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發布「2025企業永續揭露準備度調查」

「產業減碳」是台灣淨零轉型成功的關鍵要點,但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最新的「2025企業永續揭露準備度調查」發現,企業在溫室氣體揭露面與淨零目標已出現停滯,供應鏈碳盤查跟減量目標甚至出現退步,僅有一成企業曾與金融機構進行氣候相關議合,顯示仍需要強化減碳、永續金融的政策誘因。

企業減碳目標缺乏誘因,中小企業減碳力道不高

台大風險中心此次調查在2025年3至4月間進行,對象為台灣年營收1億元以上企業,並針對產業依比例分層隨機抽樣906家。

調查結果發現,雖然進行氣候揭露的企業比例逐年成長,但是由於碳定價跟用電大戶條款政策過於寬鬆,企業對綠色貸款需求偏低,6成企業不清楚或不需要氣候相關金融商品,也導致有進行氣候揭露的企業評估中長期風險比例降低,執行量化財務衝擊的比例也沒有成長。

目前企業減碳的動能包括國際供應鏈要求與用電大戶、碳定價政策法規,但是調查發現氣候政策與法規缺乏明確目標,永續金融方面也未見氣候議合、氣候資訊與綠色貸款成長,需要更大的減碳誘因。

台灣中小企業已經在2023年突破167.4萬家,占全體企業98%以上,中小企業的減碳動能則主要來自於供應鏈與客戶。觀察到企業挑戰,表示分別是不懂、不會、沒資源,從不知如何計算碳盤查、溫室氣體排放計算到該怎麼轉型。

根據企業ESG問卷調查,有53%企業至少執行一項永續計畫,47%尚未有任何永續計畫,其中沒有執行的74%為中小企業。,目前有餘力製作永續報告書都是大企業,中小企業在永續發展跟淨零轉型需要花更多的成本跟資源,需要透過供應鏈與善用產官學資源,一同推動。

淨零轉型說得容易,但執行面有許多技術性的問題,包括有些企業有意願但不知道如何著手、不確定是否符合國際標準,為此卓洋永續提供產業界低碳轉型服務及標準、認證,藉由明確跟一致的架構來強化淨零轉型效益。

企業商務旅行也能減碳

出差搭飛機也要減碳!華航宣布與台積電合作,推動「企業商務旅行 SAF 減碳計畫」,為國內第一個航空公司結合企業差旅,使用台灣自產永續航空燃油(SAF)並運用碳抵換機制,共同推動低碳航空,預估全年台積電員工差旅可減少逾千噸碳排。

永續航空燃料(SAF)是什麼?

「永續航空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SAF)」已成為減少航空旅運碳足跡的最佳利器。這是因為航空業約占全球碳排的2%至3%,相較於陸上交通運輸更不易實現脫碳。

而以餐飲油鍋廢油、木屑等農林殘留物等可再生資源製成的永續航空燃料,與化石燃料相比,可減少80%的碳排,也能與傳統化石燃料混用,被視為航空業邁向淨零減碳的關鍵技術。

依照國際民航組織ICAO推動「國際航空業碳抵換及減量計畫(CORSIA)」期程,第一階段(2024年-2026年)國際航空年總碳排放量須維持在2019年排放量的85%,若航空公司超過減碳目標,就有碳抵換需求,未來須透過購買碳權或添加SAF來抵換。

 

台灣版OECM「其他有效以區域為基礎的保育措施」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公布台灣版其他有效區域保育措施(OECMs)認證方案,符合復育瀕危動植物等七大生物多樣性價值可提出申請。場域可申請保育共生地認證,以資助、技術或其他方式支持認證場域經營管理則可獲頒OECM支持證明,即日起開放申請,首波申請至2025年8月15日止。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要求各國2030年須有30%國土面積受到有效庇護的目標,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宣布「保育共生地認證方案」正式上路,呼應生物多樣性公約昆明/蒙特婁框架提出的OECMs(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其他有效的區域保育措施),將廣邀里山社區、企業、民間團體及機關學校公私協力,打造無保護區之名但具保育之實的生物多樣性場域空間,達成30%陸域獲有效保育的目標。

 

七大生物多樣性價值。

台版OECM可中途調整,土地使用不會被綁住

如果不依法劃設,要如何界定具有保育價值?林華慶說,只要確保生物多樣性資源可以長期、永續獲得維護,以及在地相關價值、文化等可以被保存,就是保育共生地。他強調,保育共生地是人與自然共生的場域,不是排除人的區域。也因此,申請了OECM的場域也不會因此就被綁住,還是可以改作其他用途,中途可以調整。

有非常多企業期待藉由OECM實踐ESG,這對企業是非常好的路徑。過去兩、三年,已經有企業詢問說,他們有自有土地,不會開發工廠,不會作其他目的開發,要如何營造生物多樣性資源?他相信,企業會是OECM很大的潛在參與者,其他就是農村部落、山村,企業一旦參與經營出現更多物種,對自然正成長就會更了解、內化,

如何參與保育共生地。

凡國、公、私土地所有人、經營人或使用人,只要其經營場域具重要生物多樣性價值或具有營造潛力者,均可提出申請。關注ESG實踐的企業,如透過經費、技術或其他具體方式支持,也可獲得保育共生地支持證書。

2025夏季電費開跑!

全台電價6月1日起採用夏季電費!2025用電一度如何計算,怎麼查詢自己電費?有最新電價單資訊嗎?若發現自己用電不低,該用時間電價或累進電價?

許多民眾看錯電費單,一般住宅用戶收到的電費帳單都是2個月為一期,電費金額要除以二才是每月電費,適用的電價級距也是兩個月用電加總來計算。且國內住宅電價主要為累進計費制,每一級距有其固定電價,只有超出該級距的用電量,才會按照更高的級距收費。

如下圖示,當你拿到電費單,可見到左下角紅色箭頭標示處有一個計費期間欄位,寫著本次抄表期間,也就是這一期電費計算期間,都是以兩個月為一期。也因此,該電費單為615元,要除以二,才是本期的單月電費;電費度數也是321度除以二,單月度數約為161。由於該用戶是以累進電價來計算,若以4月調漲後的級距來看,並未超過330度,因此僅需以120度,以及330度以下的兩個電費級距來計費即可。

2025/2024最新住宅電價各級調漲百分比一覽

用電度數分段 調漲百分比
330度以下(含120度,以及120至330度兩個級距) 3%
331~700度 5%
701~1000度 7%
超過1000度 10%

夏季電費計算區間

你家的夏季電費是計算哪個時間區間的用電量呢?據台電資料是從6月1日開始,10月1日結束。在此日期區間前後,則是以非夏季的價格來計算。

夏季一度電變多少?

依照2024年調漲後的計算標準,台灣大多數住宅用戶,每一度電電價相較非夏季月份會增加多少呢?《遠見》特此彙整2025最新夏季與非夏季價格數據,整理出如下每一度電費用的比較表:

住宅用電(累進電價)夏季與非夏季各區間一覽

每月用電度數分段 夏季每月每度價格 (元) 非夏季每月每度價格 (元)
120 度以下 1.68 1.68
121~330 度 2.45 2.16
331~500 度 3.70 3.03
501~700 度 5.04 4.14
701~1000 度 6.24 5.07
1001 度以上 8.46 6.63

夏季非高峰時段,調配用電

首先,應關注電價的高峰與非高峰時段。台灣電力公司實施了分時電價政策,高峰時段的電價較高,而非高峰時段則相對便宜。夏季的高峰時段定於6月至9月,每天的上午10時至下午1時,以及晚上7時至晚上10時。避開這些時段使用大功率電器,可有效降低電費。

高耗電家電儘量節能

建議從住宅中耗電量較大的電器與設備開始調整,以迅速達到節能效果。以下是10種高耗電家電,如果先從這些下手改換節能標章第一的新產品,或者減少使用,就能有效節電:

家電類別 使用時長 每月或每小時耗電量(度電)
空調冷氣機 每天6小時 每月約90~135度
雙門電冰箱 持續運作 每月約60~80度
電熱水器 1小時 0.8~2.5度
乾衣機 1小時 約1度~3.5度
電視(32吋) 持續運作 每月約50~60度
除濕機 每天1小時 約0.2~0.3度(每小時)
桌上型電腦 1小時 約0.05度~0.11度
電鍋(10人份) 1小時 烹飪最高0.7度,保溫0.0925度
電磁爐 1小時 1度
抽油煙機 1小時 0.4度

 

 

【每月更新】中國、歐洲碳價趨勢與各國行情

碳價(carbon price)指的是為二氧化碳排放量設定一個價格,像是碳稅價格、碳費價格、碳配額價格等,代表碳排成本,各國政府會針對企業進行收費。碳價受國際政策、市場等因素影響波動,每月定期更新歐盟和中國的碳價走勢,助您快速掌握國際碳價動態。

歐盟最新碳價趨勢(2025/6/2更新)

2025年5月,歐盟排放配額(EUA)平均價格為每噸70.38歐元,較前一月上升了9.26%。綜觀5月份,在連續3個月的下跌後,歐盟碳價初見上漲走勢,並於月中觸及每噸72.58歐元。

此波反彈主要受到天然氣價格回升的帶動,提升了碳配額需求。此外,部分歐洲地區暖春乾燥季,間接推升火力發電占比導致碳排需求增加。儘管美國延後對歐盟關稅的決策降低了短期貿易風險,但這對EUA價格的直接影響相對有限。放眼6月,隨著夏季能源需求增加,價格可能維持在每噸70歐元以上,但仍需留意供應增加所帶來的下行壓力。

中國最新碳價趨勢(2025/6/2更新)

2025年5月,中國碳排放配額(CEA)平均價格為每噸人民幣70.08元,較前一月大幅下滑了13.09%。綜觀5月份,中國碳價持續創新低,至月底時已跌破每噸人民幣70元大關。

這波跌勢主要受到市場供需失衡影響,新能源裝機容量快速增長,導致碳配額供過於求。同時,非履約期內企業減少交易意願,市場活躍度明顯下降,本月份共有14個交易日掛零,反映出市場信心不足。若無政策干預或市場結構性調整,短期內CEA價格可能持續承壓。

 

全球科學家示警,未來五年氣溫炙熱難耐

夏天還沒到,全台就出現 36°C 以上高溫,不只熱,而且愈來愈潮濕,體感溫度更難受。全球 15 個氣象機構數據皆指向不妙的未來,未來幾年地球將經歷更高溫度,面臨更致命、更炎熱和更令人不適的極端天氣。

 

世界氣象組織 (WMO) 最新中期全球氣候更新強調,除非人們停止燃燒石油、天然氣、煤炭和樹木,否則人類健康、國家經濟和自然景觀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威脅。

最新更新的數據由來自 15 個不同機構提供的 220 個模型彙編而成,其中包括英國氣象局、巴塞隆納超級計算中心、加拿大氣候建模與分析中心和德國氣象局,提供短期與中期氣候預測,全都指向一個不妙的未來。

五年內將再創高溫紀錄

報告指出,未來五年內某一年,全球氣溫比工業化前上升超過 1.5℃ 的可能性為 80%2020 年當時預測才 40% 機率。高達八成可能性,至少有一年的氣溫將高於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目前最熱紀錄是 2024 年,而五年內平均氣溫超過 1.5℃ 的可能性為七成。

報告估計 2025~2029 年期間,全球每年平均近地表溫度將比工業化前平均溫度高出 1.2°C~1.9℃。這五年內某一年均溫超過 2℃ 的機率也不為零,雖然機率只有 1%,科學家稱這是「令人震驚」的發現,且隨著氣候變暖,這一機率將會增加。

這可能只是保守估計。十年前,同樣的團隊認為,未來某一年氣溫超過 1.5℃ 這一關鍵閾值的可能性也同樣只有 1%,結果去年這一幕就真的發生了,去年是 175 年來觀測紀錄中最熱的一年。

科學家警告,未來五年升溫 1.5℃ 以上,將使更多人面臨嚴重熱浪的風險,除非人們能夠保護自己免受高溫影響,否則將帶來更多死亡和嚴重的健康影響。

升溫失控災難連環來襲

此外,隨著氣溫升高導致地表乾燥,預計會發生更多嚴重的野火。北極暖化速度將比世界其他地區快 3.5 倍,部分原因是海冰正在融化,雪將直接落入海洋,缺少將太陽光反射回太空的機會,將加速冰層融化與海平面上升。

科學家表示,全球氣溫上升就像搭乘自動扶梯一樣,暫時和自然的聖嬰現象天氣週期,就像自動扶梯上突然加速之後就會下降到正常速度,但他們觀察發現,近年每次聖嬰現象走了,地球溫度也不會下降太多,甚至不會下降。地球溫度持續上升,人類的經濟、日常生活、生態系統和地球將受到越來越大的負面影響。

2℃ 升溫是 2015 年《巴黎協定》設定的第二個閾值,過往被認為不太可能突破,現在可能性將愈來愈高。世界氣象組織科學家表示,「這不是任何人想看到的,但這就是科學告訴我們的」。

B型企業認證改革聚焦七大永續實踐

由非營利組織B型實驗室(B Lab)制定並驗證的 B型企業認證,旨在評估企業內部的公司治理、員工照顧、環境友善、社區照顧和客戶影響力等五大面向,至今已超過9千家企業通過B型企業認證。然而隨著獲得認證企業數量增加,外界對「漂綠」與認證門檻過低的質疑聲量日增。B Lab參考國際永續揭露框架如與評比標準,於2025年4月正式公布新一代B型企業認證標準,以回應全球對企業責任與透明度的期待。

新版標準取消以往的「累積積分制」,改以全面滿足七項關鍵影響主題標準文認證前題,強制企業全面管理其影響,同時提升揭露透明度。企業必須在每項主題達到明確要求,確保不再以單一強項取代其他不足,七項關鍵影響主題包括:

1.     目的與利害關係人治理

依據目的採取明確行動,並將利害關係人治理納入決策流程中,同時建立監督機制,以持續追蹤企業在社會和環境績效。

2.     氣候行動

制定具體行動計畫,以支持全球暖化控制在 1.5°C 以內。對於大型企業,還須涵蓋溫室氣體排放資料,並訂立經驗證的科學基礎減碳目標。

3.     人權

了解自身營運與價值鏈中可能涉及的負面人權衝擊,並積極採取預防與減緩措施。

4.     公平工作

提供高品質工作與健康職場文化,推動公平薪資制度,並將員工回饋意見納入決策中。

5.     環境管理和循環

系統性評估企業營運與價值鏈中的環境衝擊,並採取具實質成效的行動。

6.     公正、平等、多元和共榮

建立包容、多元共榮的職場環境,並對外部社區做出促進社會公正與平等的貢獻。

7.     政府事務和集體行動

積極參與政策倡導,共同推動制度性改變,建立積極正向社會和環境成果。針對大型企業,還須公開揭露其稅務國別報告,以強化財務透明度。

大型企業額外標準

針對員工人數超過1,000人或年營收超過 3.5 億美元的大型企業,新版標準制定額外認證標準,企業須公開具有時限的管理計畫,追蹤供應鏈原物料對環境和人權的衝擊、揭露性別薪資差距數據、將環境和社會績效目標納入高階主管獎酬機制中。

強化問責並承諾持續精進

為防止「一次性合格」後停滯不前的情況,新標準要求通過認證的企業在認證期間定期更新其永續績效表現,並經由第三方驗證。

隨著氣候危機和社會不平等現象加劇,B型企業認證提高核可標準,並參酌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GRI)、企業永續報告指令(CSRD)、聯合國企業與人權指導原則(UNGPs)、聯合國全球盟約(UNGC)、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SBTi) 等國際標準與倡議,確保與全球永續揭露趨勢接軌,提供負責任企業永續依循藍圖。

台電RE30低碳電力6/1開賣!

為協助外銷企業達成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台電宣布混合30%綠電的「RE30」低碳電力產品將於6月1日正式販售,為鼓勵企業及早申購,今年年底前轉供的綠電可享早鳥優惠價每度6.1元。

RE30首批釋出16.6億度,最快7月轉供

RE30為混合30%綠電的低碳電力產品。台電解釋,該商品預計釋出台電自建案場5億度綠電,並搭配市電共計約16.6億度,將於6月1日起至12月31日販售,預計7月1日起陸續轉供,欲購買者可向台電各區處申購。

鎖定高壓綠電轉供戶,購買門檻100萬度起跳

台電表示,RE30電力商品銷售對象適用於高壓以上且已向民間購買綠電的現行轉供用戶,企業單一電號購買量上限為1億度(含3,000萬度綠電),下限為100萬度(含30萬度綠電),轉供期間則固定為一年。用戶可在100萬度至1億度的範圍內,以10萬度為單位申購,並在申請完成後的次月1日起轉供12個月。

鼓勵企業及早申購,RE30祭早鳥價6.1元

企業最關注的價格,台電參考綠電市場價格及小額綠電去年平均成交價格,RE30綠電部分定價為每度6.3元(不含營業稅及轉供費)。為鼓勵企業響應減碳及早申購,今(2025)年底前轉供的綠電可享早鳥優惠價每度6.1元,明(2026)年1月1日起恢復為原價每度6.3元。

舉例來說,企業在今年購買了100萬度RE30,其中30萬度綠電每度收6.1元,另外70萬度電則按一般市電價格計算。

買RE30可獲得綠電憑證,降低企業碳排

台電表示,RE30以補充企業綠電需求為目標,實務上以用戶每月用電來計算,將優先轉供民間綠電,剩餘未達到用電量30%才由RE30商品補足。

舉例來說,當用戶一個月用電10萬度並透過民間轉供1萬度綠電,則台電將補充剩餘2萬度,協助企業達成30%使用再生能源(RE30)的目標。

台電說明,本商品採「市電搭配綠電」模式銷售,綠電由台電自建再生能源案場轉供,並依實際轉供量提供給企業對應的再生能源憑證,降低碳排量。台電將逐年規劃釋出綠電,目標2027年提升至30億度。

歐洲議會通過支持簡化CBAM機制

歐盟執委會2月提出修改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草案,不但將碳關稅豁免進口門檻下調至50噸,且免除9成、約18萬家企業的碳關稅義務,同時維持納管碳排量在99%,也把實施碳關稅的進程延後1年,如今該草案已經在歐洲議會表決通過

草案也確認,企業抵銷碳排所需的憑證將於2027年2月1日開賣,給予企業更多調適及因應的時間。在歐洲議會通過後,歐盟各國將對法案修改表明立場,最後再針對法規細節進行談判。根據最新草案,正式課徵碳關稅的時間將推遲至2027年,中小型進口商有機會獲豁免資格,而對不合規企業的罰則將加重,罰金最高可能達原先的5倍。

每年受管制產品的進口量低於50噸的企業將免繳碳關稅,且強調此舉將減輕絕大多數企業的壓力,同時仍維持99%以上的碳排總量受監管。

進口產品的隱含排放量(即直接與間接排放總和)每年低於100噸,也可獲得豁免。

歐盟擬簡化申報流程,減輕企業、公部門負擔

CBAM正式上路的時間將延後1年至2027年,屆時企業需購買CBAM憑證以支付產品碳排放費用。為確保合規,歐盟將對違規企業加重懲罰,例如以分拆進口規避關稅的行為,將面臨3至5倍的罰款。

為減輕進口商負擔,歐盟計劃推出統一的各地平均碳價計算方式,讓已支付生產國碳費的企業更容易申報。此外,合規要求也有所調整:預留憑證數量將減少,以減輕進口商財務壓力;申報產品碳排量的截止日期則從5月延至10月,給予企業更多準備時間。

少了核電,電價、空污、碳排會變高嗎?

少了核電,會不會缺電?

 

核電除役,是否影響供電?隨著AI、半導體產業等產業蓬勃發展,未來用電量也會隨之增加,台灣會缺電嗎?

台電表示,今年會新增多個大型燃氣機組上線發電,包含大潭電廠7號機預計在夏季尖峰前供電、台中新1號機規劃在八月底商轉,還有興達電廠新1號機及新2號機等將陸續上線,新增裝置容量達480萬瓩,遠高於除役的核三2號機95萬瓩。

更長遠來看,根據經濟部《電力供需報告》預估,台灣到2030年,需要比現在多12~13%的電量。經濟部能源署指出,目前規劃2024~2033年大型機組裝置容量淨增加1786萬瓩,大於預估用電需求成長的1151萬瓩。\

 

未來電力機組規劃。

少了核電,會漲電價嗎?

 

少了一種發電來源,會不會漲電價?台電強調,電價由電價費率審議會專業決議,台電不能保證電價調整與否,但會將燃料成本與電業營運成本向審議會充分說明。

少了核電,電力碳排會上升嗎?

 

如果核電的缺要用火力來補,是否連帶導致排碳增加?台電說明,近年來推動能源轉型,電力排碳逐年降低。電力排碳係數自2016年每度電排碳0.53公斤,降至2024年每度電排碳0.474公斤,降幅約一成。

少了核電,空污會增加嗎?

 

火力電廠排出空污讓民眾憂心。環境部解釋,根據台灣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清冊,電力業全年排放的PM2.5只有全國的2.3%,主要來自火力發電。評估核三廠除役之後,預計全年的PM2.5平均濃度將增加0.003微克,以目前全年平均12.8微克來看,是微乎其微。

至於外界質疑「空污不能只看PM2.5」,環境部解釋,任何小於2.5微米(μm)的微粒都是PM2.5,除了直接排放微粒之外,排放其他的污染源例如氮氧化物NOx、硫氧化物SOx等污染物經大氣反應也會衍生產出PM2.5微粒,所以可直接看最終的PM2.5數值,就是綜合在大氣裡面的結果。

核電歸零後,台灣的發電結構會如何改變?

 

少了核電的發電量由誰補上?行政院公布,5月17日核三廠除役之後,發電結構占比將會是燃氣發電52%,燃煤發電29.6%,再生能源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