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ESG風險展望

在全球供應鏈網絡日益擴張與多樣化的背景下,企業面臨的ESG風險也越來越複雜。為協助企業掌握最新的供應鏈風險趨勢,國際驗證與風險管理機構英國勞氏檢驗公司(Lloyd’s Register Quality Assurance, LRQA)旗下供應鏈智慧平台 EiQ 發布《2025 供應鏈 ESG 風險展望報告》,分析來自 100多個國家、每年超過25,000次的供應商現場稽核結果。

該報告指出,超過一半的採購國已被評為具有「高」或「極高」風險。除了開發中國家之外,甚至連英國、澳洲等已開發國家,也出現不少勞工與環境方面的風險。而當企業開始進行「回流本國生產」(reshoring)的布局,例如將製造基地遷回美國等地,但供應鏈中的風險並未因此降低,反而暴露出在本國境內亦存在強迫勞動等問題。該份報告提出5大重點:

全球供應鏈 ESG 風險持續上升 先進國家不再是低風險區

英國、澳洲、義大利、西班牙等先進國家亦出現 ESG 風險升高的情況。例如英國發生移工過勞、薪資未達標準與缺乏安全保障的案例增加,使得其 ESG 風險指標接近高風險門檻。

供應鏈「回流」 國內亦存在 ESG 風險

許多企業因經濟效益的考量,將製造業務遷回母國,希望亦能藉此減緩風險,但回流並不代表風險降低。例如在美國,某些低成本生產地區的勞工保護制度仍不完備,導致強迫勞動或超時工作等社會風險依舊存在,企業若僅僅因地理距離較近而忽略風險評估,將難以真正改善供應鏈的永續表現,相關營運公司應持續監控其國內合作供應商的ESG⾵險。

勞工議題仍是 ESG 主要風險之一 不完善的申訴機制導致勞工問題難以被揭露

「結社自由」、「強迫勞動」、「童工」及「申訴與補償系統」等社會面向仍是供應鏈風險指標的重要議題。儘管多數供應商標榜合規作業,但仍無法有效履行內部申訴機制,導致這些看不見的風險仍廣泛存在於供應鏈中。單在2024年,美國就發現4,000多名違法僱用童⼯,比2023年增加了30%以上;甚至在生產旺季時期,每周工作的時間可達60~80小時。各國應針對如外籍移工、童工、超時工作的員工等,實施有效的申訴機制及舉報管道,並提出降低風險的方案。

環境風險亦不容忽視 廢棄物管理與排放控制不善問題增加

隨著永續發展與淨零轉型進程加快,企業對供應商在能源使用、排放監控、廢水與有害物質處理的要求日益嚴格。然而卻有約60% 的採購市場顯示出高度或極高的環境相關違規風險,全球多數供應商在環境數據紀錄、排放稽核與改善計畫上(包括廢水處理、有害廢棄物處理,排放目標的建立與執行)仍有不足之處,顯示企業仍須加強環境管理以降低法遵風險。

供應商ESG數據資料不全與延遲回報 無法完善盡職調查

部分供應商無法於時間內提供完整ESG相關資料,面對不準確的數據,將導致企業可能無法執行完整盡職調查,無法回應監管單位的要求或利害關係人的期待,為其聲譽及財務表現帶來影響。

綜觀2025 年供應鏈 ESG 風險趨勢,該份報告顯示出「風險分布更廣、監管更嚴、透明度要求更高」的三大特徵。面對來自投資人、消費者與監管機關的多重壓力,企業已無法僅依賴傳統合約條款或單次稽核來證明其供應鏈的合規性。由於大多數採購區域仍存在勞工問題,且環境風險日益增加,企業需更積極建立持續監測、數據驗證與即時回報的管理架構,結合科技平台與風險地圖分析工具,制定區域別與產業別差異的供應商風險政策,主動地進行盡職調查,並與供應商建立長期、互信的合作關係。

環境部擴大碳盤查

環境部發布服務業、運輸業、醫院及大專校院等4類溫室氣體盤查作業指引,2025年9月開放申報系統試行填報,納管事業要在2026年4月30日前完成首次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盤查登錄。

環境部發布服務業、運輸業、醫院及大專校院等4類溫室氣體盤查作業指引,以協助2025年公告擴大盤查對象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

擴大盤查對象不須查驗、沒有要收碳費

環境部強調,碳盤查是減碳的基石,也是落實排放管理與減碳措施的重要基礎,環境部2025年公告擴大溫室氣體盤查對象,採「三不一沒有」原則:不會麻煩、不用委外、不須查驗、沒有要收碳費。

排放逾1萬噸未達2.5萬噸需盤查登錄

環境部2025年3月4日公告「事業應盤查登錄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將用電量高、用油或其他化石燃料多的服務業、運輸業、醫療機構、大專校院及製造業納為應盤查登錄對象。

環境部表示,為協助這群預估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萬噸至2.5萬噸間的納管事業,不僅針對不同行業別訂定專屬的盤查作業指引,更在「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提供簡易試算工具,利用該工具搭配操作手冊,能協助業者透過年度用電量及用油量等活動數據,快速估算約八成至九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環境部也與台電公司協商,若業者願意提供授權書,後續也可以協助業者於資訊平台直接查詢業者電號的用電量。

業態多元,服務業溫盤指引多達300頁

環境部表示,考量服務業展店經營及分店眾多、運輸業以車隊汽柴油使用及車站營運為主、醫院用電量大且於麻醉或開刀時可能使用特殊溫室氣體、大專校院則具有眾多教學研究實驗室等不同特性,分別訂定4類行業別盤查指引,編撰過程廣泛徵詢各界意見,以服務業而言則提供百貨、旅館、便利商店、超級市場、量販店、資訊服務及電信業等範本供業者依循。

根據環境部公布的最新溫盤作業指引,服務業的相關指引達300頁,是目前所有列管盤查對象中最多的。最主要是因為服務業的業態多元,在指引中即分為旅館、百貨、超市、電信等7種行業。

根據指引規範,超過100個門市的電信業、連鎖超商、超市需盤查登錄,一年購電超過1,000萬度的旅館等,都需要進行溫室氣體盤查並登錄。

自願性碳權市場供過於求

在美國川普政府的「氣候不友善」立場下,關稅戰又讓企業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加上目前碳權市場供過於求,使得自願性碳權市場(voluntary credit market,VCM)將在2032年前緩慢成長,之後仍可望逐步成長,預計在2040年的市場需求將從目前水準成長4.5倍、達到11億噸的規模。

根據研究機構AlliedOffsets最新報告,自願性碳權價格受到供過於求與企業觀望態度影響,目前每噸平均價格還不到10美元。不過,隨著企業適應更高的碳權價格,到了2030年之後,預計碳權價格將持續上升,2040年可望達到每噸32.6美元。

10億噸舊碳權尚未註銷,供過於求也拖累行情

檢視《自願性碳權市場到2040年的成長預測報告》(Forecasting th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Projecting VCM growth to 2040),碳權註銷量到了2039年可望突破1億噸大關,使用量是過去幾年的四倍。至於市場規模,VCM初級市場在2033年前將徘徊在10億美元左右,此後將急速迅速,到2040年可望達到約400億美元。

而上述預測的前提是,企業會用碳權來抵銷其範疇一和二的25%排放量,以及20%的範疇三排放量。AlliedOffsets也對「低成長」跟「高成長」兩種情境做出預測,每噸碳權價格在2040年將分別落在10.88美元與63美元。

但無論哪種情境,AlliedOffsets預測未來幾年碳權價格都會維持在低點,關鍵原因之一即是,過去25年大量發行的碳權,都還沒被註銷(被使用)。導致目前市面上供過於求的碳權數量,就已超過10億噸,意味著即便不再發行任何新碳權,光要消化這批庫存,就足以滿足四年多的需求。

未來開發重點:能源效率、廢棄物、自然為本

解決供過於求的最有效方法,當然是增加需求、註銷過剩碳權。一種做法是將已發行的碳權下架、不再交易。事實上,舊碳權本來就比較不受歡迎,多數買家傾向選擇新發行的碳權,因為可抵銷其最近的排放量。

另一方面,為確保品質,買家也傾向購買有達到「核心碳權原則」(Core Carbon Principles,CCP)標準的高品質商品。

未來5年能源轉型將是VCM主要的重點,跟「能源效率」有關的碳權將更受歡迎。而為減少甲烷排放,廢棄物處理的碳權也會受到重視。

但到了2040年,因為愈來愈靠近2050年淨零目標,重點將轉到可「自然為本」(NbS)概念的環境友善碳權。除此,以工程方法進行的碳移除專案,如直接空氣碳捕獲(DAC)、生質能源碳捕獲與封存(BECCS)、生物炭(Biochar) 等,因技術不斷進步提高經濟可行性,屆時被使用的碳權數量可望達數億噸。

台灣註銷量破百萬噸,購買族群與國際大不同

不久前,華翰集團(Welhunt)也與碳權評級機構 Sylvera攜手,發表台灣版的碳權市場觀測報告,指出2024年台灣企業註銷的碳權約107萬噸。相較之下,全球去年碳權總註銷量已達1億7700萬噸。

現階段,台灣最主要的兩大碳權買家是台積電與中油,兩者合計佔比便超過9成;依產業分則是:能源業(53%)、科技與電子業(44%)、消費品產業(2%)、金融業(1%)。

對照之下,全球購買碳權的三大產業是:金融業(14%)、能源業(14%)、消費品產業(10%,其餘分別是:科技與電子業(9%)、專業服務公司(9%)、消費者服務業(6%)、工業與製造業(6%)、航空業(5%)等。

儘管採購客群不太一樣,可是,台灣企業偏好的碳權屬性,倒是跟國際走向一致。目前購買的類型以「再生能源」相關為主,其次是農林、能源效率與廢棄物處理,在年份上也偏向5年以內的新碳權。

風災後的台灣綠電未來

面對近日颱風對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設施造成的破壞,我們感同身受,這是大自然對我們系統韌性的嚴厲考驗。此刻,社會出現對再生能源質疑的聲浪,我們完全理解大家的焦慮與不安。然而,正是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更應深思:台灣究竟需要怎樣的能源體系?我們要繼續依賴進口燃料與集中式發電,還是邁向一個更乾淨、更安全、更有韌性的分散式綠能社會?

極端氣候是對傳統能源安全的威脅,更是轉型的警鐘

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天氣頻率與強度上升,這並非某種遠方的理論,而是台灣每年都在面對的現實。我們的水力發電經常不定時面臨枯水期,我們的輸電線路與發電廠區時常遭颱風、地震威脅、在不確定的未來甚至有國安與戰爭的威脅。大眾所焦慮的,其實是集中式、依賴進口的能源體系,顯然如果未能將綠色的、可分散式的能源系統配置考慮進進,並不具備足夠韌性與安全。

再生能源若因天災受損固然可惜,但它們正是有這一項重要的優勢:模組化、分散式、可快速修復與重建。比起單一電廠失能就影響數百萬人的舊式體系,分布式綠能網絡反而是強韌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相較於大型火力電廠在地震或水災中可能癱瘓整體供電,我們不能因為部分太陽光電板損壞,就否定整體系統的價值,分散式再生能源具有災後快速恢復的彈性能力,未來更可透過微電網結合儲能,實現區域自給自足的能源韌性島嶼

再生能源是邁向淨零的唯一道路

全球社會已無退路。從歐盟、美國到亞洲的韓國、日本與中國,都已定下「2050淨零碳排」的國家目標。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與《巴黎協定》也早已明確指出:再生能源與綠電應用是碳中和的核心路徑。

即使美國總統川普對風力發電提出質疑,美國能源部與各州政府仍持續推動再生能源,拜登政府的《降低通膨法案》(IRA)更提供數千億美元的綠能補貼。2023年,美國新增的發電容量中,有超過60%來自太陽能與風能。可以發現,美國總統川普個人對風力發電的批評,與美國能源政策實際走向背道而馳。在美中兩強相爭的大背景下,在太平洋另一端的中國,風力發電與光電裝置容量已超過全球總量的3分之1,並持續領先技術發展。實際上已成為全球風電與太陽能裝置容量的第一大國,積極布局全球綠能產業鏈。

台灣若因情緒而猶豫再生能源的腳步,將喪失能源主權,也錯失產業轉型的大好契機。作為高度外貿依賴的島嶼經濟體,不可能置身於全球碳關稅與供應鏈重組之外。未來企業出口將被要求提供碳足跡與綠電使用證明,綠電早已不只是環保,而是產業生存與競爭力的關鍵條件。

們需要的不只是再生能源,更是智慧綠能基礎建設

我們並非否認挑戰的存在,而是主張應該以系統性工程來面對。再生能源並非孤立存在,它需要以下配套形成完整體系:

  • 智慧電網:提升配電系統自我修復、負載管理與再生能源整合能力,降低瞬間斷電風險;
  • 儲能系統:穩定太陽能與風能的出力波動,作為尖峰負載因應與備援供電之用,提升供電可靠性;
  • 分散式能源(DER):讓工廠、社區、建築自建綠能,降低輸配電風險與建設成本;
  • 能源數位管理:以AI與物聯網(IoT)管理能源使用效率與彈性調度,提高整體能源效率;
  • 防災設計與工程標準:針對風災、地震、水淹等進行再生能源設施的結構加強,強化韌性與保險配套。

在此系統基礎上,台灣可逐步建立層次分明、備援多元的能源體系。每一個工業區、產業及科學園區、每一個城市鄉鎮、每一座社區都能發展自己的綠能微型電網,讓我們國土的每一寸都成為能源安全的一部分。這些正是我們推動綠能轉型下一階段的重點,也是台灣能源安全與經濟安全的新基礎建設。

鼓勵全民投資「自己的電」:能源轉型需要全民參與

能源不應該只是少數大型電廠的事。透過政策引導與商業模式創新,我們應:

  • 鼓勵企業投資太陽光電與儲能系統,成為淨零廠房,增加產業韌性;
  • 推動「綠電社區」與「能源共生園區」,讓公私協力建構區域型再生能源體系;
  • 擴大市電退費制度,支持家庭安裝屋頂太陽能,讓住戶也能參與轉型;
  • 建立全民參與型綠電投資平台,如綠電債券或合作社制度,讓人民共享綠電經濟紅利。
  • 教育推廣與青年參與,從校園、公民課程及社會大眾提升綠能智慧應用的科技潛力及推動商業化技術發展的生根落地。

能源系統的規劃建設,並非只是是政府的事,當用電需求最迫切的產業界、甚至全民都可成為能源生產者,我們將真正實現「從用電者變成電力參與者」的民用能源時代,台灣的能源主權,來自於產業參與、風險分散與全民的支持,也正是現在,台灣剛好有機會建立一個前所未有的、去大型集中式發展電廠與電網的、以智慧綠能為基礎的可持續社會。

不要因為風雨而懷疑陽光

風雨過後,請容我以這一封給大家的信,懇請全民不要僅因為一次天災中的受損,就放棄我們對未來淨零碳排社會的期許和承諾。綠電的發展與應用,不應該成為天然災害的替罪羊,而是面對天然災害、更多氣候風險時,我們需要去妥善規劃、值得更多投資的解方。唯有堅持勇氣面對氣候風險,改變我們的工業社會惡性,我們才能讓台灣在2050年,不只是淨零,更是能源自主、環境永續、全民共享的新典範。

祈願大家平安,願我們能繼續共同努力,擘劃與建設台灣的淨零碳排未來!

《荷以永續-荷蘭的創新之路》

說到最能代表荷蘭城市的畫面,大部分人腦海中浮現出的,應該是 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自行車。無論是颳風下雨,總能見到荷蘭人不畏風 雨地踩著二輪馳騁。荷蘭人的日常生活有多倚重自行車呢?根據荷蘭政 府的官方資料,荷蘭人口有 1,700 萬人,而自行車居然多達 2,280 萬輛! 平均來看,相當於每位荷蘭人有 1.3 輛自行車。

為什麼荷蘭人需要一臺以上的自行車?也許,原因要從荷蘭人的通勤習慣說起。荷蘭有著規劃完善、綿密的自行車路網,長達 35,000 公里。自 行車不僅是週末的休閒娛樂,更是大多數荷蘭人的通勤首選,以自行車結合透過大眾運輸通勤往來不同城市。因此,一個荷蘭人的上下班路徑可以簡單描寫:早上從家裡出發到火車站是騎一臺自行車 A,抵達車站後把自行車 A 停在停車場,並搭乘火車到另一個城市;下火車再騎另一臺自行車 B 到上班地點,下班後的行程則倒過來——如此,便能解釋為什麼荷蘭人會需要超過一臺以上的自行車。

同時,龐大的使用量也帶動荷蘭整個自行車產業、影響城市規劃發展, 例如,在荷蘭第四大城烏特勒支(Utrecht)的火車站便設有全世界最大的地下三層自行車停車場:這座 2018 年完工的自行車停車場可以停放超過 12,500 輛自行車,而且全年無休 24 小時開放,只要民眾持交通卡刷卡進出,便享有 24 小時內免費停車。如此優惠又便利的公共服務吸引每個工作日近一半的旅客騎自行車來火車站,尖峰時段的使用率高達九成。 隨著市區內汽機車數量獲得控制,讓烏特勒支火車站前這繁忙交通樞紐 的轉乘效率亦得以提升,當然,煩惱不會停止,現在烏特勒支政府開始 傷腦筋的是每天早上的自行車塞車問題。

其實荷蘭人並非一直對自行車情有獨鍾,在城市發展的某 些歷史片刻,荷蘭街頭也曾經是四輪汽車當道。那究竟自行車是如何被擠下神壇,又是如何重返榮耀?對於那些跨城市移動的通勤族,荷蘭是如何啟動政策無縫接軌從你家大門到大眾運輸之間那最初一哩路及最後一哩路(First-mile and Last-mile Delivery)呢?讓我們先從荷蘭距今半世紀以前說起,深入探索荷蘭政府以落實低碳永續、便利的大眾運輸系統聞名的通勤模式吧!

隨著現代化發展而出現的汽車本位規劃,自行車逐漸失去青睞

有關於荷蘭的交通及城市規劃發展可以回到 1950 年代,當時正處於經濟繁榮期,民眾逐漸有能力購買他們的第一輛汽車,自用汽車數量持續增加,許多人的通勤和出遊習慣也隨之改變。隨著現代化思潮在歐洲興起 ,荷蘭也努力建設以滿足繁榮與進步的需求。當時的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紛紛配合各地政府的計畫,展開柏油路鋪設、快速道路興建以及高速公路開通,以滿足不斷增長的汽車使用需求。

如何讓自行車使用更普及:BiTiBi 模式補上最初及最後一哩路(註3)

荷蘭的自行車基礎設施發展成果享譽全球,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 各地的自行車基礎建設都得到了良好維護,確保騎行交通安全。相關產業也得到健全發展,自行車的種類多樣,從可載貨、載小孩的多功 能載貨自行車(Cargo bike)到銀髮友善的電動輔助自行車,每種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市場,滿足不同需求。在提倡永續的 21 世紀,荷蘭的大 眾運輸政策進一步創造低碳運輸的環境,積極設定與聯合國《巴黎協定》、《2030 年永續發展議程》,以及歐盟《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目標一致之政策,為全球城市樹立了綠色交通的典範。

2014 年,一個由歐盟資助的實驗性計畫「Bike-Train-Bike」(簡稱 BiTiBi)選擇荷蘭作為優先試點國家。BiTiBi 計畫的目的在於提高歐洲 城市的宜居性和交通能源效率,顧名思義就是「騎自行車×搭乘火車× 騎自行車」的排列組合。以荷蘭作為實驗 BiTiBi 的國家再適合不過了, 早在1990年代,荷蘭國家鐵路公司(Nederlandse Spoorwegen, NS)的官員就注意到民眾的需求,並從 1999 年開始投資車站周邊的自行車停放設 施以確保自行車停車位充足,平均每個車站設置 1,000 個自行車停車架。

此外,還設置了特殊專用連通道,使旅客可直接從停車場前往車站大廳,甚至在一些無閘門的小站可以直達月臺層。在 2003 年,荷蘭推出的公共自行車 OV-Fiets,如同臺北捷運旁也必備的 Ubike 站點一樣,鼓勵旅客以環保且便捷的方式進行短程移動。 BiTiBi計畫在歐盟境內不同城市中推行節能高效的無縫運輸,從 2014 年開始實施,至 2020 年檢討成效。

根據 BiTiBi 的成果報告,在歐盟境內, 火車站平均有 4%的旅客騎自行車抵達或離開,但相同調查在荷蘭,以 自行車抵達、離開火車站的旅客高達 43%,而這個數字持續增長。如果歐洲各國能將火車通勤者使用自行車比例提升至 20%(相當於目前荷蘭的一半),在計算投入相關硬體建設的經費與社會效益之後,投資報酬率將高達 400%。基於這一點,其他歐洲國家也開始效法荷蘭的做法,根據 BiTiBi 網站,目前有意借鏡荷蘭經驗的地區包括英國利物浦、比利時根特和列日、西班牙巴塞隆納,以及義大利的米蘭等城市,這些城市各自提出自家的共享單車、大眾運輸導向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簡稱TOD)規劃希望借鑑荷蘭的成功經驗,打造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永續發展大眾運輸模式。

然而,荷蘭的永續自行車腳步並沒有停下。除了通勤,政府更把目標望向「運輸業的最後一哩路」,著手規劃市區內永續物流。隨著疫情所帶來的線上購物業務增長,繁忙的物流業被鼓勵投資使用電動運貨自行車 ,世界上最大的運輸業者之一 DHL 來到荷蘭都得入境隨俗踩著踏板送貨 。荷蘭政府的努力讓物流業逐漸走向綠色轉型,為城市居民降低城市的 交通堵塞問題,創造了空氣品質良好、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隨著這些政策推進,荷蘭繼續引領下一階段全球在都市交通和物流方面的綠色革命。

荷蘭人凝聚民眾對於未來都市樣貌的期待與共識,終致更永續的荷蘭

石油危機雖然深深打擊當時荷蘭的經濟,但另一方面也促成了交通革新 ,讓現今荷蘭在市容、城市生活上的好表現,自行車的日常成為國際上 對於荷蘭的第一印象,更鞏固了他們邁向永續的信心。 同樣經歷過石油危機,一些國家仍繼續堅持以更多的公路開發來提供便 利的交通,例如現今可見美國人民的日常依舊人人以車代步,在一些大眾運輸不發達之處只要無車就如同沒有腳一樣不便。

荷蘭由於市區街區多半較為密集,假如建造大量汽車通行的道路將破壞原有的古老建築與 城市樣貌。在這些傾向維護舊城區景觀的民眾大力支持下,市政的交通 規劃漸漸向「人本、自行車專用」的概念靠攏,進而造成 50 年後在城市 建設上完全不一樣的發展。 如今,大部分來到荷蘭的觀光客在市區沿著運河散步時,無一不讚嘆這 裡的自行車道以及景色宜人的街區。在驚嘆的同時,需要敬佩荷蘭人的是他們對於守護城市紋理的決心,以及在寒風中堅持踩著二 輪的毅力。

七月永續新規

隨著2025年進入下半年,7月起有不少和永續環保相關的新制上路,《卓洋永續》為你整理你非知不可的新制,分別是氫氟碳化物管制、塑膠平板包材費徵收、北市免洗餐具收費與旅宿業禁止一次性備品。

一、HFCs 管制大限7月上路,業者恐慌補申請

為了與《蒙特婁議定書》吉佳利修正案(Kigali Amendment)接軌,響應國際趨勢,環境部在2025年2月25日發布《氫氟碳化物管理辦法》,明訂台灣氫氟碳化物(HFCs)的國家消費量削減時程,並自今年7月1日起,嚴格管制氫氟碳化物輸出入,除非事先取得核准,並與遵守《蒙特婁議定書》規定的國家、地區進行貿易,才能進行氫氟碳化物輸出入,違者將依《氣候變遷因應法》處以新台幣10~100萬元罰鍰。

氫氟碳化物具有高全球暖化潛勢,對氣候變遷影響極大,卻廣泛應用在冷凍空調冷媒、消防滅火藥劑和電子業製程等領域。因此,《蒙特婁議定書》第28次締約方會議通過「吉佳利修正案」,將氫氟碳化物納入管制範疇,並要求各締約方分階段削減消費量。

環境部呼籲,廠商必須先取得氫氟碳化物核配資格(指即可分配配額的資格)、核配量(指分配的具體數量),才能自行或委託供應商向環境部申請輸出入許可證,所有輸入、輸出貨品必須在核准期限內完成。

具有核配資格,或持有核配量的廠商,必須在每年1、4、7、10月底以前申報上一季的執行實績。獲得核配量的使用廠商不得販賣或經銷氫氟碳化物,供應商若要轉讓核配量,需要經過環境部核准。

業者若有氫氟碳化物需求,可洽詢已獲環境部核配資格的供應商,或是可依據《氫氟碳化物管理辦法》第6條規定,在今年7月底以前,向環境部申請2026年與後續年度的核配資格、核配量,經核准後再辦理輸出入申請。

二、塑膠包材將課環保稅!7月起一公斤最高收16元!

國內每年約產生6.8萬噸廢塑膠平板包材,但過去很多用於商品包裝的塑膠襯墊、泡殼卻因為缺乏回收補貼,而未能有效回收處理。

因此,自7月起,根據環境部《容器回收清除處理費率》修正案,塑膠平板包材製造商、進口商必須依其製造銷售量、進口量以及公告的各類塑膠材質費率,繳納回收清除處理費。

這些費用將用來補貼國內廢塑膠平板包材的後端回收清除處理,促進塑膠資源循環利用,並降低對環境衝擊。

環境部表示,塑膠襯墊與泡殼已在2023年5月19日公告為「應回收廢棄物」,並納入塑膠平板包材範疇,經過兩年緩衝期,相關製造商與進口商必須從7月1日起完成責任業者登記,申報營業量、繳納回收清除處理費。

此次新增的塑膠平板包材回收清除處理費率中,PET塑膠材質的平板包材因為回收處理成本較高,費率與同材質的瓶罐類容器不同,採「五年三階段逐步調整」方式徵收。

第一階段(2025年7月1日~2028年6月30日):每公斤10.2元。

第二階段(2028年7月1日~2030年6月30日):每公斤14元。

第三階段(2030年7月1日起):每公斤16.56元。

三、北市7月22日起禁免費一次性餐具,每件餐具最低收1元!

為了落實源頭減廢,台北市政府宣布,從今年7月22日開始,市內政府機關、公私立學校、北市府所屬委外經營場館,販售餐飲時將不得免費提供一次性餐盒、碗、筷子與湯匙,而且每項餐具收費不得低於1元。北市府表示,此舉預計每年可減少約2700萬個一次性餐具,有效減輕垃圾處理環境負擔。

四、北市旅館不再提供牙刷、刮鬍刀,7月22日起一次性備品全禁,旅客得自備!

除了一次性餐具,北市府也將在7月22日起實施一次性旅宿用品限制使用政策。根據該規定,北市觀光旅館和一般旅館業將禁止主動提供一次性備品,包括梳子、牙刷、刮鬍刀、刮鬍泡、浴帽等,鼓勵旅客自備生活用品,共同落實環境永續。

 

金管會提醒(114)年8月底前全體上市櫃公司均應申報永續報告書

金管會要求實收資本額20億元以下之上市櫃公司自114年起編製永續報告書,並提供ESG數位平台輔助編製,強調薪資透明度及提升永續資訊品質,以防範漂綠行為,增強企業信任度與競爭力。

永續報告書所提供資訊已成為各利害關係人檢視企業永續經營表現及進行投融資決策等之重要參考依據,應自今(114)年起編製前一年度(113)永續報告書,並於每年8月底前完成申報。

為輔助上市櫃公司編製永續報告書,卓洋永續以GRI準則及實務揭露情形,建立參考框架,並結合公司申報之ESG指標,輔導上市櫃公司完成永續報告書。提供各項編製永續報告書必備的撰寫資源如「GRI準則」、「永續報告書重大主題編製指引」及「永續報告書重大主題揭露範例」等,以協助企業提升法遵效率及減少作業成本,並引導上市櫃公司有效識別、評估並報告其營運對經濟、環境及人群(包括其人權)影響的重大主題,進而在永續報告書中揭露。

金管會提醒,為提升我國勞動市場薪資透明度,上市(櫃)公司編製與申報永續報告書作業辦法第4條之2增訂國內上市櫃公司應加強揭露非擔任主管職務之全時員工薪資平均數、中位數,及前二者與前一年度之變動情形,並開放得以公開資訊觀測站查詢索引方式揭露。

金管會強調,上市櫃公司應持續強化永續資訊之品質,並避免誇大不實之陳述,以防範漂綠行為並提升大眾對企業的信任度,進而建立良好企業聲譽及市場競爭力。金管會將持續關注國際永續發展趨勢,結合國內外實務經驗,完善相關政策,協助上市櫃公司邁向永續發展。

 

OECD:企業面對全球供應鏈風險加劇的轉型之道

在經歷了COVID-19疫災以及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衝擊之下,全球已受到供應鏈中斷的深遠影響。而2025年在地緣政治局勢緊張、供應鏈日益集中以及經濟脅迫(economic coercion)事件之影響下,供應鏈又再度面臨新的風險與不確定性。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於2025年6月發布《OECD供應鏈韌性評估:規避風險》(OECD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Review: Navigating Risks)報告,分析各國貿易的依賴性、重新在地化(re-localize)的成本,並分析面臨數位與永續雙重轉型的驅動下,企業應如何打造更具韌性的全球供應鏈。

供應鏈重新在地化趨勢與成本

OECD分析全球出口集中程度,發現全球出口目前約30%集中在少數貿易夥伴,且這些少數貿易夥伴大多並非OECD國家。雖然仍有70%的貿易流動相對多元,但出口集中程度已經相較於1990年代末期提高約50%,出口集中提高企業受外部衝擊的脆弱性。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2024年10月時的公開發言說到:「全球化已死、世界貿易已死」,顯示各國政府、企業面對當前國際情勢,已經採取行動重組其供應鏈,並且開始推動供應鏈重新在地化。然而,企業可能同時也將面臨供應鏈重新在地化帶來高昂的經濟成本。根據OECD模型推估,供應鏈重新在地化可能導致全球貿易量減少18%,全球實質GDP減少5%,且可能無助於提高供應鏈的韌性,卻使超過一半的經濟體GDP波動加劇。

供應鏈面臨的雙重壓力:數位與永續轉型

除了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經濟波動與關鍵材料供應來源過度集中等挑戰,數位轉型壓力與新興永續性要求也提高供應鏈的潛在風險。然而,透過數位化、考量環境的永續性以及提高社會風險的因應能力,亦有助於企業面臨全球不確定性之下,邁入數位化與開發低碳能源與產品轉型,增加韌性。
已有許多企業於供應鏈管理中導入數位化技術,例如透過感測器技術(如:物聯網IoT設備、無線射頻辨識技術RFID)對供應鏈運輸及流程進行即時追蹤、使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去中心化帳本與智慧合約而促進跨境供應鏈交易的安全與透明、或使用人工智慧技術分析及預測供應鏈中斷風險等。然而,數位化也增加企業受到駭客攻擊的風險,或對於特定數位服務供應商的依賴程度提高,一旦發生中斷將造成營運停擺,如2020年亞馬遜雲端計算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故障服務中斷數小時,或2024年微軟Windows故障導致全球850萬台設備癱瘓等。

在新興永續性要求方面,各國政府已逐漸將監管的範圍擴大至企業的供應鏈,如英國的《現代奴役法案》(Modern Slavery Act)、歐盟的《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 CSDDD),要求企業已確保其供應鏈的永續性。根據OECD的估計,2024年全球約有一半的經濟產值已受各國勞工權利相關供應鏈法律的監管,相較於2015年僅有約5%的經濟產值受到監管,此現象顯示近10年各國對供應鏈永續性的監管力道持續攀升。另一方面,對於企業而言,擴大範圍的永續性法律監管可能使貿易過程中的合規性成本持續增加。

企業可藉由數位科技打造3A供應鏈

OECD分析頂尖企業供應鏈管理,發現具備韌性的企業具有三個特性,簡稱「3A供應鏈」:

・ Agile敏捷
可針對供應鏈的任何變化做出迅速的反應

・ Adaptable適應力高
可針對趨勢與外部環境的變化調整或擬訂調適策略

・ Align一致
可協調生產網絡中所有供應商的利益,以促進彼此合作

在數位科技推陳出新的今天,現今的企業比起過往更具備適應供應鏈變化的調適能力,OECD建議企業借助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等新的數位科技,實現「超級敏捷性」(super-agility);亦因供應鏈已逐漸複雜化,建議企業在擬訂調適策略時應涵蓋整個供應鏈;並且建議企業評估利益時,應將視角擴大至更廣泛的價值鏈生態系,不僅將所有利害關係人納入考量,也建議在成本要素之外,納入環境與社會議題。

什麼是快科技產品?

你可能聽過「快時尚」(Fast fashion),但有聽過「快科技」(Fast tech)嗎?在科技產品推陳出新的時代,電子設備從過去的奢侈品,逐漸變成日常消耗品。人們追求的是更便宜、更便利,至於產品耐不耐用,早已不是首要考量。

從 USB 風扇到迷你吸塵器,這類「快科技」產品大量充斥生活,更新速度快、價格低廉,但也因為壽命短、不易維修,正悄悄釀成一場前所未有的電子垃圾災難。

快科技=快淘汰?全球電子垃圾暴增

非營利組織 Material Focus 近日發布報告, USB 風扇、迷你吸塵器、電動牙刷、行動電源等「快科技」小家電,在英國每年銷售超過 11 億件,其中約有 5.89 億件當年度就被丟棄,相當於每秒就丟掉 19 件。

根據聯合國《2024年全球電子垃圾監測報告》指出,2022 年全球電子垃圾總量達 6200 萬噸,比 2010 年暴增 82%。若照此趨勢發展,2030 年前可能突破 8200 萬噸。然而,全球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電子垃圾得到妥善回收。

為什麼電子垃圾這麼難回收?

這類快科技產品通常價格低廉、難以維修、設計壽命短,更含有電池、線路與稀有金屬等複合材料,使得回收困難重重。

許多快科技產品的設計從一開始就不打算「長久使用」,例如無法更換電池、不可維修的零件,迫使當它出現些微故障問題時,使用者除了淘汰別無選擇。

再來是回收機制問題,在缺乏回收技術與法規支撐的國家,電子垃圾往往以「燃燒」或「隨意棄置」解決。然而,一旦被隨意丟棄或處理不當,就可能釋放出鉛、鎘、水銀等有害物質,危及土壤與地下水,嚴重污染環境。

延長電子產品「物命」,從設計到習慣都得改

「由於快時尚,我們在過去幾年裡看到衣服的品質下降。同樣,由於快速科技,我們電器的耐用性也下降了。」

「回收你的電器」(Recycle Your Electricals )組織說道,快科技產品利用低廉的價格,吸引消費者衝動購物,容易用壞就丟棄,但這既不利於我們的錢包,又會消耗地球的自然資源。

近年全球也開始提倡「維修權」。英國於2021年開始要求洗衣機、冰箱和電視機等家電製造商,必須在產品停產後持續提供可替換零件至少十年。

另外像是法國等其他國家則規定,必須提升電子產品可拆解性,讓電池、元件可以單獨更換與回收。台灣則有許多社區會舉辦維修咖啡館、二手電器交換平台,延續物品的使用壽命。

最簡單的作法,仍是每次消費時,多注意一下自己買了什麼、怎麼用,以及不再需要時如何回收處理,切記千萬不要隨意扔進垃圾桶。 」

GRI發布新版102與103標準

全球永續揭露標準日益對齊,全球報告倡議組織 (GRI) 在倫敦氣候行動週的發表會上宣布,新版「GRI 102:氣候變遷 2025」與「GRI 103:能源 2025」兩項標準,預計於 2027 年1月起正式生效。

這兩項新標準期望提高氣候和能源影響透明度,並與其他永續報告框架保持一致性,為利害關係人提供易於理解、有助於決策的資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GRI 102是 IFRS S2(氣候相關揭露)相互補充,可以對氣候相關風險和機會進行全面揭露。

GRI 102 氣候變遷:納入「公正轉型」、對接 IFRS S2

GRI 102: 氣候變遷 2025 」旨在反映利害關係人對氣候相關資訊的顯著需求,取代GRI 305: 排放2016 和 GRI 201: 經濟績效 2016 的相關揭露,並與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 (IPCC) 的報告、國際能源署 (IEA) 以及《巴黎協定》等科學基礎等文件保持一致性。

核心重點如下:

1. 納入「公正轉型」

要求企業或組織揭示氣候轉型策略對勞工、當地社區的社會影響,例如因轉型和調適工作而招募、解僱或重新部署的員工數量,或是使用溫室氣體移除和碳信用機制時,對社區、原住民、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等。

2. 強化揭露溫室氣體減量行動

強調大幅減少溫室氣體 (GHG) 排放是組織可以採取的主要減量措施。要求組織揭露其減緩轉型計畫的政策、行動、與最新科學證據的對齊、目標和進度,包括化石燃料淘汰目標,並說明如何與公正轉型原則對齊。

3. 溫室氣體揭露對接 IFRS S2

GRI 102 將 IFRS S2(氣候相關揭露)中關於範疇一、二、三的溫室氣體排放揭露視為等效,企業若已依 IFRS S2 提供資料,即可滿足 GRI 102 要求,避免重複報告、降低申報成本。

能源轉型是減少溫室氣體的重要手段之一。

GRI 103 能源:揭露去碳化措施、再生能源使用

能源轉型是減少溫室氣體的重要手段之一。「GRI 103: 能源 2025 」要求全面檢視企業或組織的能源影響,包含使用能源的類型、效率與碳排影響,提升能源管理資訊透明度,並擴大揭露範圍至供應鏈。

核心重點如下:

1. 揭露再生與非再生能源

企業或組織需揭示在營運中消耗的能源種類,明確區分來自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與非再生能源(如天然氣、煤炭)的占比與來源。

2.強調去碳化轉型

說明能源使用和承諾在去碳化轉型計畫,包括揭露能源目標設定,並說明其能源消耗和再生能源轉型可能對經濟、環境和人類造成的影響。

3.列出供應鏈能源使用情形

不僅限於組織內部能源使用,更要求列出供應鏈上下游的重大能源消耗類別(範疇三類別),以提高組織對其上下游供應鏈能源使用情況的認識並增加數據透明度。

為永續揭露進入整合時代做準備

GRI 此次標準更新,意味著氣候和能源資訊揭露正轉向可信、符合科學的氣候問責制;永續報告也正在從「揭露數據」走向「全面管理與對齊國際規範」的時代。

GRI 102 和 103 將提高氣候和能源影響的透明度並促進相關行動,從而推動企業、監管機構、投資者和其他利害關係人的決策。尤其是GRI 102 和 IFRS S2 相互補充,可以結合使用來揭露氣候相關影響、風險和機會。

國際永續發展標準委員會(ISSB)提到,他們正在與 GRI 合作,以增強使用各自標準進行報告的互通性和效率,「這將使公司只需根據 IFRS S2 準備一份溫室氣體排放披露報告,即可滿足兩項標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