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夏季達沃斯論壇

世界經濟論壇(WEF)在簡稱「夏季達沃斯」(Summer Davos)的「新領軍者年會」(Annual Meeting of the New Champions)上公布「2025年10大新興科技報告」。

其中在永續、低碳能源領域,一共有4種科技上榜,包括結構電池複合材料(Structural Battery Composites)、滲透壓發電系統(Osmotic Power Systems)、先進核技術(Advanced Nuclear Technologies)、綠色固氮(Green Nitrogen Fixation)。

能源科技跨大步,核能掀創新浪潮

今年是世界經濟論壇第13次發布新興科技報告,這次統計有250件有效提名,最後邀請專家根據社會性、技術性、環境、商業性、政策共5大標準進行評比,一共篩選出10種前瞻科技,預料能在未來3至5年內取得實際成果。

  • 結構電池複合材料(SBCs):報告提到SBCs結合材料科學與能源科技,實現能源材料供應鏈的多元化及去中心化,可能重塑全球經濟的依賴關係。具體來說,SBCs在交通運輸領域的貢獻最顯著,有效減輕車輛或飛機的重量,進而提升燃油效率、降低使用燃料產生的碳排。
  • 滲透壓發電系統(OPS):透過兩種不同含鹽濃度的水產生電位差發電,因此又被稱為鹽差能。儘管這項技術在1975年就被提出,但隨著薄膜性能提升,可望成為低碳且穩定的電力來源,有助於加快商業化發展。
  • 先進核技術(ANT):專家認為,核能領域正掀起新一輪技術創新浪潮,包括替代冷卻劑、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的發展,都使得核電成本下降、建造更加簡單。此外,被視為是終極潔淨能源的核融合技術有機會在接下來10至20年內接近成熟。
  • 綠色固氮(GNF):固氮作用是將大氣中的氮轉化為氨,而氨是生產肥料不可或缺的元素。報告指出,傳統固氮技術消耗大量電力,占全球能源消耗的2%,而新技術利用基改細菌及酵素固定氮,並使用太陽能或其他再生能源電力,有助於減輕對環境的影響。

跨領域結合突破瓶頸,報告提出4大趨勢

這次新興科技涵蓋生物學、人工智慧(AI)、能源系統、材料科學等領域。而其他6種先進技術包括人工基因活體療法(Engineered Living Therapeutics)、治療神經退化疾病的GLP-1類藥物(GLP-1s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自主生化感測(Autonomous Biochemical Sensing)、奈米酵素(Nanozymes)、協同感測(Collaborative Sensing)、生成式浮水印(Generative Watermarking)。

專家認為,突破性創新技術不是單一解決方案,而是跨領域的結合,例如合成生物學結合AI、生物技術融合數位技術等,而透過這次篩選出的新興技術,報告歸納出當前值得關注的4大議題:

  1. 網路世界的信任與安全
  2. 以健康為核心的新型生物科技
  3. 重塑產業永續發展
  4. 能源與材料的整合應用

為期3天的年會活動,以「新時代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 for a New Era)為主題,圍繞在解讀全球經濟、中國展望、巨變中的產業、投資人類與地球、新能源與材料。

【每月更新】中國、歐洲碳價趨勢與各國行情

碳價(carbon price)指的是為二氧化碳排放量設定一個價格,像是碳稅價格、碳費價格、碳配額價格等,代表碳排成本,各國政府會針對企業進行收費。碳價受國際政策、市場等因素影響波動,每月定期更新歐盟和中國的碳價走勢,助您快速掌握國際碳價動態。

歐盟最新碳價趨勢(2025/6/27更新)

2025年6月,歐盟排放配額(EUA)平均價格為每噸72.67歐元,較前一月上升了3.25%。綜觀6月份,EUA價格延續上個月的漲勢,並於月中一度上漲至每噸75歐元,為近3個月新高。

主要上漲動能源自於能源市場供應吃緊與天然氣價格反彈,提升了碳配額需求,加上歐盟委員會針對市場穩定儲備機制的討論,也加劇了此現象。此外,受歐洲工業活動回溫,市場對配額需求略有回升。然而隨著月末部分投資人獲利了結,加上歐盟夏季拍賣量即將提高,價格自高點回落,短期將進入盤整區間。

中國最新碳價趨勢(2025/6/27更新)

2025年6月,中國碳排放配額(CEA)平均價格為每噸人民幣71.04元,較前一月上漲了1.63%,結束了自年初起的下跌趨勢。綜觀6月份,CEA價格自月中起有明顯回升,並於月底升至每噸人民幣76.57元,為近兩個月新高。這波反彈與市場預期核查報告進度加快,以及擴大產業範圍的政策預期有關。

同時,近期主管機關釋出加強履約監管的訊號,強化市場對未來配額需求的預期。整體來說,CEA價格在連續數月下跌後出現反彈,預示政策面與市場信心同步改善。

環境部「冷卻行動示範運行補助計畫」

在極端天氣日益加劇下,環境部響應COP28「全球冷卻行動承諾」,宣布推出5,000萬元「冷卻行動示範運行補助計畫」,鼓勵醫院、學校、旅館與工廠等汰換空調設備、導入節能創新技術。計畫採競爭審查制,每案最高補助500萬元。

「冷卻行動示範運行補助計畫」是什麼?

這項計畫由環境部氣候變遷署主辦,運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5期特別預算5,000萬元,推動汰換高耗能空調設備、導入創新節能技術與智慧管理系統,藉此提升能源效率、降低用電與溫室氣體排放。

計畫定位為「示範應用」或「創新試驗」補助案,期望藉由成功案例帶動更多機關與單位響應,進一步落實永續冷卻行動,助力實現2050淨零排放目標。

補助項目有哪些?

申請計畫需具備設備汰換或改善、引用創新技術,或導入智慧化管理等節能減碳措施,方可提出申請,申請需至少涵蓋下列項目中2項(含)以上:

  1. 冰水主機(可搭配水泵、冷卻水塔)

  2. 儲冰系統(含儲冰槽)

  3. 空氣壓縮機

  4. 導入能源管理系統(EMS),包含排程、控制、遠端卸載功能

  5. 使用高溫暖化潛勢(GWP)冷媒替代品或相關技術

  6. 其他創新技術(含節能設備)

補助對象是誰?

計畫補助對象為依法設立登記之法人,具體包含:

  • 醫院

  • 學校

  • 旅館

  • 商業或辦公大樓

  • 機關(構)

  • 非屬碳費徵收對象之工廠

  • 農業相關設施

每個補助對象以申請一案為限,並須自行提出申請計畫書。

補助條件有哪些?

申請單位須符合以下條件:

  • 具減碳或節能效益:申請計畫需能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或具有抑低尖峰用電功能。

  • 未重複申請其他補助:同一項目未獲其他補助。

  • 後續追蹤與管理:補助計畫執行完畢後,需連續3年進行以下作業:

    • 進行組織溫室氣體盤查(需檢附盤查清冊,盤查範疇一、二,不需查驗)

    • 提出節能成效報告(包括每季用電分析、全年操作維護成本)

加分條件方面:

  • 計畫內容若搭配導入EMS者,將優先給予補助。

  • 申請單位若已完成組織溫室氣體盤查作業者(無須查驗),也將列入優先補助考量。

補助金額有多少?

每案最高可獲新台幣500萬元補助,每個補助對象以申請一案為限。

「冷卻行動示範運行補助計畫」全案預算為5,000萬元,計畫採競爭型審查制度,由氣候變遷署遴聘專家、學者與相關機關代表組成審查小組評選。

審查評分項目如下(每項占比20%):

  • 規劃完整性與示範推廣性

  • 技術創新性

  • 節能率、節能量、溫室氣體減量效益

  • 申請計畫後續維護運作之規劃

  • 申請計畫經費預估合理性

申請期間自即日起至2025年7月31日止。有意申請者可至氣候變遷署補助公告專區下載詳細計畫書及申請表格。

碳良知Carbon Conscience是什麼?

都市設計與大型開發案,在規劃階段就已決定碳排量。要模擬設計案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調整或改變設計決策,設計師可以在一開始就運用Carbon Conscience工具,計算各種碳排放情境。

聯合國統計,建築跟營建部門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38%,其中26%來自建材以及營造階段的碳排放。這些碳排放又可分為營運碳排(operational emission,即建築使用期間的碳排,如空調照明水電等)及隱含碳排(embodied emission,即興建過程、建材、運輸、廢棄的碳排)。

在過去的綠建築碳排計算中,建築的隱含碳排通常被忽視。

介入設計早期,掌握碳排影響的關鍵時刻

「作為空間規劃設計專業者,我們相對深刻、急切的危機意識閱讀每一份 IPCC 氣候變遷報告。我們清楚,從選用的建築與基礎設施材料開始,再包含施工過程,以及後續的營運維護,全球超過一半的碳排放來自於建成環境(2018 全球建築與建材碳排放報告,EIA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這是這個世代設計師們的挑戰,卻也是不可多得的機會。」

碳良知,一款專為空間規劃設計初期碳影響評估而設計的免費網頁應用程式,融合來自設計專業者、開源社群與學術界的使用回饋,是目前唯一一套適用各區域尺度、包含景觀與建築資料的全週期碳評估工具。

在絕大多數的都市設計案子與大尺度規劃設計中,規劃階段就已決定該專案將產生的碳排。因此,如果要模擬設計案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調整或改變設計決策,必須在設計早期就積極導入排碳計算的工具。

在該程式中,使用者能完整評估設計可能產生的隱含碳排與指認固碳潛力的工具,協助使用者進行不同設計模擬與方案比較。使用者透過簡易的繪圖介面,輸入土地使用類型與面積,選擇建材與植栽配置,系統便能估算每種設計配置下的隱含碳排放、碳儲存與碳封存量。

此外,工具以「每單位土地使用」為計算單位,讓設計師能夠精確比較不同規劃配置的碳影響,進行快速、直觀的設計調整。不管是校園、區域規劃等大範圍設計專案,還是基地小尺度的概念設計,「碳良知」都能填補過往碳排計算工具難以早期介入的缺口。

從材料到地景,建構可量化的減碳設計語言

減碳排放的實踐,離不開精準的材料與精確的系統記錄。

「碳良知」2.0,進一步建立148種常見景觀場景與建材組合資料庫,包含硬鋪面、立面材料、建築結構與形式等。設計師可依據場地實況輸入:「保留原有樹木或鋪面」、「拆除與再利用的比例」、「新增材料的類型與範圍」等資訊,模擬各方案下的碳排放差異。

舉例而言,設計師可以設定某區域為草坪、原生草原或濕地生態系統,選擇鋼筋混凝土或交錯層壓木(CLT)作為結構系統,再指定地上與地下樓層數,系統即能提供不同組合下的高低估算值,讓設計師在設計草圖階段就可掌握可能的碳影響。

這不僅建立了可視化的碳評估機制,也幫助設計師在空間語言轉化為實體建構前,就已擁有「碳良知」的設計意識。

設計師亦能透過設定「基準方案」,以比較功能進行方案調整與替代配置。例如:從混凝土人行道改為透水磚、從草坪轉為原生植物草原、增加樹蔭覆蓋率等設計提案,系統將即時反映各項選擇對碳排的具體影響,使永續設計決策得以在概念發想之初即被落實。

每一位地球公民都需要一個「碳良知」

對開發免費、開源碳良知的Sasaki公司而言,碳影響評估工具不只是一個工具,更是一份社會責任,一種轉化思維的設計方法論。它將碳排計算民主化、平民化,讓每位使用者—不論身處企業、機構或學界—都能於自己的專案中進行具意義的碳決策。

面對全球暖化,碳意識的建立,不該只是專家學者的語彙,而應是我們每一位地球公民的基本常識。唯有讓「碳良知」積極介入、成為空間規劃設計概念的一部分,我們才能真正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永續、健康、氣候正義的環境。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修正「再生能源憑證實施辦法」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日前修正「再生能源憑證實施辦法」 ,未來將可核發電量未滿1,000度憑證,最快明年1月上路。標檢局表示,由於並非所有企業都購買整數綠電,為滿足企業需求,將核發電量未滿1,000度的憑證,目前規劃將依各企業每月購買綠電度數核發憑證。

更彈性與精準的憑證,滿足企業再生能源揭露需求

企業為滿足品牌供應鏈綠電使用要求、以及申報環境部溫室氣體盤查或經濟部用電大戶義務,需要提供年度的購買的再生能源憑證,然而根據現有的規定,需滿1,000度綠電才會發一張再生能源憑證(T-REC),並登錄在憑證中心平台。

然而隨著企業需求增加,業者也期望增加核發彈性,經濟部標檢局指出,已有接收到部分業者回饋,指出在國外購買綠電時,國際憑證機構有核發未滿1,000度憑證,希望台灣能比照辦理。

考量到國際憑證機構已有核發未滿千度憑證的作法,加上法規遵循需要提供完整的綠電證明,而企業實際採購的綠電度數也未必為整數,標檢局表示,未來將改為每月依企業實際購電度數核發憑證,盼進一步提升憑證制度的精準性與彈性,有助企業更有效取得符合需求的綠電憑證。

屆時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的官網顯示也將改變,從過去的核發再生能源憑證「張數」改為「度數」。

T-REC可作為使用綠電的證明。(圖片來源: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

台灣的T-REC為電證合一制度,主要用於企業使用再生能源電力的證明。

標檢局建立分級制度,加速小容量綠電案場轉供

未來針對裝置容量未滿1MW(千瓩)的小型再生能源轉供發電設備,標檢局也設立分級管理加速行政流程。標檢局說明,申請人也需符合一定條件,發電設備查核報告可以先以經查驗機構核可,自行評估報告提出,但還是要在3個月到半年補發電設備查核報告。

標檢局指出,透過此制度可讓企業提早取得憑證,滿足部份企業使用需求,未來也將在「再生能源憑證申請及管理作業程序」中訂定相關細部規定。

為了讓企業方便採購綠電,近年來政府也逐步放寬再生能源交易,經濟部能源署2023年底開放自用發電設備綠電,可以售電給再生能源售電業,再由再生能源售電業轉供企業用戶,無售電業執照的第二、三型再生能源自用發電設備業者,不再需要經過繁瑣的「三轉一步驟」。

台灣再生能源憑證的核發數量呈現顯著增長,根據標準局統計,自2017年5月發出第一張憑證以來,在2024年6月核發憑證突破500萬張,如今再生能源發放憑證已經高達863萬張,成交張數達到787萬張。

同時經濟部2023年推出的「中小企業綠電平價專案」首座光電案場在今年上半年併網,台電RE30低碳綠電也在本月上架,不過無論是台電RE30還是中小企業綠電平價專案,都是大於1MW案場,標檢局指出,上述兩個綠電商品不受修正「再生能源憑證實施辦法」影響。

世銀2025碳定價報告

碳定價已經成為全球熱門的碳管理工具,根據世界銀行日前發布的「2025年碳定價現況與趨勢」報告(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25),全球有80種碳稅與碳排放交易制度,涵蓋28%溫室氣體排放量,更在2024年為公共財政帶來超過1,000億美元資金。

80種碳稅與排放交易制度(ETS)運行

2005年全球碳定價工具不到10種,但世界銀行最新碳定價趨勢報告指出,截至2025年初,全球有超過80個實施中的碳定價制度,較前一年增加5個,包括43種碳稅與37種碳排放交易系統(ETS),顯示全球碳市場正不斷壯大。

各國政府面臨龐大的財政壓力,伴隨經濟成長放緩與貿易金融市場波動。在公共財政受衝擊的背景下,碳定價提供了一個強而有力的財務工具,在時局動盪時期仍有可調動的資金,還可確保能夠帶來實質減碳與環境效益。

報告指出,2024年,世界各國政府透過碳稅和ETS徵收約1,030億美元的資金,是2013年的3倍之多,但較2023年碳定價收入1,040億美元略減,主要是歐盟、英國等大型碳排放交易體系價格較低的緣故。

根據報告,目前占全球GDP約3分之2的地區已經實施碳定價政策,覆蓋28%溫室氣體排放量,包括電力和工業部門約50%的排放。其中2024年各國為追求更靈活與市場化的工具,新增碳定價政策多以ETS為主,允許企業買賣碳排放額度,透過強烈的價格訊號引導產業調整減碳路徑。

碳權價格略有下降,自然碳移除價格較高

碳市場分為「強制性」與「自願性」,碳排放交易制度、碳稅、碳費等為政府依照減碳目標,對企業排放量進行管制,或是將碳排放貼上價格標籤,自願性市場則被認為是強制性市場的補充機制,企業可透過執行減碳來轉換成碳權。

報告指出,由於碳稅、國際規範等合規市場需求增加,全球碳權註銷(Retirement)使用量也水漲船高,2024年碳權註銷量與2023年相比增加近3倍。其中民營企業部門是碳權主要推動力,將私人資本引導到各種不同的減碳或是永續發展目標(SDGs)專案。

然而,報告也發現自願性市場碳權買家幾乎沒有成長,碳權供應持續超過需求,2024年未註銷的碳權接近10億噸,這些碳權大多都是2022年以前發行,主要來自林業、土地利用或再生能源專案,報告指出,現在自願性碳權買家多傾向買攸關民生健康與環境保育的「爐灶碳權」或是「以自然為本碳權」。

大部分的碳權價格也持續下降(見下圖),僅有自然碳移除碳權價格較高,每噸價格來到15.5美元,遠期價格更超過20美元,顯示市場前景備受看好。

2022~2025年初碳權價格趨勢。 (圖片來源:2025年碳定價現況與趨勢)

區域合作成趨勢,碳市場互相合作效率更高

報告也發現重要的市場趨勢「區域合作」。例如歐盟正在推進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預計在2027年正式課徵碳關稅;美國的碳市場以州級別為主,包括加州總量控制與交易計畫(CCTP)、區域溫室氣體倡議RGGI等,但目前各州也在研擬互相連通的碳市場。

報告指出,全球正轉向連通的碳定價體系,從長遠來看,將能促進規模更大的氣候工作並提高效率。世界銀行指出,自2003年開始追蹤碳市場趨勢以來,全球碳市場快速成長,溫室氣體排放量覆蓋範圍從12%擴大到28%,平均碳價幾乎翻倍成長,也讓全球碳收入增加2倍。

碳定價仍是應對氣候變遷、永續發展以及推動投資的有力工具,同時,政府如何使用碳資金也會影響民眾支持度與氣候調適作為。

碳定價趨勢報告也引述法國氣候經濟機構(I4CE)資料,2024年約有56%的碳收入指定用於環境、氣候和發展專案,資金流向綠色基礎設施、潔淨技術和氣候調適等領域,25%用於社會和經濟支持,其餘19%進入了一般政府預算,碳定價如何使用將影響大眾的支持。

中小企業如何累積「碳實力」

許多企業剛踏進減碳領域的第一步就亂了陣腳。為什麼?因為從紙上到落地,存在許多被低估的挑戰。

挑戰一:數據不足的盤查困境

碳盤查,往往是碳中和的第一步,卻也是許多企業「第一個跌倒的地方」。

不論是組織層級還是產品碳足跡的盤查,企業最常面臨的困難就是數據缺口。許多企業發現,光是要查清楚一項原料的碳排放數據,就得在供應鏈間來回詢問、甚至根本找不到可用的資料。特別是台灣本地產業,區域性碳排放基礎資料仍不完善,導致即便企業想查,也難以下手。

畢竟碳盤查並非一次性功夫,而是需要每年持續更新與審視的長期工程。面對資料不足的現況,建議企業可先從可得的內部數據著手,建立資料庫,並逐年逐步建立與供應商的溝通模式,避免「完美主義」讓專案無法啟動。

若是第一次嘗試盤查產品碳足跡,面臨嚴重數據缺口,建議尋求專業顧問進廠輔導,協助簡化框架、引入外部數據資源,並打造適合企業盤查的標準流程,讓盤查融入企業日常活動。

挑戰二:減碳不是「說做就做」,現實資源仍是門檻

碳中和不是只要「有心」就能完成的事,它是一連串高度制度化的流程,動輒需面對國際標準與第三方查證需求。從組織層級的ISO 14064-1、產品碳足跡ISO 14067,到近期備受關注的碳中和標準ISO 14068-1,每項規範都是道關卡。

除了查證成本,實際推動碳中和所需的盤查、減碳專案執行、人力配置與碳權採購,也都意味企業要投入一整套的資源與預算。然而,當台灣碳市場資訊尚未明確、法規政策尚未完全定型的狀況下,多數企業心中都會浮現現實的疑問:「我現在砸錢做,未來真的能換回什麼報酬嗎?」

基於理性思考,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有這樣的遲疑是很正常的。也正因如此,企業更需要在初期就有明確的資源配置策略及目標,並尋求專業協力,按階段將減碳行動切割為可管理、可累積的步驟,而非強求一次到位,才能避免一次投入過深產生的巨大壓力。

挑戰三:不談碳權,就談不了碳中和

碳中和的推動過程中,碳權往往是具爭議卻又無法忽視的一塊拼圖。近年來,從媒體報導的碳權犯罪事件,到社群平台對漂綠現象的渲染,讓許多人對碳權產生不信任,甚至將購買碳權視為企業的「贖罪券」。

對企業而言,真正負責任的作法不是「不使用碳權」,而是支持高品質、符合誠信的碳權。企業可主動制定符合自身公司文化與ESG目標的碳權採購原則,並透明公開使用說明與減碳進度,以誠實贏得市場與利害關係人的信任。

挑戰四:缺乏明確政策信號,企業站在霧中等指引

「成本不是最難的事,搞不懂方向才讓人停下來。」這句話,道出多數企業在推動碳中和時最大的焦慮。看不清前方的路,使人不敢邁出前進的步伐。

目前台灣在碳市場的政策輪廓仍不清晰。政府雖然不斷釋出淨零轉型的方向、母法及子法草案,但在碳費開徵、自主減量、碳權交易、總量管制等關鍵議題上,政策時程與技術細節都很匆忙或是始終不明確。企業自然難以判斷該如何提前布局,也不清楚當下投資減碳行動是否真的能獲得未來降低政策風險的對等回報。

建議中小企業不必一次到位,但必須現在開始。可以先從內部開始,建立初步的永續關注窗口,並定期關注氣候與碳政策動向,了解國家淨零發展策略。

累積「碳實力」的關鍵,不在於一次達標,而在於是否可以持續追蹤變化、做出迅即調整。

中小企業在資訊較弱勢的條件下,更需要提前觀察、分階段準備,或者聘請外部顧問團隊,才能在政策落地時不至於措手不及。

ESG與碳中和,可以提升企業產品競爭力

麥肯錫2023年研究,有超過六成消費者願意為標榜永續的產品支付更高價格;而附上永續標籤的產品,在過去五年內銷售成長率更是其他產品的 1.7 倍。當產品之間的品質與功能差異越來越小,ESG及碳中和就成了企業拉開距離的新戰場。積極投入碳中和、主動提升供應鏈透明度,不只是順應趨勢,更是為品牌貼上未來競爭力的新標籤。減碳,從來都是最被低估的行銷投資。

高雄通過首筆「城市碳預算」

高雄擁有大量鋼鐵石化、水泥等高碳排產業,在淨零轉型路徑上格外積極。高雄市議會三讀通過「高雄市碳預算(2025年~2026年)」,透過兩年一期碳預算,為城市訂定溫室氣體排放上限,創下全國地方政府首例。

納入57項配套措施,市府估2年將減383萬噸碳

高雄市環保局表示,高雄市政府在2024年6月公布「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其中第4條參考英國制度,要求市府以兩年為一期訂定管制目標,推動減碳行動方案,提出碳預算。

碳預算是指一個地區、國家或組織在特定時間內允許排放的二氧化碳(CO2)總量的限制。此概念源於應對氣候變化的需求,旨在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以達到減少全球暖化的目標。

以2025、2026年為第一期碳預算年度,盤點未來可能的環評增量,例如橋科、楠梓產業園區等,總計20案,以及人口增減,推估未來2年全市溫室氣體排放將上升242萬噸。

除了增量外,此份碳預算也納入16項量化、57項配套減碳措施,包含產業自主減碳目標、能源轉型電力排碳係數降低、廢棄物再利用、公部門節電計畫、運具電動化、提升污水下水道普及率等,涵蓋6大部門,預估未來2年將減量383萬噸

碳預算有助淨零,訂上限實現中長期減碳

2023年高雄市淨排放量4,952萬噸,比2022年再減少283萬噸。

其中高雄市議會在2023年6月三讀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是《氣候變遷因應法》公布以來全台第一個施行的地方淨零條例,目標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減量30%到4,630萬噸,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以強化政府治理、輔導產業調適、市民生活參與、落實公正轉型為4大核心。

碳預算以2022年城市排放量5,235萬噸為基礎,納入未來增量、減量措施後,設定2025至2026年碳預算為5,093萬噸,約較基準年2005年減量23%。

制定過程中,歷經專家學者、產業、公民團體等超過10場次會議,並經過「高雄市政府永續發展暨氣候變遷因應推動會」審議後送議會,也提出包含監督機制、碳權計畫、產業輔導措施等,做為下一期碳預算制定參考。

碳預算並非實際金錢,也非強制性手段,而是高雄每2年的溫室氣體排量上限,是城市預估未來排放量、達成中長期減碳目標的政策工具。

Circle Economy《 2025 年循環缺口報告》

地球資源有限,但知道嗎,人類每年地底開採超過千億噸物質,回收再利用卻僅 6.9%。這不是應該有的環保進步,而是悄然逼近的資源危機。人類必須從根本翻轉現在經濟模式,才能避免災難降臨。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並非只是「做好垃圾分類」,而是從資源開採、生產製造、消費使用到回收再利用的系統性重構。減少資源開採與浪費、延長產品壽命,目標是達成「廢棄物就是新資源」的封閉系統,取代傳統「挖→用→丟」線性經濟模式,降低資源消耗與環境負擔。

國際永續組織 Circle Economy《 2025 年循環缺口報告》(Circularity Gap Report 2025)說,雖然資源回收總量小幅提升,但全球經濟整體「循環性」卻從 2018 年 7.2% 滑落至 2021 年 6.9%

「回收」卻不一定環保?過度依賴初級材料是主因

看似環保,但事實不然。癥結在人類太依賴初級材料,這類初次從自然界開採的原料,如礦石、原油、砂石與木材,大量投入商品製造、建築與能源生產。根據《循環缺口報告》,2021 年這類材料使用達 192 億噸,遠超過回收材料的成長速度。

這些資源大多走上傳統線性經濟路徑,用一次即廢,變成難以處理的垃圾,如電子廢棄物、複合包裝或有毒工業廢料。

儘管全球約 82% 廢棄物收集,實際再利用率卻僅 27%,大多仍焚化或掩埋。

循環經濟如何逆轉勝?

報告最後提出五大方向,為全球循環轉型的指南:1. 節制消費、延長產品壽命降低地球資源耗用;2. 永續使用生物質;3. 設計可回收、可再利用的基礎設施與建材;4. 淘汰化石燃料,加速綠能轉型;5. 從源頭減廢,推動完善的產品回收體系。

資源耗竭與氣候危機交織的今天,循環經濟已是攸關生存的關鍵。大家,準備好迎接循環轉型的時代了嗎?

 

 

「表前、表後儲能」差異

在釐清何謂表前、表後儲能之前,要先弄清楚,到底什麼是「儲能」?所謂「儲能」,顧名思義就是「儲存能量」,也就是把沒用到的電能先儲存起來,等到需要時再取用的便捷技術。

什麼是「表前儲能」?

目前「表前儲能」,也就是將儲能設備安裝在用戶電表之前,直接與電力公司電網連接的儲能方式,從案場設計、建置、運轉、消防、電氣安全都已有明確規範。吳志偉指出,這是目前儲能案場數量大爆發的原因,未來還將計劃把太陽能發電與儲能結合。

「表前儲能」面臨什麼問題?

然而,要把太陽能發電與儲能結合,目前仍有兩大挑戰。首先,相關單位對儲能系統管理方式與太陽能板不同,導致尋找合適的設置地點十分困難。

其次,由於太陽能發電結合儲能採取「競標制」,業者會根據太陽能板設置量、投資回報率(ROI)決定是否投入,是「表前儲能」遇到太陽能發電的第二個挑戰。

Q4:什麼是「表後儲能」?有哪些特點?

為使儲能更貼近用戶本身需求運作,目前經濟部正推動「表後儲能」,亦即透過在用戶端裝設儲能系統,優化能源使用、降低電費,並提升電力系統的穩定性與可靠性,甚至還可以配合碳中和目標,參與電力交易平台,賺取收入。

表後儲能的第一個特色是容量小且分散。表前儲能就像是「一大塊集中式」的儲能系統,但表後儲能則是在工廠、住宅端,數量眾多且分散。

第二個特色則是靠近用戶端。正因為表後儲能靠近用戶端,主要目標是解決用戶問題,但這也帶來一個挑戰:當用戶自身需求與電力公司調度需求衝突時,到底要優先服務誰?

第三個特色則是以「需量反應」方式參與電力交易,也就是透過誘因或價格機制,促使用戶在特定時段減少用電,或調整用電習慣,以達到電力供需平衡的策略。

Q5:「表後儲能」有哪些工業應用?產生哪些效益?

陳貽評指出,表後儲能最基礎的應用,就是進行契約容量管理,參與尖峰、離峰電價套利,還可參與需量反應等負載管理措施。

表後儲能未來發展的目標,則是節省電費、創造額外收益,符合政府要求的節電率,並在廠區內實現能源優化和用電韌性,都是可能逐步實現的前景。

Q7:「表後儲能」在推動過程中,遇到哪些難題?

然而,經濟部在推動表後儲能時,發現三大問題。首先是成本效益問題。目前儲能系統,特別是鋰電池的價格仍是挑戰,即便工廠用電的零售電價約每度4元,有些電價方案存在價差,但整體效益對一般工廠而言,誘因仍不夠大。

其次是安全疑慮。目前經濟部正和內政部消防署協商,溝通安全距離等問題,一旦不幸發生火災,對鄰近地區產生的衝擊也能降到最低。

再者是空間限制。台灣廠房空間往往相當狹小,業者很難再找到合適的空間設置儲能設備。

另外,用戶端也面臨兩大挑戰。首先是保險問題。表後儲能對保險業者而言,仍是相對陌生的領域,承保相對困難。

同時,「認知落差」也時常發生。有些業者希望儲能設備具有不斷電功能,但購買的設備卻沒有,就造成認知落差。

有業者把表後儲能當成柴油發電機的備用電源,這樣做雖然有助減少碳排,但若遇到電力中斷,柴油發電機啟動仍需要十幾秒,如果表後儲能系統純粹只是備用,沒有不斷電功能,在切換期間就有停電風險。

因此,如果希望表後儲能具備不斷電功能,就需要考量條件相當的選型、系統架構設計,必須花時間和表後儲能系統公司進行討論。

Q8:政府針對「表後儲能」難題,提出哪些對策?

為了解決這三大問題,經濟部目前也採取四大措施。第一個是經濟補助。考量到表後儲能投資回報率恐怕不高,政府將提供業者一定的經費補助。

第二是消防規範協商。經濟部目前正和內政部消防署討論,針對工廠儲能設備研擬更實際、彈性的安全規範,原因是工廠的空間限制無法如表前儲能一樣,把各設備間的安全距離拉到1.5公尺以上。

第三是儲能規模下修。過去經濟部主要討論的是百萬瓦(Mega)的儲能系統,但現在考慮把規模下修到數百、千瓦(Kilo),甚至更小,原因在於電動車普及後,大賣場、商場的供電需求可能無法完全有傳統電網滿足,必須設置表後儲能設備。

第四是法規彈性化。《電業法》中有「自用發電設備聯合設置」的概念。未來若各方達成共識,即便儲能設備設在不同地點,只要透過業者自身的專用線路,也能把電力送回廠區使用。

這對廠房過於侷促的業者而言,可能是一大福音。過去大家總覺得儲能一定要設在工廠廠區內空地,但有些工廠空間太滿,就把腦筋動到屋頂上。但他強調,不建議在過高的屋頂設置儲能裝置,即便消防單位允許,但若不幸發生事故,消防人員可能難以救援,而且現行滅火方式主要是緊急降溫,在高處會面臨挑戰。

因此,經濟部仍建議業者儘量把儲能設備設置在平面上,搭配《電業法》在法規上的彈性,幾家工廠可以共同找一塊地,把設備建置好後,再把電力拉回各自工廠使用。

圖/經濟部建議將儲能系統設置在平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