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14067 碳足跡查證是什麼?對企業有什麼好處?

國際組織在 2018 年正式公告制定 ISO 14067 規範,並以該標準生命週期架構碳足跡量化流程。目前 ISO 14067 為「產品」或「服務」於生命週期階段之碳排放量計算與溝通的方法。對於產品而言,這包括各種生命週期階段的分析,從原料的提取和加工、製造、配銷,到產品使用階段和產品壽命終止階段之處理方式。

ISO 14067 碳足跡查證

 

國際組織在 2018 年正式公告制定 ISO 14067 規範,並以該標準生命週期架構碳足跡量化流程。目前 ISO 14067 為「產品」或「服務」於生命週期階段之碳排放量計算與溝通的方法。對於產品而言,這包括各種生命週期階段的分析,從原料的提取和加工、製造、配銷,到產品使用階段和產品壽命終止階段之處理方式。

 

許多企業藉由此種評估方法掌握其產品供應鏈之溫室氣體排放行為,並設法找出製程改善與節能減碳的多重商機,以緩解未來碳關稅制度之潛在衝擊。

 

根據經濟部工業局說明,國際標準組織 ISO ,在 2018 年 8 月正式公告「 ISO 14067 」 條文規範:2018 溫室氣體—產品碳足跡—量化之要求事項與指導綱領(Greenhouse gases — Carbon footprint of products —

Requirements and guidelines for quantification )。

 

▲圖片來源:https://www.innovationservices.philips.com

 

此條文是以符合國際標準 ISO 14040 、 ISO 14044 與「生命週期評估 (Life Cycle Assessment,LCA)」,而制定了碳足跡的量化與產品報告。並以兩氧化碳當作單位計算,讓產品的溫室氣體的生命週期(原料、製造、運輸、使用與處置/回收)之排放情況完整被量化紀錄,用此實施相關的碳足跡減量措施。

 

▲圖源:鼎新知識學院製

 

ISO 14067 生命週期

指產品從原料採集到生命終結處理的過程,常見模式有三種:

 

  1. 搖籃到墳墓
  2. 搖籃到大門(不包含產品配送)
  3. 大門到大門(不包含產品配送)

 

ISO 14060系列關係

 

▲圖源:Leadership製

 

產品碳足跡盤查與ISO 14064-1溫室氣體盤查與量化有何不同?

 

▲圖源:鼎新知識學院製

 

ISO 14067產品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為與一項服務或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過程所直接與間接產生的碳放量;計算產品和服務在整個生命週期內(從原材料的取得,到製造/服務、場地使用、行銷、運輸、儲存、使用階段和最終處理)之溫室氣體排放量。

 

而ISO 14064-1溫室氣體盤查與量化則只針對廠內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簡單的說,在盤查溫室氣體時分為範疇一、二、三;其中範疇三是只說明不量化,但若是針對產品碳足跡則需要量化範疇三(如供應商、廢棄物清運廠商等)。

 

碳標籤:何謂碳標籤?

 

▲圖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碳足跡標籤(Carbon Footprint Label),又稱碳標籤(CarbonLabel)或碳排放標籤(Carbon Emission Label),是一種用以顯示公司、生產製程、產品(含服務)及個人碳排放量之標示方式,其涵義是指一個產品從原料取得,經過工廠製造、配送銷售、消費者使用到最後廢棄回收等生命週期各階段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經過換算成二氧化碳當量的總和。英國政府於2001年所成立的Carbon Trust,於2006年所推出之碳減量標籤(Carbon Reduction Label)是全球最早推出的碳標籤。

 

若產品或服務需要申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簡稱環保署)碳標籤,企業必須計算完整生命週期從原(物)料取得至最終處置後各階段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並換算成二氧化碳當量總和。申請減碳標籤使用權之產品,其五年內碳足跡減量需達3%以上,經審查通過後即可取得減碳標籤使用權,讓消費者在購物時即考量減緩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問題,優先選購減碳標籤產品。

 

▲國內碳足跡產品類別規則CF-PCR(案例)

 

碳標籤圖示下載

 

 

導入 ISO 14067 對企業的好處

 

 

  • 用於產品市場宣傳,提升產品附加價值。
  • 滿足消費者/客戶對低碳商品的採購需求,引導低碳產品市場。
  • 有助於企業申請國家綠色專案。(如:環保署碳標籤)
  • 因應國際碳邊境交易稅,為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做準備。
  • 提供產品綠色設計依據,為降低原物料使用與增加低碳供應商的選用提供參考。

 

Tether USDT里程碑!完成最高等級SOC合規審計「黃金標準」

當前市值突破千億,年初至今成長超過 14% 的穩定幣龍頭 USDT,其發行商 Tether 在安全審計上創下新的里程碑。

Tether 宣布成功完成系統組織控制(System Organization Control, SOC)2 第一類型審計,這是一個組織可以展示的「最高安全合規等級」的初步階段。該審計由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制定,是安全合規領域的「黃金標準」。

執行長 Paolo Ardoino 表示:

這項合規措施向我們的客戶保證,其資產和數據被妥善管理於一個達到數據保護和資訊安全最高標準的環境中,對我們的安全控制進行這種獨立的驗證對 Tether 極為重要,展示了我們致力於成為世界上最值得信賴和合規的穩定幣的決心。

SOC 2 審計的五大標準

公告說明,SOC 2 審計的標準是基於五個關鍵的「信任服務原則」:

  1. 安全性 (Security):這是保護消費者數據不受未經授權訪問的措施,包括防火牆、入侵檢測系統以及加強的身份驗證協議。
  2. 可用性 (Availability):專注於維持一個可靠且活躍的網路,同時也關注問題解決的效率。這意味著系統需要達到既定的可操作標準,且在發生問題時可以迅速修復。
  3. 處理完整性 (Processing Integrity):關注系統是否實現其目的,即按正確的價格和正確的時間提供準確的數據。
  4. 機密性 (Confidentiality):限制對數據的訪問和披露,僅限於獲授權的個人或組織,並強調在數據傳輸過程中對數據進行加密。
  5. 隱私 (Privacy):確保個人資訊的收集、使用、保存和披露方式負責任。

環境部啟動討論「台版CBAM」防碳洩漏

環境部長薛富盛表示,環境部已開始討論「台版CBAM」,但受限於《氣候法》無法達成,希望立院支持修法。

我國採碳費制度,相較於歐盟,對內有碳交易系統(ETS),對外針對進口貨物有CBAM制度。台灣自外國進口的貨物不用繳交碳關稅,出口至歐盟的商品卻要取得CBAM憑證。這不僅是不公平競爭,更可能造成碳洩漏。

針對碳洩漏問題 環境部:已啟動討論「台版CBAM」

產業因碳排放管制而選擇外移到其他碳管制較寬鬆的國家,再將產品輸入到管制國,造成的全球或區域額外排碳被稱作「碳洩漏」(carbon leakage)。

永續KPI不好,影響企業高層薪水!

2023年台灣出版永續報告數首度突破1,000本,超過2成企業高層已將薪酬與永續績效連結、超過40%企業設定淨零目標、86%已鑑別氣候風險,且近9成已揭露溫盤結果,顯見從治理轉型到揭露導入,台灣企業展現改變的企圖及決心。

20.3%企業高層薪酬與永續績效連結

超過九成臺灣企業已視公司治理議題為重點,並具備相關作為與績效成果。隨著《氣候變遷因應法》正式上路,也確立了臺灣於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的願景,超過40%企業已設定淨零目標,而參考「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之企業為78.8%(793 家),超過86%企業於永續報告書中揭露氣候相關風險鑑別結果,可知氣候變遷議題為企業首要關注。

另外,結果顯示近九成企業報告書,已揭露溫室氣體盤查結果,「有揭露,已揭露第三方查證證明」、「有揭露,未揭露第三方查證證明」、「無揭露」各面向揭露情形,發現已進行第三方查證之企業為33.7%,較2022年上升超過10%。

另一方面,於報告書揭露範疇3溫室氣體盤查之企業成長超過10%,顯現先前已完成溫室氣體盤查的企業,除了自身營運涵蓋的範疇1、2,也開始逐步將範疇3納入盤查範圍。

2024 年比特幣減半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比特幣減半(Bitcoin Halving) 事件是加密貨幣領域中一個具有深遠影響的現象,定期發生每四年一次,是一種對比特幣發行量減半的自動化機制。

歷史首度:比特幣現貨 ETF 帶來強大影響力

這次的比特幣減半適逢比特幣與傳統金融交融的重大時刻,比特幣現貨 ETF 從一月開市至今已帶入將近 120 億美金,將比特幣拉到 73 K 的歷史新高!而比特幣減半也將和比特幣現貨 ETF 產生交互作用。

比特幣減半具有基礎效應

2024 年的比特幣減半,預計會對加密貨幣社群產生以下正面影響:

  1. 提高稀缺性:減半意味著新比特幣的生產速度會減慢。這種由代碼規範的稀缺性增加,按照供需原理,可能會推高比特幣的市場價值。這不僅對持有比特幣的投資者有利,也能吸引新的投資者進入市場,進一步增強比特幣被譽為一種數位黃金的地位。現實確實有所變化,摩根大通分析師在今年的一份報告中,表示機構跟散戶同時在購買黃金跟比特幣。
  2. 增強安全性:隨著比特幣獎勵的減少,長期來看,交易費用將成為礦工主要的收入來源。這促使礦工繼續投入資源維護網絡,保證網路的安全和運行效率,即使比特幣的發行總量達到上限後也是如此。
  3. 推動創新和可持續發展:減半事件通常會引起廣泛討論,從技術優化到貨幣政策的重新評估。這促使社群成員探索新的解決方案,以提高效率和可持續性,例如通過開發更節能的挖礦技術或改進交易過程。
  4. 凝聚社群:每次減半都是加密貨幣社群的重要事件,它凝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共同關注和討論比特幣的未來。這種團結有助於加強社群內部的聯繫,並吸引外部對加密貨幣的興趣和支持。
  5. 長期投資機會:減半事件經常被視為比特幣投資週期的關鍵時刻,提供了評估和調整長期投資策略的機會。對於那些相信比特幣長期價值的人來說,減半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時刻來加強他們的信念並作出相應的投資決策。

中小企業「碳焦慮」?分享減碳方法學

減碳已是全球企業的重要功課,但台灣許多中小企業很茫然,不知從何做起。一是國際法規要開始課稅,二是跨國品牌供應鏈也開始要求減碳作為。

真正的零碳轉型分三階段——碳盤查、碳定價與碳中和,每個階段大約需要二到三年。中小企業若還未做好碳盤查,企業內部沒先減排,光靠買綠電、買碳權,只會讓公司越買越多,失去競爭力。

零碳轉型起手式:先做碳盤查

中小企業先從ISO 14064-1溫室氣體盤查做起,可以藉此找到排碳量大且耗能的地方,再由組織改善,通常會省下3至5%營運成本,效益明顯才有動力逐步推動組織變革。「最重要的心態是要了解全貌,然後非常有策略地,一步步去做。」

 

TMTS 2024台灣國際工具機展,各廠商秀綠色轉型硬實力

台灣國際工具機展 (TMTS 2024) 昨天(3/27) 於南港展覽館二館盛大開幕,本屆展覽主題「雙軸智造 永續未來 DX & GX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以數位轉型(DX, Digital Transformation)及綠色轉型(GX, Green Transformation)為兩大展覽主軸,包含下述10大元素,鼓勵參展商聚焦展出兩大展覽主軸產品,展現台灣工具機產業持續追求技術創新、轉型升級的決心

台灣採行獨步全球的「碳費」制度

環境部目前推出的碳費收費辦法草案,卻是集全球不同國家優待企業,放寬其減碳壓力的制度於一身,不僅在沒有總量管制的條件下提供類似歐盟ETS的「排碳免費額度」,亦有新加坡的「國際碳權折抵」,針對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的排碳大戶,還提供有優惠費率可供排碳大戶抵減碳費。

外界也經常把「碳費」與「碳稅」混為一談;一字之差,究竟差別在哪裡?

 

第一、主管機關不同。「碳費」由環保署收,「碳稅」則由財政部收;「碳費」可以專款專用於減排,例如用於發展減碳科技或成立氣候基金,「碳稅」則混入國家財政稅收,可用於社會福利或基礎建設。

第二,因主管機關不同,支出彈性也有別。「碳稅」因具有「統收統支」特性,用途更寬廣,可以廣泛的照顧民生,彈性較大;但「碳費」的使用範圍就較僵固了,例如《氣候變遷因應法》內已列了碳費9項用途。

「碳費」與「總量管制交易制度(Cap and Trade)」很大的差異在於,後者透過配額,比較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量。但碳費,只是收費,未必可以控制到排放量,除非碳費的費率訂很高,否則不易促成減排。

為什麼美國 SEC 對 Coinbase 訴訟案將決定今年Crypto牛市的終點或起點?

美國交易所巨頭 Coinbase 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仍在纏訟,而這場訴訟也挑戰了美國加密貨幣運營框架。主因是因為 SEC 對 Coinbase 發起未註冊運營的指控,它可能會為數位資產的監管設下先例,重新塑造加密貨幣產業的景觀。

這場法律之戰對加密貨幣產業的影響

這場法律小規模戰爭的結果預計將對美國的加密貨幣產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如果法院支持 SEC,可能會要求交易所運作在類似於國家證券交易所的相同規則下,引入新的限制、披露規定,並可能限制零售投資者可接觸的代幣種類。

結果將決定今年牛市的終點或起點

當前的加密貨幣牛市,可說是比特幣現貨 ETF 一手帶起的「比特幣牛市」,每個交易日的資金流入狀況,牽動著整體加密貨幣市場,競爭幣 (altcoins) 漲勢在不同類型代幣中擺盪,並且以迷因幣當道的情況,更可以應證沒有可觀的外部資金流入比特幣以外的市場。

Coinbase 作為所有比特幣現貨 ETF 的託管商,若是它的託管資格受到質疑,或是交易所業務涉及未註冊證券,可能都會對比特幣現貨 ETF 市場帶來不確定性。

解凍格陵蘭Melting Greenland

《解凍格陵蘭》計畫由歐萊德發起,與重視氣候議題的聯合報系與願景工程基金會共同倡議,更獲得聯合國認可機構世界氣候基金會(World Climate Foundation)與RE100 Climate Group CDP的共同支持。

此紀錄片的精華版,先是在紐約聯合國大會(UNGA77)氣候周、COP27全球氣候峰會與經濟學人永續論壇發表,獲熱烈回響,並累計超過400家學校、2,000家以上企業共同響應公益播放。全球首映會後,歐萊德持續開放授權環境教育完整版本的紀錄片,給予同樣關注全球氣候議題的單位公益放映。