府一手給予優惠措施,降低碳費對高碳排企業的衝擊;同時針對境外製造的商品調整到和境內製造相同或更高的碳稅成本,防止碳洩漏的發生。

以歐盟為例,歐盟早在2005年實施碳交易制度(EU ETS),同時給予高碳密集產業免費配額,然而免費核配也衍生許多問題,例如有違污染者付費原則、降低綠色創新誘因、造成碳洩漏等。因此滾動檢討後,歐洲議會預計從2026至2034 年逐步取消免費配額制度,並推出CBAM制度(俗稱碳關稅)取而代之。

美國清潔競爭法(CCA)也是如此,以相對碳排放強度作為課徵基礎,當進口商及美國國內製造商的碳排強度超過基準線,必須就超過的部分支付碳稅,且無免費排放額度及抵減制度。

回到台灣,根據環境部《碳費收費辦法草案》,目前的碳費收費對象亦分為「高碳洩漏風險」者與「非高碳洩漏風險」兩類,高碳洩漏風險者在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且經過主管機關核定後,可按照碳洩漏風險係數值給予折扣與優惠費率,避免高碳排放業者轉移。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Energy Taiwan)」與「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Net-Zero Taiwan)」

🚨 全球淨零目標警報來襲!面對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的挑戰,企業該如何應對?政府又祭出哪些減排政策?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報告指出, 2050 年前實現淨零,2030 年全球必須有超過 60% 電力來自再生能源 🎯
那台灣又該如何面對困境呢? 🤔
台灣規模最大的指標性綠能與淨零專業展覽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 (Energy Taiwan)與 #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 (Net-Zero Taiwan),將在台北南港展覽館二館 10/2 隆重登場‼️
本次展覽結合產官學 6 場主題論壇,免費報名參加!
包含《氣候變遷 x 永續未來》大師對談 、太陽光電技術論壇、國際淨零高峰論壇、智慧儲能國際論壇以及台灣離岸風電競爭力高峰論壇,深入探討最新產業話題 🔥

國內的「碳費」屬於歐盟CBAM定義的有效碳價形式之一,確定可予以抵扣。

針對產業擔心歐盟CBAM正式實施後,國內的碳定價能否與歐盟接軌的疑慮。儘管環境部已在13日發文說明,依CBAM 2023 年 5 月 17 日公布的正式文本,國內的碳費屬於歐盟CBAM定義的有效碳價形式之一,且產品已在生產國實際支付碳價,例如碳稅、碳費或排放交易等,都確定可予以抵扣。

環境部進一步說明,依歐盟CBAM實施期程,從2023年10月起為過渡期,進口商有義務申報進口產品的碳排放量;並自2026年CBAM正式實施起,產品進口商就必須透過購買CBAM憑證進行財務調整,以平衡碳成本。

環境部也說,根據歐盟CBAM憑證扣減規則,被CBAM納入規範的產品,在歐盟若享有免費排放額度,對應的排放量並無承擔碳成本;另外,產品如已在生產國實際支付碳價,例如碳稅、碳費或排放交易等,則可提出證明文件予以扣除。

以鋼鐵業為例,環境部說,國內碳費徵收對象為鋼鐵廠,其產品鋼胚如輸銷到歐盟,因其產品生產的碳排已繳交碳費,屬於已支付碳價,即可對應扣除已繳納的費用,但扣抵的詳細規定需待明(2025)年中「第三國支付的碳定價如何扣減」及「EU ETS之下免費核配與CBAM制度調和」等細則公布才能獲知。

2024 全球ESG展望

認知顛覆與打假漂綠

各界以為公司有出版一本永續報告書,就是有做ESG,這個認知必須被顛覆。

ESG大爆發的風潮提供了許多公司搭便車的機會,可是查票後被強迫下車的機率將會越來越高,隨著ESG資訊數位化快速發展,讓搭便車且給不出交代的企業無所遁形。24年全球將會擴大對只會坐而言卻不起而行的企業,進行更嚴謹的ESG檢視。做表面的,都得現形。

供應鏈ESG開始來真的

元旦後第一場與企業的餐敘,就聽到該集團旗下公司在國際參與標案,因為無ESG策略與治理等實務具體事證,連競標的資格都沒有。台廠因ESG績效不佳而掉單已時有所聞,24年ESG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仍將持續強化,客戶因ESG轉單的情況會更明顯。但是千萬別以為ESG已經在永續供應鏈管理中躍居關鍵角色,現在才剛開始而已,ESG沒角色的狀況才是主流,驅動ESG成為供應鏈採購要務的大動能將與全球打假漂綠動能成正比。小看或誤判此趨勢的台商,得注意可能會因輕忽而付出慘痛的代價。

讓投資人看懂的ESG

ESG法規持續加速發展,各國證券交易所陸續強制要求上市公司發布及精進企業永續報告書的訊號不變,但是鎖定在因應投資人與金融機構需求的ESG資訊,是此波發展絕對重要的焦點。24年ESG有沒有真正落地,都到了必須用貨幣化給出交代,這個交代必然涵蓋特定ESG議題(如氣候、自然、社會各種重大議題)的董事會治理、商業策略、風險管理、目標與指標,公司是怎麼認知、怎麼分析、如何內化、監督、管理與透明化,更重要是如何反映在產品、服務、技術、商模、投資與轉型布局、及長期價值之創造,都要有做能說,且剖出個道理來,沒有一個產業可以例外。

Apple環境進度報告:95%供應鏈將於2030年使用100%綠電

蘋果Apple發布《2024年環境進度報告》,指出2015年以來Apple已降低範疇一、二及三溫室氣體排放量約55%,將持續邁向「Apple 2030氣候目標」,也就是於2030年減量達75%,並以高品質的碳移除計畫消除剩餘的排放量,達成整體價值鏈碳中和。由於供應商電力使用造成的碳排放在產品製造及使用階段的整體碳足跡占最大比例,因此Apple積極推動供應商使用再生能源,至今已有超過320家供應商(占直接製造支出95%)承諾2030年生產其產品時將100%使用再生能源。

Apple自2022年開始呼籲供應鏈積極減少範疇一及二溫室氣體排放,且供應商推動減排目標的進展將成為其選擇供應商的關鍵標準之一,2023年更修訂供應商行為準則,要求所有直接供應商於2030年前必須確保生產其產品時100%使用再生能源,藉此加速供應商潔淨能源計畫的推進。同時,利用數位工具掌握供應商的電力使用情況,透過數據化及透明化的管理,追蹤供應商將電力轉換為再生能源的進展,並且提供綠電採購相關教育訓練與工作坊等資源,進一步協助供應商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

Apple於此次的最新報告中指出價值鏈脫碳目標已取得重大進展,2023年承諾其生產線於2030年達到100%使用再生能源的供應商家數已從前一年度250家增加至320家,截至目前供應鏈中運轉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已達16.5百萬瓩(GW),較去年成長20%,並於2023年帶來超過 1,850 萬公噸的碳排放減量貢獻。

此外,為了解決消費者使用其裝置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Apple也承諾於2030年消費者每使用一瓦電力,公司即提供相應瓦數的再生能源,也因此目前於全球大規模投資新的再生能源專案,例如於美國密西根州、西班牙投資太陽能專案,預計2024年底可增加237 千瓩(MW)再生能源。

除溫室氣體排放與能源使用外,Apple亦將潔淨水資源的承諾拓展至供應鏈,這是因為供應商占其公司整體水足跡99%,因此推動水資源管理必須從供應鏈著手。2013年起推動供應商潔淨水計畫,協助建立水資源管理系統,並導入水資源回收系統、節水措施,截至2023年共有246家供應商參與計畫,共節省約120億加侖淡水。同時在企業營運所及的高度缺水地區啟動淡水補充計畫,目標於2030年於高水資源壓力地區100%補回因營運造成的淡水取水量,包含美國加州北部和南部、亞利桑那州的科羅拉多河流域、印度泰倫迦納邦與馬哈拉施特拉邦等。具體而言,Apple將透過整體製造供應鏈的合作關係及其他長期合作關係,於業務所及的區域推動水資源安全措施,例如地下水含水層、河流等生態系復育計畫,或資助社區飲用水資源、提高流域的氣候韌性等,預計在未來20年可提供近70億加侖的水資源效益。

從Apple的永續供應鏈管理措施可見,國際大型品牌正在加嚴對於供應商的要求,涵蓋面向也從溫室氣體減量及再生能源使用占比,逐漸拓展至水資源等更多元的永續指標。台灣許多製造業者身處國際品牌供應鏈,應及早規劃行動方案、設定更積極的環境目標,並且追蹤永續供應鏈的最新趨勢發展,藉此提升永續競爭力。

實現循環供應鏈的九項治理要點

實現循環供應鏈的九項治理要點

過往循環經濟的討論多聚焦在商業模式或產品設計,忽略了供應鏈的重要性。從新冠肺炎 COVID-19 到極端天氣事件對全球的衝擊,皆顯示現有供應鏈的脆弱。若企業繼續沿著線性路徑發展,將資源進行開採、製造、使用後便丟棄,而未思考如何讓資源可回復、循環使用的話,預計未來十年將因供應鏈中斷而損失近半年的利潤。採用循環供應鏈可協助企業打破資源耗用與盈餘創造之間的連結,同時提高材料的供給安全性與可取得性、減少材料價格波動的風險,並實現氣候和自然目標,以提升企業長期經營的韌性。

然而,建立循環供應鏈並非容易的事,且難以知道從何開始,因此以下列舉九個發展面向,供企業能在其中發揮最大的影響力,以獲得最大的收益。

1. 人員與結構:從組織層面進行轉型,例如發展新的組織結構與調整現有部門,並對供應鏈團隊進行循環經濟培訓,補足員工的知識與技能差距,以確保組織能良好應對轉型帶來的挑戰。

2. 運輸路網設計:循環供應鏈需透過逆向物流來回收和重新引入用過的產品和材料,藉由建立收集、分類和加工產品與材料的區域中心,可促進循環投入的便利性,並幫助企業解決跨境立法與稅收問題,以及減少碳排放。

3. 供應商參與:供應商對確保循環投入的品質、可用性與可追溯性至關重要。企業可藉由支持與激勵供應商,向其溝通採用循環經濟的期望,以增強產品和材料的成本效益及推動供應商採取循環經濟實踐。

4. 數據與品質:運用數據分析可為企業提供消費者行為、需求預測和庫存管理等洞察,亦可結合其他技術如物聯網或人工智慧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協助監控產品或分析大量數據來識別模式,使企業能夠調整生產流程以降低供應鏈的資源浪費。

5. 指標與績效管理:過往企業用於衡量線性供應鏈的指標難以準確反映循環供應鏈的效益,因此企業各部門必須調整且統一用於監控、衡量和推動循環供應鏈成功的績效指標及模式,並透過員工獎金來激勵執行循環供應鏈轉型。

6. 商業模式與產品設計:循環經濟需與外部夥伴進行合作,來確保產品和材料的有效流動,例如惠普(HP)與巴西企業新可創尼(Sinctronics)合作創建逆向物流生態系統,以回收廢棄電子設備的材料

7. 客戶參與:為了形成閉環式的循環經濟,企業需要消費者將不再使用的產品與材料歸還,因此企業應將消費者視為循環供應鏈中的關鍵合作夥伴,並且設法與銷售點以外的客戶互動,以讓資源得以循環再用。

8. 財政資源:循環供應鏈的推動需有資金投入來促成,也需要投資人轉變過往對投資的思維方式與衡量標準,運用新的指標以量化循環投入、衡量有價值的產出量,並評估產品使用時間,以確保循環供應鏈活動(包括生物多樣性和碳排放等非財務因素)得到適當的評估預期與回報。

9. 政策與立法:現今已有致力於促進循環供應鏈的相關法令,例如歐盟的生產者延伸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企業能夠與政策制定者合作,為立法提供資訊,除了有助於擴大循環供應鏈,亦有機會參與跨境政策的協調,消除跨區域循環投入的障礙。

上述提供了九項企業建立循環供應鏈須考量的面向,致力於實現循環供應鏈是種負責任的商業實踐,也能證明企業具備適應性與創新性,台灣企業應提早著手佈局循環供應鏈。各產業對循環供應鏈的重視,將會塑造未來新的全球商業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