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ESG風險展望
在全球供應鏈網絡日益擴張與多樣化的背景下,企業面臨的ESG風險也越來越複雜。為協助企業掌握最新的供應鏈風險趨勢,國際驗證與風險管理機構英國勞氏檢驗公司(Lloyd’s Register Quality Assurance, LRQA)旗下供應鏈智慧平台 EiQ 發布《2025 供應鏈 ESG 風險展望報告》,分析來自 100多個國家、每年超過25,000次的供應商現場稽核結果。
該報告指出,超過一半的採購國已被評為具有「高」或「極高」風險。除了開發中國家之外,甚至連英國、澳洲等已開發國家,也出現不少勞工與環境方面的風險。而當企業開始進行「回流本國生產」(reshoring)的布局,例如將製造基地遷回美國等地,但供應鏈中的風險並未因此降低,反而暴露出在本國境內亦存在強迫勞動等問題。該份報告提出5大重點:
全球供應鏈 ESG 風險持續上升 先進國家不再是低風險區
英國、澳洲、義大利、西班牙等先進國家亦出現 ESG 風險升高的情況。例如英國發生移工過勞、薪資未達標準與缺乏安全保障的案例增加,使得其 ESG 風險指標接近高風險門檻。
供應鏈「回流」 國內亦存在 ESG 風險
許多企業因經濟效益的考量,將製造業務遷回母國,希望亦能藉此減緩風險,但回流並不代表風險降低。例如在美國,某些低成本生產地區的勞工保護制度仍不完備,導致強迫勞動或超時工作等社會風險依舊存在,企業若僅僅因地理距離較近而忽略風險評估,將難以真正改善供應鏈的永續表現,相關營運公司應持續監控其國內合作供應商的ESG⾵險。
勞工議題仍是 ESG 主要風險之一 不完善的申訴機制導致勞工問題難以被揭露
「結社自由」、「強迫勞動」、「童工」及「申訴與補償系統」等社會面向仍是供應鏈風險指標的重要議題。儘管多數供應商標榜合規作業,但仍無法有效履行內部申訴機制,導致這些看不見的風險仍廣泛存在於供應鏈中。單在2024年,美國就發現4,000多名違法僱用童⼯,比2023年增加了30%以上;甚至在生產旺季時期,每周工作的時間可達60~80小時。各國應針對如外籍移工、童工、超時工作的員工等,實施有效的申訴機制及舉報管道,並提出降低風險的方案。
環境風險亦不容忽視 廢棄物管理與排放控制不善問題增加
隨著永續發展與淨零轉型進程加快,企業對供應商在能源使用、排放監控、廢水與有害物質處理的要求日益嚴格。然而卻有約60% 的採購市場顯示出高度或極高的環境相關違規風險,全球多數供應商在環境數據紀錄、排放稽核與改善計畫上(包括廢水處理、有害廢棄物處理,排放目標的建立與執行)仍有不足之處,顯示企業仍須加強環境管理以降低法遵風險。
供應商ESG數據資料不全與延遲回報 無法完善盡職調查
部分供應商無法於時間內提供完整ESG相關資料,面對不準確的數據,將導致企業可能無法執行完整盡職調查,無法回應監管單位的要求或利害關係人的期待,為其聲譽及財務表現帶來影響。
綜觀2025 年供應鏈 ESG 風險趨勢,該份報告顯示出「風險分布更廣、監管更嚴、透明度要求更高」的三大特徵。面對來自投資人、消費者與監管機關的多重壓力,企業已無法僅依賴傳統合約條款或單次稽核來證明其供應鏈的合規性。由於大多數採購區域仍存在勞工問題,且環境風險日益增加,企業需更積極建立持續監測、數據驗證與即時回報的管理架構,結合科技平台與風險地圖分析工具,制定區域別與產業別差異的供應商風險政策,主動地進行盡職調查,並與供應商建立長期、互信的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